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城

【题解】

此条介绍北宋都城汴京内城(由外向内的第二道城垣)的情况。所谓“旧京城”,即东都内城,又称“里城”“旧城”,宋初又叫“阙城”,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军事防御的第二道屏障。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记载,北宋东京内城是在后周时期里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后周时期的里城,则源自唐代的汴州城。《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东京,唐之汴州。梁建为东都,后唐罢之。晋复为东京,国朝因其名。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即唐汴州城。建中初,节度使李勉筑。国朝以来,号曰‘阙城’,亦曰‘里城’。”

本条100余字,记录北宋东京内城周长以及四壁上的城门情况:“方圆约二十里许”的记载,与考古探出的北宋东京内城遗址四墙总长大致吻合;所记内城南、东、西、北四壁上的十二座门(包括城门九座、水门三座),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将汴京提升为南京开封府,金宣宗时期更迁都开封,改扩建内城,北宋东京内城格局有所改变,部分城墙被铲平,《东京梦华录》所记南壁上的保康门等则被废弃。

旧京城,方圆约二十里许。南壁,其门有三:正南曰朱雀门,左曰保康门,右曰新门

【注释】

①方圆约二十里许:20世纪80年代,北宋东京内城遗址曾被探出并局部解剖,呈东西稍长、南北略短的长方形,四墙总长约11550米,如按宋太府尺换算,宋代一里约合559.872米,则宋内城周长约为20.63里,与“二十里许”大致吻合。许,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②南壁:开封宋城考古探查,北宋东京内城遗址南墙基略呈一直线,已探明的地段约2100米。南墙遭到严重毁坏,推测应是金宣宗定都开封期间,将宋内城南墙铲平后向外扩展的缘故,所以北宋东京内城南墙只保留了金代地面以下的墙基部分。

③朱雀门:东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御街之上。唐曰“尉氏门”,五代后梁曰“高明门”,后晋曰“薰风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名“朱雀门”。此门遗址位置已大致测定。朱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方神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四象”)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

④保康门:东京内城南墙上的东门,是北宋真宗时因建五岳观而增设的城门,向北正对延安桥和相国寺的大门。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七月戊辰,新作保康门于朱雀门之东,徙汴河广济桥于大相国寺前,榜曰‘延安’。……时将建观以奉五岳,故辟此门。”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保康门》:“大中祥符五年七月,诏曰:‘重城阳位,通门肇开,宜以京城新开门为保康门。’初,建会灵观(按,即五岳观旧名)于奉节、致远二营,仍作此门,于朱雀门之东南辟街,与观北门相直也。”此门金时称为“广泽门”,金末展筑内城南墙,该门被废弃。

⑤新门:东京内城南墙上的西门。五代后周曰“兴礼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名“崇明门”,俗名“新门”。此门金代称“崇德门”。

【译文】

东京的旧京城,周长大约有二十里。南城墙的城门有三座:正南面的名为朱雀门,左首的名为保康门,右边的名为新门。

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曰旧曹门

【注释】

①东壁:开封宋城考古探查,北宋东京内城的东墙叠压在明清城墙下面,勘探困难,准确长度无法确定。

②汴河南岸角门子:汴河流出东京内城东南角的水洞门,应由跨在汴河上的一个水门及其南侧位于汴河南岸的一个陆行门组成,故称“汴河南岸角门子”。该门位于今开封宋门南侧不远处。

③旧宋门:东京内城东墙的正门,位于汴河北岸。该门唐汴州城时称“宋门”,五代后梁曰“观化门”,后晋曰“仁和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名“丽景门”,当时人为区别于外城上的新宋门(朝阳门),故俗称其为“旧宋门”。御路自州桥向东,经过此门,通往新宋门外的宜春苑。据宋代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丽景门,七间高楼,有三户。”

④旧曹门:东京内城东墙中段的城门。此门设于唐代,因其可通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当时称为“曹门”。五代后梁曰“建阳门”,后晋曰“迎春门”,北宋初年曰“和政门”,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名“望春门”。当时人为区别于外城上的新曹门(含辉门),俗称其为“旧曹门”。

【译文】

东城墙的城门有三座:从南面数起,最南面的是汴河南岸角门子,汴河北岸的城门名为旧宋门,再北面的名为旧曹门。

西壁,其门有三:从南,曰旧郑门,次汴河北岸角门子,次曰梁门

【注释】

①西壁:开封宋城考古探查,北宋东京内城的西墙大部分叠压在明清城墙下面,为地表以下3—11米的部分。

②旧郑门:东京内城西墙的正门,位于汴河南岸。该门唐汴州城时称“郑门”,五代后梁曰“开明门”,后晋曰“金义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名“宜秋门”,当时人为区别于外城上的新郑门(顺天门),俗称其为“旧郑门”。御路自州桥向西,经过此门,通往新郑门外的金明池、琼林苑一带。金代称“迎秋门”,元代以后废弃填塞。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退傅张士逊游金明》:“退傅张邓公士逊晚春乘安舆出南薰,缭绕都城,游金明。抵暮,指宜秋而入。阍兵捧门牌请官位,退傅止书一阕于牌,云:‘闲游灵沼送春回,关吏何须苦见猜。八十衰翁无品秩,昔曾三到凤池来。’”

③汴河北岸角门子:汴河流入东京内城的水洞门,应由跨在汴河上的一个水门及其北侧位于汴河北岸的一个陆行门组成,故称“汴河北岸角门子”。该门位于现存的明清城西墙南门(俗称“小西门”)北侧。

④梁门:东京内城西墙上的城门。该门唐汴州城时称“梁门”,五代后梁曰“乾象门”,后晋曰“乾明门”,北宋初年曰“千秋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阊阖门”,俗称仍用“梁门”。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鲁公(按,即蔡京)崇宁末不入政事堂,以使相就第。时赐第于阊阖门外,俗号‘梁门’者。修筑之际,往往得唐人旧冢,或有志文,皆云‘葬城西二里’。大梁实唐宣武节度,梁门外知已为墓田矣。”金元时称此门为“安利门”,明清时称“大梁门”,今仍称“大梁门”,亦俗称“西门”。此门门址位于今开封城墙西墙大梁门处。

【译文】

西城墙的城门有三座:从南面数起,最南面的名为旧郑门,往北是汴河北岸角门子,再往北的名为梁门。

北壁,其门有三:从东,曰旧封丘门;次曰景龙门,乃大内城角实箓宫前也;次曰金水门

【注释】

①北壁:开封宋城考古探查,北宋东京内城的北墙基略呈直线,部分地段与金皇宫北墙、明周王府萧墙北墙相叠压。与其他三面墙相比,北墙破坏最为严重,应与金代扩修京城有关。

②旧封丘门:东京内城北墙东侧的城门。该门唐汴州城时称“封丘门”,五代后梁曰“含辉门”,后晋曰“宜阳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安远门”,俗称“旧封丘门”,以与外城新封丘门(景阳门)相区别。北宋时期,此门是御路通行的正门,北郊御路从宣德门外向东至土市子,再折向北,经过此门,一直延伸到新封丘门。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李文正公(按,即李昉)罢相,为仆射,奉朝请。居城东北隅昭庆坊,去禁门辽远。每五鼓则兴,置《白居易集》数册于茶镣中,至安远门仗舍(按,卫士的值宿之所),燃烛观之。俟启钥,则赴朝。”此门金代改名“宣仁门”。

③景龙门:东京内城北墙中间的城门。该门唐汴州城时称“酸枣门”,五代后梁曰“兴和门”,后晋曰“玄化门”,北宋初年沿用,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景龙门”,俗称“旧酸枣门”,以与外城新酸枣门(通天门)相区别。此门距离宫城很近,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以诗赋见称于时的万俟咏,在《凤凰枝令》词的序言中说:“景龙门,古酸枣门也。自左掖门之东,为夹城南北道,北抵景龙门。自腊月十五日放灯,纵都人夜游。”徽宗诸子集中于门外居住,据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所记,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太上诸皇子日长大,宜就外第,于是择景龙门外地,辟以建诸邸。……乃中为通衢,东西列诸位,则又共为一大门,锡名曰‘蕃衍宅’”。最著名的皇家园林艮岳,建于此门东南。

④大内:皇宫的总称。实箓宫:应为宝箓宫,全称“上清宝箓宫”,北宋东京道观。建于徽宗政和五年(1115),在景龙门东,对景晖门。“徽宗时登皇城,下视之。又开景龙门,城上作复道,通宝箓宫,以便斋醮之路。徽宗数从复道上往来。是年十二月,始张灯于景龙门上下,名曰‘预赏’”(《宋史·地理志一》)。宫前建有仁济、辅正二亭,密连禁署。清人周城《宋东京考·上清宝箓宫》:“宫中山包平地,环以佳木清流,列诸馆舍台阁,多以美材为楹栋,不施五采,有自然之胜。上下立亭宇,不可胜计。”

⑤金水门:位于东京内城北墙的最西面,金水河由此流入内城。五代后梁时称“大安门”,北宋初年沿用此名,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改名“天波门”,金代称为“宣照门”。

【译文】

北城墙的城门有三座:从东面数起,最东面的名为旧封丘门;住东名为景龙门,就是皇宫城角的宝箓宫前面;最西边的名为金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