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前州桥东街巷

【题解】

本条170余字,介绍北宋东京州桥向南、御道东侧的街区:

先介绍州桥到内城保康门之间的区域。这一带的重要建筑是大相国寺,因下一条“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作专门介绍,故此处只介绍寺桥及周边店铺、桥南保康门一带的药铺和属于皇家禁区的特殊道观延宁宫、保康门瓦子、城墙根儿下的客店以及四圣观、定力院等。

后介绍保康门外的街区,特别提及三尸庙、德安公庙等两处新建庙宇,以及英宗之女卫国公主所建法云寺及其丈夫张驸马的宅院。

大内前,州桥之东,临汴河大街,曰相国寺。有桥,平正如州桥,与保康门相对。桥西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近南即保康门,潘家黄耆圆、延宁宫(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街西,保康门瓦子。东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级,皆于此安泊。近东,四圣观、袜袎巷。以东城角,定力院,内有朱梁高祖御容

【注释】

①有桥,平正如州桥:此桥可能即为延安桥,因其正处开封大相国寺前,故而俗称“相国寺桥”,也简称“寺桥”。

②黄耆(qí)圆:即黄耆丸,一种由黄耆、杜蒺藜、川楝子等组成的药剂,具有益气温阳、祛风舒筋的功效。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中有“黄耆圆”:“治丈夫肾脏风毒上攻,头面虚浮,耳内蝉声,头目昏眩,项背拘急,下注腰脚,脚膝生疮,行步艰难,脚下隐疼,不能踏地,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四肢少力,百节酸痛,腰膝冷痛,小便滑数,及瘫缓风痹,遍身顽麻。又疗妇人血风,肢体痒痛,脚膝缓弱,起坐艰难。”黄耆,中药材名,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今俗称“黄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等功效。李时珍说“耆”意为“长”,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③延宁宫(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延宁宫,其地本为仁宗朝宦官王中正的宅第,景祐三年(1036),仁宗养母、保庆皇太后出资购买其地,建延宁观。庆历六年(1046)改为延宁宫。禁女,宫女。孟元老特别说明延宁宫是“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说明延宁宫这座道观属于皇家禁区,观中的女道士来自宫廷,原为宫女。据宋人汪藻《靖康要录》: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梁,二月二十八日,“保康门里火,沿烧延宁宫,顷刻而尽”。被宋哲宗废黜的孟皇后当时正居宫中,“急就天汉桥南遇仙店,门垂帘幕以避,移居观音院,回私第”。

④街西,保康门瓦子:李合群以为“街西”应为“街东”。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别录》曰:太后先居瑶华宫,……城破,迎入延宁宫。二月二十八日,保康门里瓦子沿烧街西延宁宫时,太后急就天汉桥南遇仙店,门垂帘幕以避。移居观音院西私第。《靖康后录》曰:元祐皇后(按,指孟后)居瑶华宫近二十余年,缘金人破城,移入旧城。延宁宫火,自东瓦子,经五楼,归私第。”

⑤兵级:宋代对兵丁和节级的合称。级,节级,唐宋时低级武职官员。

⑥安泊:居住,住宿。

⑦四圣观:即四圣观音院,亦称“观音院”。在北宋开封旧宋门内的街道以北、太庙南门前。五代后梁乾化年间(911—913)置藏经楼,后晋翰林学士徐台符撰碑。金代末年,毁于兵火。

⑧袎(yào):同“靿”,靴或袜子的筒儿。

⑨定力院:本梁太祖庙,在东京保康门内、东南城角,内有朱温像。后唐同光二年(924)置院,天成三年(928)名为“定力院”。宋人朱弁《曲洧旧闻》:“太祖皇帝(按,指赵匡胤)在周朝,受命北讨,至陈桥,为三军推戴。时杜太后眷属以下尽在定力院,有司将搜捕,主僧悉令登阁,而固其扃。俄而大搜索,主僧绐云:‘皆散走,不知所之矣。’甲士入寺,升梯,且发钥,见蛛网丝布满其上,而尘埃凝积,若累年不曾开者,乃相告曰:‘是安得有人?’遂皆返去。有顷,太祖已践祚矣。”北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太祖之自陈桥还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设斋于定力院。闻变,王夫人惧,杜太夫人曰:‘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言笑自若。是日,太祖即位,契丹、北汉兵皆自退。”北宋文人经常光顾定力院,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等人都有相关诗作。

⑩朱梁高祖御容:后梁太祖朱温的画像。朱梁高祖,即五代后梁太祖朱温(852—912),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参加黄巢起义,任黄巢大齐政权同州防御使。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降唐,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以败黄巢军、破秦宗权、拒李克用诸功,昭宗天复元年(901)封梁王。累官宣武、宣义、护国、忠武四镇节度使。天祐元年(904)杀昭宗,立哀帝,天祐四年(907),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寻杀哀帝。乾化二年(912),为其子朱友珪所杀。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王霭,京师人,工画佛道人物,长于写貌。五代间以画闻。……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霭笔也。”御容,皇帝的画像。

【译文】

皇宫前面,州桥以东,临近汴河大街,就是相国寺。相国寺前有一座桥,像御街上的州桥一样平坦端正,与保康门相对。桥的西面是贾家瓠羹店、孙好手馒头店。最南边就是保康门,有潘家黄耆圆店、延宁宫(宫女出家的道士观,普通人很难进入)。街道西侧,是保康门瓦子。向东边去,沿着城墙都是客店,南方来的官员、商人、兵丁和低级军职,都在此地投宿。靠近东边是四圣观、袜袎巷。再东边的城墙拐角处,是定力院,院内有后梁高祖朱温的画像。

出保康门外,新建三尸庙、德安公庙。南至横街,西去,通御街,曰麦稍巷。口以南,太学东门。水柜街,余家染店。以南,街东法云寺。又西去横街,张驸马宅。寺南,佑神观。

【注释】

①三尸庙:供奉三尸神的庙宇。清人周诚《宋东京考·三尸庙》:“在保康门外,祀三尸神也。始建未详,后废。按修真家言,凡人身中有三尸神,常以庚申日,乘人寐时,将本人罪过奏闻上帝,减其禄命。上尸名彭踞,中尸名彭踬,下尸名彭。每遇庚申日,守夜不寐,则三尸不得上奏。”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则说:“三尸一日三朝,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藏;下尸血姑,伐人胃命。”

②德安公庙:《宋史·礼志五》:“雍熙四年,诏以亲耕籍田,遣官奏告外,又祭九龙、黄沟、扁鹊、吴起、信陵、张耳、单雄信七庙,后又增祭德安公、岳台诸神庙,为定式。”《文献通考·郊社考二十三》:“德安公庙在京城北作坊,即夷门山神也。景德中,葺其庙,加封爵,令开封府春秋设祭。”

③麦稍巷:应为麦秸巷。

④水柜街:水柜,中国古代用以指称调节运河供水的蓄水工程,亦称“水匮”,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水库。《宋史·太祖本纪一》:“(建隆二年二月)甲戌,幸城南,观修水匮。”开封保康门外的这条水柜街,应系临近汴河,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故得此名,并非真有水库。真宗朝宰相丁谓在此街上营建宅院,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中说:“丁谓为宰相,将治第于水柜街,患其卑下。既而于集禧观凿池,取弃土以实其基,遂高爽。又奏开保康门为通衢,而宅据要会矣。”

⑤余家染店:余姓人所开的染房。染店,代人给丝织品染色的店铺。北宋时期,水柜街应为染工集中之地。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北宋著名书法家张友正在水柜街租房、“与染工为邻”的故事:“张友正,……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尤工于草书。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弃去,从水柜街僦小屋,与染工为邻。或问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缣素学书耳。’于是与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

⑥法云寺:在南薰门内,蔡河云骥桥的西面。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神宗元丰二年》,该地原为龙卫军废营地,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赐予英宗第三女卫国公主,因为“地与主第相直也。主后以其地建法云寺”。

⑦张驸马:指张敦礼,后人避光宗讳,改其名为训礼。熙宁元年(1068)选尚英宗女祁国长公主(按,即上注之卫国公主),授左卫将军、驸马都尉,迁密州观察使。哲宗元祐初年,废除新法,张敦礼曾上疏说“变法易令,始于王安石,成于蔡確。近者退確进司马光,以臣观之,所得多矣”,进武胜军留后。章惇主持朝政,被贬授左千牛卫大将军,不许朝参。徽宗立,复和州防御使,进保信军留后。崇宁初,拜宁远军节度使。为谏官王能甫所劾,降为集庆军留后。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北宋苏轼《驸马都尉张敦礼节度观察留后制》,称其“少以经术,秀于士林。虽缘姻戚之选,不失儒素之行”。善画人物风景,笔法紧细,神采如生,为南宋画家刘松年所师法。《宋史·外戚列传中》有传。法云寺即建于其住宅附近。北宋岑象求《上哲宗论佛老》:“贵戚妃后之家,起造寺观,莫知其数,如曹佾起休粮道者院,张敦礼建法云寺,皇亲盖洞真宫,敕修开宝寺、乾明寺殿、相国寺、东塔之类,以至天下郡县营造不可悉记。土木之功,所在甚盛。”

【译文】

出了保康门外,有新建的三尸庙、德安公庙。向南行至横街,向西去,通往御街的街巷,名为麦秸巷。巷口以南,是太学东门。水柜街上有余家染店。再向南去,街道东面是法云寺。又有一条向西去的横街,有张驸马的宅第。法云寺南面,是佑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