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
- 徐俊忠等
- 955字
- 2021-01-06 17:29:27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
徐俊忠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政治领袖,毛泽东率先发起对于苏联模式的反思,提出为中国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基。在体制选择上,毛泽东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强调要进行新的“路线创造”,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先声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国家管理体制上,提出要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经验,调动中国这样巨型国家的地方积极性,推动国家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运行模式上,主张对商品生产的科学认识,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要把“还有积极意义的资本主义范畴”转化为中性化范畴;在探索农村现代化路径上,首创了通过“社队企业”的发展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农村人民公社构想,把人民公社当作农村中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可能的基本组织架构,以避免重蹈苏联集体农庄的惨痛代价和西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覆辙。在伟大的战略构想与浓重的历史悲剧之间,科学评价毛泽东的上述重要思想,必须要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特别是要正确梳理制约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实践中的主客观因素,有利于全面反映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思考与实践形态。基于对毛泽东的认知性研究不足而导致的认识偏差,只能导致“去毛泽东化”的思想倾向,人为地割断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展脉络的连续性,绝非学术研究的理性表达。
关键词:毛泽东 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模式 商品经济 人民公社
本文主要是对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重要思想及其历史际遇的讨论。目的在于力求呈现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这些年来,谈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存在着一种偏颇的倾向,即把毛泽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立起来。似乎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去毛泽东化”。尤其在民间的社会心理层面,弥漫着一种把毛泽东等同于教条主义、极“左”思潮和僵化体制等的思维定式。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除去以“非毛化”为其毕生政治诉求的极少数人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由于对于毛泽东的认知性研究不足而导致的认识偏差。其实,教条主义、极“左”思潮和僵化体制等,都不是毛泽东政治形象的应有表达。相反的,消除它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恰恰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