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点情怀,让你的生活质感发酵膨胀

说到“情怀”二字,是不是有一种知道却又说不清楚的感觉?确实,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很难一下子用理论来解释清楚,但它们在我们的世界中或是无处不在,或是我们内心的追求,“情怀”便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如果我们对一些有着突出成就的人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我们便会发现,在他们的追求之中总是不乏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与金钱或是物质没有很大的关系,而是在这些之上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生命的意义。

现在,不乏女生羡慕杨绛的一生,羡慕她有一份矢志不渝的爱情和一段从未变质的婚姻。但是很多女生却忽略了她是一个成功的女人,更是一个成功的人。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她是先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份成功帮助她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人。

杨绛出生在民国最动荡的时期,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浪和波折,但她给人的感觉总是似命运特别眷顾了她一般,她总表现出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风雨的淡然。

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民国知名律师,曾在当时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申报》上经常发表评论,文章掷地有声、满满的冲天浩气,小杨绛对父亲满是佩服的好奇,他亦是寥寥几字便道出了读书之要:“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杨绛的母亲唐须嫈亦是一位喜欢古典文学和小说的知书达理的女士。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奠定了杨绛一生对文学有着执着的追求。这份对于文学的追求让她找到了一生要走的事业之路,“誉妻之才”的人生伴侣,亦使她在最困顿的时候依然有着最有力的寄托:面对“文革”的迫害,她没有天塌下来一般地选择自杀;面对女儿、丈夫的去世,“我们仨”只剩下孤身一人,她没有在孤独与寂寞中离开。而是在一年时间内与他们好好告别后笔耕不辍,再次投入到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的翻译、小说《我们仨》和散文集《走到人生的边上,自问自答》的创作。百年的风雨人生凝结成世间最深情的文字。

曾经在对“文学”二字做一点思考时,有了一个模糊的理解——终其一生的所见所闻所经历,尝遍人世间万般情、思遍人世间万种理,最终使人得以或接近或到达这样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节点:明白人这一生走一遭的真正含义,抑或是越过现有的一些思想边界、探索出一些更广阔的精神世界。而这,足以成为很多热爱文学的人终其一生奋斗的事业,因为,这份事业中有着满满的对文学的别样情怀。

奚莹是某家中等规模出版社的编辑,家境不算好,有人就很不解地问:“现在大部分女生都通过使劲挣钱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你也不是很富裕的那种。纸媒出版行业又是公认的高强度却拿少得可怜的工资的行业。你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为什么会对这个行业情有独钟?”奚莹笑了:“我也知道行情,但没办法,就是一种疯狂的喜欢,一份很难理解的热爱,这一切已经远远超过金钱带给我的愉悦,或许我就是比较理想主义吧。现下一切安稳,这就够了,未来就交给命运吧。”

当我们看到奚莹的这番话后,或许有人会觉得她还是经历的事情太少了,她的世界太简单了,当她需要为了买车、买房、供孩子上学、赡养生病的父母时,她便不会再说出如此理想化的言论了。

但奚莹的生活并非人们心中所想的云淡风轻,正所谓“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她也有着常人所有的柴米油盐的琐事、生离死别的大事,但是因为心中一直有着对文化事业的最深的情怀。因为有了与这种情怀相遇的幸运,她对命运总是心怀感恩。而这份最真挚的感恩给了她面对柴米油盐、生离死别时满满的力量,正如晚年孤身一人的杨绛。

曾经有一个朋友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她是这样说的:“现在的社会,似乎有钱人很受尊重,执着干事业钱又不多的人,往往会受到冷落。这也不难理解,在这浮躁的年代里,以金钱衡量成就的人,不在少数。但我不这样看,我对那些默默地执着做事业的人——虽然所得的钱不多,甚至在金钱上还很贫瘠的人,心生敬重。因为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他们的生活里也有比别人多的东西,那就是比普通人的生活多了一点情怀。

确实,或许情怀给你的东西不能在短期内显现出来,甚至终其一生也不能有什么“刻度尺”准确地衡量,但是它存在的本身已经给了我们太多一般人无法体会的收获。情怀和情怀的衍生物撑起了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质感,我们的心已经变得足够充盈。即使没有外在物质的收获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啊,若一生只为柴米油盐,这样的人生是否太过单薄?在这些柴米油盐中加点自己愿意一生为之而“痴”的情怀吧,轻轻地、慢慢地走过被你既定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