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的故事(第五集)
- 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 广州人民族风文史研究室
- 3260字
- 2021-09-10 16:46:53
广州两条中山路
璀璨的中山大道夜景
作为广州人,你是否知道这个城市先后有过两条中山路?其最早的中山路出现于1926年,也叫做中山公路;它后来改名为现在的中山大道。第二条中山路命名于20世纪之40年代,它就是现在的中山一至八路。我们从广州市之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两条旧新的中山路紧相连接,成为今天贯穿整个广州市的东西走向之主干道。这两条大街虽都为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得名,但各自的故事内容,却有同也有异。
最早的中山路——中山公路之修筑,是为了落实孙先生关于把黄埔建成南方大港,及将广州市扩建为近代化世界大都会之宏伟规划,它同时也与1925年爆发的震惊中外之省港大罢工反帝斗争大有关系。该路的筑成,使广州成为国内第一个有中山路的城市。
孙中山先生早在1912年3月给外国友人之信中,就明确表示“我不久将有广州之行,届时拟将此老城市改变为新的近代化城市”,“俾使中国能以伟大强国的身份,与列国并驾齐驱”。他数年后在写成的《实业计划》之第三计划中,又提出“吾人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该计划的重点是要整修“自虎门至黄埔一段珠江”,将黄埔“改良为一世界海港”,进而使“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成一世界性都会;它同时还有改良广州之水路系统,建设西南铁路系统,及沿海商埠和渔业港等规则。然而在军阀混战、时局多舛之年代,尽管孙中山先后三度开府于广州,领导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兴起与走向高涨,但他的上述实业计划在生前却无由实现。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广东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继续向前,纪念孙先生的活动也频频举行。如4月中旬有国民党中执会将香山县改名“中山县”、把“永丰舰”改称“中山舰”之举。广州和香港的十多万工人,为声援上海工人因“五卅惨案”而掀起的反帝斗争,于6月举行了世界工运史上罕见的省港大罢工。香港罢工的工友纷纷回到广州,旋在东园成立领导机构——省港罢工委员会,且出版革命刊物《工人之路》,以从事宣传鼓吹。该刊对罢工委员会动员与组织工友们义务筑路情况的跟踪报道,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他们当时兴修广州至黄埔中山公路的生动画面:
正在修筑的中山公路
(一)省港罢工工友这次自动组织起来,义务修筑黄埔中山公路,乃是为了永久缅怀与纪念孙中山先生。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要新修这条马路,就是为了尽早落实孙先生将黄埔改建成世界大港,及把广州扩建为近代化都市的遗愿,故该路才以“中山”两字来作路名。省港罢工委员会当时撰文强调说:要挽救广东经济之独立,“开筑黄埔港是唯一要诀”。为此,它下设筑路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罢工者义务参加兴筑该中山公路。苏兆征在论及此工程的意义时指出:在奋力反击港英当局压迫之同时,“我们尚须积极地力求广东经济自主,所以罢工工人有兴筑黄埔公路之举。此路一成即可直达黄埔……则黄埔商港不难筑成。广东经济当日益繁盛,脱离外人之侵略”。对此,还有人撰文谓“此路一成之后,黄埔开港便易”,也即它能“使黄埔商埠早日告成,粤省经济得以自立”。
(二)罢工工人们兴筑广州至黄埔中山公路之两期工程,前后历时9个多月。它正式开工的日期是1925年8月16日。据报纸载称:该中山路原计划从农林试验场修到珠村,共分为15段来动工兴建;负责第一段(农林试验场至寺贝底)、第二段(自寺贝底到杨箕)的工友们,均于16日开工兴筑之;负责修第三至七段(杨箕至大水圳、再到石牌、再至老虎岗)的筑路队,也于18日和19日先后动工。其他的八队筑路工友,则在数天后领到工具才陆续施工。在这期工程将近完成的1926年1月中,广州市公路局又奉省建设厅指示,饬转省港罢工委员会筑路队:将该路由珠村展筑至黄埔鱼珠之狮子山。是为它的第二期工程——全长“一万一千二百尺,约合三点八(公)里”。工人筑路队于受命后不久开始展筑之,陆续修筑此路段至是年5月,终“因款已告罄”,最后只好“议决暂行停工”。至此,整个中山公路工程遂“告一段落”。
(三)前后参与筑黄埔中山公路的罢工工人数,以往的说法是“3000多名青壮年的罢工工人”,而实际的情况与此说大相径庭。据《工人之路》所载的《中山公路成绩之调查》一文可知,除第一、第二两筑路队之人数未列出外,其余每个队的队员都是原定200人的四倍或以上;超过千人的队伍有六支——多者达1625人,少者为1088人。该文详细列出了11月筑路的十三支队伍的人数,统计共有筑路工人12401人。于此可见,罢工者义务参加修筑中山公路之踊跃:其整个筑路队伍过1.2万人。
(四)工友们筑建中山路的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很大成绩,而所用的材料等费却不多。由于此次修建黄埔中山公路,“纯系工人自动加入”,且其“大小领队,皆由筑路工人推举之”,所以他们的劳动积极性都很高。一时间,工友们在绵长的筑路工地上,挥舞镐锄,肩挑手车,个个都干得热火朝天。就在筑路工作顺利进展之际,因修路占据农田事引发了工农纠纷。棠下村民于10月3日,击毙第十一筑路队之工人陆进。该凶案发生后,该筑路队队长张谷立即将此事报告了罢工委员会,请求妥善处理。后来,省、市政府出台了给所占农田予以补偿、并减免户主租赋之政策。这才保证了兴筑中山公路得以继续进行。据报载称,罢工工友的筑路队伍自开工后,即积极筑路赶工。到1925年11月底,公路局长陈耀祖陪省建设厅长吴尚鹰视察筑路工地时,看到这条“中山线路,已成八九”——“全路约长十英里,已筑成约八英里半”,路基“不日当可竣工”。“此外尚要铺路面,及筑桥梁与涵洞二十余渡”,购买材料之费用各“约需二万元左右”,合计为4万元。
就在该期公路即将完工时,苏兆征等召集了有各界代表参加的开辟黄埔商埠会议,议决成立以黄旭升为首的商界开辟黄埔促进会,及以林丽生等为会长的中华各界开辟黄埔促进会,拟分三期来开辟与建设黄埔商港。因此,省建设厅此间也决定与之配合,并奉准将中山公路“再由珠村展筑至黄埔港,途径右冈、蟹山、鱼珠,达狮子山海傍止”。后经勘测线路,其路基近4公里长,桥梁大小3座,涵洞15个。这几项的材料费开支,加上施工奖金900元,共需款“三万六千一百八十元”。此新路段的修筑任务下达后,整个筑路队伍从1926年1月25日起,分为6段开始展筑之。后因为省财政厅无法解决修路的“追加费” 9999元,致使此路段于5月间被迫停工——它最终未能全部修竣。
尽管如此,当年的媒体和后人仍承认并肯定说:“省港罢工工友担任开筑的中山公路,已成数万尺”,“成绩卓著,实令人可惊”。其中该路“由东山至珠村段之桥梁、涵洞,已将告竣,略修路面,即可通车”;展筑至黄埔之第二段路基,也大致完工。这条从农林试验场向东延伸,中经杨箕、石牌、棠下、车陂、东圃、珠村、鱼珠,直抵黄埔的大道,全长超出16公里(有谓约18公里);它就是20世纪20年代中出现在广州东郊的中山路。此干道东段的绝大部分路段,乃是今天市区内中山大道(含东中西三段)之前身——其改现名称的时间,当在新中山路设立时,即20世纪之40年代初。
至于说到广州市现在的中山路(一至八路),则是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市政厅在市区内所修的几条东西走向之街道,与原中山路(中山公路)最西一段相连组合而成的。广州市政厅于1921年正式成立后不久,其首任市长孙科即在《展拓市区案》中规定:“广州市拟定区域,东至东圃、车陂,南及河南、黄埔”,并把白云山、增埗、白鹤洞及芳村等地区,也纳入市区范围。他同其继任者林云陔、程天固、刘纪文等,都十分注重广州的市政建设,力排阻力,整修市区街道和马路,乃此项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曾两度任市政厅工务局长之程天固市长,对拓展市街马路贡献尤多。南京国民政府于1940年4月1日“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之后,全国各地之城市都陆续设立了中山路,以示永久纪念孙先生。广东省和广州市国民党当局,也于此间在广州另设了一条中山路——把中山公路西段改称为中山一路,将市区内与之相接的百子路、大东路、惠爱路(东中西三段)和西门口以西路段,分别名为中山二、三、四、五、六、七路;大概是因为广州人爱“八(发)”吧,稍后又续修了中山八路。从那时起,我们现在所见的这条横贯广州市东西之中山路干道,就完全形成了;其路名也沿用了六七十年直至今天。
广州中山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