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焦虑,用三个关键词来破解

大多数孩子在入园前后都会有焦虑的现象,不少妈妈也会跟着孩子焦虑起来。与其整天琢磨“孩子是否受欢迎”“他会不会被人欺负”之类的问题,还不如用“责任界限”“贡献思维”“双赢与多赢”三个关键词来帮助孩子度过这段焦虑期。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小游戏来训练和帮助孩子。

第一个训练是“这是别人的东西”。当孩子乱抓父母眼镜的时候,父母可将眼镜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他去抓眼镜时,就平静地说:“这是爸爸(或妈妈)的眼镜,不行。”孩子继续抓眼镜,父母就轻轻打一下他的手,让他有点痛感但不至于哭。这时,他开始缩回小手,琢磨手痛和眼镜之间的关系。反复几次之后,他会放弃抓眼镜,也理解了“这是别人的东西”这句话。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禁区”,当孩子拿“禁区”中的东西时必须得到父母的允许。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是“责任界限”,能够分清楚自己的与别人的东西——顺服规则,尊重别人,是社交训练的第一步。

3~5岁幼儿的人际交往是从食物的交换开始,进而到物的交换,接着出现相同的兴趣爱好,最后产生友谊。父母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先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零食,再鼓励他用换玩具的方式来交朋友。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可以刻意培养他和小伙伴发展相同的兴趣爱好,从玩伴变为学伴。到了5岁左右,孩子一般会拥有三四个友谊稳定的朋友。这时候,父母要经常鼓励他们体验朋友的情感、愿望和需要,在“过家家”等游戏中体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第二个训练是“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幼儿从1岁半起,父母可以刻意到另一个房间喊他。他不肯过来时,父母要告诉他:“大人喊你的时候,你要立刻过来。”进行这个训练时,父母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直到孩子听到你的呼唤立刻做出反应。

孩子再大一点儿,父母可以训练他说“我可以为你做什么?”这句话重在培养孩子看重贡献、服务于人的思维模式。这样,当幼儿上幼儿园后,听到老师的指令时,他就不会感到被动和压迫;相反,会因为“自己能为老师、同学做点什么”而增加成就感。

一般来说,一个行为坚持21天以上便能养成习惯。而且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快,所以,父母要耐心地训练他——“大人说话时不要插嘴”“每天说句感恩的话”“为客人倒茶”“生气的时候也要好好说话”等,这样孩子便会养成好习惯,建立起对师长的顺从尊敬和服务精神。

第三个训练是“双赢与多赢思维。”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父母可以这样问:“有没有办法可以让你们两个都开心?”在他想不出两全之策的时候,父母帮助提出建议,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矛盾,总可以找到让大家都开心的办法,而不损害任何一方的权益。

家长们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思考,多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回家说:“今天小明哭了。”父母便可抓住机会问:“他为什么哭呢?”“他是不是很伤心呢?”当孩子回答后,父母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是真的知道还是猜到的?”父母还可以问:“你有没有安慰他?”

我们常说:优良的品格和习惯,是社交能力的基础。如果父母努力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那么就可以消除孩子的焦虑。社交能力的培养应该与品格习惯的培养相辅相成。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寻找双赢和多赢的解决方案,并且告诉孩子具备什么品格的人是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