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载杂卖

【题解】

本条380余字,集中介绍北宋东京城中的交通运输工具,包括用于重型运输的太平车、主要用于载酒的平头车、女眷乘坐的车子、糕点饮食商贩常用的独轮车、人力拖拽的浪子车和痴车等,甚至还有供骆驼、骡、驴驮运的驮子,都一一介绍其形制、用途和使用方法,可与反映同时代东京汴梁都市生活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相对照,丰富了人们对北宋物质文化史的认识。

东京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驾车人在中间,两手扶捉鞭驾之。前列骡或驴二十余,前后作两行;或牛五七头拽之。车两轮与箱齐,后有两斜木脚拖。夜中间悬一铁铃,行即有声,使远来者车相避。仍于车后系驴骡二头,遇下峻险桥路,以鞭唬之,使倒坐缍车,令缓行也。可载数十石。官中车惟用驴,差小耳

【注释】

①般载:搬运装载。北宋时,陆地运输、交通工具,统称“般载”。般,今写作“搬”。

②太平:太平车,古代一种载重的大车。车两侧有拦板,前有多头牲畜牵引,二轮或四轮。北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说,这种车是“民间辎车,重大椎朴,以牛挽之,日不能行三十里,少蒙雨雪,则跬步不进,故俗谓之‘太平车’”。《水浒传》中,多次出现“太平车子”。《清明上河图》中有两辆太平车。画中第二条十字街正面道上,一个挂着“刘家上色沉……”字样招牌的商店前,两辆各驾四匹壮健骡马的大车驰来,驾车人坐在中间,即为太平车。

③箱:车厢。构栏:栏杆。

④扶捉:扶持。捉,持,握。鞭:似为“鞭绥”之误,“”字未见。绥,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

⑤斜木脚拖:《清明上河图》所画车子的后面,有下垂木脚拖,为制动装置。拖,下垂。

⑥“夜中间悬一铁铃”几句:传为苏轼所撰《艾子杂说》记载:“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槖驼之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以藉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

⑦唬(xià):古同“吓”。

⑧倒坐:本指反向而坐。牲口在正面吆喝,往往会向后用劲,即指此意。缍(zhuì):用同“缒”,拉,拽。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凡遇桥梁中高边下者,则十马之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当其下坂,则九马从前缓曳,一马从后竭力抓住,以杀其驰趋之势,不然则险道也。”

⑨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

⑩差(chā)小:略小。差,比较,略微。

【译文】

东京的搬载车,大的叫“太平车”。车上有车厢无车盖,车厢状如栏杆而且平整。车厢的板壁前面伸出两根木档,长二三尺左右。驾车人在木档中间,两手握着鞭子和绳索,驾驭此车。车的前面,排列着二十余头骡或驴,前后分作两行;或用五七头牛拖拽车子。车两边的轮子与车厢齐平,车后装有两块斜木脚拖。夜晚在中间悬挂一只铁铃,车子行驶就发出声音,使远处来的车子相互避让。还在车后系两头驴子或骡子,遇到要驶下陡峻危险的道路或桥梁时,用鞭子吓唬它们,使它们倒退,拖拽车子,使车子缓慢行驶。“太平车”可以装载数十石重的货物。官府中的“太平车”只用驴子,略小一些而已。

其次有“平头车”,亦如“太平车”而小。两轮前出长木作辕,木梢横一木,以独牛在辕内,项负横木。人在一边,以手牵牛鼻绳驾之。酒正店多以此载酒梢桶矣。梢桶如长水桶,面安靥口。每梢三斗许,一贯五百文

【注释】

①酒正店多以此载酒梢桶矣:《清明上河图》画中“王员外家”招牌前,有一辆两只骡子拉的“平头车”,车上两个梢桶,显示即为酒店载酒车。梢桶,木制的长圆桶。元人熊梦祥《析津志》:“酒以木作长桶盛之担送,名‘酒稍’。”梢、稍同。

②靥口:形制未详,应用于注酒和倒酒。

③三斗:约今三十六市斤。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一百二十斤。

④一贯五百文:即一千五百文。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文,量词,指旧时小铜钱。

【译文】

其次还有“平头车”,形制如“太平车”但要小些。两轮的前面伸出长木档作车辕,木档的顶端横置一木档,用一头牛在车辕内,项上背负横木。驾车人站在一边,用手牵牛鼻绳驾车。酒店大多用“平头车”装载酒梢桶。酒梢桶很像长水桶,而面上安有靥口。每梢桶盛酒三斗左右,一贯五百文一梢桶。

又有宅眷坐车子,与“平头车”大抵相似,但棕作盖,及前后有构栏门,垂帘。

【注释】

①宅眷坐车子:《清明上河图》画中第一个十字路口道上,有一辆两头肥牛拉的带有棕盖的大车,棕毛厚重,车上有描画精致的“构栏门”和“垂帘”,即为宅眷车。宅眷,家眷,家属,多指女眷。

②棕:棕毛或棕片,用棕榈树叶鞘的纤维织成,坚韧而具弹性,且能防雨。

【译文】

还有富贵人家的女眷乘坐的车子,与“平头车”大致相似,只是用棕毛制作车盖,车厢的前后有栏杆门,垂挂门帘。

又有独轮车,前后二人把驾,两旁两人扶拐,前有驴拽,谓之“串车”,以不用耳子、转轮也,般载竹木瓦石。但无前辕,止一人或两人推之。此车往往卖糕及麋之类人用,不中载物也

【注释】

①独轮车:《清明上河图》中有六辆独轮车:在虹桥上,有一独轮车驰下。与之相呼应的,是画卷另一端的护城河平桥上,也有一辆独轮车。同是一人在前,一人在后,一头小毛驴在前面奋力拉着。在悬挂着“新酒”幌子的脚店前,停着一辆卸了货的大独轮车,叫“大串车”。在离汴河岸畔不远的一家小食店前,也停着一辆大独轮车,一个店主模样的人,正站在支在车轮前的小梯上,查看车上的货物。在写着“刘家上色沉……”字样的商店和一家“锦帛”铺前,也有独轮车经过或停靠。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日,衣襕,自拥车以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②拐:本指拐杖。此似指带拐的车把。

麋:“糜”常见于唐宋文献,不仅是家常与“市食”之物,且为四月八日的节令食品。唐人张《朝野佥载》记民谚云:“蝉鸣蛁蟟唤,黍种糜断。”应该是用黍或糯米等黏性作物蒸制。元代也有一种名为“糜”的食品,与中原传统“糜”不同。元人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糜》云:“羊头肉煮极烂,提去骨。原汁内下回回豆,候软,下糯米粉,成稠糕糜,下酥蜜、松仁、胡桃仁和匀供。”

④中(zhōnɡ):适宜,合用。如“中用”“中看”“中听”等。

【译文】

又有独轮车,前后有两人把住车架,两旁两人扶住车拐,前面有驴拖拽,称之为“串车”,这是因为不用耳子、转轮的缘故,用于搬运装载竹木、砖瓦、石料。车前没有车辕,只有一人或两人推车。这种车往往是卖糕及麋之类食品的人使用,不适宜装载重物。

平盘两轮,谓之“浪子车”,唯用人拽。又有载巨石大木,只有短梯盘而无轮,谓之“痴车”。皆省人力也。

【注释】

①平盘两轮:即只有一平整的车板及两轮。平盘,似指车板。

【译文】

那种只有平整车板的两轮车,称为“浪子车”,只用人拖拽。又有一种装载巨石大木材,只有短梯盘而无车轮的车,称为“痴车”。这些车子都能节省人力。

又有驼骡驴驮子,或皮或竹为之,如方匾竹,两搭背上。斛斗则用布袋驼之

【注释】

①驮(duò)子:即驮垛,捆扎成垛供驮运的货物或行李。

(cuō):笼状的盛物竹器。

③斛斗:皆为计算粮食的量器,因亦以作粮食的代称。古代以十斗为一斛。按,《清明上河图》画卷端首,有五头小毛驴,背上驮两搭木炭,行走在树木夹峙的郊野小路上。在汴河虹桥上下,也有五头小毛驴,它们背上驮的是圆滚滚的粮袋子。在第一个十字街道和大街小桥边的大树底下,各有三匹方匾竹筐两搭背上的毛驴。在“孙家正店”前的一棵树下,有人正从两匹毛驴背上卸货。据统计,驮着粮食、货物的毛驴或骡子,在图中共有十三匹之多。南宋洪迈《夷坚志·夏二娘》中也说,北宋东京南薰门,每天早晨都有驮运麦子的驴子联翩而来。

【译文】

又有供骆驼、骡、驴驮运的驮子,或者用皮革、或者用竹皮做成,宛如方匾或竹,一边一个搭在牲口背上。如果是装运粮食,就用布袋驮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