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上最早的“类电影术”是中国皮影戏,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在唐宋时期繁盛一时,是古代影戏中最长命的一种。如果中国皮影戏算是最原始的“电影”,那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到的“洞穴寓言”[10](allegory of the cave)则是历史上最原始的“电影理论”。柏拉图假设一群人生活在洞中,他们的脖子被固定住,只能看见他们面前的岩壁,当洞穴外面有人经过时,影子会投射在岩壁上,洞穴人就会认为那些“活动的影子”就是现实。在柏拉图的阐述中有一个最有意思的假设性论断:他认为洞穴人能对“活动影子”产生某种信任和依赖,因为一旦洞穴人解脱了桎梏,走到洞口,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就会非常痛苦和难受。人宁可相信他愿意相信的现实,哪怕它是假的。这几乎等于电影的基本原理,而洞穴几乎等于电影院的原始想象。除了中国,欧洲也有“影戏”,只不过表演方式与中国皮影戏不同,但是,不论是哪里的影戏,古代影戏表演都为电影提供了基础特征:这是一个在公共场所进行的(public)、运动的(mobile)、基于造型术的(plastique)对现实的模仿(imitation)活动,而本质是一种表演(spectacle)。
凡电影史书讲电影的诞生,其实都是在讲“电影术”(la cinématographie)的诞生。从古代影戏到卢米埃尔兄弟申请专利的“电影机”(cinématographe),电影术在人类科技史的深处经历了漫长的酝酿。许多电影史学家都尝试总结从“影戏”到“电影”的复杂历史成因。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Histoire Générale du Cinéma Mondial)是当今各种版本的电影史中讲述电影诞生最全面的一部,这本书对早期电影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难以超越的。该书第一章,萨杜尔陈列了大量科技发明的史实,以证明电影术诞生之复杂。萨杜尔试图说明,“电影术”的诞生是一个集体的、相互关联的、一连串的科技发明的结果。在他的描述中,电影的诞生是一个让人颇感乏味的科技发明史,而事实上,当我们沿着萨杜尔描绘的历史路线返回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就会发现电影术的发明有着清晰的现实线索。萨杜尔大致厘清了那些电影术发明的科学事件,但他没有明确提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由影音摄录技术(包括摄影术和录音术)、电影放映术(投影术和放映术)以及人的运动知觉原理(从“视觉暂留现象”到“似动现象”)三条主线构成的。在萨杜尔看来,这是一段科学史,其内在驱动力是科学精神。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线索,对于电影术的诞生,像科学精神同等重要,而且,可能恰恰是这种内在精神动力,才不断改变科学发明的方向,最终把科学发明的进程导向了电影术的诞生。当一项科学发明打开了诸多可能性时,艺术的加速度就超过了科学而最先抵达了终点。在这个电影的发明史中,“迷影情结”的“精神雏形”体现为一种强烈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受到娱乐的引导,最终让科学发明催生了独立的艺术。
2
人类想利用活动的造型影像和光影技术去创造感官奇景的努力,在历史上始终没有停止过。在中世纪后期,光与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为教会工作的科学家那里。德国耶稣会的基尔歇神父(Athanasius Kircher)[11]是巴洛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他曾在1645年发明了一种“原始投影术”,他在铁箱里放一盏油灯,箱子两侧各打一个洞,并装上透镜,将画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方,经过透镜和灯光折射,图案就会投射到墙壁上,这就是投影术的起源。但是,基尔歇神父发明“原始投影术”的目的不是娱乐,而是向修士展示他的“科研成果”,这与为了发明电影和动画完全没有关系。基尔歇神父是中世纪著名的耶稣会士、科学家和博物学家,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一生兴趣广泛,著书四十多部,在物理学、天文学、机械、哲学、历史、音乐、东方学等方面都有建树,被称为“最后的文艺复兴者”。关于基尔歇神父的投影术的史料已经不全了,但我们通过现存的记载仍能发现:他这个“寓教于乐”的科学发明,在当时的教会教育中除了满足当时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也是为了让科学变得形象、好玩。游戏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孕育其中。
1735年,法国数学家路易·贝特朗·卡斯代尔神父(Louis Bertrand Castel)[12]曾试图发明一种“眼动羽管键琴”(clavecin oculaire),这种琴能给人的视觉带来旋律与和弦,这可能是最早的接近电影视听艺术本质的科学设想,可惜的是卡斯代尔神父最终没有实现这个发明。1736年的荷兰,实验物理学家斯格拉维桑德(Willem Jacob S' Gravesande)[13]在他的家里向法国修道院长兼科学家让—安托万·诺莱(Jean-Antoine Nollet)[14]展示了他设计的一款“投影设备”。这个设备利用油灯的光在黑暗房间的墙壁上,投射出一个巨大的魔鬼影像。据让—安托万·诺莱记载:这个魔鬼有两米高,形态异常恐怖。并且,斯格拉维桑德还能通过控制这个“投影设备”,让这个魔鬼产生各种变化。这个实验推动了投影术的发明。让—安托万·诺莱回到法国后,在他的修道院里也建造了一台“魔鬼灯”,并尝试阐释其光学原理。斯格拉维桑德和让—安托万·诺莱是科学家,但他们的这个发明之所以被流传下来,却是因为他们的这个“原始投影术”最后演变为19世纪欧洲盛行一时的玩具:“魔灯”(la lanterne magique)[15]。源自科学实验的“光影仪器”终成为畅销一时的“魔灯玩具”,科学精神与游戏冲动在电影术的发明前史中分别显现出各自的能量。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所说的“爱米修斯的错误”(la faute d’ Épiméthée),技术的发明让人类看到了“未来的明晰性”[16]。
当然,在基尔歇神父、斯格拉维桑德这些科学家的前前后后,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发明影响了电影术的出现。1799年,比利时人艾蒂安—加斯帕尔·罗贝尔(Etienne-Gaspard Robert)[17]在巴黎展出了神秘的技术“fantasmagorie”。这个词由“幻想”(fantasm)和“魔法”(magie)两个词组成,我们姑且译作“魔影幻灯”。这种“魔影幻灯”本质是把“魔灯”与“影戏表演”结合起来,向观众表演画幅面积更大的“幻灯”。这种表演在巴黎火爆一时,人们争先恐后,到他在广场上搭建的巨大帐篷中去观赏这种表演。在表演开始之前,要熄灭场内的灯火,观众在一片黑暗中领略这些幻灯的神奇力量。这种带有仪式感、幻觉感的表演方式已经从本质上接近了今日之电影院,只不过放映的不是cinema,而是骇人的魔鬼、幽灵的moving phantoms shadows。这门生意影响了当时巴黎的戏剧表演和马戏表演,法国人强制要求艾蒂安—加斯帕尔·罗贝尔公开他的技术,结果就在第二天,这个人和他的神秘帐篷突然消失,他再也没有出现在巴黎,成为电影前史中的一桩悬案。
1824年,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18]进行了最早的摄影实验,这项实验尝试把真实的景物投射到感光材料上,宣告照相术(photographie)的诞生。但是,直到1829年,比利时人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19]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才真正翻开电影发明史的重要一页,从1829年起,电影的发明进入了核心时期。
3
1829年秋天的某个下午,比利时物理学家尤瑟夫·普拉托在皇家学院的校园里发现了一个现象:当他长时间观看太阳后,在眨眼的瞬间看到了一个太阳的负像,并且太阳的这个负像在眨眼瞬间似乎发生了“运动”。普拉托被这个特殊的现象吸引了,认定这里必然包含解释自然界运动的重大奥秘。尤瑟夫·普拉托出身于艺术世家,他的父亲是画家,希望普拉托能成为艺术家。但他的天才没有表现在艺术上,反而成为科学神童,二十八岁就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比利时皇家学院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但普拉托自从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他就全身心投入解释这个现象的研究中,直至双目失明。他把这个发现命名为“视觉暂留”(persistance rétinienne),这项发现成为他毕生研究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为了向世人证明这个现象,他用两年时间去发明一个能证明这个现象的工具,这就是1832年的phénakistiscope,即“诡盘”。这个中译法来自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的中译版,至于为何译成“诡”,我也不清楚。普拉托认为,“诡盘”这个“设备”不但可以模拟运动,也能分解运动,得以让人们进一步探索运动的奥秘。乔治·萨杜尔高度评价了“诡盘”的发明,他认为“诡盘”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自身的原理,无论在放映还是摄制方面都已产生出来了”[20]。
“诡盘”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装置,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4
普拉托的“诡盘”是建立在两个东西之上,一个是“法拉第轮”(roue de Faraday)[21],另一个是“幻盘”(thaumatrope)[22]。前者是科学实验工具,后者则是一种玩具。“诡盘”这两个来源恰恰指出了电影术神奇而复杂的发明史上的两种动力:科学与游戏。“法拉第轮”是科学实验的工具,有实际的功能,它的发明是为了科学探索,而“幻盘”则是畅销英国的玩具,正因为“幻盘”当时在英国流行一时,才会传到布鲁塞尔,被普拉托所利用,制成“诡盘”。所以,我们可以说普拉托的“诡盘”是借鉴了玩具物质形态的科学工具,它既包含科学,又表达了游戏。按照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的理论(席勒、斯宾塞、格罗塞),“诡盘”的发明同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这两种性质,这代表人类两种完全不同的天性:用于研究和实验的工具要遵照科学理性,目的是为了揭示宇宙真理,而游戏与艺术则来自人的非理性冲动和好奇。普拉托发明“诡盘”的目的是验证和分解运动,发现运动的规律,那不过是冷冰冰的、有着玩具外形的仪器。但是,从普拉托的“phénakistiscope”到莱昂·布里(Léon Bouly)[23]的“cynématographe”,决定这项科学发明命运的内在驱动力,始终不是科学理性,而是游戏冲动,是人幻想复制、再现和创造世界的梦想,是人们运用光影效果制造出幻觉奇观的好奇,决定了这项科学发现的命运。
5
据萨杜尔的记载,在电影发明的过程中,科学发现总是最先被玩具所利用,“这些小机器开始脱离物理实验室的范围而成为儿童们的玩具”[24]。“诡盘”出现的第二年,也就是1833年,英国人威廉·乔治·霍尔纳(William George Horner)[25]就把这个技术应用到玩具上,他发明了著名的玩具“走马盘”(zootrope,亦称zoetrope)。他在走马盘上画上一连串图画,当走马盘旋转时,看上去像是人在跳舞、皮球在滚动等。
在另一边,科学理性仍然引导着技术革命。从1872年到1878年,英国著名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26]在美国铁路大亨的赞助下,用感光材料完成了著名的“奔马实验”(le galop de Daisy)。这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实验,完全没有任何游戏和娱乐的目的,而是为了证明马在奔跑时是否会有一个瞬间四蹄悬空。穆布里奇最早是实验摄影师,他的兴趣都在研究摄影技术方面。但这项实验成功之后,穆布里奇对摄影的兴趣转移到观察人和动物的运动上。1879年,他根据奔马实验中拍摄的连续影像,发明了能够展现这种虚拟运动的装置“zoopraxiscope”。这个装置酷似“走马盘”,转盘周围有许多马奔跑时的分解动作影像,当我们以不同速度旋转转盘时,在某个固定位置观看,马就好像奔跑起来。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再次向玩具的方向发展起来。
在科学这边,还有许多新实验和新发明,这些机器有着各种各样的古怪名字:德国马克思·范·斯克拉达诺夫斯基(Max von Skladanovsky)[27]发明的“bioskop”,美国爱迪生(Thomas Edison)[28]实验室发明的“kinetoscope”(即我们常说的活动电影放映机、“西洋镜”),英国威廉·弗里斯—格林(William Friese-Greene)[29]的“chronophotographic camera”……而游戏冲动也始终存在,1877年,法国人埃米尔·雷诺(Émile Reynaud)[30]把这种技术应用于娱乐,发明了“praxinoscope”,这是一种活动影戏机。1889年,埃米尔·雷诺又根据艾蒂安—朱尔·马莱(Étienne-Jules Marey)[31]的“chronophotographe”,发明了他所谓的“光学戏剧”(théâtre optique),完全将活动投影术应用于游戏和娱乐,并成功申请了专利。
最终,所谓的“电影机”正式出现了。1892年,莱昂·布里利用连续摄影技术发明的“cynématographe”在法国成功申请专利。第二年,他把专门用来放映这些“电影”的设备加入这个专利中。但到了1894年,莱昂·布里没有钱继续支持这个专利,于是这个专利被法国一对兄弟以他们的“电影机”续注,他们就是卢米埃尔兄弟,他们把莱昂·布里申请专利的机器名称“cynématographe”中的“y”改为“i”重新注册,就成为今天的电影机:“cinématographe”[32]。
6
在这个发明的历史中,我们始终同时看到科学精神和游戏冲动的力量,它们似乎同样重要,吸引着人们去不断发现和创造。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最早是发明家、后来变成导演的马塞尔·莱比尔(Marcel L'Herbier)[33]把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机比喻成“长胡子的女人或有两只角的母牛”[34]。
问题在于,卢米埃尔兄弟没有把这项专利继续应用于科学,而是把这些设备抬到里昂的工厂和码头,或者邻居的花园里,他们的兴趣早已不在“探索自然界运动的奥秘”上,而是醉心于这台机器所能制造的神奇效果。1895年12月28日,他们把用cinématographe拍摄的电影短片在巴黎卡普辛大街(Boulevard des Capucines)十四号的大咖啡馆(Grand Café)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收费放映,人们宣布:电影诞生了。
其实,对电影术的发明起重要作用的人几乎都是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光学家、材料专家和工程师,但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艺术有关的游戏冲动,才把这项科学发现不断转换为独立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这个历史中,“电影机”是一台不断变化的机器,它时而是科学仪器,时而是娱乐玩具,严谨的科学理性与令人痴迷的游戏冲动始终在这个发明史中交替上升。最终,卢米埃尔兄弟让这个科学与游戏交替上升的历史彻底改变了方向,他们把科学工具“电影机”(cinématographe)变成了能模仿现实、复制现实、放映现实和创造现实的“电影”(cinéma)。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卢米埃尔兄弟不是“电影机之父”,但他们是真正的“电影之父”[35]。游戏冲动、娱乐与好奇,让电影的发明彻底从科学实验中脱胎而出,成为一个完整的可崇拜物,变成一个“神祇”。从此,人们开始关注、迷恋那个属于人的游戏冲动的“电影”,而不再关心那个属于科学发明的“电影术”。
在电影诞生后,电影术的科学探险仍在延续,解释电影术与人的运动知觉之间的基本关系的“似动现象”(apparent motion,或Phi phenomenon),直到1912年才被德国实验心理学家马克思·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发现[36],这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在1913年发表了《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Experimentellen Studien über das Sehen von Bewegung),阐述了电影运动幻觉的本质是“似动现象”,但这个电影知觉原理的发现比电影的诞生晚了十八年。
7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类的现代科技发明产生了两种重要的机器,这两种机器都与人的梦想有关。一种是飞机,它满足了人类从看到蓝天时起就梦想飞行的愿望。飞机的研究几乎是与电影同时完成的,它让人梦想成真,克服引力,插上翅膀,飞向了天空。另一种就是电影机,从人开始模仿世间万物开始,就渴望一种完美的复制、记录和再现大千世界的技艺,这种愿望与各种艺术的历史都有关,但电影机终于让人们能以可感的直观方式、真实的运动速度,实现了上帝才能完成的创造世界的工作。但是,这两种梦想机器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飞机来自梦想,但飞机的发明与探索没有让它真正成为造梦工具,而是与现实结合成为实用的交通工具;而电影机最初来自科学实验,却逐渐演变为玩具和表达手段,最后被卢米埃尔兄弟变成记录和再现现实的工具,人们不再关心模拟运动的科学发明会有多少科学价值,而是电影所创造的巨大魔力,把电影机彻底变成造梦工具。人们在电影术的科学发明中发现了属于艺术的魔力,即人对现实之影像特有的迷恋。尤瑟夫·普拉托把余生都献给了“视觉暂留”现象研究,以至于双目失明。穆布里奇游走于英国、法国和美国,寻找赞助人支持他的实验。当科学家不断改进这种技术时,卢米埃尔们则沉迷于这种技术带来的“惊奇效果”。这种对复制现实、表现现实以及创造梦想的“迷恋”,以及人们心中始终无法消散的游戏趣味,成为电影与生俱来的天性。电影的这种“天性”造就了后世人的“电影迷恋”。
所以我想,应该有两种电影史。一种是我们最常见的电影史,电影的物质化历史,那种传统的按照编年、由导演生平串联起来的影片史,这里有电影的技术史、流派史、类型史和国别史等等。这个电影史就像河流一样看不到源流和尽头,堆积着汗牛充栋的数据和资料,被俯拾即是的俗常观念逻辑化,并以每年数千部甚至更多的速度无限增长,无始无终,无法穷尽……但电影史或许还应该有另一种形态,它关注电影发生和发展中的精神逻辑,关心电影的信仰形态,正如电影诞生百年时苏珊·桑塔格所发现的那样,这种形态以不容易被发现的方式存在于电影史中,不停地为电影蓄积着能量和内在动力,并创造了电影史本身,这就是“电影迷恋的历史”,迷恋一种现代艺术的历史(除了电影,还有哪一门艺术可称为真正的现代艺术?)。这个历史可能以各种情感形式和精神品格隐藏在作品史的背后,正如“游戏冲动”隐藏在电影术诞生的背后一样,难以辨别、难以分离。而且,这种情感和精神更有可能伴随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暧昧不明的商业神话,混合在资本冒险精神中难以区分。可一旦这种游戏冲动伴随电影诞生后,便开始从里到外、彻头彻尾地塑造了那些具备这种电影崇拜精神的电影,完成电影的传奇。
附:电影核心发明时期大事记
1824—1826年,法国科学家尼埃普斯发明了照相术。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尤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1833年,在“法拉第轮”和“幻盘”的基础上,普拉托发明了“诡盘”。
1834年,英国人威廉·乔治·霍尔纳发明了“走马盘”。
1839年8月19日,法国摄影术前驱雅克·达盖尔(Jacques Daguerre)根据摄影师尤瑟夫·尼埃福尔·尼埃普斯发明的照相装置改造了银版照相机,并申请了专利,标志照相机正式诞生。
1853年,奥地利发明家弗朗兹·范·尤夏修斯(Franz von Uchatius)发明了“动盘”(kinetiscope)。
1868年,法国发明家艾蒂安—朱尔·马莱进行了天鹅实验,将一张底片用多次拍摄的方式展现了一只天鹅起飞时的几个分解动作,引起世人的怀疑。1882年,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了“固定底片的活动摄影机”,并拍摄了人物运动的一系列作品。
1872年至1878年,在一个美国铁路大亨赞助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成功进行了“奔马实验”:利用二十四架摄影机连续拍摄了一匹马的奔跑过程,证明了马在奔跑时有一个瞬间是四蹄离地的。1879年,穆布里奇发明了展示这个实验结果的装置:zoopraxiscope。
1877年,法国发明家埃米尔·雷诺为他发明的活动影戏机申请专利,并开始创作最早的活动动画。
1882年,艾蒂安—朱尔·马莱根据穆布里奇的活动摄影术发明了“摄影枪”(fusil photographique),该装置上配备了自动胶片盒。
1889年,埃米尔·雷诺为他的动画放映设备申请了专利,称为“光学戏剧”,并在格雷文博物馆(Musé de Grévin)进行了连续十年的动画演出活动。1895年1月1日,埃米尔·雷诺在巴黎的格雷文博物馆展出了两幕“光剧”(pantomime lumineuse)。
1889年至1894年间,在托马斯·爱迪生的资助下,威廉·迪克森(William K.L.Dickson)在美国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与活动电影机(kinotograph)。
1892年2月12日,法国发明家莱昂·布里以“电影机”(cynématographe)为名,给他发明的活动摄影机在法国申请专利。1893年,他将放映设备加入这个专利中。1894年,由于经济原因,莱昂·布里无法继续维持这个专利,该专利被取消。
1895年2月13日,法国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将一台“用于连续摄影实验捕获和可视化”的机器,成功续注了“电影机”的专利,专利有效期为十五年。同时为了区别莱昂·布里的电影机,他们把“电影机”一词中的字母“y”改为“i”:cinématographe。该机器配备一个自动胶片装置,同时可以摄录、提取和放映胶片,宣告电影机正式诞生。3月19日,路易·卢米埃尔在里昂的圣·维克多路的工厂拍摄了电影史上公认的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La Sortie de l'Usine)。3月22日,为了鼓励电影工业发展,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展示了影片《工厂大门》。
1895年9月21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拉西奥塔博物馆(Musé de La Chiotat)进行了第一次私人电影放映活动,放映了他们于3月在里昂拍摄的一些电影片段。
1895年11月1日,德国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在柏林为他们发明的电影机bioskop申请了专利,同时成立了比奥斯科普公司,并进行了电影放映。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十四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进行了第一次收费公开放映活动,标志“电影”正式诞生。
1912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马克思·韦特海默发表了《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从心理上阐述了“似动现象”。
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于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发表了《电影:一种心理学研究》(The Photoplay:A Psychological Study),第一次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电影美学研究中。
2008年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