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回到故乡 回到生命——读赖亦康作品《故土钩沉》

徐峙

赖亦康是首届鲁迅文学院自然资源作家班的学员。他曾说,如果不是有了参加作家班这个机缘,或许他就不会再创作了。在一次作家班课堂上,作家刘亮程讲到他在辞去上一份工作后,孤身一人在乌鲁木齐打工的故事。在某一天的黄昏时分,他走在路上突然回头,看见了夕阳从城市上空落下,那边正是他家乡的方向,那漫天的晚霞,一定把家乡所有的草木和晚归的人们染得一片金黄。于是他就动笔写了自己的家乡。听到这些,离开村子多年的赖亦康,瞬间被唤醒了写作的激情,他说:“刘老师可以写他的家乡,我也可以写我的村子。那是我最熟悉的村子,那里有我最亲的人。”就这样,一颗写作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了。随着生活阅历和生活情感的丰富,这颗种子不断地吸收阳光和雨露,在生命深处萌芽并生长起来。他一篇一篇地写,于是有了这本《故土钩沉》。

《故土钩沉》是一次精神的返乡之旅,是作者在离乡多年之后,在他乡对故乡的回望。在这段回望中,如何把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久远记忆连缀起来,串成一串熠熠夺目的珍珠?赖亦康选取了“人”这条线索:辛苦挑柴换钱的“八姐”,被火烧伤后捡回一条命又逆袭成为老板的“勇哥”,为了生计远离故土去挖煤矿的“三十二叔”,因为农民身份被嫌弃而选择回到村子度过余生的“善哥”,心心念念要走出农村嫁个有钱人的“英姐”,梦想成为校园教师却阴差阳错成为培训机构老板的“虎哥”……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乡村人物,让故乡熟悉的乡音、古朴的老屋、袅袅的炊烟,嬉戏的村童……一点点地复活在纸上,故乡的模样也在其中逐渐清晰起来。这就是故乡,作者魂牵梦萦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对他来说,肉体已经远去,但自己的灵魂却从未离开,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他人生中最温暖的底色。在那些充满了温情的文字中,作者回顾了他的故乡,也回报了他的故乡。

让我更为惊喜的是,赖亦康对乡村的描写并没有停留在回忆的层面,而是回到生命的原点重新审视生命,展示人的命运与生活、环境、时代的关系,因而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命运感。那一个个平凡而弱小的乡村人物,他们是勤劳的、淳朴的,也是善良的,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毫不起眼,但他们挣扎着、奋斗着,活出了各自的生命姿态。他们很多人为了理想,也为了生活,选择离开熟悉的乡村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多年后,他们中有的人又决定离开城市,回到曾经出发的地方。可是,此时的乡村已经变了模样,他们只能在回忆中寻找心中最美的故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典型的、独一无二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生活本真的色彩,他们平凡的生活轨迹和点滴善举,再现了天地间的大美精神。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转折的痕迹。

赖亦康为人内敛低调又心细如发,朴实无华又意志坚定。他讲起故事来,有声有色。我想,这大概得益于他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思考吧。每次见面,他都会和我聊一些关于故乡的故事,聊村里那些人的生命传奇。他的语速不快,有时候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文如其人”,赖亦康的文字也和他的性格一般,在朴实而缜密的叙事中写尽人世的沧桑。那些来自生活的厚积薄发,那些体察入微的细节描写,以及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把握,都使得这本看似平淡的书充满了隽永之美,如秋天原野上迎风摇曳的庄稼,丰盈而多姿。

徐峙,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校园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