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诸司

【题解】

“外诸司”相对于“内诸司”而言,均为设在皇宫之外的机构,维持着北宋皇宫以及都城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转,特别是负责物资供应与安全保障。本条350余字,罗列北宋外诸司名称,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关于东京城各粮仓名称与“遇有支遣,仓前成市”的记载,关于外城附近各草场以及“诸军打请,营在州北,即往州南仓,不许雇人般担,并要亲自肩来,祖宗之法也”的记载,为研究北宋宫廷经济、都市经济乃至中后期的变法改革提供了重要线索。

外诸司:左、右金吾街仗司,法酒库,内酒坊,牛羊司,乳酪院,仪鸾司,帐设局也,车辂院,供奉库,杂物库,杂卖务,东、西作坊,万全,造军器所,修内司,文思院上、下界,绫锦院,文绣院,军器所,上、下竹木务,箔场,车营、致远务,骡务,驼坊(21),象院(22),作坊物料库(23),东、西窑务(24),内、外物库(25),油醋库(26),京城守具所(27),鞍辔库(28),养马曰左、右骐骥院,天驷十监(29),河南、北十炭场(30),四熟药局(31),内、外柴炭库(32),军头引见司(33),架子营(34),楼店务、店宅务,榷货务都茶场(35),大宗正司(36),左藏、大观、元丰、宣和等库(37),编估局(38),打套所(39)

【注释】

①左、右金吾街仗司:系左、右金吾街司(或省称“左、右街司”)与左、右金吾引驾仗司(简称“左、右金吾仗司”或“左、右仗司”)的合称。宋卫尉寺所属机构。掌巡徼街市,皇帝出巡时,负责清道并奉引仪仗,整肃禁卫。有判街、仗司官各一人,以诸卫将军以上充任。南宋归并兵部。

②法酒库,内酒坊:均为光禄寺下属机构,位于东京内城外西北隅,法酒库又设在内酒坊之内。法酒库所酿的酒,主要用于御用、祭祀和给赐。内酒坊掌造法糯、糯酒、常料三等酒,以供邦国之用。

③牛羊司:官署名。始建于北齐时期。北宋时期,牛羊司隶属光禄寺,职责是与牛羊供应所同掌饲养牛羊等牲畜、供应祭祀与宫廷宴享所用的牛羊等,为官员提供食料羊。牛羊司既是官署,也是牧养机构,设在京师开封城西的普宁坊。

④乳酪院:先后隶属于左骐骥院、光禄寺,负责加工牛羊奶,制作乳饼酥酪以供御厨。本有南、北两院,真宗景德二年(1005)合为一院。神宗元丰改制后,归隶光禄寺。

⑤仪鸾司:官署名。属卫尉寺,掌管皇帝朝会、亲祠郊庙、出巡、宴会以及宫廷供帐等事务。在拱宸门外嘉平坊。仪鸾司中多有精通搭建脚手架的人,称为“搭材士”,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记徽宗时仪鸾司一位高手夜入皇宫偷盗之事:“崇宁间,九重一夕有偷儿入内中,繇寝殿北,过后殿而西南,历诸嫔御,又南,直崇恩太后宫而出,殆晓觉之,有司罔测。时鲁公当国,曰:‘捕治搭材士。仪鸾司有逃逸者乎?’有司曰:‘是夕仪鸾司独单和者逃。’鲁公:‘亟捕单和来。’凡三日,得于雍丘,自肩至踵皆金器也。鞫得其繇,盖和善飞梯,为仪鸾司第一手,常经入禁闼供奉,颇知曲折。是夕,用绳系横木,号软梯(而入)。”

⑥车辂院:官署名。据《宋史·职官志四》,车辂院是掌管皇室用车的机构,隶太仆寺。设有三名监官(一名内侍、一名文臣京朝官、一名武臣)。掌管乘舆、法物,凡大驾、法驾、小驾供辇辂及奉引属车,辨其名数与陈列先后次序。

⑦供奉库:官库名。专门贮藏诸州岁贡。清人周城《宋东京考·外诸司》:“供奉库、杂物库、杂买务,旧曰‘市买司’。”

⑧杂物库:官库名。属太府寺,在宣义坊,掌接受内外输纳杂物,以备支用。

⑨杂卖务:太府寺所属机构,负责处理剩余物品。旧在利仁坊,后迁至崇明门(新门)外。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考十四》:“杂卖务,景德四年置,掌受内、外币余之物,计直以待出货,或准折支用。以内侍及三班二人监,后亦差文武朝官。”

⑩东、西作坊:兵器生产制作机构,属军器监。由唐、五代时期的作坊发展而来,太祖开宝九年(976)分为南、北作坊,并在兴国坊,熙宁三年(1070)改为东、西作坊。熙宁六年(1073)六月军器监设置后,东、西作坊成为其下辖机构。掌造兵器、戎具、旗帜、油衣、藤漆什器等物。下设有木作、杖鼓作、藤席作等五十一作,北宋时工匠定额为五千人。

⑪万全:“万全作坊”的简称,也是兵器生产制作机构,隶制造御前军器所。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御前军器所》:“元丰官制,置军器监,以掌戎器之政令。又有御前军器所,其役兵有万全军匠三千七百人,东、西作坊工匠五千人。”

⑫修内司:官署名。其名始见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据《宋史·职官志五》,修内司下设提举内中修造所和提举在内修造所两个机构,前者负责宫城内的宫殿等的营修事务,后者负责皇城内的太庙等的营修事务。设勾当官,以内侍省使臣二人、入内内侍省使臣一人充任。

⑬文思院上、下界:宋代官府经营的大型手工业作坊。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始设,“掌金银、犀玉工巧及采缯、装钿之饰。凡仪物、器仗、权量、舆服所以供尚方、给百司者,于是出焉”(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考六》)。取义《周礼·考工记·桌氏量铭》“时文思索”之语为名。分上、下两界:上界负责制造金、银、珠、玉等各类贵重物品,下界负责制造绫、锦、漆、木、铜、铁、官诰、度牒等各种日用物品。有监官四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内侍、三班使臣充任。隶少府监。

⑭绫锦院:官署名。属少府监。太祖乾德四年(966)灭后蜀,得锦工数百人,置绫锦院。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分东、西两院,端拱元年(988)合为一院。主要织造锦、绫、罗、绉、纱、绢等各类高档丝织物,以供皇帝服饰,代表了宋代官造丝绸织物的最高水平。北宋绫锦院旧址设在昭庆坊,位于开封旧城东北隅。

⑮文绣院:官署名。属少府监。文绣院是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在后苑造作所和文思院所属“绣作”的基础上设置的,“掌纂绣,以供乘舆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招刺绣工三百人。

⑯军器所:掌管兵器制造及工匠和诸色物料管理的机构。然军器所乃南宋初置,北宋时称“军器监”。位于开封龙津桥西南老鸦巷口。

⑰上、下竹木务:竹木务,“京西河洛抽税竹木务”的简称,为将作监下属机构。太宗淳化、至道年间(990—997)已置,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京东、西抽税竹木场并入。竹木务是宋代主要的竹木税收机构,负责水路上的竹木税征收,宋前期分隶三司、提举在京诸司库司,元丰后隶将作监,接受诸路水运竹木以及抽算诸河商贩竹木,以供内外营造之用。

⑱箔场:即竹箔场,又称“东、西抽税竹箔场”,属将作监。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置,掌抽算汴河、惠民河商贩苇箔、芦席、蒲蔺席,以给内外之用。监官二人,以京朝官内三班充。位于开封崇善坊。

⑲车营、致远务:车营务和致远务,均为太仆寺下属机构。景德四年(1007)设置。《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五》:“车营务在敦教坊,掌养饲驴、牛驾车,给内外之役。以京朝官、诸司使、副、三班、内侍三人监。”役卒四千四百一十二人。“致远务在永泰坊,掌养饲驴骡,以供载乘舆行幸什器及边防军资之用。监官三人,以车营务兼领。”兵校一千六百二十四人。车营务和致远务职能相似,区别只在于致远务饲养的主要是驴骡,没有牛,长官则由监车营务官兼领。

⑳骡务:饲养骡的专门机构,未知其详。

(21)驼坊:太仆寺下属机构,宋太祖开宝二年(969)设置,负责饲养骆驼,主要供内外官物负载之用。设有二名监官,以三班及内侍充当,有六百八十二名兵校。

(22)象院:当即养象所,为属太仆寺下属机构。负责饲养、放牧、调驯大象,以供南郊大礼等场合所用,而且负责象料的种植管理。《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三》记载,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八月,“有大象一自南来,至京十余日,命差许州奉化兵五百人执之,置养象所。”此即为养象所设置之始。养象所在南薰门外玉津园东北,“掌豢养驯象。每四月,送象于应天府宁陵县西汴北陂放牧,九月复归。岁令玉津园布种象食茭草十五顷”。养象所的官员为临时差置,每当举行郊祀大祀,就会设监官、专典各三人,并有四名教头和四十九名簇象兵士防护。养象所的大象,来自吴越、交趾(今越南)以及广州、韶州等地,数量最多时有四十六头。神宗熙宁六年(1073)七月,曾经诏颁《南郊教象仪制》。

(23)作坊物料库:官库名。军器物料储存与供给机构,属军器监。掌收储铁木、铅锡、羽翎等军器物料,供作坊之用。《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二》:“作坊物料库,在汴阳坊,掌铁、木、铅、锡、羽、箭、簳、油、蜡、革、石、矢、镟、麻、布、毛、漆、朱等料,给作坊之用。以京朝官、内侍三人监。旧三库,景德元年合为一。”元丰后,隶将作监。

(24)东、西窑务:窑务,官署名。宋初隶三司,仁宗天圣八年(1030)始隶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司。元丰改制后,隶将作监。窑务掌用陶土烧制砖瓦等器件,以供营缮之用,并制造瓶罐等器皿,供日常之需。宋初有东、西二窑务,置于河阴;同时于京城西置受纳场,年制砖瓦等共约六百万件。景德四年(1007)七月废止。大中祥符二年(1009)五月,因修玉清昭应宫,复置东窑务,以诸司使、副使、三班三人监领,匠一千二百人;原受纳场则改为西窑务,以三班二人监。工匠有瓦匠、砖匠、装窖匠、火色匠、粘较匠、鸟兽匠、青作匠、积匠、軬窑匠、合药匠等十个工种,年造砖瓦等器件共约一千一百五十四万件。每年二月兴工,十月收工。

(25)内、外物库:当为“内、外物料库”省称。官库名,太平兴国三年(978),改供备库为内物科库,在皇宫横门外南廊,掌供给尚食及内外膳羞以米、面、饴、蜜、枣、豆等各种食料。设监官二人,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监门一人,以三班充;主秤三人,掌库六人。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麸面库为外物料库,在兴道坊,掌供皇城外诸官署以油、盐、米、面等各种物品。设监官二人,以三班、内侍充任;掌库十一人,兵士十人。

(26)油醋库:光禄寺所属机构,在建初坊。宋初,油库与醋库分开管理,大中祥符二年(1009)并为一库。掌造麻油、菜油、荏油三等油及醋,元丰改制后又加制作咸肉,以供邦国膳羞内外之用。以京朝官、三班及内侍二人监。有油匠六十人,醋匠四人。

(27)京城守具所:建于东京城墙上专门用于存放守城器械的仓库。城防器械都预先存放在守具所中,作为战备物资,在后来的东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8)鞍辔库:御马的管理机构。先隶属群牧司,元丰年间(1078—1085)并入太仆寺。《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二》:“库在景龙门内之街西,掌御马、金玉鞍勒及给赐王公群臣、外国使并国信鞯辔之名物。以诸司使、副、三班副、内侍二人监,兵级及匠四十七人。”据张显运《宋代御马述论》,宋代御马最初隶属于太仆寺下的尚乘局,太宗雍熙四年(987)至徽宗大观二年(1108)期间,则由左、右骐骥院下辖的鞍辔库直接管辖;从大观三年(1109)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由殿中省下属机构尚辇局和左、右骐骥院共同管理;建炎三年(1129)以后,由御马院专门负责。

(29)养马曰左、右骐骥院,天驷十监:骐骥院和天驷监是宋代中央的养马机构。北宋初年,太祖设左、右飞龙二院管理马政,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养马务,五年(980)正月,“上既平太原,遂观兵范阳,得汾晋、燕蓟之马凡四万二千余匹,国马增多。乃诏于景阳门外新作四厩,名曰‘天驷监’,左右各二。以左右飞龙使为左右天厩使,闲厩使为崇仪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太平兴国五年》)。雍熙四年(987)始称左右飞龙院为“左、右骐骥院”,各领天驷二监。骐骥院最初隶属于太仆寺,主要职责是“掌国马,别其驽良,以待军国之用”(《宋史·职官志四》)。随着北宋政府在括买民马和在战争中掠得马匹的增多,真宗咸平三年(1000)设立群牧司,作为管理国家马政监牧事务的专门机构,骐骥院转归群牧司管辖。按,据此,“天驷十监”似应为“天驷四监”。

(30)河南、北十炭场:炭场,“石炭场”的省称,是北宋为实行煤炭专卖制度而设置的机构,属太府寺管辖,负责受纳和出卖石炭(即煤)。当时在全国设置的石炭场数量不少,仅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而天下市易务,炭皆官自卖”(《宋史·食货志下一》)。政和二年(1112)四月二十七日徽宗御笔指示朝奉郎监城南新置炭场许尚志札子,宣和二年(1120)八月十八日,吏部在奏请“选人任在京窠阙”时,提及“河南、河北诸石炭场”(《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三》),“河”指汴河,“河南、北十炭场”因设于汴河南北两岸而得名。

(31)四熟药局:熟药,指经过加工炮制的药材。熟药局即熟药所,官署名。掌修合、出售熟药,以供民间治病。熟药局是在熙宁变法的背景下成立的,熙宁五年(1072)推行市易法,对盐、茶、酒、矿物等物资实行专卖制度,药物也被列为专卖品之一。熙宁九年(1076),诏令撤销、合并旧有的熟药库、合药所、卖药所,在京城设立太医局熟药所,又称“修合卖药所”,通称“药局”,委官监制和销售成药,成为官药局的创始。由于熟药所利润很大,既可济人利市,又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熟药所增至五所,另设修合药所两处,为制药作坊。熟药所改由太府寺管辖,增设太府丞一人,专任点检各熟药所事务。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政和四年(1114)四月十一日,尚书省上奏说:“两修合药所、五出卖药所,盖本《周官》医官,救万民之疾苦。今只以都城东壁、西壁、南壁、北壁并商税院东出卖熟药所名之,甚非元创局惠民之意。”于是将两修合药所改称“医药和剂局”,五出卖药所改称“医药惠民局”。此处所云“四熟药局”,应指以“都城东壁、西壁、南壁、北壁”命名的四间出卖熟药所。

(32)内、外柴炭库:内柴炭库,北宋置,掌储备、供给宫城及宿卫班直军士薪炭及席荐等物。设监官一人,以三班使臣充任。初隶三司,元丰改制后隶属于司农寺。外柴炭库,未见记载,然《宋史·职官志五》在内柴炭库之后,有“炭场,掌储炭,以供百司之用”的记载,“外柴炭库”或即指此而言。

(33)军头引见司:“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的简称,入内内侍省下属机构。宋初,有军头司与引见司,太宗端拱二年(989),改“军头司”为“御前忠佐军头司”、“引见司”为“御前忠佐引见司”。后合二司为一司。掌禁卫军入见便殿呈试武艺、诸路部送罪人至阙下引对、决遣等事。诸军征戍回京及检阅、配隶,具名奏闻,并谕其进止之节;掌祗应后殿事的军头名籍,颁其禁令;皇帝外出时,遇有拦驾自诉者,负责问明情况回奏,如遇唐突不恭、喧噪滋事者则殴击之;以及参与复试诸路解发武举人等。

(34)架子营:未详。然由夹注“楼店务、店宅务”可以推知架子营应该掌管楼店务、店宅务的事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五》,宋初设有楼店务,太宗端拱二年(989)与店宅务合并,称“邸店宅务”,负责出租官屋,“以其钱供禁中脂泽,日百千”。淳化五年(994)分为两厢。以后出租与修造事务屡有分合,至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复改为左右厢店宅务,掌管东京的国家所有房屋的租赁经营,包括计价出租和修造等事项,以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为监官,领修造指挥五百人。

(35)榷货务都茶场:榷货务与都茶场为两司,为便于统一管理,徽宗朝置提领官统领,称“在京榷货务都茶场”。统管茶叶为主的山泽之产官买官卖及印卖茶引等钞引以吸引商贾贩卖,确保政府重要财政来源。榷货务,太府寺所属机构,负责经营便钱(宋代商人交给京师左藏库以兑换证券的钱)、向商人发放运销许可凭证,并对茶叶、盐、香料、象牙等商品实行专卖。《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五》:“榷货务,旧在延康坊,后徙太平坊。掌受商人便钱、给券,及入中茶、盐,出卖香药、象货之类。以朝官、诸司使、副、内侍三人监。”都茶场,又称“都茶务”“都茶场务”。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〇》,这个机构由来已久,早在禁榷川茶的熙宁年间(1068—1085),就已在成都府设置都茶场。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废止,元符年间(1098—1100)复置。徽宗政和二年(1112),蔡京推行政和茶法,“在京置都茶务,专管供进末茶及应干茶事”,除此之外,其主要职责在于推行合同场法,即在诸路产茶州军各置合同场,由太府寺统一印造茶引(运销执照),主管官员将买茶引的茶商登记在合同簿上,报送都茶场务。

(36)大宗正司:官署名。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置。掌纠合宗室族属加以训导,接受族属词讼,纠其违失,有罪即劾奏,法例不能决者,同上殿奏闻以取裁。诸王宫邸官因事出入者,每日加以登记,按季上报。总管宗室服属远近之敷和赏罚规式,年录存亡之数报宗正寺。合教法与治法于一,使大宗正司成为统率皇族宗室之权威机构。大宗正司下设五案,元丰改制后增为六案,成为常制,具体负责大宗正司的各项事务,分别是士案、户案、仪案、兵案、刑案、工案,各有分工,负责相应事务。长官为知大宗正事与同知大宗正事,各一人,以宗室团练、观察使以上有声望者充任;丞二人,以文臣升朝官以上充任。

(37)左藏、大观、元丰、宣和等库:均为官库名,属太府寺。除左藏库外,均是以创立时的年号命名、专贮朝廷钱物的官库,大观、元丰是主体。左藏库,宋初设置时只一库。太平兴国二年(977)分为二库,淳化三年(992)分置左、右藏各二库,次年废右藏,并入左藏库。掌收受各地财赋收入,供给官吏及军兵俸禄赐予。神宗熙宁(1068—1077)后期,新法理财初见成效,元丰三年(1080)创立元丰库,主要储藏诸路诸司常平、坊场等羡余封桩钱物,从此开始了有别于左藏库及内藏诸库的朝廷钱物库的历史。徽宗末年,元丰库所积绢帛超过内藏库,金人兵临城下,索绢千万匹,库藏一空。大观库的创置,当在徽宗大观二年(1108)三月以前。宋人人蔡絛《国史补》是现存关于大观库内容、制度唯一比较详细的记载:“元丰库、大观库者,皆谓之朝廷库务。……大观库者,其制同元丰,然大观库独贮天下坑冶,所以终始未尝动,又不若元丰库时有支用也。”大观库分东、西二库,东库收储细软、香药等物,单端砚就有三千余板;西库贮钱。宣和库,为蔡絛所建,时间当在宣和六年(1124)。其时蔡京以太师总领三省事,年老昏瞀,次子蔡絛因而擅权,效王黼置应奉司之制,创宣和库。“库置式贡司,中分诸库,如泉货、币帛、服御、玉食、器用等,皆其名也。上自金玉,下及蔬茹,无不窜取。元丰、大观库及榷货务见在钱物,皆拘管封桩,专事供进”(《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徽宗宣和六年》注文引《徽宗实录·本纪》),实质是一个应奉机构。次年四月,蔡京复罢,蔡絛被贬谪,宣和库随之废罢。北宋亡,元丰、大观库皆不存。

(38)编估局:官署名。属太府寺。掌对香药、杂物及诸州、军所纳无用赃罚衣服等进行拣选、编类,定出等第与名目,估出价格,不堪公用者送杂卖场出卖。始置年代不详,徽宗宣和二年(1120)罢废,该项事务并归榷货务管勾。

(39)打套所:官署名。负责捡选诸司务库中积压多年的香药、杂物等,划定档次,打套折价。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蔡京创行打套折钞之法,置官管勾其事,宋人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有详细记载:此前,北宋与西夏开战,曾向民间借债以支付军费。至此时,有几位巨商持券要求兑付,数额高达三百七十万缗。当时财政紧张,徽宗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为此忧愁。蔡京“因创行打套折钞之法”,派人搜检各个仓库中的陈年货物,包括帷幕、漆器、象牙、锦缎等物品,以及粗细各色香料,“皆入套为钱,其直若干等,立字号而支焉”。起初商人们还很不情愿,后来“有出而试者,其间惟乳香一物,足偿其本,而他物利又自倍,于是欣然。不半年,尽偿所费”。

【译文】

外诸司都在皇宫之外,包括:左、右金吾街司和左、右金吾仗司,法酒库,内酒坊,牛羊司,乳酪院,仪鸾司,就是帐设局,车辂院,供奉库,杂物库,杂卖务,东、西作坊,万全作坊,制造军器的地方,修内司,文思院上、下界,绫锦院,文绣院,军器所,上、下竹木务,箔场,车营务,致远务,骡务,驼坊,象院,作坊物料库,东、西窑务,内、外物库,油醋库,京城守具所,鞍辔库,养马的机构左、右骐骥院和天驷十监,汴河南岸的十座石炭场和北岸的十座石炭场,都城东壁、西壁、南壁、北壁的四个熟药局,内、外柴炭库,军头引见司,架子营,楼店务和店宅务,榷货务都茶场,大宗正司,左藏、大观、元丰、宣和等官库,编估局,打套所。

诸米、麦等: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成仓;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陈州门里,麦仓子;州北,夷门山、五丈河诸仓,约共有五十余所。日有支纳下卸,即有下卸指挥兵士;支遣即有袋家,每人肩两石布袋。遇有支遣,仓前成市。

【注释】

①元丰仓:北宋东京的粮仓,神宗元丰元年(1078)以延丰第二仓为元丰仓,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攻开封,钦宗与李纲组织东京保卫战,“团结马步军四万人,为前、后、左、右军,中军八千人……以前军居通津门外,护延丰仓。仓有豆粟四十余万石,其后勤王之师集城外者,赖之以济”(《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六》)。

②顺成仓:北宋东京的粮仓,属于“船般仓”,位于城东汴河南岸,大体位于今开封龙亭区殡仪馆东南一带,收纳江淮所运来的粮食。旧名“常丰仓”,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改名“顺成仓”。

③广济:广济仓,北宋东京的粮仓,属于“船般仓”,位于城南横街与汴河交汇处的西南岸。广济第一仓,接受颍州(治今安徽阜阳)、寿州(治今安徽淮南)等州运来粮食;广济第二仓,接受京东诸县租税。

④里河折中、外河折中:折中,指折中仓,是接受商人入中的仓库。“入中”是北宋长期实施的制度,与茶法、盐法的改革密切相关。“入中”是站在商人角度而言,指商人将物货(主要是粮草和现钱)入纳于沿边州军或京师,在异地支偿茶、盐、香药和钱等;站在政府角度而言,则是“折中”,是指将商人所输纳于政府的货物,折合成缗钱或茶、盐、香药等物,进行偿还。折中仓创置于北宋初年,有里河折中、外河折中之名:里河,也称“东河”,指汴河;外河,也称“南河”,指蔡河(惠民河)。据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考三》:“宋东京之制:……凡十仓,皆受江淮所运,谓之‘东河’,亦谓之‘里河’。……广济第一仓,受颍、寿等州所运,谓之‘南河’,亦谓之‘外河’。”

⑤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均为北宋东京的粮仓,属于“船般仓”,收纳江淮所运来的粮食。富国仓和万盈仓均位于城南横街北侧,永丰仓与两仓相对,位于横街南侧与外城东墙交汇处。其中万盈仓,原为通济第三仓,景德四年(1007)为万盈仓;济远仓,旧名“常盈仓”,景德年间(1004—1007)改名。广盈仓,史料中未查到,《文献通考·国用考三》有“广洐仓”,不知是否即此仓。

⑥陈州门里,麦仓子:“子”殊不可解,疑为“及”字传写之误。

⑦夷门山:即夷山。明人李濓《汴京遗迹志·山岳》:“夷山在里城内,安远门之东,以山之平夷而得名也,亦名‘夷门山’。古有夷门,乃侯嬴监守之处。”夷门山在北宋开封有“峻岭”之称,为“都城形胜之所”,著名的开宝寺上方院即建于夷山之上。明崇祯十五年(1642)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夷山荡然无存。今开封市北门以东铁塔附近一带,地势稍高,似为夷山遗址。

⑧五丈河诸仓:应该有广积、广储等仓,接受曹州(今山东菏泽)、濮州(今河南濮阳)等地通过五丈河(亦称“北河”)所运来的粮食。

⑨支纳下卸:支取缴纳,装卸搬运。

⑩下卸指挥兵士:指下卸司五指挥统领的兵士,专用于诸仓卸纳纲运粮草。下卸司,司农寺所属机构。掌下卸、搬运纲船所运物品,领装卸军五指挥。监官一人,以京朝官充任。每五百人为一指挥。仓草场下卸工作量巨大,除五指挥兵士外,还有很多雇役人员,不足时还差开封府界的厢军、禁军等,人数总共可达四五千人。

⑪支遣:派遣,发送。袋家:当指专门从事搬运职业的人。

⑫石:中国容量单位,十斗为石。

【译文】

储存稻米和小麦的各处仓库:从州城东面的虹桥数起,有元丰仓、顺成仓;东水门里,有广济仓,里河折中、外河折中仓,有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陈州门里的麦仓;州城北面,有夷门山、五丈河等各个仓库,大约总共有五十多所。仓库平时有粮食的支出缴纳、装卸搬运等事,就有隶属下卸司五指挥的兵士承担;向外支出派发粮食,就有专门从事搬运的袋家,每人肩扛盛两石粮食的口袋。遇到派发粮食的日子,仓库前热闹得就像集市。

近新城,有草场二十余所。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阗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量不绝,场内堆积如山。诸军打请,营在州北,即往州南仓,不许雇人般担,并要亲自肩来,祖宗之法也

【注释】

①新城:即东京外城,又称“罗城”。

②草场:“草料场”的简称。属提点仓场所或司农寺,设监官、监门官等。掌草料储积、出纳等事务。

③秆(ɡǎn)草:作饲料的禾茎杂草。阗塞:拥塞,塞满。阗,盛,满。

④量:通“辆”。车一乘。

⑤打请:宋元时军队申请支领军粮之称。

⑥般(bān)担:搬运。般,同“搬”。

⑦祖宗之法:也称“祖宗家法”或“祖宗典故”,指的宋太祖、太宗立下的规矩,是自太祖、太宗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防微杜渐为核心精神的基本治国原则,以及在其指导下的诸多做法与说法。把太祖、太宗时期所施行的法度及其精神总结概括为“祖宗之法”,并奉之为治国理事之圭臬,始于北宋真宗时期。其具体内容,大约包括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对于后妃、宗室、外戚、宦官的限制,以及对于士大夫言事者的信用与宽舒,以及文武相制、内外相维等。此处是针对“诸军打请”的规定,显然源于“危亡必起于治安,祸乱必生于逸豫”的警惕(北宋范祖禹《第二劄子》)。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中说:“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则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尝亲登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译文】

临近东京新城,有二十余所草料场。每到冬季,各乡前来缴纳粮食和草料的牛车充塞道路,首尾衔接,成千上万辆络绎不绝,场内粮草堆积如山。各个军营申请支领军粮,如果营区在州城北面,就要前往州南的粮仓支取粮食,而且不许雇人搬运,要让兵士们亲自肩扛回来,这是太祖、太宗立下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