- 广州的故事(第五集)
- 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 广州人民族风文史研究室
- 1366字
- 2021-09-10 16:46:50
史巷之得名
史善长《秋树读书楼遗集》书影
在仓边路西侧接近东风路的地段,曾有一条曲折的小巷叫史巷,同治《番禺县志》又称为“史家巷”,晚清的广州地图则标为史巷,这个街名一直沿用至今。比较晚清和21世纪初期的广州地图,这条小巷的走向完全相同,都是连接都府街和锦荣街,通向正南路。但近年因房地产开发,史巷只留下地名,已没有小巷的面貌了。
史巷最初的名字已经失传,后来史巷这个街道名,是从清朝居住在此地的姓史的家族而来。清朝乾隆年间,原籍江苏溧阳、后入籍浙江会稽的史积厚,当幕客来到广东,住在这条小巷。他的儿子史善长,曾任江西余干县知县,以清廉干练闻名,深得民心。后因失察(手下的人犯事,主管官员连带负责)被革职充军。余干县民纷纷向总督、巡抚为这位好官鸣不平,史善长终于得到赦免,回到广州。
史善长仗义疏财,不少亲戚靠他接济,这大概也是史姓聚居于这条小巷的一个原因。邻近一户人家把女儿卖给富人做婢女,父女分别时哭得很伤心,史善长知道后立即出钱把女孩赎回,使其父女完聚。在充军时,史善长经常为遣戍的穷官提供衣食、医疗、丧葬费用。这类好事史善长做了很多,他的学问也很好,于是,这条小巷就因史善长和史姓族人而广为人知了。
与史善长差不多同时,一位史姓族人史光国也住在史巷。他是南海知县龚琨的刑名师爷。其时,福建崇安县人吴明三来广东做生意,晚上有盗匪入室盗窃,被发觉后杀死了吴明三和他的子女婢女共4人。吴妻戴氏因为在另外一个房间睡,得以幸存。调查此案的一个小官员怀疑是因奸杀人,并怀疑戴氏同吴的一个亲属通奸,重刑之下,“通奸杀人”案就初步定下来了。史光国觉得疑点太多,反对轻率定案。最初,龚琨不听他的,史光国大怒,把案卷统统扔到门外,要求立即辞职。做幕客半途辞职,经济上要蒙受很大损失,而且很难再找同样职位。但因为人命关天(按清朝法律,谋杀亲夫要凌迟处死),他不惜以去就争。史光国坚决的态度感动了龚琨,于是就把案件暂缓,再追查线索,终于在罗浮山抓获已经当了道士的凶手林二;经审问,林二供认不讳。戴氏和吴明三的亲戚因而免于冤死,龚琨也因破了此案得到上司称赞,但民众都知道这是史光国的功劳。有传说称,就是在这个时候“史巷”的名称定下来了。
史家后代出了一些名人。史善长的儿子史澄,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等官,这些都是社会地位较高但没有实权的“清贵官”。咸丰年间,史澄回广州侍奉老母,此后18年在丰湖、端溪、粤秀等书院掌教;作为任职翰林的大绅士,他也积极参与地方慈善、教育、水利等事务。史澄著述不少,同治《番禺县志》的主修是曾任番禺知县、时任广东巡抚的李福泰,但实际编纂工作是史澄主持完成的。
史澄肯定没有想到,他的孙辈会出一位反对清王朝的英雄。据冯自由《革命逸史》所记,史坚如是史澄之孙,他从小就厌恶八股,但喜欢西学,清朝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史坚如对此十分愤慨,于是产生了必须更新中国的想法。1899年,史坚如在香港加入兴中会,不久东渡日本,见到孙中山,倾吐胸臆,讨论进行革命的大计。1900年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时,史坚如在广州策划响应,同邓荫南等人秘密策反了清朝一批官兵。史坚如还在抚署附近的后楼房租住一所房屋,挖地道放置炸药刺杀清朝署理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德寿,事不成,被捕牺牲,年仅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