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辽阳使还军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二月戎(一作天)马息,悠悠边草生。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

【诗歌来源】

明铜活字本《李益集》第三首,《唐诗百名家全集·李君虞诗集》第九首。

【校勘】

[歌且行],《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七作“欲且行”。

[北上],《唐诗品汇》卷十八作“北去”。

【注释】

①辽阳:古称襄平。春秋之前,为东胡和殷商移民居住地,周代辽阳为箕子朝鲜侯国属地。辽阳名称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云:“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指辽河)莽曰辽阳。”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率军征讨高句丽,克辽东城,置辽州,第二年罢辽州,设安东都护府。仪凤元年(676),安东都护府移治辽东城。

②征人:远行的人。陶潜《答庞参军》:“勗哉征人,在始思终。”亦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苏拯《古塞下》:“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此处指辽阳使。

③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此处指边境战事。

④悠悠:连绵不尽貌。

⑤代地:代州雁门一带地域。《太平寰宇记·河东道十二》:“代地本姜姓之国,周末强大,在七国前称王。以今云中、马邑、五原、安边、定襄皆为代国之地焉。”《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河东道》:“雁门县,本汉广武县地,属太原郡,后汉改属雁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肆州。后改肆州为代州,县属不改。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盖避太子之讳也。国朝因之。夏屋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史记》曰:赵襄子北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枓击杀之,遂有代地。”

⑥角弓:以兽角为饰的硬弓。《诗·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朱熹集传:“角弓,以角饰弓也。”

⑦虏尘:见《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注④。

【辨析】

“征人歌”、“早行篇”乃“征人歌且行”篇之误

此诗以“征人歌且行”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东北边境早春难得的和平安宁的动人景象,极富诗情画意,广为流传。但五代以来,论者误解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数端。

其一,有断此诗为“征人”、“早行”两篇者。如《旧唐书·李益传》:“李益,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进士第,长为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为歌词。……以是久之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而有‘不上望京楼’之句。”《新唐书·李益传》:“李益,故宰相揆之族子。于诗尤所长,贞元末,名与宗人李贺相埒。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至‘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皆施之图绘。”《图书见闻录·故事拾遗·雪诗图》:“李益者,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进士第。有才思,长于歌诗,有‘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尽图写为屏障,如‘回乐烽前沙似雪’之句是也。”《唐诗纪事》卷三十:“其《受降城闻笛》诗,教坊乐人取为声乐度曲。又有写‘征人歌’、‘早行诗’为图画者,‘回乐烽前沙似雪’之诗是也。”

其二,有谓此诗已佚者。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集类》解题:“右唐李益,君虞也,姑臧人。大历四年进士,调郑县尉,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宪宗雅闻其名,招为集贤殿学士。负才籍士,众不能堪暴。其《献刘济》诗‘不上望京楼’之句,以涉怨望,诏降秩,俄复旧。益少富辞藻,长于歌诗,与宗人贺齐名。每作一篇,乐工以赂求取,被声歌供奉天子。‘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之图绘。今集有从军诗五十篇,而无此诗,惜其放逸多矣?”

其三,有误解他人论述者。如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集部三》:“昭德《读书志》谓集中所无《献刘济》‘不上望京楼’之诗,惜其放逸者多。检此本有之,可见此集在陈、晁时已分两本矣。”

诸家之误,问题最大者在将此诗断为“征人”、“早行”两篇,其说首出《旧唐书·李益传》,而《旧唐书·李益传》所述源于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又有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天下亦唱为歌曲。”由于《旧唐书》在抄录《唐国史补》时,随意删改,致使面目全非。

比较《旧唐书·李益传》与《唐国史补》的叙述,可见:李肇不举题目,按先唐惯例以首句名诗,故曰“‘征人歌且行’一篇”。所云“天下亦唱为歌曲”者,则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亦见于《唐五十家诗集·李益集》、《唐诗百名家全集·李君虞诗集》、《全唐诗·李益集》诸集。《旧唐书·李益传》沿《唐国史补》旧例,但删繁就简,略去《夜上受降城闻笛》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将“天下亦唱为歌曲”改为“天下以为歌词”。又将“回乐烽前沙似雪”句前“又有云”三字删去,而在“受降城外月如霜”句末添加“之句”二字。

最有戏剧性的是,将《唐国史补》“有‘征人歌且行’一篇”改为“其‘征人歌早行篇’”。将“有”写为“其”,“一篇”略为“篇”,“且”形讹为“早”,“‘征人歌且行’一篇”遂为“征人歌早行篇”。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中,“歌”、“篇”,皆为诗题标识要素,往往居于篇目之末,加之“征人歌早行篇”为六字,故依“歌”、“篇”二字位置,很容易断为“征人歌”、“早行篇”三三结构,一诗由此变为两篇。

由上述分析可知,“且”、“早”之讹始于刘昫所修《旧唐书·李益传》,与李益时隔最近的唐人李肇所作《唐国史补》的记载应最为可信。迄今所见《唐国史补》版本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三卷明嘉靖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一册明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三卷清抄本以及三卷《四库全书》本等皆作“征人歌且行”,即是明证。因此,“征人歌早行篇”的出现,实为传抄舛误所致。

《新唐书·李益传》几乎在抄录《旧唐书》,内容相同,唯语词有少许变动。如“与宗人李贺齐名”改为“与宗人贺相埒”,等等。“‘征人歌’、‘早行篇’”随之变为“‘征人’、‘早行’等篇”,不光未觉“且”、“早”之讹,所指范围也有扩大。晁公武抄录两《唐书》之《李益传》作解题,“长于歌诗”、“与宗人贺齐名”、“每作一篇”三句取自《旧唐书》,仅易“为”、“李”二字。“‘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之图绘”抄自《新唐书》,唯去掉一“等”字,亦失察“且”、“早”之讹,遂以讹释讹,误断李益集中“无此诗”。《图书见闻录》亦据《旧唐书·李益传》生发,唯将“画”易作“图写”,又加一修饰词耳,但误解殊甚,将“征人歌”、“早行篇”与“回乐烽前沙似雪”等二句混为一谈。《唐诗纪事》又据此而发,更为概约,不光略去“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且逻辑混乱不堪,将李益另一首诗《夜上受降城闻笛》之首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归于“征人歌”、“早行篇”中。

丁丙意在纠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但判断失误,以为公武所谓“无此诗”是指无“不上望京楼”篇,故谓“此本有之”,错上加错。“不上望京楼”篇本李益《献刘济》:“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向日华偏落,驰年水自流。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至今各本皆录。

综上所述,可知“征人歌且行”本为李益《送辽阳使还军》首句,李肇即以首句名此诗。而此诗见于李益诗集所有版本,并非晁公武所云“已放逸”。《旧唐书·李益传》等所谓“好事者画为图障”的“征人歌”、“早行篇”实则李肇“‘征人歌且行’一篇”之误。此诗仅一篇,而非两首。

【集评】

张澍《李尚书诗集序》:“昔开元时,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辈风尘未偶,贳酒小饮,值旗亭雨雪,梨园会宴。以歌诗之多寡,定名称之甲乙。揶揄欢噱,自鸣得意。何似君虞之篇,被诸管弦,供奉至尊,施乃图缋哉!独其宦途蹇偃,送士登庸,怨望陵跞,为时排迮,又未尝不叹其狭中也。然迹汉以来,仲宣赋从军,只贡颂谀;灵运送秀才,徒述怀思。惟君虞以爽飒之气,写征戍之情,览关塞之胜,极辛苦之状,当朔风驱雁,荒月拜狐,抗声读之,恍见士卒踏冰而皲瘃,介马停秣而悲鸣,诅非才之所独至耶?其他章句,亦清丽绝伦,宜与长吉齐名,无所愧让。而《征人》、《早行》诗,最推杰作,今已失传。知其散逸不少。”

【编年】

诗题为“辽阳使还军”,按《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五》:“辽州。乐平郡,今理辽山县……辽山县依旧五乡……辽阳山在县东三里,南入潞州黎城县界。辽阳水从平城县西北八赋岭下出,名八赋水。东南流经古辽阳城,南过谓之辽阳水。又东过,合清涪水,号漳水。”“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乃诗人从送人之处远眺所见,或曰想象中“辽阳使还军”路线所见。“青山”指振武节度使管区对面河中府的吕梁山,绵延四百多公里,皆在山西境内,故曰“出塞断”。“代地”即《太平寰宇记·河东道十二》所云:“代地本姜姓之国,周末强大,在七国前称王。以今云中、马邑、五原、安边、定襄皆为代国之地焉。”由此来看,此诗当为李益在振武节度使幕府期间送别返回辽阳的军使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