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老年人居住模式之变迁
- 沈可
- 1622字
- 2021-01-06 17:46:08
第四节 老年人临终前居住模式及动态变化
现有的研究均是针对存活老人的居住模式,而对于老人临终前的居住模式的探讨几乎还是空白。在CLHLS跟踪调查中,“临终”这一概念的时间限制大致为离世之前的三个月。美国的数据表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去世前一年的医疗保险费用占全美全部医疗保险费用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7%~31%(Hogan et al.,2001)。因此老人临终前的居住模式可能会显著地异于存活老人的居住模式,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老人临终前的照料方式和照料成本,而对于制定有关提高老年人生命最后阶段生活质量的政策应该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CLHLS跟踪调查不仅针对65岁及以上的存活老年人,也访谈了在两期调查间去世的老人的亲属(通常为配偶或子女)。针对去世老人家属的调查问卷涵盖了老人临终前的居住安排、健康状况、医疗和照料费用等丰富的信息,这就为我们分析老人临终前居住模式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数据基础。
表2-11为2005~2008年间去世老人的样本分布。去世的男性老人集中在90~99岁的年龄段,去世的女性老人则集中在百岁以上的年龄段。
表2-11 2005~2008年间去世老年人的样本分布
图2-8 2005~2008年间去世老年人的临终前居住模式
图2-8为2005~2008年间去世老人的临终前居住模式分布。超过3/4的老人在临终前均与子女同住,约20%的老人在临终前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没有老人在临终前居住在养老机构。如果与2008年调查时仍存活的老人相对比,临终前处于多代同堂家庭的比例明显较高(77%∶61%),可见子女在临终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照料功能,而机构养老在临终照料方面的作用非常微弱。
老年人在临终前的居住模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如图2-9A和2-9B所示,男性老人临终前空巢率明显更高,为28.6%;而女性老人临终前的空巢率仅为17%。但如果计算独居率的指标,性别差异则明显缩小。男性临终前的独居率为16.2%,女性略低为14.2%。存活老人也表现出同样的性别差异,即男性和女性的独居率相仿,但男性空巢率显著更高,原因之一是男性丧偶率相对较低。
图2-9 分性别老年人临终前居住模式
图2-10A与2-10B对比了城乡老人临终前的居住模式。虽然城镇与农村老人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险覆盖率、健康状况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居住模式方面却呈现很高的相似度,城镇与农村去世老人中均有3/4在临终前与子代同住。可见即便城镇地区养老机构配备更为完善、使用护工或专职保姆的可得性也更高,但临终前绝大多数的老人仍是依赖子女的床前榻下的伺候:换句话说,同处于一个屋檐下的子女终究是陪伴老人走完人生最后旅途的生力军。
图2-10 分城乡老年人临终前居住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基于2002~2005年以及2005~2008年跟踪调查数据分析老人在临终前居住模式的动态变化。如表2-12所示,2002~2005年间去世的老年人中4284位在2002年调查时点与子女同住,其中89.7%的老人在临终前仍与子女同住,8.1%在临终前处于空巢家庭,0.5%临终前住在养老机构。2002年调查时为空巢且在2002~2005年间去世1140位老人中,45.4%在临终前仍然独居,但51%的老人在临终前均有子女同住,0.9%临终前入住养老机构。2002年调查时入住养老院且在2005年调查前去世的326位老人中,90%在临终前仍住在养老院,但有6.4%搬离养老院与子女同住。2005~2008年间去世老人的居住模式转变与2002~2005年间去世老人相仿,则不再重复。
表2-12 2002~2008年间去世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动态变化
如果将存活老人与去世老人三年期内居住模式的转变率相比较,去世老人由多代同堂模式转为临终前空巢模式的可能性明显较低(8.9%),而存活老人在三年内从与子女同住转为空巢的可能性高达14.3%。同时,去世老人由空巢家庭转为临终前与子女同住的可能性(49%)明显高于存活老人(28%)。可见,无论从生理依靠还是心理依赖的角度看,在生命的尽头,与自己的子女共同度过最后的时光终究还是许多老人的心愿。
[1]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总和生育率降幅接近一半。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人们出于补偿性生育的心理,纷纷生孩子。总和生育率强势回弹,1962年的峰值超过7,然后稍有回落,但在60年代中后期仍维持在6左右。
[2]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health/20130617/c_116165358.htm.
[3] http://esf.qd.soufun.com/newsecond/news/9575780.htm.
[4] 2002~2005年期间存活的老年人共4843名,4075名老人在此期间一直与子女同住,所占比例为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