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漫话

自古以来,帝王都是妻妾成群的。秦始皇之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清末。秦始皇之前,帝王正妻的名称却各有不同。传说中黄帝有四个妻子,他的正妻嫘祖被称为元妃。舜有两个妻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当时未有正次之分,但后人多以娥皇为正妻,以女英为小妻。夏商两代帝王的正妻都称妃,至西周始称后。按《后汉书·皇后纪》“《周礼》王者立后”句郑玄注文所说,“后之言後,言在夫之後也”,则西周时天子正妻称“后”的意思就是站在天子身後的人。春秋时,诸侯的正妻称君夫人;到了战国,七国相继称王,其正妻也随之称为“王后”;秦灭六国称皇帝,王后又随之改称皇后。

按古文字的形体分析,“后”原是毓和育的意思,表示女子生育。母系氏族时期,人们知母不知父,而母亲地位的高低又常取决于生育的成绩,所以表示生育意义的“后”字就具有了君王的意思。迨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后”这个意思逐渐有了变化,至西周时定位为男性君王的配偶,也就是正妻的意思。颜师古在《汉书·外戚传》中有一条注说:“后亦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后为称,取象二仪。”“二仪”就是天地。颜师古的意思是说,皇帝与皇后的关系就像天地一样,皇帝是治理全国的大君,皇后虽是管理后宫的小君,但就全国而言,也是母仪天下的一国之母。所以从地位上说,皇后是与皇帝一样重要的,就像天和地,是缺一不可的。

西汉皇后之玺

正因为皇后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历来对皇后的挑选很严格,希望皇后能在德、才、言、貌各方面成为万民楷模。据汉朝无名氏《杂事秘辛》的有关记载,东汉桓帝刘志继位之后,就曾诏令一个精通相术的女官,对未来的皇后梁女莹作全身体检。那个女官对未来的皇后查得非常仔细而严格。她关闭了门窗,在闺房内,对梁女从眉、目、口、齿、耳、鼻、颔查起,直到发、肤、胸、乳、脐、私、足,无一不查,甚至身高、体重、臂长、腿长、肩宽以及脚的大小等也查,最后还要听听说话的声音。如此细致的检查闻所未闻。但这类检查,究其实还只是看重外表是否匀称亮丽,无关乎德行。就拿这个通过严格检查得以入宫为后的梁女莹来说,她的德行就大成问题。她依仗其兄“跋扈将军”梁冀的权势在宫内为所欲为,自己多年不孕,却对有孕之妃屡施残害,直至置于死地。这样的皇后除了美貌还有什么呢?

皇后的选取,从理论上说应德才貌兼备,有严格的审查,然实际上却多由太后作主,且多以太后娘家或权臣之女为首选对象。这个梁女莹,就是梁太后的妹妹,是她的娘家人,又是权臣梁冀的妹妹,所以当时选皇后,除了她,没有谁能有竞争力。她就是唯一。她又天生丽质,硬指标过硬,当然不怕检查,所以这全身体检,其实是做给别人看的。她如果很丑,恐怕就没有这类检查了。如晋初尚书令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她是那个灾荒之年说“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司马衷的皇后,史书说她长得“丑而短黑”,是著名的丑皇后。此女不但貌丑,德行更次,为人酷虐,且淫乱宫闱。这样的皇后能经得起检查吗?若非权臣之女,能进得了皇宫吗?所以说对皇后的全面检查只是理论上的规定,实际上往往很难操作。

皇后个人的品行对皇帝常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美貌迷惑皇帝的后妃,常助使皇帝荒于朝政而沉于淫欲,以至断送了江山,夏商周三朝的末代天子就是最好的实例。而以贤惠的德行辅佐皇帝的皇后,则是贤内助,常能在关键时刻警示皇帝,避免犯更大的错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和明太祖的马皇后就是这样的皇后。

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除了有一批贤臣辅佐外,长孙皇后的贤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史书所载,长孙皇后自奉十分俭约,待人又很宽仁,屡次巧妙地婉谏太宗,不使枉杀或冤枉无辜,深得太宗敬重。有一次魏徵又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使太宗下不了台,太宗回宫后就气愤地对皇后说:“魏徵太无礼了,经常给我难堪,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并不附和,也不马上劝谏,而是庄重地换了朝服来向太宗表示祝贺:“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尽直言。妾备后宫,焉敢不贺!”先给太宗一顶高帽子,让他心里高兴,高帽子下才是本意,才是对魏徵直言的肯定。这就是长孙皇后对太宗巧妙的婉谏。臣忠还需主圣,主圣还靠后贤。魏徵是出了名的直臣,屡屡犯颜直谏,若不是贤惠的长孙皇后在里面调停和婉谏,恐怕十个魏徵也被李世民杀了。贞观盛世的形成,长孙皇后功不可没。所以她病逝后,李世民才会十分悲痛地说:“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这是李世民内心的声音。长孙皇后死后被追谥为文德皇后,太宗亲撰碑文,刻石立于陵左以示纪念。太宗之后又先后改谥文德圣皇后和文德顺圣皇后,可见当时人对她的评价之高。

朱元璋的马皇后也是一位贤后。她与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患难与共。为人仁慈,常告诫朱元璋要行仁义,要礼贤下士,不要滥杀无辜。朱元璋战斗中喜欢杀人,曾写诗要“杀尽江南百万兵”,马氏劝阻说,定天下当以不杀人为本。朱元璋称帝后,她更是屡屡告诫要优待功臣,“无忘群臣多艰难”,不要无端乱猜疑。朱元璋生性多疑又严酷,而且暴躁,常滥施刑罚,由于马氏的随时规谏,确也救了不少人。文学家宋濂是开国功臣,又是太子的老师,退休闲居在家后竟还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朱元璋对他也要问斩。马氏感到冤枉,但力谏不听,就在吃饭时特意不备酒肉,只设斋食,说是“为宋先生预作福事也”,终于使朱元璋特赦了宋濂。只可惜马后死得太早,否则当还能救下不少功臣。洪武十五年(1382),马后一病不起,她担心医生会因治不好她的病而无辜获罪,就谢绝医治,却不忘遗言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惟丈夫之事业是重。死后追谥孝慈高皇后。朱元璋为表达对马氏的永久怀念,此后竟一直不再立后。这在古代帝王中倒也是绝无仅有的。

皇后的辈分在选后中似乎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孝庄皇后和她姑姑同嫁皇太极,两代人同事一夫变成了一代人。这可以看作是先秦媵妾制的一种延续。梁女莹入宫为桓帝的皇后,其姐梁妠是顺帝的皇后,却已是太后了。顺帝和桓帝之间虽说隔了两个皇帝,但他们两人却都是章帝的曾孙,是同辈的。而两个皇后却在名义上成了两代人,一个是皇后,一个却是太后。在汉朝还有更奇怪的。权臣霍光家出了两个皇后,一个是他小女儿成君,一个是他外孙女上官氏。上官氏六岁先入宫做了汉昭帝的皇后,是个童养皇后。汉昭帝是汉武帝的儿子。上官氏十五岁时,昭帝去世,她就成了寡妇,同时也就成了太后。成君是汉宣帝的皇后。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也是汉昭帝的侄孙,比昭帝小两辈。因此,原来大一辈的小姨,进宫后,就成了小两辈的侄孙媳,前后差了三辈。据说这个小姨进宫后,为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还按时去长乐宫侍候已连升三辈成了叔祖婆婆的外甥女。这说明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完全依附于男性,她们的辈分是随着丈夫辈分而定的,于是她们自己的辈分倒显得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