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6~2010)
-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肖扬 姜秀花
- 3838字
- 2020-11-29 16:51:46
前言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组织编写,是全面反映中国妇女/性别研究进展的专业文献书刊,也是妇女/性别研究的工具书。《中国妇女研究年鉴》自1995年以来,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已连续出版三卷。《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6~2010)》是第四卷。
一 编纂目的
为保证《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的学术性、原创性和权威性,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邀请部分全国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编辑委员会,组织近年来在妇女/性别研究各领域较为活跃的学者撰写研究综述,并依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搜集整合近年来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机构信息,力求全面反映2006~2010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成果,努力使本年鉴成为对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妇女/性别研究机构以及妇女工作者兼具研究和资料价值的工具书。
二 主要栏目及内容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6~2010)》的栏目基本与前三卷保持一致,设有“研究综述”“研究成果选介”“研究机构和组织、学术活动、学者简介”及“附录”四个栏目。本卷年鉴的“2006~2010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概述”对这五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概况、特点、主要研究进展及不足进行了较为整体和全局性的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研究综述”栏目是本年鉴的重点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各领域和各学科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除“概述”外,包含“妇女/性别专题研究综述”和“学科建设研究综述”两个子栏目。根据2006~2010年妇女/性别新的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本卷年鉴的“妇女/性别专题研究综述”部分共设31个专题综述,与第一、第二、第三卷的9个、19个和23个专题相比,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具体而言,本卷年鉴删去了第三卷中的“女性人力资源研究综述”专题;将“妇女人权与妇女法律研究综述”专题改为“女性主义法学研究综述”,并置于“学科建设研究综述”部分;将“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研究”“流动妇女研究”和“国外女性/性别研究译介”专题分别扩充为“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性别研究综述”“受流动影响的妇女研究综述”和“国外女性/性别研究综述”专题;增设了“妇女与社会保障研究综述”“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研究综述”“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综述”“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与身体研究综述”“男性气质研究综述”“妇女与旅游研究综述”“女性生活方式研究综述”“性别与空间研究综述”“女性高层人才研究综述”及“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综述”等反映新的研究热点的专题。同样,在“学科建设研究综述”部分,本卷年鉴共设13个学科综述,在前三卷的基础上增设了对“社会性别经济学”“女性主义法学”“女性人类学”“女性主义政治学”四个学科的研究综述,删去了“女性研究方法研究综述”,将“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综述”“妇女运动史研究综述”及“女性心理学研究综述”分别更改为“古代妇女/性别史研究综述”“近现代妇女/性别史研究综述”“女性/性别心理学研究综述”。
“研究成果选介”栏目旨在汇集2006~2010年课题/项目、论著以及论文等各类学术成果,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这五年妇女/性别研究进展的窗口。本卷年鉴与前三卷保持一致,分为“课题/项目选介”“论著选介”“论文选介”三个子栏目。其中,“课题/项目选介”介绍了国际及省部级以上的大型课题/项目30个,“论著选介”对国内外影响较大、学术质量较高的50本专著进行了介绍,“论文选介”则筛选了学术影响力较强、被引用频次较高的65篇学术论文。
“研究机构和组织、学术活动、学者简介”栏目主要介绍前三卷未介绍过的或较以往有较大变化的学术研究团体,以及这五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为“研究机构和组织简介”“学术活动简介”和“学者简介”三个子栏目。本卷年鉴与上卷年鉴保持一致,“研究机构和组织简介”介绍的研究团体和学术机构共计21个,“学术活动简介”则对2006~2010年召开的研讨会和学术论坛进行了介绍。“学者简介”遵循前三卷年鉴选介原则,主要介绍前三卷年鉴没有介绍过的、具有正高级职称并在妇女/性别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32位学者。
“附录”栏目在延续上卷年鉴“附录”内容的基础上,将“论文索引”改为“博士学位论文索引”,并增加了“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最终形成了包含“论著索引”“博士学位论文索引”“妇女/性别研究学术刊物及专栏名录”“妇女/性别研究网站名录”“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二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以及“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至第三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六部分的附录格局。
三 编纂体例和选用原则
1.本年鉴“研究综述”栏目所采用文献资料是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研究成果(个别例外另做注明)。
2.“研究综述”栏目遵循本年鉴首发原则,是由学者撰写的一次文献,之前协定不发表于任何公开出版物。
3.“课题/项目选介”是以2006~2010年国际、国内、省部级以上课题为重点,兼顾研究选题内容、地域和研究机构分布,并注意民族、代际均衡,最后由年鉴编委会讨论决定。资料来源主要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基地和各研究中心。
4.“论著选介”栏目的论著筛选主要根据选题、内容、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注重学术性和创新性,在突出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兼顾各学科、各民族和代际、性别及累年成果的均衡,尽力展现新领域的学术成果。是否获得省部级奖励也作为考量因素。资料来源以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馆藏的中国大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出版的妇女/性别研究专著为主。
5.“论文选介”以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被引用频次、被下载频次为主要标准,注重学术性和创新性,在突出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兼顾各学科、各民族和代际、性别及累年成果的均衡。资料来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为主,并参考数据库未收录的《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以及部分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时间范围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6.“研究机构和组织简介”对于前三卷年鉴已经介绍过的研究机构原则上不做介绍,但个别变化较大的学术机构和组织除外。资料来源于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
7.“学术活动简介”资料主要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和各妇女研究组织提供,也包含从相关报刊、网站等媒介的信息源中筛选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开展的、影响较大或有特色的学术活动。
8.“学者简介”主要介绍前三卷年鉴没有介绍过的、截至2010年底具有正高级职称、在妇女/性别研究方面有较多学术成果和较大学术影响力的部分学者。选介的学者以各地妇女研究中心推荐的学者信息为基础,并补充了未推荐地区和学科中有代表性的学者作为候选名单,最后由编委会讨论决定。
9.“附录”栏目中的“论著索引”是在搜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馆藏和部分出版社、图书网上商城书目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图书分类号,大致阅读论著内容,根据本年鉴的“研究综述”专题编辑分类而成。“博士学位论文索引”是在中国知网博士论文数据库的基础上,参照上述图书馆馆藏,按照本年鉴的“研究综述”专题和学科分类而成。“论著索引”和“博士学位论文索引”中文献排列顺序也基本参照“研究综述”栏目的专题和学科排列顺序。“妇女/性别研究学术刊物及专栏名录”“妇女/性别研究网站名录”是在前三卷年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新增了2006~2010年新开办或以前未介绍过的期刊、栏目及网站。“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二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和“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至第三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提供。
四 致谢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6~2010)》的编撰得到国内妇女/性别研究同仁和有关机构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此向本卷年鉴所引用的各类文献的作者、资料的提供者、学界同仁、有关协助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表示真诚的感谢!各个专题和学科综述撰写工作十分繁重,作者们不厌其烦数易其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各个研究室通力配合,在年鉴综述的撰写和讨论中贡献良多。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的吴菁、李海燕、高倩同志和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的贺燕蓉、李线玲同志承担了相当多的数据收集和组织协调工作。在谭琳、肖扬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的姜秀花、宓瑞新、史凯亮同志在方案策划、组织撰写、召开作者交流研讨会、联系作者、收集数据的工作中不辞辛劳,任劳任怨,并各自承担了撰写研究综述、研究概述以及编辑、校对等工作,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王庆红同志负责全书的排版和部分编务工作。没有这些同志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本卷年鉴的组稿和编撰不可能顺利完成。在此,我们对所有年鉴的直接和间接参与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本卷年鉴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2006~2010年是中国妇女/性别研究不断发展、硕果累累的五年,我们力图在本卷年鉴中全面反映这五年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但由于组织工作量大面广,我们的力量水平有限,遗漏和讹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对本卷年鉴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共同推动《中国妇女研究年鉴》以及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发展进步。
编者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