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导言:什么是改革

在今天,还有谁不知道“改革”呢?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关键词。我们的生活与改革密切相关,我们不断在讲述改革的故事,不断在评价改革的成败得失。

改革似乎成为人人都在谈的事情。很多人都可高谈阔论一番,人人都是“麦克风”,观点异彩纷呈,有人反对,有人支持,有人乐观,有人怀疑,有人既不看好也不看衰,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的“一孔之见”。

改革似乎成为人人都在干的事情。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好像都变成改革的一部分。改革被泛化,单位有点风吹草动,有点跟以前的不同,都被鼓吹为“改革了”。正在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接下来将如何改革,好像成为工作的“新常态”。

但,我们真的懂什么是“改革”吗?

很多简单的问题不能去深思,深思后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其实对这个问题知之甚少。就像你可以天天说做人应该怎么怎么样,那个人品行败坏不是人,但你却很难讲清楚究竟什么才是“人”,或者说“人”到底是什么。

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东西,我们就越不会对它进行细细考究,就越失去了对它的“知情权”。我们对改革熟得不能再熟了,就越缺乏对改革进行深度的哲学追问,就越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改革?它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

司空见惯的情况是,有的人说的是“改革”,其实做的只是“改变”。一个是“reform”,一个是“change”,其实不一样,有些人傻傻分不清楚。有些人心知肚明,还把自己的“改变”说成是“改革”,因为他知道这样能达到包装、美化自己工作的效果。

改革与改变不同,不能把一点小小的变化,头脑一热的改变,当成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改革。没有通盘考虑、运筹帷幄,就大言不惭地谈改革,说自己在进行改革的事业,只会降低“改革”一词的分量,说句不好听的话,只会侮辱“改革”两字。

改革需要整体的宏观视野,超前的战略思维,高明的哲学智慧,极大的政治勇气,非一般人所能及,非常人所能理解。那些目光短浅,走一步算一步,从不进行辩证、战略、创新思考的人,只配跟着形势变化而狼狈地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干一件大事,需要锤炼改革性思维,即一种全局性、战略性、预见性的思维,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建构改革哲学,搞清楚改革的逻辑,对改革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功绩不仅在于推动了当时改革的实践,还在于他提供了可供今天改革借鉴的改革哲学,他清晰地展现了改革的思路逻辑,讲清了什么是改革,也说明了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往哪个方向去。

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文献,对于思考当代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启迪意义。这本小册子力求以点带面,管中窥豹,发挥阐释邓小平的改革哲学及其当代价值。重读邓小平关于改革的经典文献,必然能够为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关照和重要遵循。

经典地位

“改革”是邓小平1978年之后的文献、讲话、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最为重要的词汇。据统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共有文章179篇,其中直接以“改革”或“改革开放”为题的就有25篇,占到所有文章的14%,而涉及改革概念或改革内容的文章则有约140篇,占到80%左右。

这本小册子立足但不完全局限于邓小平的三篇经典文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1978年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实际上是紧接着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做好了铺垫。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该文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构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邓小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南方几个地方讲话的要点,以“南方谈话”著称,它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