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书籍设计的基本特性

一、书卷气息与商业特性的帷幄

书籍设计的书卷气息和商业特性各具特点,有相对的独立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国人注重神韵、品位、气韵。“气韵”,在书籍里可理解为书卷气息。书卷气息是要靠感觉体会出来的,体现的是文化精神,表现为装帧的品位、格调,倾向“静美”。其内涵包含“儒、释、道”的文化精神,包含儒家推崇雄浑、典雅、和谐的中和之美,老庄提倡飘逸、自然的萧散之美,佛学提倡空灵的禅意之美。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需要传统的书卷气息、热情的书卷气息、飘逸的书卷气息、辉煌的书卷气息。

然而书籍本身也是商品,要进入商业渠道发行。广告对书籍的销售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书籍设计的广告味应融于艺术与理性之中,既要带有书卷气息,也要有商业特性,二者的恰到好处才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书卷气息不仅不会降低书籍的商品价值,还会提升书籍的商业价值,并使读者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如果商业味过浓,把封面设计变成广告宣传画,完全充满了商业气息,反而失去了书籍该有的气质与味道。

二、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多元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厚的艺术形态和美学内涵,为当代艺术设计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中国传统书籍设计呈现出古朴、儒雅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的美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的更迭,印刷工艺的提升,给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今天的书籍应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展工艺技术之长的同时,注入新的元素,借鉴西方现代书籍设计精华,用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探究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之路,为中国书籍设计打开一扇极具中国韵味的现代设计之门。

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子夜·手迹本》,这本著名的设计构想中注入了传统与现代的兼容意识,着力营造那个时代的气氛。借鉴传统文人的书匣形态设计书盒,封面书函的造型、设色、用材均力图突破传统书籍设计的固有模式,强调书和读者之间阅读行为的动感过程。拿起书籍,从书盒中抽出书函,启开封面,翻开书页,跳动的文字、图像、线条、视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听觉的等感受随之而来,形成有特点的媒介传递方式(图1-30)。

[图1-30] 《子夜·手迹本》/吕敬人

三、整体构架与局部设计的统筹

书籍设计是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整体系统工程。书籍设计者在掌握信息内容并进行理性的整理后,进行有想象力的书籍整体设计,达到外在与内在、造型与形态、整体与局部的完美统一。

整体美是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动态系统,绝对不是静止不动的。书籍设计艺术的整个审美过程就是个动态的过程,书与人之间产生具有动感的交流。当我们被一本书所吸引的时候,我们走近书,想拿起书进行阅读的时候,书与人的关系是一段动态的过程;当我们拿起书,目光扫视封面上的书名、图案,看书脊,书与人的关系也是一段动态的过程;接下来,再把书翻转过去看封底的设计,之后又进行360度的翻转来看封面,书与人的关系还是一段动态的过程;再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看书的内页,每翻一页图书内页都是在动的。图书设计已不能只顾及书的表皮,还要赋予包含时空的全方位整体形态的贯穿、渗透。图书设计包括外部系统设计的开本、函套、封面、环衬、扉页;内部系统设计讲究内文、标题、跋、旁注、页码、字体等的整体运筹(图1-31、图1-32)。

[图1-31] 《西藏之旅》/张淙迪

[图1-32] 《字·自白》/袁芳

四、内容思想与形式创意的整合

一个书籍作品要根据内容去寻找它的表现形式,一定要遵循内容思想与形式创意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体现书籍的两个方面,书籍的文字、图形、色彩都是为了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书籍则缺乏美感,阅读起来毫无趣味;如果只是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一味地把认为美的元素叠加上去,完全不符合内容的需要,那这些形式将变得单调而肤浅,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小红人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去乡间采风、考察的感受及作者创作出充满灵性的剪纸小红人的故事。整本书一袭大红色,从封面上就能看到剪纸小红人,无不浸染着传统民间文化的浓厚色彩,真真切切体现了书籍设计内容思想与形式创意的统一(图1-33)。

[图1-33] 《小红人的故事》/全子

知识链接 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的书籍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