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习惯
- 给孩子的第一本心灵成长书
- 范玲玲
- 1891字
- 2020-11-03 10:53:15
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一个有关爱之心、懂得助人为乐的人,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会有更多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助人为乐的行为不仅能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高尚品质,而且能够让孩子的人生更有意义。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条件良好,使孩子在智能、体能发展方面比较占优势,但在个性品德方面却由于独生子女所受的溺爱过多而变成弱势。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他们‘自我中心’严重,只知自己接受抚爱和关心的需要,不知别人也有被抚爱和关心的需要。所以当他们一旦走进集体生活,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从前有一个骡夫,赶着一头骡子和一头驴在路上走着,骡子和驴都驮着货物。它们在平地上行走时,驴驮着它的货物觉得并不费力,但走到陡峭的山路时,驴就觉得驮的货物沉重得让它受不,忍不住求骡子帮它分担一部分。可是骡子听了并没有理睬它。过了半天的时间,驴实在坚持不住了,倒地死去了。这地方渺无人烟,骡夫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驴驮的货物一并加到骡子驮的货物上面,从驴身上剥下来的皮也放在骡子身上。骡子在重负下呻吟说:“我这真是自作自受。如果我肯答应给驴帮忙,这会儿就用不着再驮上它的货物外加驴皮了。”
现实生活当中,人们会有喜悦或烦恼,幸福或悲伤,顺利或困难,成功或失败。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人总有需要别人理解和帮助的时候。孩子也需要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及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德就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父母怎样做,才能培养出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呢?
父母要做到长期引导与示范
孩子的品德和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够养成的,也不是说只通过一两次教育就可以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有效的教育引导以及自我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才有可能形成。所以父母长期的引导和示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给孩子做了一些不好的示范,那么所有的努力就有可能会功亏一篑。在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时,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他人,以给孩子起到好的榜样作用。这样的教育不需要语言的说教,只在于一种环境的熏陶。
培养孩子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敏感性
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以此来唤起孩子的爱心,从而激励孩子关心、爱护以及帮助他人的实际行为。如父母在生病或不开心时,应该有意识地表现出来并让孩子感受到,以此促进孩子关心、帮助他人行为的出现。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任何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从而教导孩子应该力所能及地关心、爱护以及帮助他人。
让孩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
只有让孩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才能让他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父母可以让孩子从关心和爱护家人开始学起。比如,吃东西时,告诉他要让家里的老人先吃;父母做家务的时候,要懂得主动帮忙等。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从关心和爱护同学开始学起。比如,帮助身体不舒服的同学打饭,给成绩不好的同学讲解难题等。
多鼓励孩子主动帮助他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帮着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助人为乐的责任感。父母还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而不能给予别人帮助,那么他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就会被孤立起来,而且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所以想让孩子迈出助人为乐的第一步,就一定要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这点非常关键。
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不懂得和别人分享的人是自私的,这种人轻易不会去帮助别人,即使他做了什么帮助别人的事情,也可能是另有所图。所以想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让他学会与人分享,让他体会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星期天,妈妈带着女儿去公园玩儿。来到一个小亭子后,妈妈打开装零食的小书包,女儿拿出她最爱吃的动物饼干快乐地享受着。
这时,一个哭泣的小男孩也来到了小亭子,并且一边哭一边叫妈妈。妈妈对女儿说:“这个小弟弟可能是找不到妈妈了,我们把他送到公园管理处,好吗?”女儿点点头。
妈妈再看向小男孩,只见他眼带泪花地看着女儿手中的动物饼干。女儿好像也察觉到了,于是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饼干。“如果是你找不到妈妈了,现在又急又饿,你希不希望吃一块饼干?”妈妈耐心地引导女儿。女儿想了想,把手伸进了书包,又拿出一些她最爱的零食递给了小男孩。
虽然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心地纯洁,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的参与意识和分享意识,使孩子对帮助别人产生兴趣,并且通过帮助别人可以得到一种满足。经过时间的锤炼,孩子的这种美德意识就会在他们体内生根发芽,并且逐渐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可以影响他们今后生活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