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供求分析
- 陈广汉
- 8209字
- 2020-12-10 19:56:28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发展与辨析
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研究的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的需求、供给[39],劳动力市场构成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同时,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流动性不仅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还会影响工资的形成、收入分配的均等和公平。因此,它也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早期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按照边际收益产品给雇用不同数量的劳动力定价,供给方则按效用偏好决定在不同价格下愿意供给的数量,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工资水平,同时达到市场出清。这种完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差异,引起了大量学者的质疑和反思。事实上,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的斯密、穆勒等都已提出,分析劳动力市场问题必须考虑工会组织、社会的生产关系、相关法律制度和个人行为等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现实中难以用供需状况解释的收入差距问题、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等大量存在,也促使许多学者开始吸纳古典经济学的这些论点,从不同视角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式提出解释,但受限于研究工具和资料,这些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并未能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方面由于经济理论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处理大量的数据成为可能,引发了劳动经济学的一场深刻革命,促使现代劳动经济学的诞生[40]。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方面,一批美国学者继承了上述古典理论中劳动力市场的部分思想,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影响,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分割(Segmented Labor Markets)的理论体系,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LMS)。根据以上分析的进程,笔者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为思想起源、产生与发展和复兴三个阶段。
一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思想起源
劳动力市场分割命题的提出在于对工资差异解释的不同看法。斯密、穆勒和马歇尔等对此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其中的一些解释构成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础。
斯密(1776)认为在劳动者能自由选择职业和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同一地方内,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所获取的工资理应趋于相等。斯密将报酬平衡原理视为劳动报酬的一般法则。对于欧洲各地所出现的较大工资差异,斯密归结为两方面原因。首先是补偿性工资:“有以下五种重要情况,一方面对某些职业的微薄金钱报酬给予补偿,另一方面又对另一些职业的优厚金钱报酬加以抵消:第一,职业本身有愉快的有不愉快的;第二,职业学习有难有易,学费有多有少;第三,工作有安定的有不安定的;第四,职业所须担负的责任有重有轻;第五,成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41]斯密将各种职业的非金钱表现形态,包括工作强度、名声、稳定性、门槛等作为平衡工资差异的因素,差异作为补偿工资出现,这形成工资差异的一部分。其次是当时的欧洲没有一个地方实行完全自由的政策。政府和行业的政策导致了工资差距,具体包括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政策限制一些特殊行业的进入人数,例如要求必须在有资格的师傅门下做学徒才可以进入一个行业,但又限制师傅可带的学徒数和规定了学徒的最低学习年限,这使得进入行业参与竞争的人数大大少于愿意加入的人数;二是增加一些行业的竞争,例如通过设置一些学术性职业(主要包括牧师、文人和教师等)学习的奖学金、助学金、学生津贴促进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数增加,从而提高竞争而降低工资;三是通过政府政策和行业政策妨碍劳动力转换职业和流动的自由,从而维持工资差距。
穆勒(1848)不同意斯密提出的补偿性工资理论和报酬平衡原理的分析。他分析了供求不均衡,以及制度、社会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流动性障碍和对工资差异的影响。[42]首先,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补偿性工资的说法难以成立。穆勒指出:“如果工人的总数不是大于,而是少于所需要的就业人数,那么一般令人厌恶的工作就不会有人去做,除非其报酬比通常的工资高。但是,如果劳动供给大大超过对劳动的需求,……情况就会完全相反。……职业越是令人厌恶,其报酬必然越低,最不受尊重,他们或是由于极端贫困,或是缺乏技能和教育,因而找不到其他任何工作。”“劳动的艰难程度与工资收入,并不像社会的一些公平安排那样恰成正比,而是成反比。”[43]其次,垄断造成工资的不均等,“报酬比较高,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没有竞争的结果”。穆勒指出,形成工资收入不均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然垄断和人为的垄断。自然垄断并不是对于职业内在的不利情况的补偿,而是一种额外的利益,一种垄断价格。它是“受天然的原因或一般社会环境的自然作用造成的限制”。[44]例如,人们将身体的健康委托给医生;把财产,甚至生命和名誉委托给律师或护士;将贵重的材料托付给金匠和宝石匠。像这样重大的信任决不能随便委托给一般的人,所以他们得到的报酬必须使他们能够保持这种重大委托所需要的社会地位。[45]穆勒还分析了由于教育、训练导致的劳动力熟练程度差异而形成的自然垄断,使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所得报酬的差额,以各种比例超过只能平衡他们利益的数额。人为垄断是由于限制性法律、团体组织和习惯造成的干预,限制了竞争。从事一些高薪行业的阶层通过团体组织影响或直接形成相关的同业团体规定和法律,对进入该行业的人进行多方面的限制,而社会底层的人们往往无法获得这些行业所要求的技能训练和教育机会,因而被排除在高薪行业外,只能参与底层工作的激烈竞争。同样,其子女一般也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只好继续从事父母的工作。因此阶级界限通过人为的影响形成不同类型工作的壁垒,由此还实现了阶级差别的世袭。通常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最后一位古典经济学家”的[46]约翰·E.凯恩斯也对斯密的解释提出了异议,指出就业的非金钱形态虽然会增加劳动力市场整体的不平等,但补偿性差异的原则只是在狭窄的技能水平层次上适用,这并不能作为解释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Cairnes,1874)。他认为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壁垒的存在,这些制度性障碍包括工会条例、政府管理办法和许可证制度以及其他的各种法令等。穆勒和凯恩斯所注意到的这些障碍正是后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的重点。
马歇尔(1890)把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结合起来,将工资决定和收入分配看作是生产要素价格所致,奠定了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对建立在边际分析基础上的工资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无法解释的工资差异,马歇尔从更微观的角度做了几点补充。第一,富有阶级和贫困阶级在资金、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为孩子牺牲本身利益上的意愿的差距。富有阶级见识广,会为儿女选择最好的职业并能为此提供相应的训练,但贫困阶级所受教育有限,没意识到也无法在其儿女的培育和早期训练方面投入足够的资本,这造成等级工资差异的扩大和不断延续。第二,劳动者和劳动的不可分离性质。“劳动的流动性和劳动者的流动性是可以互用的名词”[47],这为通过政策限制劳动力流动从而维持工资差异提供了解释。第三,不同类型职业者的议价能力的差异。一般体力劳动者无法储存其劳动产品,同时也缺乏积蓄,难以长期罢工不参加工作,因此在工资议价中处于劣势。而高薪行业的劳动者一般积蓄多,见识广,在议价中的协作性较强,往往在与雇主议价时还处于优势,这种差异是造成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第四,稀有的天赋才能的报酬提供一种超过培训费用的剩余,这种剩余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地租。与穆勒、凯恩斯等人一样,马歇尔也强调阶级分层是形成流动性障碍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原因,也是贫困世代相传的根源。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障碍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认为如果公众增加对教育的赞助,促进技术不断进步,将不仅能增加财富总额,还将促进工人在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流动性。
尽管斯密、马歇尔和穆勒等人都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流动性障碍造成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中就业的工资不均等,然而,穆勒的分析方法和观点与斯密和马歇尔存在根本性区别。斯密将报酬平衡原理视为劳动报酬的一般法则,以马歇尔综合体系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不仅承袭了斯密的这种理论,而且扩展到全部生产要素,形成要素价格均等理论。但是,穆勒认为,一般说,工资不均等是背离报酬平衡原理的,它是由一条不同的原理产生的。这是穆勒的理论和方法与斯密和马歇尔的根本性分歧。正因为如此,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将穆勒的理论作为自己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跳出传统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分析方法,对现实出现的工资差异做出新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做出解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逐步形成。笔者认为,在下述两种意义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可以看成是古典主义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复兴。第一,侧重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均衡和工资的决定。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方法主要侧重从供给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古典经济学一样都是侧重从需求方面分析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当然二者在对需求的内容和构成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第二,强调制度、组织、习俗包括社会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
最早全面阐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是多林格和皮奥里,其在1971年的著作[48]中指出,可根据工资决定、福利和升迁机制等不同特点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Doeringer,Piore,1971)。该观点获得许多学者的支持,如戈登和托宾认为在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使用该分析框架是可行的(Gordan,Tobin,1972)。多林格和博斯克也尝试以外国为研究对象,他们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方法,采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等数据,做图分析了英国的劳动力市场,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英国的劳动力市场和美国相比有许多不同特点,但也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明显特征(Bosanquet,Doeringer,1973)。由此,分割理论逐步获得承认和推广。
在这一阶段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主要劳动力市场可以在企业、行业或职业等层次上形成,需求方生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有设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和需要,因此建立了专门适合于本企业或行业的培训制度、晋升阶梯和稳定忠实的劳动力队伍。工资仅由劳动者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所处位置决定,遵循的并非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原则。劳动者收入高,公司制度完善,升迁机会较多。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劳动力市场对应于经济中竞争力强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核心产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较弱的小公司或行业,属于经济中的边缘产业。这些企业处于低水平同质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保生存它们须不断降低成本,其不想亦无能力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工资比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低,公司管理缺乏规范的行政制度,很少有升迁机会。所以,劳动者自然都会努力追求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位,但受到制度约束和需求方的挑选歧视约束,例如需求方可能选取与经理人员有着相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劳动者。该理论认为教育在此仅仅起到一种信号的作用,较高的教育程度表示对培训的接受能力较高,但劳动者接受教育只是为了获得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敲门砖,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意义并不大。
被拒绝的劳动者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工作,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要求和培训之间的差异,长期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人逐渐形成缺乏合作精神、学习动力不足等不符合主要劳动力市场要求的习惯,因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不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者重新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最初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制度性障碍造成的劳动力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的状况会强化劳动者不良的行为特征,导致这些劳动者根本无法摆脱在社会底层地位的状况。这些观点构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体框架。
这个阶段还有学者从阶级或等级的划分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做出解释。例如希克斯(1969)在关于经济史的分析中对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他认为城市的劳动力分为三种类型,较高等级的劳动力拥有安全、稳定和高薪的工作,中间等级的劳动力可通过组织争取到一点安全的保护,而最低等级的城市无产者,则无高薪和安全可言。同时,每个等级都对劳动力的跨级流动设置了障碍,因此对高等级劳动力的需求的增长大部分转化为该等级的工资提高,而教育和培训成为设置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则成为处于较高等级的人借以将他们的种种特权转移给子女的一种手段”[49]。尽管希克斯明言更愿意用“等级”而非“阶级”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差异,但显然其理论延续和深化了穆勒和马歇尔的观点,这篇文章对后期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个阶段还有塔布、鲍尔和雷等人的激进理论[50],也强调制度和历史分析。雷等人认为资产阶级采用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方式以分裂工人群体,利用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方式稳定高素质的工人队伍,他们也有意识地利用种族、性别等问题的争议削弱工人群体,防止工人阶级力量的过分膨胀,从而达到其可始终稳定控制生产的目的(Reich,Gordon,Edwards,1973)。由于激进理论使用的方法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区别较大,该理论在经济学界未产生较大的影响。
虽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一些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难以说明的现实问题做出了解释,但是其也存在致命的缺陷:缺乏足够的实证检验支持,遭到其他理论的反驳时说服力不足。例如传统经济学家坚持认为,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低的原因就在于其能力低下,这从竞争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此做出解释,与分割无关;舒尔茨、贝克尔和明瑟尔等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卢卡斯、罗默等人的新增长理论也证明了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重视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取得的高速经济增长的事实更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教育仅起到选择的信号作用则与此趋势背道而驰。这些方面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一段时期内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复兴
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实证工具和条件的完善,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发表了多篇影响深远的实证文章,围绕此又进一步完善了理论框架,大大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终于迎来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复兴。
狄更斯和郎在1985年和1988年发表的两篇经典实证文章代表着复兴的开始。他们使用收入调查的面板数据,并将样本局限在上一年工作时间超过1000小时的作为家庭核心的男性,同时将在政府工作的样本过滤掉,其实证结果说明存在着两个独立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非经济壁垒阻碍劳动力从次级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Dickens,Lang,1985)。他们还对工会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示存在联盟和不存在联盟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相差是显著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也是明显独立的,同时也存在非经济壁垒(Dickens,Lang,1988)。
在实证检验的支持下,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也从马歇尔等的经典理论中受到启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随着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人组织力量的壮大,劳资双方的谈判成为决定工资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的工资水平一般较高;另外,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企业也愿意为激励工人提高效率而提供高于完全竞争工资水平的效率工资。维斯特则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解释分割的原因,认为随着公司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相对于实物资产而言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产,劳动力的特性是随着使用的时间增加不断升值而不是不断折旧,越多的使用会使其价值提高越多,因此能力强和升值潜力高的劳动力会作为资产进入市场并通过工作经验和培训不断强化这个过程,而相反,能力差和升值潜力低的劳动力则被排除掉,这就形成分割(Webster,2001)。这些理论给劳动力市场的现实状况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近年来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更多是以狄更斯和郎的实证方法为基础拓展的,对各国不同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进行实证,或对不同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验证等等。汤马士和瓦根据厂商的特性将喀麦隆的工人分成非正式部门工人和正式部门或受管束部门工人两类,正式部门受到政府法规的严格限制,而非正式部门则游离于管制之外。他们通过实证检验两个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性,认为直接的管制是造成分割的最显著原因,如对直接的劳工管制进行改革会带来可观的短期效应(Thomas,Vallee,1996)。以相似的分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还有许多,如泰勒对巴西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收入状况的实证(Telles,1993)和Gindling(1991)对哥斯达黎加在公共部门、私人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工资决定进行的实证。D.Hiebert(1999)则同样对加拿大三个最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了验证,主要考虑的分割因素是种族、性别和移民,结果显示性别因素的分割显著,移民也更明显地从事低薪和不稳定的工作,同时三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和形式并不相同。雷和卢宾对美国1974~2000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对种族、性别等对收入的影响都做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白种男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同时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工资的决定上具有显著的作用(Williams Reid,A.Rubin,2003)。
四 与相关理论的比较
许多国内学者将上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直译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笔者认为有待斟酌。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在该模型中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同时并存着性质不同的两个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因此这种直译导致不少学者将城镇和乡村的劳动力市场等同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但实际上两者含义大不相同。在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刘易斯的创新在于他放弃新古典主义关于劳动是稀缺的生产要素和劳动供给缺乏弹性的假设,从供给角度,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和现代工业部门存在无限劳动供给的假定前提下,将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过程划分为无限供给弹性即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和缺乏供给弹性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分离的,无限供给弹性与缺乏供给弹性相交的拐点,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它是划分两个具有不同性质的增长阶段的里程碑,标志着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完成。[51]尽管在刘易斯模型中,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同,但是整体劳动力市场是竞争性的,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不存在垄断和其他非经济因素导致的壁垒和障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以特定的壁垒和流动性障碍将劳动者分置于主要和次要的劳动力市场。所以,刘易斯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市场分割学派的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同含义和特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混淆了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劳动力市场歧视(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的概念。现代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始于1957年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52],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框架研究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等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Becker,1957),其讨论主要包括歧视的含义和测度,歧视的成本和得益群体等。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歧视是形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种原因,两种理论存在着相容的关系而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瑟罗等也同样对劳动力市场歧视进行了研究(Thurow,1976)。
五 对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启示
由上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发展过程可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的原因在于传统理论无法对一些现实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其发展初期其实是较多地采用了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的方法,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对穆勒、凯恩斯和马歇尔等人的一些思想进行了总结、拓展,但受限于实证研究的欠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归于沉寂,直到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更新,规范的相关实证研究的增加,才促使理论研究随之发展,进而形成今天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因此,发展到今天,实证分析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重要基础。
从近期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看,笔者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中市场的划分、障碍因素的选取并无统一的标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实质上只是提出了一个地区存在两个或多个工资决定准则不同,相互独立的劳动力的互相流动受到某种因素的制约的这种分析方法的思想。劳动力市场的具体划分应由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决定,影响流动的障碍因素同样也由具体分析得出。一个地区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而另一个地区的分割因素则不相同。因此直接使用国外研究的划分方法并不一定能得到类似的分析结论,凭此给出的政策建议亦不可靠。必须考虑本地区国情,根据足够的样本利用计量得出障碍因素显著的结果,才能做出是否存在该类型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判断,并以此做出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