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 李零 刘斌 许宏等
- 3628字
- 2024-11-04 20:10:25
1|
长江流域文明的摇篮
中华5000年文明的源头
我们常常说中华5000年文明,但大部分人可能不了解什么是文明。在考古的概念里,文明实际上是指国家起源。实际上,中国史书的记载从夏代的纪年开始到现在只有4100年,而国际上认可的、有实证的中华文明,大概只被承认到3600多年前的商代殷墟。
人类的发展在全球具有共性和同时性。人类发展的起源到今天有300多万年的历史,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候,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定居与农业产生。在此之前的299万年,人类社会与黑猩猩的世界或者我们知道的大猩猩世界有点类似,是一个纯粹的原始社会,在考古上称为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1万年,人类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时候,进入了文明社会,例如我们知道的埃及、西亚、印度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国家社会。
旧大陆四处早期文明分布示意图
良渚有文字吗?
据不完全统计,良渚已经有六七百种示意符号了。在陶器、石器上有很多不同的符号,这样的符号到现在还不能被证明是文字,因为文字有读音,也要有一个连贯的表达。我们只能称其为刻画符号,但很多符号已经具备表意的作用,它应该是文字的一个初级阶段或是文字的前身。有的陶罐上刻了一圈的符号,符号又是象形的,画了一只动物和一个网,由此我们能够知道它在表达狩猎的事情。
刻有表意符号的陶罐
中国号称5000年文明古国,那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国家也在距今5000年左右进入了国家社会?只有考古的实证才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良渚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具说服力的文明之一。从规模、社会等级、生产力的发展,到农业和城市的规划等方面,都能证明其社会发展程度已不亚于古埃及,不亚于西亚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这些年的考古,已经证明良渚已进入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它的年代距今有5300年到4100年,是新石器晚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我们在考古表述上常讲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晚期非常重要、非常发达的考古学文化,这容易给人造成一个误解——新石器时代是一个比较落后、原始的社会。所以我现在给别人讲解时,常会说良渚文化的时期与古埃及是同期,首先告诉他一个时间概念,古埃及是一个参照系,这是大多数人知道的一个很发达的文明,它存在的年代与良渚文化基本上是同一时期,处于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这1000年间。
以前,随着考古的发展,根据西方总结的标准,国家的产生以及文明的产生有几大要素,比方说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出现、金属的出现。这些标准用来衡量我们国家的起源和中国文明,不太合适。因为标准是人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社会的发达程度已经达到具有国家组织形态的水平。良渚文化虽然没有金属、没有明确的文字,但是其大型的工程、社会等级的分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玉器反映出的统一信仰,足以证明它的社会发展水平绝不亚于古埃及、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鼎、豆、双鼻壶、圈足罐、尊、簋、袋足鬶、大口缸等为主要组合
良渚的发现:长江流域文明的摇篮
中国的金石学是从宋代开始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即所谓近代考古学是100年前传入中国的,自此中国探索古人类文明的历程便开始了。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是中国整个考古学的一个代表案例,它在1936年由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次发现,当年的发现受到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发现的影响。
因为在良渚发现了与龙山文化相似的黑陶和磨光石器,所以当时就把它归入山东龙山文化向南传播的一支。中国的史学界早期一直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则是蛮荒之地,所以在良渚发现这样的早期史前文化很令人兴奋。
良渚人的精致生活
良渚古城大约存在了1000年,从距今5300年左右,一直到大约距今4100年。其最初的设计是一个3平方公里的内城,中心位置是宫殿区,宫殿区的高台相对较高,而外围则是工匠居住的区域。他们基本的生活模式是:一条三四十米宽堆筑而成的高地,上面住人,临河而居,类似于江南水乡,非常像现在的乌镇。起初,大部分城内城外的河有40~60米宽,住在河边的人常往河里倒生活垃圾,有的河被填平了,有的只剩下10~20米宽。现在我们在良渚的河里可以发现大量的生活用品,如陶器、木器、骨器,还包括加工残剩的玉料等。
城内的3平方公里,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外扩,到良渚晚期,已经开始修建外郭城了。外郭城的模式和城内差不多,都是一条高地、一条河这种模式。城墙外有好几百米宽的水面,有的甚至有上千米宽的水面。
在良渚城墙东面,发现了美人地遗址,这里的河边护岸是用木板做的,这种河边护岸现在也有,但是是用石头做的。良渚时期,木头比石头更容易加工,所以都用木头,现在保留下来的木板高度达1.7米多。当时的护岸做得非常考究、非常漂亮,我们挖到很多良渚时期的河,河边上的护岸都是先用竹篱笆、竹编,然后再用木桩固定,木桩的粗细与木桩的间距几乎是一样的,可见当时的良渚有着一个非常考究、标准化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不像我们想象中5000年前,人们的生产生活是比较落后或比较原始的状态。
良渚古城美人地遗址河岸
玉匙
玉手镯
玉把手
与象牙梳连在一起的玉冠状饰,周家浜出土
我认为在那个时期,生活在良渚古城里的人,他们的形象是非常精致的,如神话一般。我们的发现可以证明这种“精致”,如人们都佩戴玉饰,用非常高级的漆器,我们看到了涂红油漆的杯子,很多陶器上也刻有非常精美的花纹,当时人生活的精致程度比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还要高。
良渚时期的文化交融圈
良渚文化之后,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现在考古界将龙山文化称作“龙山时代”。夏代之前的200年,社会大概就进入了这个阶段。然而这个阶段比较短暂,从考古发现来讲,它的生产生活、玉器加工、石器加工比良渚文化有进步;在文化面貌上,与北方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它的文化范围更大。
大约在良渚末期或者良渚后,浙江一带出现了好川文化,好川文化遗址位于遂昌县城西12公里的好川村,它上接良渚文化,下接马桥文化。好川文化发现的玉器中,有一种台形的玉片,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也有发现。这告诉我们,良渚文化的核心圈是长三角地区,而之后好川文化的文化圈则从浙江的南部,延到山东的南部。再后来就有中国的百越,包含广东、福建、江西一直到江浙这样一个范围。
有了前面文化交融的过程,才有后面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之后就有了所谓的“定九州”,我相信有大禹治水这件事,它的发生促使大半个中国走向一体。所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大禹治水之后,中国一直存在一个“中华正宗正统”的概念,之后的改朝换代,大禹也始终以一种类似国家起源之始祖的形象存在着。
《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良渚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代表
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一个代表?现在考古界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多元到一体的。虽然中国的版图有欧洲那么大,但我们有一统和一体的概念。这个一体并不是强权造成的一统,而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从考古研究看,中国版图的自然条件极为复杂,不像欧洲那么风调雨顺:中国的北方常遭遇干旱与寒冷,而南方则会有洪水台风。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要联合互补。
从考古的发现看,大概从七八千年前开始,从东北到广东,在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相当于后来“大禹定九州”的范围——一直存在交流与互动。今天我们已经建立起中国每个区域的文化谱系和文化圈,知道哪个东西在哪个地方先有,并一直发展下来。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交流互动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大概从七八千年前就开始了。
以玉器来讲,玉玦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在这么大的版图里,它们是互动的,所以叫多元一体。我们不光长得一样,我们的文化相同,语言也相通,所以才有认同感。通过考古,可以知道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来的,尤其是近些年我们通过对玉器的研究,能够将这一漫长的历史串联起来。
讲到中华5000年文明,实际上在距今5500年这个阶段就已经存在文明的萌芽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苏秉琦先生提出过“满天星斗”的说法,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应该是“满天星斗”,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发展起来的文明。只不过今天,我们对良渚的认识比较完整,良渚文化作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一个代表,与后代文明是有关联的。
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
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把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为6类: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即黄河文化中心;二是以泰山地区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山东、苏北、豫东地区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不同于仰韶文化红陶的黑陶文化;三是湖北及其相邻地区,以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为代表;四是长江下游地区,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五是西南地区,从江西的鄱阳湖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六是从陇东到河套再到辽西的长城以北地区,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和甘肃的大地湾文化都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