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勇气是苦练成的
知识,是任何人都能够学得到的。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只要是你想的到的,就有相关的书籍供你参阅,你还可以参加各种辅导班,或者进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而实战经验则不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深秋了,寨子里得准备储粮过冬,于是派了一位长者带一队年轻人驮着盐到山外换米粮。有一天晚上,他们在野外露宿。星空灿烂,看上去天气很好。不过,长者还是按照惯例占卜山里的天气,取出了一些盐块扔到前边的篝火里。这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占卜术,传说若听到火中盐块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那就说明第二天会是好天气;可要是盐扔到火里没动静,那就说明风雨将至。
扔进火里的盐块儿一点响声都没发出来,这让长者有点心神不宁。他觉得这很不吉利,于是跟大家说天一亮就马上赶路。但有年轻人对此很不以为然,觉得“以盐窥天”是迷信,反对马上启程。第二天下午,果然天气骤变,风雨交加,坚持晚走的年轻人这才开始后悔自己的浅薄,钦佩长者的睿智。其实,长者的经验是有科学道理的,盐块在火中是否发出声音,与空气中的湿度有关,当风雨将至,空气中湿度高,盐块受潮,投到火里自然就平静无声。
很多年轻人都看不起老人的经验,觉得已经过时了,派不上用场的。其实,一些人生经验如同海盐,它再老,也是一种结晶,有着海的记忆。
老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即使只是个老农、老渔翁,在收种庄稼、种植蔬菜、栽培果树、饲养禽畜、行船捕鱼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都有不容小觑的价值。
事实上,大到治国安邦的老政治家、老科学家,小到村边乘凉的老翁,都能用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启迪后人,趋利避害,具有指点年轻人成长的宝贵财富。
实战经验,就是从自己亲身实践过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任何人只要做一点有用的事,总会有一点报酬,这种报酬就是经验,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别人抢不去的东西,它比黄金更珍贵。
很多经验丰富的人,对事态发展往往具有超凡的预见能力。这些是很多因素组合成的结果,很难用语言详细的表达清楚。比如,经验丰富的警察总能察觉到可疑的人;资深的售货员也很容易识别真正的买主——即使顾客假装作对所售的商品毫无兴趣;卖豆腐的老手可以一刀下去就正好切够你要的斤两,一两不多一两不少,这就是实战经验。
很多时候,实战经验是一个人在长时间做一项工作之后形成的一种感觉,它无法用言语形容出来,所以,自然也不可能传授给别人。比如,庖丁解牛,其实他本人也说不好到底哪个地方该让刀锋转弯,又何况每头牛的骨骼大小也有不同,这就更加增加了解说和传授的难度,但正是因为如此,疱丁实战经验才显得尤其珍贵。
古语有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闭口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最好,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这就是由于缺乏实战经验而遭受惨重损失的最典型的例子。实际的操作和理论总是存在一定的出入,这就更加凸显了经验的重要性。
实战经验是人们付出一定劳动,甚至是更大的代价以后才获得的,因而是极其宝贵的,在指导认识和实践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和威力。
在某大酒店实习的陈敏对实战经验感慨万分。她是旅游学校中专2年级的学生,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大多都是些理论知识,除了死记硬背就是现场演示,很难真正体验到在社会工作中的经历。
自从到实际岗位上工作后,她觉得做好一份工作并不是像学校里想的那样简单,除了要扎实巩固基础知识外,还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陈敏说:“做好一份工作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回学校后,我要好好总结实践经验,为今后做好充分的准备。”
经验的得来非常不易,它需要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工作,并在工作中开动大脑,积极思考更简化、更优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虚心向前辈学习。并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勇敢的创新。
因此想要成功的人就要积极行动,认真的投入自己的工作中,不能将自己的认知只停留在书面和理论上,因为这样你就永远不具备无法被别人超越的优势。而一个轻易就能够被别人替代的人,随时都会面临失去工作的危机。
“学问”,“学问”,先学而后问,只有先将前人的知识掌握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有所建树。而你掌握知识的数量,便决定了属于你的巨人的高度。巨人的高度越高,你才越有可能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的过程中,发现你的新大陆。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加高“巨人”的高度,而无暇瞭望的人是最愚蠢的。即使你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了,即使你的“巨人”的高度已经是最高的了,但你若只是沿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实际上是停滞不前;即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只有学习加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攀登到一个新的起点。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努力的积累经验、完善自我,做一个无可替代的人吧!
害怕失败,就等于拒绝成功
朱熹的《中庸或问》写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使用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
但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用来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沟通的重要和信息的迅速传播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如果你脱离和外界的沟通,那就一定会逐渐发展成“原始人”,并失去很多宝贵的机会,下面这个故事就是这样。
杨花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咨询公司,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奋斗了4年的时间终于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子,可是眼看年龄不饶人,再不生孩子以后会对自己的健康和孩子的健康都不利。出于这样的考虑,也迫于家人的压力,杨花辞退了繁忙的工作,专心回家准备生宝宝。
从备孕到待产,到孩子出生,再到坐月子以及母乳喂养的几个月,总共两年的时间,杨花每天的生活基本就是在家待着,看看电视,做做饭,做做家务,锻炼一下身体。为了避免辐射,她基本不用电脑,也很少使用手机。因为朋友们基本都上班很忙,所以社交活动也很少。但是她为了不“荒废”自己的青春,还在家里写过往的工作经验总结,以为能够在生完孩子回去工作的时候能够让大家刮目相看,并对她的“成果”赞不绝口。
结果等孩子可以不用她亲自照顾了,她想要再重新回到社会上去工作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原始人”了,而她的许多大作更是沦为了“出土文物”。原来大家都用传真机传发文件,都用PPT了;手机诺基亚,现在都改iPhone了。
杨花觉得不适应了,觉得自己完全融入不到这个社会里,几乎要成为一个来自远古时期的“古人”了。
这个例子很典型,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脱离社会,不跟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只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想当然,搞不好会陷入自我封闭的怪圈。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不能转换,是由于个一个人在过分的脱离社会而遇到的挫折后引起的个人焦虑。人作为群体性动物,需要与人交流,越来越多的的脱离社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闭门造车,会人为地自我剥夺了人的社会性需求,而与各种社会关系隔绝情感,孤独感便油然而生。而长久以来接触的信息量过少,就会产生与世隔绝的感受,久而久之,心理活动也就变得病态化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有一次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犹豫不决,就去向一位经济学家请教。她问道:“我的头脑让我去做,可是我的心叫我不要去做。”这位经济学家想了一下,肯定地对罗斯福夫人说:“如果你碰到疑问的时候,首先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倾听外界的声音,并且遵从你的内心,在根据外界情况分析究竟什么是真正适合你的。”
性格的自我封闭,会让生活变成一潭死水,不仅让我们自己被寂寞和多疑填满,还会丧失曾经拥有的创造力。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不刚愎自用的固步自封,以海纳百川的谦虚博采众长并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说不定会做出非同凡响的成绩,这也是跟上社会潮流的一条捷径。当今社会只有开眼看世界、善于借助他人的肩膀的人,从实际生活中摸爬滚打中磨炼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而不分析情势,生搬硬套,“闭门造车”的人势必难逃失败的命运。
李林是一个汽车配件厂的工人,中年下岗后,决定开一家汽车美容服务公司。于是,他在家翻阅了各种资料,发现源于美国芝加哥的一个家族企业——特福莱汽车美容装饰连锁做的很成功。这个企业经过100多年的迅猛发展,由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亚什兰国际集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的全面介入,负责特福莱美容、装饰、养护、改装等系列产品的开发与服务支持,至今成为享誉全球的汽车服务连锁品牌,加盟店遍及美洲、欧洲、亚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他就决定按照这个企业的模式来在自己的家乡设立一个汽车美容服务公司,结果公司成立开始营业后一个月,就因为入不敷出而要“关门大吉”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定位的问题:李林所在的是一个发展并不十分好的小县城,消费水平根本不适合特福莱这样的美容服务。深一步地分析,虽然他有好的愿望,但就是因为他的“闭门造车”导致。他只是窝在家里参阅了各种资料,但却并没有走出门去看看,他所处的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他的环境里的潜在目标客户都是有着怎样的需求,消费水平和提供的服务不相匹配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人是群居动物,人类的活动都是依赖于跟社会的沟通和协作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不论做什么,都要紧跟着社会的步伐,这样才能避免落后和失败,这也是没有哪个国家是在封闭的状态走向发达的原因。
企业也是一样,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完全“闭门造车”。每个企业都是为了将产品卖给社会,如果“闭门造车”,就会导致产品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最终产品也被关闭在门里。
所有无论做什么,都要深入一线“调研”,不要“闭门造车”。只有看到真实的世界,才能摆脱凭空想象出来的“车”。
那年在济南看的“泉城十老太画展”最让我难忘。“十老太画展”,真是个诙谐的名字,于是我就冲着名字去了。到现场才知道,原来,“十老太”是十位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的女画家,她们都是离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的画。尽管是业余的,可是她们的水平并不低。人物栩栩如生,山水雄伟壮丽,花卉姹紫嫣红,工笔细腻典雅……都不像是出自七旬老太之手,到场专家们都连连称奇。当时,这个画展引起了强烈反响,来客如云。有的人来这儿甚至不为看画,只是想看看是十个什么样的老太太。人们都说:“七十多岁了还能学画,还画得这么好,真是佩服!”
不单单是画画得好,这十位老太太人也很精神,个个神采奕奕,穿着入时,虽然面容苍老,但却有着年轻人一样的笑。这是因为她们保持了一颗年轻的心,用年轻的心不断追求,所以即使在老去的日子里,依然鲜活。
挫折是勇气的“练兵场”
孔子的三千弟子之中,颜回为七十二圣贤之首,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的“四德”,也就是“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其中的“不贰过”,指的就是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大多时候人们发现做了错事之后第一个感觉便是后悔,但是后悔过后每个人的行为却是大不相同,有时人们后悔,仅仅是对所犯错误的一种内疚情绪,这与是否真正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所在并彻底改正无关,这样的后悔是暂时的,对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并没有任何帮助;而聪明人之所以被人称之为聪明,在于他存在的状态和能力比普通人要强,而这所谓的“强”表现之一便是“不贰过”。
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并不是不会犯错,而是不会重复犯同类的错误。
小张是一家汽车公司的销售员,他刚来公司的时候,销售业绩排在倒数第一,一年后就成了销售冠军。此后,小张的销售业绩稳步增长,月月得冠军。很多同事羡慕不已,向小张取经,问他有什么秘诀。小张从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对同事说,这就是我的秘诀。同事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小张与客户打交道所犯下的每一次错误,以及每一次犯错误后的心得。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错误一方面使人们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警醒,人们要善于从错误中思考和总结。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置之不理,那么错误对这个人来说仅仅就是一个错误,而不会成为经验和教训。这样的错误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总结错误是理性的思考,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必经之路。只有善于分析错误,才能有所收获。如何使犯错误的成本降至最低?如何使犯错误的人进步得更快?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
聪明的人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为防止下一次受挫提前做好准备;而自傲的人并不能这样做,或者说并不能总这样做,往往是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都说经一事长一智,也许这样去理论的话,那么相同的错误就可以避免了。
第一次犯错误叫做不知道,第二次犯错误叫做不小心,第三次犯错误叫做不可原谅,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仍会有这种现象呢?主要的原因是做事不用心。用心的人和不用心的人的区别就是:用心的人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而不用心的人同样的错误犯多次,甚至是屡教不改。
因此,你有必要学会听从别人的忠告,尤其是那些和你做同样工作,而又比你工作更久的人。这些忠告来自于工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失败的教训,为的就是避免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
西北铁路公司的希尔先生对马尔可逊先生说:“一点也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是一个笨蛋,就是一个懦夫。我曾经做过许多错事,将来恐怕还会做许多错事,但是每次我总能从错误中学到一点东西。”每个人都会犯错,而且肯定不止一次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总是重复犯同一个错误。
芝加哥的医学专家玛威尔逊说:“我宁愿让一个人犯错误,而不喜欢他为自己的错误找托辞来回避责任,只要他第二次不犯同样的错误。托辞是一种危险的东西,容易使人养成很坏的习惯。一个从不找托辞逃避责任的人,虽然工作不一定都做得很好,但他总是会尽力地往好的方面去做。”可见,对待错误,正确的思考方法就是对错误的及时认识和修正,不要执迷不悟。能够及时改正错误,才不会越陷越深,离要完成的工作目标越来越远。
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不可能没有缺陷。犯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同样的错误不能犯很多次!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就可能犯错误,但同样的错误只能犯一次!
要记住:被一块石头绊倒一次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人生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该懂得用“变”的眼光取景,学会每天爬“力所能及”的山,让自己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才不至于走下坡路,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一定能在最后获得想象不到的巨大进步。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失败做总结
“这项工作太困难了”“我不是故意的”“我太忙了,忘了还有这样一件事”“老板规定的完成期限太紧”“本来不会是这样的,都怪……”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类似这样的借口,很多人喜欢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
借口是失败的温床,而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是制造借口和托词的“专家”。他们经常会为没能做成某些事而去想方设法寻找借口,或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而“解释”。
借口一旦成为习惯,就难去除,形成了一种思维后,会阻碍工作效率,扼杀人们的创新思维,即当人们在为自己寻找借口的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要想成为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就不能让借口成为习惯,心中锁定的应该是总结而不是借口。
日本的零售业巨头大荣公司中曾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极优秀的年轻人一起进入了大荣公司,不久就被同时派到一家大型连锁店做一线销售员。一天,这家店在清核账目的时候,发现所交纳的营业税比以前出奇地多了好多。仔细复核后发现,原来是两个年轻人负责的店面将营业额多打了一个零。
于是经理把他们叫进了办公室。当问到他们具体的情况时,两人刚开始沉默了一会,随后两个年轻人分别开口了。一个解释说因为自己刚开始上岗,所以有些紧张,再加上对公司的财务制度还不是很熟,所以才会犯错。另一个年轻人却没多说什么,他只是对经理说,这的确是他们的过失,他愿意用两个月的奖金来补偿,同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走出经理室,找理由推脱责任的员工对后者说:“你也太傻了吧,两个月的奖金,那岂不是白干了?这种事情咱们是新手,随便找个借口就推脱过去了。”后者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但从这以后,公司里出现了好几次培训学习的机会,每次都是那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年轻人能够获得机会,另一个年轻人坐不住了,他跑去问经理为什么这么不公平。经理没有对他做过多的解释,只是对他说:“一个事后不愿承担责任的人,是不值得团队信任与培养的。”
这就是在同一个公司中的两个年轻人因为对待借口的态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结果。借口虽然能够给你带来一时的慰藉和轻松,但往往让成功的大门永远向你紧闭,让你一生陷于平庸之中。
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心中更关注的应该是对待问题态度。
有的人说,没有功劳有苦劳,的确,结果是量的积累,是质的飞跃,是过程的终结。为了实现目标,追求结果,要重过程;但付出过程的代价,要讲方法,要讲付出探索方法的努力。
要结果,就是要责任,要效果,要事实;不要理由,不要推托,不要借口,不要争论。
甲、乙、丙工作于同一家发展很不错的公司。公司有一位大客户,半年前就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却总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迟迟不肯支付货款。于是公司便派甲业务员去讨账。那位大客户没有给甲业务员好脸色,找了个理由说产品在这个地方销得一般,让甲过一段时间再来。于是甲就无功而返了。
公司又派乙业务员去讨账。乙找到那位客户,他的态度依然很“无赖”,他说这段时间资金周转很困难,让乙体谅他的难处,他还找借口说等他的资金到位了一定还钱。乙业务员也无功而返。
于是,公司只得派丙业务员去讨账。丙刚跟那位客户见面,就被客户教训了一顿,说公司三番两次派人来逼账,摆明了就是不相信他,这样的话以后就没法合作了。丙并没有被客户的强硬态度吓退,他见招拆招,想尽了办法与那名客户周旋。那名客户发觉丙业务员实在“难缠”,只得同意给钱,他开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给丙。
丙业务员很开心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2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客户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是放假的日子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但是丙业务员依然没有退缩,他突然灵机一动,自己拿出100元钱,把钱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这样一来,账户就有了10万了。
于是,丙业务员最终完成了任务,并因此得到了提升。
案例中三个人的差距就是表现在对待困难的态度上。前面两个人都是遇到困难,就给自己找退缩的借口,不愿去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提升机会。
而丙业务员同样遇到了困难,如果换做常人,在遇到最后的那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回去交差。但是丙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积极的开动脑筋想办法来克服困难,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不要去寻找任何借口,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好的成绩。
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以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应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学会适应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它让每一个学员懂得: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秉承这一理念,无数西点毕业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借口会让人变得不思进取,让人消极颓废,如果养成了寻找借口的习惯,就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其潜台词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这种消极心态会剥夺人成功的机会,最终让人一事无成。
在墨西哥市的一个漆黑、凉爽的夜晚,坦桑尼亚的奥运马拉松选手艾克瓦里吃力地跑进了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
这场比赛的优胜者早就领了奖杯,庆祝胜利的典礼也早就已经结束,因此艾克瓦里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体育场时,整个体育场已经几乎空无一人。艾克瓦里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圈,跑到了终点。在体育场的一个角落,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远远看着这一切。接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之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弃跑的,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抱怨,职责就是一切行动的准则。
“没有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让我们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
勇敢,是前进的动力
在人们的意识里,一提到反省,似乎是老年人的事情,而与青年人无缘,青年人就是要敢闯敢干,勇往直前,其实并不尽然。反省是不分年龄的,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反省对于任何年纪的人都是必要和有实际意义的。
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也是对成就、成功的自省。“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反省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反省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
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索和总结。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自己直接经历和体验的,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
反省归根到底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歌德曾说:“知之尚需用之,思之犹应为之。”年轻人,除了要善于反省,还要善于将反省的思考付诸实践。
有一家跨国公司的经理在绩效面谈时问他的下属:“你这个月工作得怎么样?”下属说:“哎呀,这个月可真是忙得我天翻地覆,光是加班都有十来次,好在绩效目标总算超额完成了!”主管说:“好是好,问题是你这样忙碌地工作,有没有给自己留下总结思考的时间?”下属摇了摇头。主管接着说:“如果你每天给自己留出哪怕10分钟的思考时间,总结反省一下自己,你的绩效可能会有新的提高,你也不会像现在忙碌得不可开交了。”
苏格拉底曾说过:“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在繁忙的工作中,有人会时时提醒自己,留一些思考、反省和总结的时间给自己,这会帮助自己发现不足,找到更简单、方便、快捷的工作方法和路径。
每天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人心智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所遵循的标准不断反思和不断提高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不能不断地学到新东西,并不断在工作中得到进步。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反省能力,今天是这个样子,明天仍然是这个样子,那就不会发生什么根本性的改进。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反省自己呢?以每天为例,有三个方法可以参考:
1.晨起自省半小时。
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你可以不要着急起床,让自己坐起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完成它们?今天有什么事情让我期待和高兴?问自己这些事情,不仅能使我们清晰一天的主要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而且能让我们以阳光快乐的心态面对生命中崭新的一天。
2.静夜反思10分钟。
夜深人静之时,你可以冲个温水澡,然后关掉电视,静静地仰卧在沙发上,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我的工作有效率吗?有哪些得失?有没有更好的措施可以做得更好?这样做会让我们把当天的成功与失败都镶嵌在天花板上,然后安然地进入甜美的梦乡。
3.养成记工作日志的习惯。
其实,前两项的思考与反省,你可以和工作日志结合起来。坚持记工作日志是每一个职业人士不可缺少的职业习惯,把当天的工作收获、经验教训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以进一步梳理我们当天的行为,也可以及时发现并了解到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及时改进和提高。同时,记日志更是锻炼毅力、磨炼意志、增强韧性的最好方法,关键在于坚持,坚持,再坚持!日志的内容可以分为当天的经验教训、明天的工作计划、创新灵感等,内容可多可少,可自由掌握。
人反思一次容易,难在常常进行自我反省,要时时给自己一点压力,一点提醒。反省,就是压力,就是提醒。
有空闲的时候多反省一下自己吧,它会使你在人际关系上多一些自如,少一些摩擦;也会使你在人生路上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一个学会了反省的人,世界上再没有任何艰难险阻,可以妨碍他走上成功的道路。
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一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
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反省、总结与超越。
所以说,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只要你不为失败找各种逃避责任的借口,并认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才是正确的成才道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反省,对待失败的态度总是逃避而不是面对,这样结果只能是再次的失败。
聪明的人懂得利用失败的机会,好好的反省、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以避免第二次的失败。
正视自己,放弃不是懦弱
奥卡姆刺刀效应是由英国奥卡姆一个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驳不倒的博士”威廉提出来的,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这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要人为的把事情复杂化,即有时的放弃就是进步。
人背负太多的东西必定会影响前进的速度,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当真的需要去做的时候,很多人都舍不得放弃,舍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东西。殊不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丢掉一些东西,才能维持高速,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可以不被它们所累,才能得到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懂得放弃的人,有时会失去的更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商人带着开采了十年的金子,越洋归国,不幸遇到了暴风雨。一个商人为了保住金子,而被大浪吞没;一个商人为了留下部分金子,最终与船同归于尽;最后一个商人则放弃了船上的金子,乘救生艇逃离了危险。后来他又带领船队,打捞出三条装金子的货船,拥有了三个人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学会放弃。因为,放弃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得到更多。
人的一生,需要放弃的东西很多。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才能拥有一份安然祥和的心态,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很多人认为放弃,是懦弱的表现,但其实,放弃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一只倒霉的狐狸被陷阱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爪,然后逃命。放弃一只爪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狐狸的哲学。人生亦应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云:“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正是放弃的实质。
放弃就是为了长远的、远大的目标或利益而放弃眼前的一点小利益。学会放弃,就是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放弃并不等于丧失,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有。
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志士,为了最远大、最崇高的理想而放弃眼前的利益,最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为了改造中国国民的灵魂,挽救民族的危亡,追求独立自主,毅然放弃了就要学成的医学,拿起了文学这把快刀,刀刀刺向敌人的心脏。
小鸟和老鹰是好朋友,它们都有远大的抱负。在太平洋东岸生活久了,它们决定飞往太平洋西岸开拓一个新的天地。主意一定,它们开始做准备,采取分头行动的办法,看谁先到达目的地。从太平洋东岸飞到西岸需半个月时间,在路上需多次休息、吃饭、睡觉,没有充分准备是不行的。
老鹰准备了四件东西:有一个大包裹,里面装满半个月的口粮;有一个大水壶,里面装满水;有一个小木筏,是用来休息的;有一个急救包,里面装有各种药品,用于不时之需。老鹰对这些东西很满意,它觉得这样飞越太平洋会万无一失。
当它背起这些东西试飞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这些东西压得它气喘吁吁,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了。老鹰想扔掉一些东西。但在它看来,哪一件东西都非常重要,非带不可。而带着这些东西却飞不起来,它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心情烦躁,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小鸟却早已上路了,它只带了一件物品,那就是一根小树枝。飞得累了,它就把树枝放在海面上,站在上面休息;饿了,就放下树枝站在上面去捉鱼;困了,就放下树枝站在上面睡觉。半个月过去了,小鸟如愿以偿地飞到了太平洋西岸,将那里的大好风景尽收眼底,它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片新天地。
简单让小鸟获得了成功,而老鹰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它永远在东岸患得患失,想得越多离成功越远。
老鹰因为不舍得随身的物品而失去了高速飞行的能力,从而失去了到达新天地的机会,小鸟却因为懂得舍弃而获得了成功。
这和我们生活中一样,只有舍弃那些不必要的负荷才能轻装上阵,才能维持自己的最佳状态。相反地,如果背负着这样、那样的压力或者所谓的“必需品”,就只能如乌龟一样慢慢“爬”了。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东西也非常多,但让我们放不下的东西更多,抵制的诱惑也非常多。如果我们一味捡起,它们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而沉重,离成功越来越远。因此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我们敢于放弃一点,专心一点。该放下的放下,该舍弃的舍弃。
学会放弃,可以使负重的心得到暂时的休息,摆脱烦恼和纠缠,使整个身心沉浸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宁静之中;学会放弃,可以用充沛的精力去做你最想做,最该做,最需要做的事情;学会放弃,可以在一种无怨无悔和默默无闻的等待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份超越,一份执著和自信。
放弃是一种让步,让步不等于退步。让一步,避其锋芒,然后养精蓄锐,以利更好地向前冲刺。让我们一起丢掉身上的“包袱”,大踏步向前进吧!
要想知道梨子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谦虚的美德,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等等。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里的浮躁的氛围,很多人开始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比别人有优势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这样的人难成大器。人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必须懂得“空杯”心态,懂得虚心向别人求教,尤其是要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
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非常的骄傲自大,好为人师,而且言行简直就是不可一世,无论到哪都显得咄咄逼人。造成他这个坏脾气的最大原因是他的父亲对他太纵容了,从来都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做出训斥。
不过他父亲的一位挚友倒是看不下去了,有一天,把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气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么骄傲的言论。你的朋友们也会远远地避开你,免得他们会受你一肚子的冤枉气,如果你还这样下去,那么你从此就不能交到好朋友,你也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了。再说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才是那么一点点、很有限,就这样好为人师是不行的。在想要当老师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学生做好了没有。”
听了这一番话后富兰克林大受感动,他也看清楚了自己过去的错误,决定从此要痛改前非,在处事待人的时候处处都改用谦虚好学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了,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
不久后,他便从一个受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变成了一个到处受人欢迎和爱戴的人际交往高手,并且从很多比他强的朋友那里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曾学到的知识与经验,使他的能力与素质不断的增强。靠着自我修养的提高与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他成为了美国一位伟大的领袖。
试想如果富兰克林没有接受意见改变自己的毛病,他仍然是一意孤行,好为人师,说起话来不分大小,不礼貌待人,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么他的结果一定不堪设想。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是喜欢指出人家这做得不合适了,那做得欠火候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能应付自如。
其实,这种自负,恰好是自卑心理的曲折表现。他们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小视,他们炫耀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更会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不相信别人有办好事情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把你放在眼里。
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有好为人师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而且在其他方面,他仍然是一窍不通的“学生”。
正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人不可自视过高,若高傲自大,自然心中狂妄,不屑他人作为,必然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金玉良言也听不进去,真理事实也看不到了。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的其他方面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然而,就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还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断地在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气质,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完美。每人都各有所长,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无完人,只要是人,总有弱点,又何需骄傲自大,而阻碍了自己与他人的交谊、切磋学问的通道呢?损失了自己进步的机会,实在是不明智的。
大海因为能容,所以能纳百川。一个谦卑虚心的人,勇于处处向人请教,在工作、生活上自然获益匪浅。同时,由于他的谦敬,自然容易获得他人的友谊,增加自己职业发展中的机会,练就了更多的才能,陶冶了更好的德行。
“站的高,看的远”。只有尽力地登上高处,才会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受。大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能够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顽强的毅力是勇敢的基础
有一个寓言“猴子掰包谷”,说的是猴子在包谷地里收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又扔掉手里的,去掰那个“更好的”;不知不觉走到玉米地的尽头,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了一个。回去一看,恰恰是个赖子包谷。也只好将就了。
很多时候,人广泛涉足,难免会蜻蜓点水,到头来一事无成,而把一件事情做精做透,才是成功的秘诀。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拉马河畔,一只非洲豹向一群羚羊扑去,羚羊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的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在追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但对这些和它挨得很近的羚羊,它却像未看见一样,一次次放过它们。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中。
试想,豹子如果在追赶途中改变了目标,其他的羚羊一旦起跑,转瞬之间就会把疲累不堪的豹子甩到身后,因此豹子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
其实,梦想就是一只羚羊,在追逐它的途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目标的诱惑,如果你为之停留,最终将一无所获。紧追一只羊,那么,你就多了向成功飞速靠拢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一颗铁球,可以砸坏很多东西,却很难穿透布匹;一根针虽不能产生像铁球一样的破坏力,却能轻而易举将布匹穿透。这就是一根针的力量,其奥秘在于针把浑身力量集中到一个小点上。
人生就像是那颗铁球,有足够的重量、力量穿透那扇用华美布匹做成的事业之门,结果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未能穿透这块布。根源往往是人忘了把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今朝把力气花在这儿,明日把气力花在那儿;今朝在这儿挖一个坑,明日在那儿掘一个洞,到最后却没有一口属于自己的、能源源不断冒出清泉的井。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十年的准备,那么连十分钟都不要持有。”说起来容易,可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做了一辈子股票的巴菲特,并不是随时都在买卖股票。最近十年直至“9·11”之前,美国股市走牛,一片莺歌燕舞,多少人大把大把地买,大把大把地赚,巴菲特却不为所动。然而,当一连串的打击把美国股市推入深渊,不少人血本无归时,巴菲特却以他的稳健投资避免了损失。
他说,这几年他几乎没有买进新股票,因为他还没有发现值得买的。以美国股票的数量和质量,挑出一两只值得买的股票,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他却偏偏选不出来,可见他的标准之高,眼光之毒。既然准备持有十年,就必须要有绝对把握,没有绝对把握,他宁可不做。
巴菲特从11岁开始买第一只股票,现在70岁了,还没有改行的迹象,看来,他这辈子也就是个投资大师了。他并不是世界上最富的人,排在他前面的,还有好几个。巴菲特肯定也知道做软件很赚钱,但他肯定不会去做,不管股市是牛是熊,他都只做这行。
任何行业,任何市场都是博大精深的。人生更是如此,足够你花一辈子的精力去钻研和奋斗。任何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都只是自己那一个领域内的大师。比尔·盖茨如果去股市淘金,以他的实力,当个庄家,翻云覆雨,又有何难!但他如果真那样做了,他也就不是比尔·盖茨了。
所以说,专注于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是成为成功人士的一个共性!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贝多芬的童年几乎是浸在泪水中,而爱情又是屡遭挫折,生活总是贫困、孤独。对于音乐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听力,而贝多芬耳聋了。然而,贝多芬没有向命运低头。当贝多芬以他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自己听不到的乐曲时,全世界震惊了。
人们震惊于他并没有因耳聋而放弃挚爱的音乐,他举世闻名的九大交响曲中的后七部,竟然都是在他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完成的。在与命运苦战的过程中,贝多芬的执著为我们创造了美妙的音乐,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几分辉煌,也为人类树立了一座坚强的丰碑。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不多,能够创造奇迹的人更少,但是如果你想成为这其中的一员,首要的条件就是专注、认真的将一件事做好。把一件事做好,正是创造奇迹的秘诀。
100-1=0
不要因为“如果”,影响了“果断”
世界顶级酒店的经营理念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公式,“100-1=0”。
即对于你或你的组织来说,100个客户中有99个满意而1个不满意,那么你或你的组织的服务就不是成功的。
有人可能会有反对意见:“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犯错误,只要尽力做好就行了。”是的,没错,但任何人如果只想把自己视为一个普通人,认为只要做得还行就满足的话,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人。只有为自己树立更为明确、更为艰难的任务和使命,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用你有限的能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创造服务和价值。
同样,对于企业来说,要完成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不能允许。任何时候都要求100%的“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这就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经营理念。
财富、成功和幸福的获得是长久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单靠运气。在人生的路上取得成功的人,个个都是靠勤奋工作才达到目标的。所以,我们应该抱着诚实的态度,去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刚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尽职尽责完成分内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在一没有经验、二没有能力的条件下,要想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唯有把工作做得更多更好更彻底。这样,才会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里实现人生的跨越。
做事全力以赴,不但能够使人迅速进步,而且还将大大影响人的性格、品行和自尊心。任何人如果要瞧得起自己,就非得秉持这种精神去做事不可。毫无疑问,事无大小,每做一事,总要竭尽全力、全力以赴,这是成功者的真实写照。因此,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那些做事不肯自安于“尚可”或“马马虎虎”,而必求尽善尽美的人。
有一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的企业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才华横溢,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完了,交给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让他重新起草了一份。结果,他又用了两天时间,重新起草了一份。上司看了之后,虽然觉得不是特别完美,也还能用,就把它呈报给了老板。第二天,老板让年轻人的上司把他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了方案,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了老板。老板还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得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还是忐忑不安,不敢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让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这一次,他回到了办公室里,费尽心思,苦思冥想了一个星期,彻底地修改完后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依然问的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有了这一次的工作经历之后,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以后,在工作中,他便经常叮咛自己:不要分心,一定要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结果,他变得越来越出色,受到了上司和老板的器重。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说:“如果你能真正制好一枚别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到的钱更多。”无论在什么地方,一个全力以赴并做到尽善尽美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
在做事时,只要你竭尽所能,做得比一般人更好、更敏捷、更精确、更可靠、更整齐些,就能不断创新、挥洒自如,自然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从而使你不断发展和进步。即使你的职业是平庸的,如果你处处抱着尽职尽责的态度去工作,也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稻盛和夫从年轻时开始就把贯彻“完美主义”作为信条。一方面,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性格。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从工作经验中学来的,是后天形成的观念。因为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哪怕99%都很顺利,但只要最后的1%因疏忽而出了问题,那么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特别是新型陶瓷的制作,只要一个小差错,一点粗心,就会造成致命的失败。
这就是100-1=0的道理。
正是因为贯彻了这样的“完美主义”,稻盛和夫的京瓷才在不断创造新产品的同时,获得了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同样,在生活中,能做成事业的人,都是掌握了“完美主义”的人,并将此贯彻始终的人。这不只限于制造业,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职位都适用这一条规则。
人做事,要想做到“完美无缺”,就必须注重细节。要坚持不厌其烦,持续、专业地做事。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天天持续努力才会进步。即使是简单枯燥的事,在天天持续努力的过程中,也能够积累非常有用的技术和经验。
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有了这个信念,就会有成功的原动力,就能为社会添一份和谐、增一份美好。如果人人都追求自我完善,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个美好的社会,是个尽善尽美之风气充盈于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