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

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这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部署和领导下,全院上下掀起了学习和贯彻“5·19”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热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主要举措

根据“5·19”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的院党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形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发挥“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作用”,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1.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院党组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报告中,提出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并阐明了它的意义和具体设想。经过半年多的筹备,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已于2005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了。经过半年的努力,马研院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题研究、中外学术交流和国情调研等各项工作都已走上正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从队伍建设看,马研院已扩大到106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研究梯队。从学科建设看,已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中的四个二级学科,正在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各个方面,学科地位也大大提高。从课题研究看,已承担或确定申报了十几个国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或重点研究项目。从中外学术交流看,已与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等合作主办了“经济全球化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论坛”,主办了“全国首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举办了6次“中外马克思主义学术报告会”和数次学术研讨会或座谈会;在扩版《马克思主义研究》月刊的同时,新办《马克思主义文摘》月刊;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场合做学术演讲或报告等,均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声誉。马研院的高起点组建和又快又好的发展,加强了全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为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影响,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已跟进建立或筹备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

在学习贯彻“5·19”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年来,全院共有近一百名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工程的十多个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其中有十多位学者担任了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或相关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还主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和《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两个课题。前一个课题由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承担,由院领导牵头,主要以政治学所、马研院为依托,同时吸收了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参加。课题组按照中央的指示,与国务院新闻办合作起草《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订,已于2005年10月19日正式刊布,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发表的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课题组还按照中央指示,牵头组织撰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系列理论文章。除上述两个课题外,参加其他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也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承担了各自的研究任务,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根据工程协调小组的指示,还相继布置了两批次20多个研究项目,并上报了其中8个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围绕与工程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在中央报刊发表一系列理论文章。全院除出版多部专著外,共计在各类报刊发表100多篇论文、研究报告和理论文章,其中有19 篇被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摘编为《参考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工程所引起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大。

3.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研究、遵守和维护政治纪律、反腐倡廉等问题,新设立了100多项重大或重点课题,组织精干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后,又确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三个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抓住马克思主义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机遇,增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使全院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的基础上,人才队伍结构继续优化,学术资料积累更加丰富,科研手段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质量和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4.积极开展国情调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积极开展国情调研。在院党组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不少学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2005年6月、12月,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冷溶同志,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朱锦昌同志分别带领专家学者前往浙江,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在浙江”进行深入调研。这些调研活动,收集到了一批重要资料,取得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对策研究。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主要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绩,首先得益于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院党组的精心部署。这对广大专家学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鼓舞,使我们倍感光荣和自豪。一年来,大家感到收获不少,体会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体会之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十分必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日益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讨,全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普遍拓宽了研究视野,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加深了对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认识,从而深化了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战略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国内外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体会之二:大力传承、创新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胡锦涛同志在“5·19”常委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最根本的是必须把握好两条: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一年来,全院上下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这两条根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实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大胆进行理论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大家深深感到,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几点设想

在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在思想建设、学风建设、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为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设想之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增强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而且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己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是党中央对我们第一位的要求。贯彻“5·19”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必须继续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既要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倾向,也要克服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党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持否定态度的错误倾向。我们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献身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事业。

设想之二: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水平。胡锦涛同志强调:“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离不开实践,都要从实际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自觉地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设想之三:搞好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出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要围绕“出人才、出成果、出影响”的目标,切实抓紧抓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要进一步整合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引进科研骨干和博士,建立马克思主义青年研读小组,办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建立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制度。要认真完成已立项的“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改革和开放”等国家重大课题,积极争取和承担上级有关部门委托的、国家社科规划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大课题,筹划出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译库》等。要建立若干个经济、文化、党建等方面的基层调研基地。要办好院刊《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筹备出版英文版国际马克思主义杂志,建立和健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英文网站和较完整的资料信息库。创办世界级的“国际马克思主义论坛”,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或思想论坛。设想在五年之内选译50本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代表性著作的中文版,选译若干本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创新性著作的英文版。总之,要通过我们的各项工作,尽快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理论宣传、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外学术界的地位与贡献。

(原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