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场上坚信“我能行!”
一个犹太商人说:“当你的内心充满着自信时,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会坚信‘我能行’,你的事业就会成功。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可让自己的每一个信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去推动成功的车轮时,你就能平步青云,攀上成功之巅。”
犹太商人深知生意场上,合作伙伴希望与充满自信的企业和老板打交道。因为只有自信,才能产生信任,而信任是客户能与你达成合作的关键因素。
拿破仑说:“‘不可能’这个词只能在愚人的字典里找得到。”他还说:“胜利不是站在智慧的一方,而是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可以让人所向披靡。在商场上也是如此,自信的人总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让我们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故事。
巴菲特的成功与众不同,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耐基和“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相比,只有巴菲特以一个纯粹的投资商身份成了全球响当当的人物。当其他人凭着产品或发明致富时,巴菲特却在股市里气定神闲,他的“怪招”和独特的投资理念引来世界的喧哗,继而是叹服。但对这取得的一切,他只是说:“我始终知道我会富有,对此我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
巴菲特一直坚信“我能行”的理念!还在童年时,巴菲特就曾平静地对他的好朋友们说他将在35岁以前发财。发财梦谁都会做,但如此狂妄的话出自一个孩子之口,且还是一副平静的样子,就让人有些难以想象了!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孩子日后真的如他所说,发财了,还发了大财,稳稳地坐上了股市的第一把交椅,甚至还曾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来到了这个世界。从出生起,父母就对这个唯一的儿子宠爱有加,但他们从不溺爱。他们鼓励巴菲特自己出去赚钱。在巴菲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他的影响尤其重要。父亲对儿子一直充满信心,对儿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给予支持。巴菲特五岁时就开始兜售口香糖,还倒卖从球场捡来的高尔夫球。到了中学,巴菲特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挣“外快”。对于所有的这一切,巴菲特的父母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受家庭环境的熏染,巴菲特从小就具有极强的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他的预测成功率甚至连他的父亲也感到惊讶。这一切都让巴菲特愈加自信!21岁时,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能力已经相当自信了。他甚至开始质疑他的父亲和老师格雷厄姆的意见,要知道,这两位可以说在投资方面有着绝对的权威。虽然向父亲和老师咨询,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去投资。
1956年,巴菲特决心一试身手。一次,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他语惊四座,他发誓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
不久,巴菲特向一群亲戚朋友凑了10.5万美元启动资金,其中有巴菲特的100美元,就这样,巴菲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不曾想,巴菲特的豪言壮语竟成了真。1962年,巴菲特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只有100万美元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
尝到了“甜头”的巴菲特乘胜追击,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很快,他的资产一路飙升。到了2008年3月,由于所持股票大涨,巴菲特身家猛增100亿美元达到620亿美元,问鼎全球首富。
巴菲特曾说:“我始终知道我会富有。”他用事实证明了这句话。不得不说,他的成功为人们上了一课:自信,所向披靡!
拥有自信的人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在犹太商人看来,人要想有持续完成任务的积极心态,首先就要有一种对成功的强烈的渴望或需要。对于成功的自信和“野心”永远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所必备的条件,他们对于他们销售的产品要有无比的销售动力和销售热忱,他们想要成为顶尖的人物,必须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绝对不会允许任何事情阻碍他们达成目标。正如麦修·阿诺德所说:“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只有让自己信服的人,才能使别人信服。”自信是积极向上的产物,也是积极向上的动力。
犹太人威特利曾经是一名保险推销员,后来创立了“威特利寿险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他经常对新来的推销员说:“满怀自信地向所有潜在主顾推销,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你的那份自信。”
威特利年轻的时候,经常往来于各大城市之间,当时他选择行驶的道路一般是旧高速公路,为的是可能碰到有兴趣买保险的主顾。一天中午,威特利驾车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一个农夫正在一片广阔的麦田中间开着牵引车,他觉得这位农夫可能就是他的潜在客户。于是,他停下车朝农夫远远地打了个招呼,示意农夫过来一下。农夫走了过来,当得知威特利是一位保险推销员后,农夫怒气冲冲地说:“我发誓,我一定要把下一个向我推销保险的捣蛋鬼狠狠地掷出我的土地以外。”
威特利看着农夫微笑着说:“让我告诉你一件事,在你对我采取行动前,你最好已经买好了所有的保险,因为你会很需要。”
两人之间保持了一阵短暂的沉默,双方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过了一会儿,农夫爆发出了爽朗的笑声:“算了吧,这样一个大热天,我正好需要休息一下。到我的房子里来吧,让我听听你到底要说什么。”农夫将手搭到威特利的肩膀上,二人便一路朝农夫的房子走去。
进了农夫家的厨房,农夫对他的妻子说:“嘿,亲爱的,来见见这位威特利先生吧,这小子以为他可以说服我。”然后这对夫妇便大笑起来。看到他们笑得如此开心,威特利也放声大笑起来。当笑声停止时,威特利卖出了有生以来最容易的一个保险。
威特利后来回忆说:“像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发生。但从我的推销经验中我知道,当一名潜在主顾以恐吓姿态对我怒吼时,我是绝对不可以退缩逃走的。我明白,不论潜在主顾是多么的气恼愤怒,他也不会真的对一名推销员进行身体攻击。因此,在我还是一个年轻的推销员时,我便意识到,无论怎样,挨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完全没必要担忧这一点。退一步讲,即使有人真的对我动粗,我的身体还是能承受得住的。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我才能勇往直前,从未害怕,我充满自信地向所有潜在主顾推销保险,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我的那份自信。因此,在我每次发出这种让人始料不及的推销攻势时,很少会遭遇别人的排斥和拒绝。”
相信你自己,相信你成功的能力,相信自己“我能行”。如果你相信自己,并且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梦想,那么你的面前就是一条坦途。记住,每项成功的事业都从自信开始,并由自信迈出第一步。
生意场上不谈朋友感情
在犹太商人的信念中,生意就是生意,在生意场上只能遵守商业规则,不谈朋友感情。因为,在生意场上,一切都是商品,而商品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增值,商人在生意场上,一切都应该服从这个最高目的。
生意就是生意,这句话使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之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眼界看得宽,手脚放得开,该让步的让步,该“计较”的“计较”,最终或“双赢”,或单赢,无往而不胜。
犹太商人在商场上,首要关注的在于合法不合法。只要合约是在双方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并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那么结果即便是不公正,也只能怪“吃亏”的一方事先未考虑周全。这样一种信念的确立,使得犹太商人在商场上不谈感情,也不把亲情、爱情、友情等带到商场上来。
作为商人,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商场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是正确的。犹太人认为,商人不该感情用事。犹太商人是践行这一点的典型。众所周知,犹太商人十分注重遵守契约,他们认为如果有谁违反了契约,那他就会被认为是犯了一个绝对不可饶恕的错误。
一次,有个外国人和一个犹太人洽谈好了一笔生意,结果最后的时候外国人不能履行合同了。这个外国人和这个犹太人打过交道,知道犹太人最讲究契约,他忐忑不安地去见这个犹太人,支支吾吾,措辞极为小心,还找出了种种理由试图说明不能履行合同的原因,同时他心里还在想对方是不是已经发怒了。可是这个犹太人简单地听了几句之后,就立即打断他,平静地对他说:“哦,你违反了我们的合同,按照协议,那应该赔偿我的损失,这个损失是这样计算的……”外国人听了,觉得简直不可思议,犹太人居然没有动怒。
这个犹太人是很聪明的,因为再计较契约的履行,愤怒地谴责对方,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尽快地弥补自己的损失才是最重要的。
生意人应该保持绝对的理性。因为金钱和利润是可见的、现实的,而感情往往是无形的、很快消逝的。
犹太人在经营自己公司时,如果自己的公司连续三个月都没有赢利,而且可以判断出三个月后仍然没有获利的可能,便会毫不犹豫地舍弃这个公司。当很多人在为当年开创公司时所流的血汗感到难过,对自己为公司投入深厚的感情感到难以割舍的时候,犹太人往往会轻松地一笑:“伙计,公司又不是自己的老婆,有什么好留恋的。”
在犹太人看来,公司,只不过是谋利的工具而已,商人对公司的感情不过是投入精力,而公司为你产生了效益而已。作为商人的任务是谋取利益,既然公司已经不能产生效益了,那么又有何公司存在的理由呢?因此在犹太人的生意经中,有这样的观念:公司不仅仅是可以产生效益的场所,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种商品,一种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商品,它可以在无数的人手中自由地流通。廉价地买来,经营好了再高价售出,这是企业创造利润的良机,也是最好的生意。犹太人坚持商人应是理性的人,一切以自己的利润为判断的标准,其他的事情不过是手段而已,生意场上绝不讲感情。
当年,苏联刚刚成立,许多商人把苏联看作洪水猛兽,只有犹太人哈默不受局限,独辟蹊径,结果在苏联发了大财。这次成功使哈默信心大增,他想:“我赶紧回国去,联合机器生产和其他产品的生产企业,与苏联进行更多的贸易。”回美国后,他说服的第一个人是亨利·福特。
福特汽车早已闻名遐迩,其创始人亨利·福特也是个有名的“反苏派”。哈默经人介绍与福特见了面,一见面,这位汽车巨擘开门见山地向他表达了反对意见,福特不否认在苏联市场上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可以赚钱,但是他说:“我不会运一只螺丝钉给敌人,除非苏联换了政府。”
福特的态度非常坚决,但是哈默并没有气馁,他说:“您要是等苏联换了政府才去那里做生意,岂不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丢掉一个大市场吗?”哈默把自己在苏联的见闻、经商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讲给福特听。哈默说:“我们是商人,只管做我们的生意,而生意就是生意。”福特对哈默的话渐渐产生了兴趣,还和哈默共进午餐。餐后,福特又陪哈默去参观自己的机械化农场,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福特终于同意哈默作为自己产品在苏联的独家代理人。哈默从福特这里首先打开了缺口,很快又成为美国橡胶公司、机床公司、机械公司等许多大企业在苏联的独家代理商。
后来,在哈默的斡旋下,福特公司和苏联政府又达成了联合兴办汽车、拖拉机生产工厂的合作协议,福特由此获得了滚滚的利润,哈默自然也获益匪浅。
在犹太商人眼中,不管你是谁,只要有钱赚,犹太人照样和你做生意,他们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感情掺杂进去。所以,如果要与犹太商人做生意,就一定要保持理性,不可太过于感情用事,要明白,生意就是生意。
身体健康是经商中最重要的本钱
犹太商人对健康特别重视,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是经商中最重要的本钱。
所以,犹太商人非常注重休息,认为休息好才是健康最重要的保障。
犹太商人十分重视强健的体魄,他们认为健康的体魄来自于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
注重饮食是犹太商人的一大特点。《塔木德》中,对洁净和不洁净、可食和不可食的食品都有详细的规定。犹太人认为吃好了,身体自然会强壮。犹太人也特别爱清洁,每天必洗一次澡。另外,犹太人乐观向上。他们认为拥有积极心态,身心必定健康;整天压抑个性,牢骚满腹,很容易生病。
犹太人对于身体健康的注重是从婴儿开始的。按犹太人的观点,“婴儿必须用母乳喂养,唯有母乳顺应自然之理,以其他任何营养品取代都是错误的,母亲不应该介意影响自己乳房的美”。一旦某犹太妇女放弃母乳喂养,她很容易受到身边的其他犹太人的孤立和批评。
《塔木德》中有《健康八训》:
旅行:适当旅行可以转换心情,多了就有危险。
性爱:适当的性爱能令人健康,多了引起精力衰退。
财富:适当的财富能消除对生活的担心,多了劳心伤神。
劳动:从早到晚地劳动令人身心健康,再多了会生病。
饮酒:少饮能减少工作压力,多饮容易酒后闹事。
睡眠:适当的睡眠帮人恢复精力,多了使人懒惰。
热饮:少量热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多了引起脉搏加速。
药物:少量可以治病,大量就会中毒。
在生活中,犹太人也主张“适度工作,适度享乐”,并深信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能真正地爱自己,怎么能够爱别人呢?”
有这样一则故事,恰好体现了犹太人的这种人生观:
一群人路过一个小岛,船长上小岛游玩。一些人担心船会开走而不肯上岛,一些人到岛上走马观花地玩了一会儿就赶紧上船,还有一些人则在岛上流连忘返没听到开船的催促声而错过了返航。
犹太人最主张第二种人的生活态度,认为第一种人缺乏生活情趣,第三种人过于贪恋美景,第二种人则“适度享乐,适度工作”。
犹太人之所以把身体的健康看得如此重要,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在经商的过程中,最大的资本就是自己。
一天,有位犹太拉比在河边遇见了一个忧愁的年轻人费列姆。费列姆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孩子,你为何如此闷闷不乐呢?”拉比关切地问。
费列姆看了一眼拉比,叹了口气:“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我没有房子,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整天饥一顿饱一顿地度日。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傻孩子,”拉比笑道:“其实,你应该开怀大笑才对!”
“开怀大笑?为什么?”费列姆不解地问。
“因为你其实是一个百万富翁呢!”拉比有点神秘地说。
“百万富翁?您别拿我寻开心了。”费列姆不高兴了,转身欲走。
“我怎会拿你寻开心?孩子,你现在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费列姆有点好奇。
“假如现在我出20万金币,买走你的健康,你愿意吗?”
“不愿意。”费列姆摇摇头。
“假如现在我再出20万金币,买走你的青春,让你从此变成一个小老头,你愿意吗?”
“当然不愿意!”费列姆干脆地回答。
“假如我现在出20万金币,买走你的美貌,让你从此变成一个丑八怪,你可愿意?”
“不愿意!当然不愿意!”费列姆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假如我再出20万金币,买走你的智慧,让你从此浑浑噩噩,度此一生,你可愿意?”
“傻瓜才愿意!”费列姆一扭头,又想走开。
“别慌,请回答完我最后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我再出20万金币,让你去杀人放火,让你从此失去良心,你可愿意?”
“天哪!干这种缺德事,魔鬼才愿意!”费列姆愤愤地回答道。
“好了,刚才我已经开价100万金币了,仍然买不走你身上的任何东西,你说你不是百万富翁,又是什么呢?”拉比微笑着说。
费列姆恍然大悟。他谢过拉比的指点,回家去了……从此,他不再叹息,不再忧郁,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拥有了人生最大的资本——自己。
所以,在生活中好好对待自己吧,珍惜自己最大的资本——身体,去用它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智慧创造财富
对于犹太人而言,金钱固然重要,但能够赚取金钱的智慧更加重要。智慧是人终其一生永远相伴相随的财富,它会永远帮助人、庇护人。智慧是财富,远胜于金钱的价值。
犹太人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望,因为知识可以用来提升智慧,但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陈旧。因此,人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的知识。知识固然是劫不走的财富,但它毕竟不是真正的财富,要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要靠智慧,而智慧是运用、掌握、驾驭知识的能力。
在商场上,要想获得更多的财富,更需要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够创造财富。
犹太商人以其令人敬佩的商业智慧而独步于变幻莫测的商海。他们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崇尚求知。这使他们具有了卓尔不群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底蕴,这也是犹太商人在商海中引领风骚的根基所在。不过,要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就需要有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本领。虽然,知识本身就是精神财富,但是犹太人看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犹太人视知识为财富,但更看重智慧,因为智慧是打开幸福和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在犹太人看来,智慧源于学习、观察和思考,智慧看着简单,但最难做好的往往就是看似简单的事情,如怎样拥有智慧。
学习,主要是指学习知识。犹太人相信如果没有知识,人变得有智慧是不太可能的;而知识的获取首先要有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有对知识追求的观念,有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的行动;学习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能够让人处于常变常新的状态,也能历练人的心智,让人永远保持年轻与活力。因此,获取智慧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以完善知识、提高心性和能力为目的而构建起来的精神大厦。
犹太民族是“书的民族”,他们对书崇拜,对知识有渴望和有追求。对于他们来说,书是一切智慧的根源,也是一切财富的来源。《羊皮卷》中这样说:“把书本当作你的朋友,把书架当作你的庭院,你应该为书本的美丽而骄傲,采其果实,摘其花朵。”犹太人把这句箴言一代代地传递给后世子孙,告诉子孙一定要勤奋地读书。
在传统的犹太家庭里,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规定:书橱只可放在床头,不可放在床尾。这样的规定是在告诫人们,书是神圣的,不能对书本不敬。在犹太人的聚居区,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旅途中发现了自家人未曾见过的书,他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去与家里的人分享。因为新的书籍和知识是别人智慧的结晶,应该拿来学习和利用。
犹太人还有这样的规定:“生活困苦,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一刻,在你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出售图书。”犹太人是这样解释的:世间的一切金银珠宝、房屋、土地都是可以变化消逝的东西,而知识则是可以长久流传的财富,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抛弃书本。
至于学习知识的方法,犹太人认为:一是要善于找学习资料,切不可盲目为之;二是要有重点,不可平均用力,对精要部分要读懂读透;三是“借脑读书”,你可以让别人去读你想要读却没有时间、精力或不值得花大量时间、精力的书,然后让他们把核心内容或要领归纳出来告诉你;四是善于向别人学习,与别人交流、讨论;另外,电视、广播、网络都是学习的有效渠道;还有就是要学会观察。知识是“死”的东西,只有我们将它用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时它才能“活”起来,知识通过人的感官和思维与实在的事物和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发生联系时其价值才得以体现,所以,观察是学会运用知识的重要步骤。
连锁店先驱卢宾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最早在“淘金热”中做生意,以满足那些淘金者的生活需要。卢宾做生意,对商品不标价,全凭购买者与他商量价格,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经过8年的经商实践和深入市场调查研究,他发现:商店不标价,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交易方法既不利于自己业务的发展,也难以消除顾客对商店的诸多不信任和猜忌;而且,价格不一、变化莫测,没有一个可参照的标准。
针对这些情况,卢宾反复思考,终于研究出一种经营方式,叫“单一价格店”,即对每一种商品明码标价并按此价格销售。这样,买者一目了然,也一扫当时的商业欺诈行为,既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赢得了购买者的信任。此后,卢宾的生意更加火爆。
随着顾客的增多,卢宾又发现,大多数的顾客光顾造成了购物空间的拥挤,使得交易速度难以提高,而且浪费了顾客的宝贵时间;还有,一个商店总有一个“辐射范围”,让太远的顾客前来显然不太可能。于是,他又发明了“连锁经营”的模式,也就是多个商店同货同价,且店面设计、布局、装潢也相同。这样就等于将一家店开在了更多、更广的地方,当然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卢宾的创新是对已有的销售方式、营销模式的一种拓展和突破,同时也是深谙销售和顾客消费心理方面知识的结果。卢宾为什么能创新?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进而能针对问题运用智慧提供解决方案。
犹太人在历史上曾多次遭人驱逐,被迫四处流浪,他们认为财富可以被任意地剥夺,然而只要他们拥有了智慧,他们依然可以凭借自己良好的教育、丰富的知识、经商的经验,很快地再次变得富有。智慧是他们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的根本原因,他们热爱知识、酷爱学习、尊崇智慧的品质为他们创造了令世人钦慕的财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金钱没有罪恶,不分善恶
《塔木德》说:金钱是造福人类的东西。对于钱,犹太人既没有敬之如神,也没有恶之如鬼,更没有既想要钱又羞于挣钱的尴尬心理。对于犹太人来说,钱干干净净、平平常常。因此,赚钱要大大方方、堂堂正正。
犹太人对赚钱保持一种平常心,在他们心中钱就是钱,是一件平常的物品。对钱他们孜孜以求地去获取,当失去金钱的时候,也不会痛不欲生。正是这种平常心,使得犹太人在充满惊涛骇浪的商海中驰骋自如,临乱不慌,稳操胜券。
犹太人对金钱自有见解,他们认为“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表”,不管获取方式方法如何,只要是通过合法经营赚来的钱,均“拿”得心安理得。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去经营,尽量赚取更多的钱,在犹太人的字典里,没有“仇富”二字。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来看老师。
“您好!老师。”这人说。
“您好!”老师回礼。
这人拿出一个金币给老师,老师二话没说就装进了口袋里。
老师问:“你想让我帮你做一些事情?”
“不。”这人回答。
这人又给了老师一个金币,老师二话没说又装进了口袋。
“你一定有些事情想问我。”老师说。
“不。”这人回答。
这人又拿出一个金币,老师二话没说又一次装进了口袋。
“也许你的生意不好,希望我替你出出主意。”老师问。
“不,老师,我今年是个丰收年。”这人回答。
这人又给了老师一个金币。
老师依旧收下,然后看着他。
这人笑了,说:“我只是想看看一个人什么都不干,光拿钱的心理是什么!”
“噢,钱就是钱,不是别的。”老师回答说,“我拿着钱就像拿着一张纸、一块石头一样。”
犹太人认为金钱没有什么好坏。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这方面,犹太人非常现实。他们认为赚钱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这种金钱观,为犹太人赚钱减少了障碍,开辟了财源。
很多年前,年仅24岁的犹太人哈同来到中国上海谋生,当时他除了拥有健康的体魄及敏锐的大脑外,几乎一无所有。他来中国想要赚钱发财,但一无资本,二无特长和“靠山”。他在一个洋行找到一份看门的工作,对于许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言,看门的工作极其低下。但哈同却不那么想,他认为看门赚来的钱是一种报酬,毫无丢脸和失身份之说。在他看来,只要是自己流汗挣来的钱就无羞无愧。
犹太人在赚钱时对工作的选择方面也不同于其他人。如果当一个“体面”的白领所挣的工资还没有做一份不怎么起眼的小本生意拿得多,那么他们大多会去选择那份虽不体面但利润颇多的小本生意。
富凯尔在一个小摊子上吃了一碗甜汤。由于闲着无事,就和摊主聊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原来摊主以前是一个专攻化学的大学生,而且曾在某公司任化学技师。
富凯尔感到有些不解,后通过两个人谈话他才真正明白。
原来,这位技师感到自己不过是像机器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一样在公司任人摆布,觉得毫无趣味,便毅然提出辞职,自由自在地摆起了小摊。
这位技师这样做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不理智。当技师多“体面”呀,非要把自己弄得跟小商贩一样,这不是让家人在朋友面前难堪吗?
也许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但是看看作为犹太人的富凯尔是怎么看待的吧。富凯尔认为,人为了“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会吃很多不必要的“苦头”。那位卖甜汤的人,在当技师时虽然够“体面”,但月薪很低,生活上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体面”,反而是相当拮据的。那人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要面临的人生,毫不犹豫地改了行。而且自从他摆小摊以后,每月平均可挣到原先工资的3倍,生活得到大大的改善,家人在朋友面前反而更有“面子”了。可见,这种选择并没有错。
在《塔木德》中,有许多关于金钱的格言,比如:身体依心而生存,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钱不是罪恶,也不应被诅咒,它应该祝福着人们。
犹太人爱钱,也从来不隐瞒自己爱钱的天性,而且在赚钱方面坦坦荡荡。“手中有钱,心中无钱”是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是犹太人经商智慧的高超之处。
会花钱才更会赚钱
在犹太人看来,会花钱比会赚钱更重要,更值得骄傲和自豪,他们认为只有会花钱的人才有可能赚到更多的钱。
《塔木德》中说:“当富人没有机会买东西的时候,他会自认为是个贫穷的人。”所以,如果自己拥有金钱,却守着它们不动,把它们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不花,那就是愚蠢的,更是贫穷的。一个真正的富人,不仅会赚钱,更会花钱。
犹太人认为人除了追求精神上的崇高,也应该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一味追求物质的富有,当然不是一种好现象,然而一味追求精神生活而忽略物质上的舒适也是不可取的。
现在很流行“财商”这个概念,“财商”就是指一个人认识、把握金钱的智慧与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金钱,二是正确使用金钱。
一个人怎样使用金钱是检测其“财商”高低的重要方法。一个犹太人在所著的《生活备忘录》一书中指出:“从一个人在储蓄、花销、送礼、收礼、借出和馈赠等方面的做法,就能知道这个人能不能赚钱。”
有一则关于犹太人理财的故事:
一个大地主将他的财产分成三份托付给三位仆人保管和使用。地主告诉他们,要好好管理钱,到一年后再看他们的管理情况怎么样。
第一位仆人拿到这笔钱以后做了各种投资;第二位仆人则买了原料,制造成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为了安全起见,将钱埋在了树下。
一年后,大地主召三位仆人检视成果。前两位仆人所管理的钱都增加了一倍,大地主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只有第三位仆人的钱丝毫没有增加,他向主人解释说:“我唯恐运用失当而遭到损失,所以将钱存到了安全的地方,今天将它原封不动地奉还给您。”大地主听了后,十分生气,斥责道:“你这愚蠢的家伙,怎么不会赚钱?”
故事中的第三位仆人之所以受到责备,不是由于他乱用金钱,也不是因为投资失败金钱遭到损失,恰恰是因为他不敢花钱,这对犹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其愚蠢的做法。因为犹太人的一个重要的理财观念就是: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只有舍得花钱的人才能挣到大钱。
的确是这样,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些人将钱存入银行,不敢花,即使一时意外发了财,也不去投资,这样做,实际上是让金钱慢慢贬值。索罗斯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就说过:赚钱,1个乞丐就可以做;花钱,10个哲学家都难以做好。
金钱的实际价值并不在其表面的金额上,会挣钱但若不会花钱,最终产生的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会花钱的人,也许能给自己带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值收入;不会花钱的人,钱就是花了,也不仅没有任何收益,甚至有可能还要赔钱。
有人可能会问,犹太人大把大把地花钱是不是与他们的节俭精神产生矛盾了呢?在犹太人看来,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节约不必要的资金。但犹太人也同样认为赚取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认为如果赚了钱不用来花,那赚钱对他们来说就毫无意义了,只会降低自己对赚钱的兴趣。因此,很多犹太人在挣了钱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很高的要求,比如,他们喜欢豪华的居所、精美的食物和名贵的车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自己所赚取的财富和表明自己的地位。
有一个人站在一个百货商场门口,目不暇接地浏览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这时,走来一个衣着考究的商人,口里叼着雪茄。这人恭敬地走上前,对商人礼貌地问:“您的雪茄很香,好像很贵吧?”
“两美元一支。”
“那您一天抽几支呢?”
“10支吧。”
“天哪!您抽烟多久了?”
“40年前就抽上了。”
“什么?您仔细算算,你要是不抽烟的话,那些钱足够买这个百货商场了。”
“那么说,您也抽烟了?”
“我不抽烟。”
“那么,您买下这个百货商场了吗?”
“没有啊。”
“那我告诉您,这个百货商场就是我的。”
犹太人认为生活要幸福,只会挣钱不会花钱也不行。人若每天都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即使赚到更多的钱也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
赚钱是一门学问,花钱也是一门学问,聪明的人更致力于研究如何使钱增值这门学问。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
《羊皮卷》说:“上帝把钱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目的在于让我们购买这世间的快乐,而不是让我们攒起来还给他。”
犹太人的经商原则是:没有的时候就借,等有钱了就可以还了,不敢借钱则永远不会发财。攒钱是成不了富翁的,只有赚钱才能赚成富翁。
一个人所具有的思维和感觉决定了他将来是否可以拥有财富。灵活而富有的思维往往能创造财富,表现出慷慨和大度;而贫穷呆板的思维则造成真正的贫穷,体现出卑微和小气。
在犹太人看来,想要更快、更多地积累起财富,挣钱比攒钱要管用得多,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更热衷于挣钱而不攒钱的原因。
“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这是最朴素的一种理财观念。金钱要在流通的过程中增值,人要想让“小钱生大钱”,把钱永远放在地窖中存起来是最傻的做法。
很多人总是有这样的观念:现在自己的资本太少了,先攒两年钱吧,等积蓄多点,再拿出来投资。等两年过后发现,存的这点钱还是不够投资的,于是再攒两年吧。攒来攒去,发现即使攒一辈子也攒不了多少,而且人也老了,这一生就在攒钱中度过了,却还没有品尝过赚到大钱的滋味。
一个人靠攒钱是永远也不能成为富翁的。犹太人有一种观念是:没有钱的时候就借,等有钱了就可以还了,不敢借钱永远是不会发财的。所以,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挣钱和攒钱的本质区别。在物价飞速上涨的今天,攒钱往往会使人变得越来越穷,而挣钱才能让自己成为富翁。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攒钱不是狭隘的“攒钱行为”,而是一种理财观念。如果仅仅想通过一味地攒钱而致富,到该花钱的时候反而吝啬,该投资的时候反而犹豫,那么将永远背负着贫穷的“包袱”,永远不可能致富。
犹太人永远都不会依靠攒钱去实现发财致富的梦想,他们要做的是怎样多挣钱。
犹太巨富比尔·萨尔诺夫小时候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里,他有六个兄弟姐妹,全家只依靠父亲做小职员所得的微薄收入维持着,生活极为拮据,他们只有把钱省了又省,才可以勉强度日。
比尔15岁那年,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比尔,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养活自己了。”比尔点点头。父亲继续说:“我攒了一辈子钱也没有给你们攒下什么,所以,我希望你能去经商,这样才有希望改变我们贫穷的命运,这也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
比尔听了父亲的忠告,于是去经商。3年之后,他就改变了全家的贫穷状况;5年之后,他们全家搬离了那个社区;7年之后,他们竟然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买下了一套房子。
可见,一个人的理财观念和金钱思维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拥有更多的财富。在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钱不是靠攒的”道理了。近几年来,很多人开始放弃去银行存钱,而是将钱进行投资,或者从事商品买卖。聪明的人都会懂得这个道理:金钱是用来为人服务的,它是人的“奴隶”,一定要让金钱为人工作,而绝不能让人为金钱工作。否则,人将会陷在金钱的陷阱里,无法自拔。
很多犹太人世代都经商,对他们而言,金钱除了用来消费,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赚钱“工具”。经商会使他们赚取很多的利润,从而彻底地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那些代代从商的犹太人,赚取了让世人瞠目的财富。
贫穷并不可耻,但不想改变现状才是可耻的。事实证明,依靠攒钱来致富的想法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懒惰的行为。赚钱是辛苦的,同时也是智慧的结果。人若想要成为一个富人,不但要有勤奋的意识,更要将勤奋付诸行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跻身富人的行列。
犹太人的理财观念很简单:使劲地赚钱,使劲地“花钱”,绝对不消极地攒钱。在这种理财观念的指导下,犹太人比一般的人更懂得怎样去享受生活。他们非常讲究生活的质量,认为金钱能挣出来就是用来支出的,要么用在商业支出方面,换来更多的金钱;要么用在享受支出方面,换来愉快的生活。对于节俭,他们认为只要能做到不浪费就行了。对于金钱,他们认为不能看得太重,不要像“守财奴”那样死守着不放,想要凭借攒钱成为富翁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想法。人只有尽可能多挣钱,然后再合理地“花钱”,才能积聚越来越多的钱。如果只靠着辛辛苦苦攒钱,而不是把钱花出去以挣到更多的钱,那人很难成为富翁。
生意场上灵活变通不拘泥
商场上瞬息万变,面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商人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死守一种方法,不懂灵活变通,那么只会在竞争中失败,永远不能赚到大钱。
所谓商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所以,人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商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有一个灵活的头脑,学会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
犹太商人向来以“精明”著称,他们的这种“精明”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灵活性。在市场竞争中,犹太商人不拘泥于任何既定的方法和规定,他们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又能抓住难得的商机,确保自己最终获胜。
犹太人相信任何事情都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就如同赚钱一样,哪一个行业都能够赚大钱,主要是看用的方法对不对。犹太人不会固守一种定法,而是会在出现不利条件下想出更多的达到最终目的的办法。
自从传言有人在萨文河畔散步时无意发现金子后,这里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的确,有一些人找到了,但另外一些人因为一无所得只好扫兴离去。
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驻扎在这里,继续寻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工作。他把所有的钱都押在这块土地上。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翻遍了整块土地,但连一丁点金子都没看见。
六个月后,彼得连买面包的钱都快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坑坑洼洼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说,“但这块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然后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装扮他们华丽的客厅。那么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富人……”彼得仿佛看到了将来:“对,不走了,我就种花!”
于是,彼得留了下来。他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各色鲜花。他拿到镇上去卖,那些富人很乐意付钱来买彼得的花,以便使他们的家变得更加富丽堂皇。五年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一个富翁。
犹太人坚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人善于变通,就能够成功。赚大钱是没有定法的,可以活用的条件却到处存在。犹太人认为,人生的机会,大量存在于自己的周围和本身所潜在的条件中,关键在于你是否具有开发这些条件的意志和眼光。
19世纪中叶,发现金矿的消息从加州传来。年轻的犹太人亚默也成为庞大的淘金队伍中的一员,他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淘金梦的确很美,做这种梦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变得越来越难淘。不但金子难淘,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丧身此处。亚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无所得,却和大家一样被饥渴折磨得半死。
一天,望着水袋中那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突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毅然放弃了寻找金矿,将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沙过滤,使之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当时有人嘲笑亚默,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赚起这种蝇头小利,那又何必跑到这里来?”
亚默却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结果,大部分淘金者都空手而归,亚默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了几千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可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是商人成功必备的能力。在商业活动中,一个人能够灵活经商,不仅能够赚到更多的利润,还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犹太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无用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利用的。一个人要想使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变为商品,就必须具备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
犹太人麦考尔是靠一堆废弃的石料发家的。1946年,麦考尔和父亲到美国的休斯敦做铜器生意。20年后,父亲去世了,剩下他独自经营铜器店。麦考尔始终牢记着父亲说过的话:“当别人说1加1等于2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2。”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弹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却是一堆不起眼的垃圾——美国联邦政府要重新修建自由女神像,因为拆除旧神像而扔下了大堆大堆的废料。为了清除这些废料,联邦政府不得已向社会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因为在纽约,垃圾处理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环保组织的起诉。
麦考尔当时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终止休假,飞往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他当即与政府部门签下了协议。消息传开后,纽约许多运输公司都在偷偷嘲笑他,他的许多同事也认为废料回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况且能回收的资源价值实在有限,这一举动未免有点愚蠢。
当大家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的时候,麦考尔开始工作了。他召集了一批工人,组织他们对废料进行分类: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加工成女神像的底座;废铜、废铝的边角料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链;甚至从自由女神身上掉下的灰尘都被包装起来,卖给了花店。结果,这些在别人眼里根本没有用处的废铜、边角料、灰尘都以高出它们价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价格卖出,而且供不应求。不到3个月的时间,麦考尔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他甚至把一磅铜卖到了3500美元,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0000倍。这个时候,他摇身一变,成了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麦考尔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把别人眼里的垃圾变成了自己生财的“聚宝盆”。麦考尔认为,什么都可以成为商品,垃圾也不例外。
在商场上,固定的出招方式,会成为一个人的致命伤,人只有灵活变通不拘泥,不断变换新花样,他才不会被对手找到自己的弱点,才能出奇制胜。
善于“推销”自己
犹太人认为,人在一生中,每天都在做着推销的工作。一个人只有成功地推销自己才可以出人头地,否则,必是人生事业的失败者。人每天都要做推销工作,推销自己的创意、计划、精力、服务和智慧。善于“推销”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有助于人更快地达到成功的目标。
犹太人霍伊拉说:“如果你具有优异的才能,而没有把它表现在外,就如同把货物藏于仓库的商人,顾客不知道你的货物,如何叫他掏腰包?积极的方法是自我推销,如此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从而判断你的能力。”
当今社会,一个人要想做大事业,就应该更新观念,大胆地“推销”自己。
犹太商人说:“在商业经营中,要想人们认同你的商品,选择你的商品,首先就要让人们认同你这个人,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顾客,然后带其他顾客来选购你的商品。”
事实上,“推销”自己和推销自己的商品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则故事中得到一些启迪。
犹太商人那佛尔在1982年买下了化妆品公司“丽人”,两年后将其出售,接着创办了自己的“那佛尔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销售中等价位的美容护肤产品。在成立这家公司之前,那佛尔的当务之急是把公司的计划寄给那些潜在的投资人以筹备他所需要的资金。
在寄出计划两个星期以后,那佛尔便打电话给这些潜在投资人,然后设法和他们约定一次私人会晤。其中有一位特别的潜在投资人名叫沃迪森。
那佛尔在电话中向沃迪森做自我介绍时说“之前我寄出过一份商业计划给您,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谈一谈那份计划。”
“是的,那佛尔先生,我收到了。”
“关于这份投资计划,我很乐意和您见面详谈。”那佛尔说。
“那很好。”沃迪森回答,“你觉得什么时候见面比较方便呢?”
那佛尔从来没想过,竟然这么容易就和沃迪森约定好了时间。一周之后,那佛尔坐在沃迪森的办公室里,拿出了一个完美的推销方案。他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手上备有各式各样的文件、图表、财务计划,还有一份财务报表,上面清楚地写着自己与一群投资人如何买进“丽人”公司,两年之后将其卖出而获得了高额利润的全过程。
可是当那佛尔讲述到一半时,沃迪森打断了他的话:“那佛尔,你现在可以停下来了。”
当时,那佛尔以为沃迪森的制止行为是对这项计划丝毫不感兴趣。那佛尔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但是他不甘心,不愿在还未大力推销之前就此歇手。
但事实上,情况并没有像那佛尔想象的那样糟糕。沃迪森的脸上露出了一抹微笑,他说:“好了,我准备投资你的公司了。”他暂停了一会儿,又继续说道:“你不需要再找其他投资人了,我将提供给你全部所需的资金。”
那佛尔脸上写满惊异的神色。顿了一会儿,沃迪森又补充说:“那佛尔,让我告诉你,我为何要做这项投资。事实上,我不是在投资你的公司,我是在投资你这个人。”
“两年前,”沃迪森继续说,“有一次我走进一家百货公司,正好看到你在那里推销你的‘丽人’香水,你在你身边营造出的那种兴奋热烈的情绪让我印象深刻。你的身旁聚集了一大堆人,整个楼都被‘丽人’香水的氛围笼罩着。你们不断卖出产品,你们也高兴地听到现金不断进入收银机的声音。嗯,那个情景让我毕生难忘。我一直忘不了一个公司老板竟然可以放下架子,以奇特的方式进行推销。你就在那里说着、感觉着、推销着你的产品。很显然,你全身心地信任你的产品,这就是我为什么投资的原因。”
沃迪森接着补充说:“我知道,你就是那种会让事情成功的人。你会走出去,全力推销你自己和你的商品,尽全力做好应该做的事,以确保你的事业成功。”
就这样,那佛尔轻易地以自身的魅力筹措到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这正是那佛尔要组建新公司的全部所需资金。
好的自我推销技巧是要让你的潜在主顾对你、你的公司或你的产品充满信心。如果一名顾客对这三点都持有信心,那达成交易便易如反掌。
犹太人本着这种推销办法,总结了三条推销法则:
第一条法则:把自己的创意或建议变成对方的,这也称为“钓鱼法”。即把你的创意或建议变成“钓饵”,对方会自然而然地“上钩”。比如,你想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用“你这样想过吗”的说法,要比“我是这样想的”更能打动对方,用“试一试看看如何”的说法比“我们非这样做不可”更能获得对方赞同。让对方觉得你的意思就是他的本意,他得到了尊重,那么你的创意或建议就容易被采纳了。
第二条法则:让对方说出你的意见。人们一般都很讲究“面子”,所以提出意见时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毫不客气地向对方提出你的意见,出于“面子”问题,对方往往会本能地不予接纳。相反,你如果采用和顺婉转的方式,冷静而温和地提出你的意思,然后说“虽然是这么说,但可能有许多不当之处,不知你对这方面考虑的意见怎样”。这么一说,对方可能会完全接纳你的意思,并可能会说“我也是这样考虑的,请你不必有多余的顾虑”。
第三条法则:以征求意见代替主张。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结果,一个人向对方表达同样的意见,如果以正面而断然的方法说出,较易激起对方的反感,而以征求意见的方式向对方提出主张的话,对方往往会认为是自己的意思,不自觉地欣然接受。可见,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
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产品推销了出去,你就能大获成功。所以,在商场中,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
需要诚信,拒绝轻信
犹太人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会坚持一个原则:不轻信他人。
犹太商人在做生意时,一定会慎重地对待,绝不会因曾经的成功交易而轻易信任对方。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人都是因为轻易地相信了对方,丧失了警戒之心而吃了“大亏”的。生意毕竟是生意,容不得马马虎虎,特别是涉及金钱,尤其要学会不可轻信他人的态度。
犹太商人一般都心存主见,遇事也都是自己拿主意,谁的话他们都不会轻信。他们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轻易被他人的观点所牵制。他们认为,人活着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不能依靠别人,能够依靠的只是自己。
犹太人奉为经典的《塔木德》中有那么一段话:“如果对方是犹太人,无论有没有契约,只要答应了,就可以信任;反之,如果对方不是犹太人,即使有契约,也不可轻信!”正是因为犹太商人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所以他们能够驰骋商场,取得非凡的成就。
犹太人会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怀疑一切,质疑一切,不愿意把任何人视为偶像或者权威。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崇拜权威,相信权威的意见总是对的,那就会用既成的眼光看待问题,盲从大众的判断,这样人就很难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突破,要有所成就也就很困难了。在经商上尤为如此。
犹太人认为,经商需要诚信,但拒绝经信。轻信只会让人丧失判断力,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被引入歧途或者深渊。而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来创造。
犹太民族在长期的罹难和漂泊流亡生涯中,早已形成了一个深刻的体会,即不能相信任何人,要坚信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来创造。
在孩提时代,犹太人就被灌输独立自救的意识,以期在将来未知的坎坷人生路上能应付自如。
三岁的迈克在客厅里和姐姐玩游戏。当他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父亲抱住迈克,把他放在壁橱的上面,并伸出双手做出接住他的样子。迈克为父亲参加他们的游戏而感到十分高兴。他望着父亲,毫不犹豫地往下跳。在跳下来的瞬间,父亲却缩回了双手,迈克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号啕大哭。
如此这般接二连三地诱哄孩子从壁橱上往下跳,而父亲却始终做出同一种动作,即在孩子跳下来的瞬间收回双手。就这样,后来,任凭父亲怎么哄骗,孩子再也不“上当”了。
这样做外人或许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但犹太人说:“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知道,不要轻信他人承诺,连亲生的父母也不例外,唯一可以信任的只有自己。”
这种只相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们独立意识形成的基础,它使犹太小孩从小便相信,只有自己才能养活自己,靠别人成功绝对是天真的幻想。因此,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凭借自己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下去。这种“唯我可信”的做法,也使他们在处理事务时,总是小心谨慎,认真思考后再做出抉择,所以他们很少上当受骗。
梅特里兄弟移居美国,定居密沙比。他们无意中发现密沙比是一个含铁丰富的矿区。于是,他们秘密地大量购进土地,并成立了铁矿公司。洛克菲勒后来也知道了这个铁矿区,但由于晚到了一步,只好等待时机。
1837年,机会终于来了。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市面银根告紧,梅特里兄弟陷入了窘境。
一天,矿上来了一位令人尊敬的本地牧师,梅特里兄弟赶紧把他迎进家中,待为上宾。
聊天中,梅特里兄弟的话题不免谈到了自己的困境,牧师连忙接过话题,热情地说:“你们怎么不早告诉我呢?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啊!”
梅特里兄弟大喜过望,忙问:“你有什么办法?”
牧师说:“我的一位朋友是个大财主。看在我的情面上,他肯定会答应借给你们一笔款子。你们需要多少?”
“有42万美元就够了。”
“放心吧,一切由我来办。”
特里兄弟问:“利息多少?”这时,即便是高息,他们也准备认了。
谁知牧师道:“我怎么能要你们的利息呢?”
“不,利息还是要给的,你能帮我们借到钱,我们已经非常感谢了,哪能不付利息呢?”
“那好吧,就算低息,比银行的利率低2厘,怎么样?”
两兄弟以为是在梦中,一时呆住了。
于是,牧师让他们拿出笔墨,立了一个借据:
“今有梅特里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美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据为证。”
梅特里兄弟又把字据念了一遍,觉得一切无误,就在字据上签了名。
事过半年,牧师再次来到了梅特里兄弟的家里。他对梅特里兄弟说:“我的那个朋友是洛克菲勒,今天早上他来了一封电报,要求马上索回那笔借款。”
梅特里兄弟一时间毫无还债的能力,于是无可奈何地被洛克菲勒送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洛克菲勒的律师说:“借据上写得非常清楚,被告借的是考尔贷款。”
考尔贷款是一种贷款人随时可以索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低于一般贷款利息。按照美国的法律,一旦贷款人要求还款,借款人要么立即还款,要么宣布破产。
于是,梅特里兄弟只好选择宣布破产,将矿产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美元。
几年之后,美国经济复苏。洛克菲勒以1941万美元的价格把密沙比矿卖给了摩根。
“切忌轻信”是犹太商人从活生生的商业活动中得出的经验。商场如战场,高度警惕,有戒备心,这样才会避过“陷阱”,走上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