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范羌确实比耿恭还着急,因为他“一手托两家”,一边惦记着和他同生共死的弟兄;一边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反应。

去疏勒城的道被匈奴设了路障,目前去不了,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眼睛往洛阳望了又望。

好在,终于盼来了消息。

站稳了脚跟的汉章帝,心情不错,觉得这个事不开会讨论一下,也着实说不过去。

公元七十五年十二月,洛阳。

处理完汉明帝的丧事,而由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司空第五伦、司徒鲍昱四人领衔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也组阁完毕,洛阳政局也趋于稳定。

汉章帝亲自主持公卿会议,研究救援西域戊己校尉二部之事宜。

这戊己校尉二部就是疏勒城的耿恭和柳中城的关宠,求救信是关宠发出来的,只是关宠等不到救援了,他已经城破身死,现在就剩下了疏勒城的耿恭,而且他的手下也没有多少人了,当然这些朝廷还没有接到信。

“救、还是不救?”

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朝廷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为了说服对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相持不下,又各有道理,这可真叫初次掌权的章帝难办。

“这不是出难题吗?搞什么搞?”汉章帝心里想着,他虽然血气方刚,但这个问题确实挺棘手,没有办法,也只有耐着性子听正反双方辩手展示语言的技巧。

反方辩手第一台为:司空第五伦。

“救,得不偿失。为了救那生死未卜的几百人,派出大军万里远征,不符合成本核算原理呀!再说,都快一年了,耿恭关宠他们恐怕早就玩完儿了。现在朝廷还要花很多很多的钱,或许还要死很多很多的人,跑很远很远的地方,还不知道是去救人还是收尸!这!这!这!这笔帐怎么算也划不来呀!”司徒第五伦义正辞严并且有些激动。

“有道理!”章帝微微稽首。

“何况,这一年京师洛阳以及兖州、豫州、徐州等地都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整个中原一片糜烂,朝廷赈济百姓尚嫌不足,哪里还有闲钱和闲工夫去管那西域的闲事儿。”

一看皇帝点头,第五伦反对的劲头更足了。

“以前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百姓连年服役,消耗物资巨大;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怨结边域。陛下宜留念省察!”

反方二辩校书郎杨终更是不说营救之事,竟直接反对整个北伐了,还建议章帝干脆放弃西域,以休养军民。

一时之间,反方观点占据了绝对上风。

章帝与明帝不同,他生性宽厚,不好战事,对刘秀“柔道治天下”的理论更是推崇备至,闻言便决定放弃西域了,但耿恭关宠这些西域的兵要不要也放弃呢?司空第五伦、司徒鲍昱,这里就你们俩官儿最大,你们再商量商量给个意见吧!

司空第五伦还是认为不要救,既然都准备放弃西域了,那也就别再去惹匈奴人了,大家安安生生的不好吗?

有理不在声高,也不在人多,只见正方一辩司徒鲍昱站起身来慷慨陈词: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且二部兵少将寡,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

“一个国家,如果不怜惜那些效命沙场的将士,或者不抚恤、优待那些为国抗战的老兵、伤兵、残兵,那么这个国家还会有前途,还会有凝聚力,还会有万众一心对抗困难抵抗外敌的团结精神吗?”

正方二辩鲍昱接着说。

“现如今,朝廷竟要置自己的远征英雄于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匈奴胡虏会怎么看?汉家全体将士会怎么看?老百姓又会怎么看?”

正方三辩还是鲍昱。

国不爱民,民何爱国?这些个道理鲍昱必须让年轻的汉章帝和反方辩手们明白。

所以,就算西域还有一个汉兵活着,汉帝国也要派人去救他!莫要冷了英雄的热血,莫要寒了将士的赤心!这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对他的子民与子弟兵负不负责的问题!

关键人家司徒鲍昱不光是辩手,还是一个实干家。

紧接着,鲍昱提出了救援西域的具体方案:“兵家先名后实,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言尽于此,不由得汉章帝不动心,他终于被说服了,决定出兵营救汉家将士,但放弃西域之既定国策仍然不变。

派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

公元七十六年,即汉章帝建初元年正月,各军会师柳中城下,正式展开救援西域计划。

大军反击车师,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

匈奴吓跑了,车师重新投降。

这里的匈奴为北匈奴,车师为车师前国。

作战任务似乎已经圆满完成,关宠也早已经战死了,耿恭活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走了这么远,非常辛苦,所幸打了胜仗,可以回去领赏了,毕竟打仗这事,风险性太大,见好就收吧!”王蒙等人盘算着,准备带兵回去了。

这些人如此想,应该也没什么大毛病。

可是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坚持要求去天山那头的疏勒城。

对的,他来了,他来了,她就是男二号,军吏范羌。之前范羌作为向导,跟随大军一起行动。

可能是耿恭带出的兵,都和他一样,有个倔脾气,也有一股凛然正气。

看来疏勒城是必须得去了,不去范羌这关过不去,可是将领们都不愿前往。

范羌慷慨正色问众位兵士,谁愿和他前往?竟有许多不怕死的士卒激昂而应,愿同范羌去冒险。

将领们商议了一下,分出了两千兵交给范羌。

接下来的壮举,属于这位普通的军吏,他舍生向前,告诉后人,什么叫战友,什么叫情义。

“耿校尉!等着我,我们来了!”范羌终于又拨通了疏勒城的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