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茶书(“大家茶坊”系列)
- 苏眉
- 1234字
- 2021-01-29 19:04:23
云上之味
我有一个做茶的朋友,人生得极美,说话慢条斯里,于是就显得温柔,与她相处,也确实觉得愉悦安静。第一次见,是在渭水边,我们都穿了白衣白裙,她戴了动物骨骼与木头做的镯子,我持一串白色珊瑚念珠。那天风很大,她的长发用木簪子挽了个髻,眼波流转,将我看呆。坐下吃茶的时候,她给我看为我即兴创作的肖像画,简约几笔勾勒的一个侧影,大波浪卷发像流淌的云朵,白裙边上勾了几株细瘦的鸢尾,天色清远,画面洁净。那日天微凉,我们自带茶具,吃了大红袍与铁罗汉,聊起来才晓得她平时以画画为生,也做茶,因为生在东山的缘故,不画画,不做茶,就有负于这山水。
后来再见面,她就赠了我一款洞庭紫云。用明前碧螺春的嫩芽做成的红茶,开罐闻,香气氤氲,有空山幽野间的脱尘之气。好味难得,因它用嫩芽制成,发酵度为90%左右,非常娇嫩,我试用紫砂、白瓷盖碗、石壶冲泡,发现口感皆不是最完美,后来偶得一法,倒是颇有滋味。第一泡的紫云香气充盈,茶汤呈淡蜜色,当真为陆羽所说的“隽永”,尝过的人皆赞好味。只是此茶娇嫩,三泡开外则无姿色,非渴莫饮了。
第一次用此法冲泡时,恰得一桶宝华寺山泉水。那两日工作吃紧,人也略感疲惫,窗外还有雾霾。午休时分,我坐于茶案前,看《碧山》,见那放了紫云的小瓷瓶亭亭立于茶案之上,想着前几日虽匀了半烫不热的温水,且弃了紫砂与陶壶,只用那白瓷盖碗,却还是将它泡老了,就突发奇想,将一个荷花样的黛蓝骨瓷茶漏用开水烫了,舀一茶勺紫云置于其上,又将那宝华寺的山泉水匀温,比那正经告之的70℃略略烫上几分,用白瓷小壶将泉水慢慢浇注下去,一时间,浓郁的香气盈满了整个房间,这是我独自体验到的静谧之境,仿佛置身于空山幽谷,身边一捧一捧的全是百花香,若有若无,将我醉倒,一时间也忘了烦忧,静心吃得好茶。
而这里要说的是,紫云因为芽叶细嫩,焙制过程又清洁得很,不用洗茶,第一泡即可品饮。好茶与好水第一次相逢的滋味,当真是最好的,香气、味觉都像极了初恋,是可遇不可求的清远之境。
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用此法泡紫云,是在一位书法老师的工作室。人们皆在谈书论画,茶席边只留我与一位同修书法的姐姐聊天。我用茶漏盛了自带的紫云,静静浇注下半烫的水。那水不过是一般的纯净水,然那清新的香气还是将众人吸引了过来,茶叶脱离了壶身的束缚后,香味在空气中自在挥洒,先是博得了众人嗅觉上的一个惊艳,后来一盏盏吃下来,也赞好。吃惯了酽酽的普洱与岩茶,紫云的小清新颇得人心。
再次与那茶美人相逢,她带了自己新做的绿茶来,唤做“洞庭紫云桃花香”、“洞庭紫云碧螺春”。在清明过后谷雨之前,桃花将开之时采摘,将明前头茶留到清明刚过采,趁着长到饱满之时,将原来头茶的精华留住,即得细嫩之味,又有饱实之香,都是清雅的好滋味。那日我们在阳澄湖边的一个院落里,在一张清朝末年的木头条案上泡了这两款紫云,正是春末的黄昏,水面波光粼粼,金色的阳光像碎金粉一样铺洒于天地间,清风夕照,古案清茶,饮一盏,花落心头水自流,拂花轻叹,茶醉人还,唱一曲,春花秋月,何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