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美德经典选编
- 杨正权主编
- 2310字
- 2021-02-08 14:17:13
二 廉洁奉公
一 本篇导读
廉洁奉公是中国古代官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奉公作为道德规范,主要针对特定的人群亦即公务人员,旨在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机制正常运转,由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仕者之德”。廉洁奉公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历史事实一再表明,官员若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则民生会得到一定改善,社会会一定程度上实现安定和谐,国家也因此而变得繁荣强大。官员若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则百姓必定遭殃,社会也将动乱不安,甚至政权也要走向败亡。
所谓廉洁,就是洁身自好,清廉无私,不贪图分外的利益。古人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格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在古人看来,为官之要在清廉,在于以清廉之心尽己之力。人若私欲膨胀,必然利令智昏。有德之官吏,乐道而忘贱,故名不动于心;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于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故职繁而身愈逸,官大而事愈少。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廉”上升到关系国之存亡的“四维”之一。齐国政治家晏婴将“廉”提到“政之本”“民之惠”的高度,强调廉为做官之根本,贪乃从政之大忌:“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可见,“律己廉为首,立世德为先”既是中国古代清廉官德的核心命题,也是儒家思想对为官者在律己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
所谓奉公,在中国古代社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指公心。对于执政者来说,公正不仅是为人处事之道,而且也是为政之要。《管子·五辅》说:“为人君者,公正而无私。”公正的基本要求是不偏私,对人对事均以法律、道德、情理为准则,一视同仁,不倾向、偏袒任何一方,亦即《尚书·洪范》中所说的“无偏无陂”“无偏无党”“无反无侧”。晋代的袁淮说治国之道千端万绪,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公心,“唯公心而后可以有国,唯公心可以有家,唯公心可以有身”(《袁子政书·贵公》)。二是指公平。荀子曾指出:“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居于上位者若能做到公正,则居于下位者就能做到正直。“故能处道而不贰,咄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中国古人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要讲求公平公正。早在周代就出现了“中”即公正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荀子更是明确提出“公生明,偏生暗”的观点,强调“公”与政治清明的密切关系,“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荀子·王制》),“公”是超越自我、没有自私自利之心。汉代刘向更是提出司法公正的标准,即“不偏不党”,要实现司法公正,就要做到“去私立公”(《说苑·至公》)。
廉洁奉公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强调的重点,其意义主要有二。
一方面,廉洁奉公是公职人员的道德智慧。桓范在《政要论·节欲》中指出,“俭,德之共也”,“俭”的反面是“侈”,“侈,恶之大也”,“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纵者危,节欲者安”。人的欲望和利益追求必须有理智、守法度,一旦超过限度,就会酿成祸患。老子就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过度追求金钱物质享受,不择手段追求权力官位,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古往今来,“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的事例屡见不鲜。无数的人生沉浮荣辱贵贱表明,对财富和荣誉看得太重,虽然可能富贵一时,但往往后果不好甚至结局凄惨;反之,能做到淡泊名利,虽然生活平淡,却是能带来一生平安的明智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爱吃鱼的鲁国相国公仪休就懂得,要想经常有鱼吃,就不能收受别人送来的鱼。否则,吃了人家的嘴软,不能秉公办事就当不了相国,别人再也不会给你送鱼,自己也没有钱买鱼吃了。可见,廉洁奉公是公职人员的道德底线,更是道德智慧。
另一方面,廉洁奉公有利于纯正社会风气。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影响社会的风气。可以说,官德高度决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官德水平也决定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孔子曾指出:“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在位的人的品德好比风,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一定会顺风倒下。也就是说,为政者的道德情操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执政者的道德素质,才能够达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理想状态。反之,官员贪污腐化成风,在引领社会风气方面成为社会的反面教材,导致世风日下。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廉洁的官员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也有很多贪官污吏被写入“酷吏列传”,受到历代的口诛笔伐,遗臭万年,这是得不偿失的。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社会道德滑坡,部分官员操守不佳、行为失范、以权谋私、生活腐化、贪图享乐,在客观上已经殃及整个社会风气,正是在此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反腐形势作出判断并明确目标:“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同时要求“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历代以来,古圣先贤就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官员的职业道德,留下了大量廉洁戒贪的历史佳话,形成了中国社会浓厚的廉政文化传统,同时也成为推动历史上廉政制度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在今天廉政文化建设中,我们有必要采取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态度,深入挖掘历代圣哲深邃的官德思想,系统总结古代经典中宝贵的治理经验,尤其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廉洁奉公思想,同时结合当前的实际不断创新,逐步建立新时代的公务员职业道德,营造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进而引领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