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羌地汉歌》:张骞出使访西域 细君和亲嫁乌孙
- 茶余酒后话红颜·大汉篇
- 韦尚田
- 2875字
- 2020-11-13 09:27:26
自打汉高祖刘邦实行和匈奴和亲的政策以来,汉代几朝中送出的公主都是冒牌货,只有汉武帝派出的细君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
汉朝时的和亲不是简单的结亲家,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干戈为玉帛的策略。嫁过去的公主不只是去给人生儿育女,还肩负着促进民族和睦相处、传播中原文化的重任。
从汉高祖开疆辟业到汉武帝朝政中兴的近百年间,北方的匈奴不断进入内地、抢掠边民。汉朝历代都派兵清剿,怎奈匈奴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总是不能根除祸患。不得已才采用了和亲这一招儿。但是,因为匈奴人反复无常,这一招儿有时管用,有时没用,只能算是个缓兵之计。
细君公主外嫁和亲,嫁的不是匈奴,而是乌孙。
西汉时期,汉朝最大的外敌就是匈奴。汉高祖最先采用娄敬的建议,嫁公主为单于阏氏,也就是王后,年年送酒米丝帛,约为兄弟,冒顿单于的进犯有所收敛。高祖死后,冒顿单于狂称要“数至边境,愿游中国”;还在给吕后的信中说要让她当老婆。可恨的吕后自知国力不强,打不过人家,竟奴颜婢膝地说自己人老色衰,愿意给人家献上礼物和美人以求安宁。文、景二帝在位时,虽然继续奉行和亲的政策,但是匈奴的侵扰依然不断。到了汉武帝时,由于平定了七国之乱,国家统一,财力雄厚,决定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在经过河南、河北和漠北三次讨伐之后,匈奴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无力再与汉朝对抗,向北远遁。
这期间,匈奴在侵犯中原的同时,还征服了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半,对他们进行奴役和剥削,挟持他们一起攻打中原。汉武帝从一个匈奴的俘虏口中得知,西域的大月氏自恃人多兵众,不愿归附匈奴,被冒顿单于打败。其子老上单于把月氏王的头颅砍下来,当饮酒的器具。西迁的大月氏一直想复仇。汉武帝就想用“断其右臂”的办法,把西域各国争取过来,共同对敌,就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张骞和西域各国都有了交往,熟悉了他们的情况。于是,张骞向汉武帝建议:“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乌孙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人口有四十万,兵力有十万,原居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后被大月氏打败,被迫归附匈奴。后来,大月氏又被匈奴打败,乌孙在匈奴的帮助下,又将大月氏赶出伊犁河一带,在这个地方居住下来。到汉武帝时,乌孙发展得最为强大,匈奴曾经攻打过它,都没有取胜。汉朝和乌孙结盟,无疑是对付匈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又派他到乌孙去。张骞到了乌孙,对昆莫猎骄靡转达了汉武帝的旨意。昆莫是乌孙王的称号。但由于乌孙远离汉朝,又不知汉朝国力如何,猎骄靡当时并未应允,而是派了几十人,带了几十匹良马,特别是还带了两匹大宛的汗血宝马,随着汉使来到中原。
汉武帝这人不光喜欢诗词歌赋,还特别爱骑马射猎。乌孙送来的礼物他都没看上眼,唯独那两匹汗血宝马,令他爱不释手、神魂颠倒。听乌孙的来使讲,大宛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匹天马。大宛王要把天马弄到手,就想了一个法子:挑选了几匹最好的母马放到山下,引逗天马下来一起玩耍,这样一来,天马就跟这些母马有了感情,生了小马。这些小马长大了都是千里马,跑急了,流出的汗就像血一样的颜色,因为这个,起名叫汗血马。汉武帝得了这两匹宝马,一高兴,吩咐下属按最高规格招待乌孙来使。乌孙来使在这儿受到款待,又看到汉朝地大物博、国家富强,回去跟昆莫一说,猎骄靡立即答应与汉朝结好。
要说汉朝的公主哪一代数起来都得有百八十个的,和亲的重担怎么会落到细君的头上呢?
原来,细君的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刘建的爷爷和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是亲兄弟,算起来,细君还是汉武帝的孙女。当初,汉景帝立的太子是栗姬所生的刘荣,刘彻是汉景帝宠妃王夫人所生,被封为胶东王。因为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给刘荣,希望她将来能做皇后。可是栗姬不同意,馆陶长公主非常生气,就把目标转到刘彻身上,经过一番见不得人的努力,终于让景帝废了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景帝一死,刘彻就当了皇帝。江都王刘建不服,就想谋反。结果事泄,全家被斩。按照汉律,谋反当诛九族。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皇室宗亲谋反,皇上也要受到株连。所以,在那个时候,刘氏皇亲犯了死罪,只追究本家,不连带族人。刘建一家被斩,细君当时还在襁褓。汉武帝手下留情,发了善心,给刘建一家留下了这条根。细君被刘建的哥哥刘胥收养了。后来,刘胥继承了江都王位,细君还叫江都公主。刘胥对细君很好,视如己出,从小就对她悉心护养,教她识字、读书,学针黹女红、膳食厨艺,让她学会自立。
细君十六岁那年,正好汉武帝选派公主到乌孙和亲,皇上本已选中刘胥之女。刘胥就奏请皇上改派细君。刘胥这样做,倒不是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他是为细君着想。按习俗,公主不能下嫁臣民,只能跟和皇室沾亲带故的人结亲。可是,细君是个罪王之女,谁敢要她?即使嫁过去,因为沾不着娘家光,恐怕也要受歧视,被人瞧不起。细君嫁到西域,虽然远隔千里,风俗言语不通,但毕竟是个王妃,没人欺负。一个女人嫁给谁都是一生,只要日子过得好就行。这也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在刘胥的头脑中作怪的结果。
汉武帝同意了刘胥的请求,决定让细君出嫁乌孙。汉武帝为细君考虑得挺周全,首先封她为细君公主。然后,又陪送了大量的嫁妆,派了一百多个仆人随同前去。怕她住不惯毡房,还特意派了一些工匠,专门去给她建造了一座宫殿。汉武帝怕她孤身在外,寂寞难耐,特意给她做了一个乐器——阮,也就是秦琵琶。
说心里话,细君并不愿意去和亲,虽然是做王妃,但那是异国他乡,远离亲人故土。独特的身世让她知道自己尽管长得很美,但却不能存在奢想,不能妄求大富大贵。她暗暗相中了叔叔手下的一个普通侍臣,那个侍臣对她也有意,她希望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但皇命不可违,她只好含泪上路了。
从京城到乌孙,有八千九百里远,因为道路不畅,足足走了半年多。和亲的队伍出发时,大地刚刚化冻,到了西域的时候,遍地都铺满了白雪。
车队走到灵璧的时候,正值西风扫落叶,黄沙满天飞,南飞的大雁嘎嘎地鸣叫着,穿过厚重的云层急速飞去。细君在殷岭山下停了辎车,站在山脚,手扶石壁,久久地回头望着,眼里的泪水无声地顺着脸颊流到脚下。刚刚经过虞姬的墓地,她感慨万千,思绪难平。
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事,虞姬和项羽,一个美人,一个猛将,互相爱慕,最后却一个拔剑自尽,一个乌江自刎。坚贞的爱情悲剧在苍茫大地留下悠长的回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想到虞姬寂寞地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细君就不寒而栗。她知道,从此一别,不知道是否还能再踏上故土。
也许是她手扶石壁的时间太久了,也许是她留恋故土的痴心感动了天地,细君的手竟在石壁上清晰地留下了手印。当地的工匠被她思乡的那份真情所感动,就在她手摸石壁的地方,刻了一个手印。一千多年以后,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游览至此,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
这正是:
西出阳关无故人,望断归尘思断魂。
从此一别绝回路,荒草萋萋葬孤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