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儒家及其所传经典

孔子一派的学者,称为儒家。他们学习的书籍称为六经,六经就是《周易》《尚书》《诗》《礼》《乐》《春秋》。

孔子死了以后,弟子们互相菲薄,成立许多派别。这种分裂现象,说明儒家不能有统一的思想。

墨子攻击儒家,还可以说是学派不同,未必可信。荀子自己是儒者,他所痛斥的贱儒,并不比墨子说的好一点,可见一般的儒者是卑鄙无耻的。

齐王田辟疆问儒者匡倩说,儒者赌博么?匡倩说,不赌博。因为赌博以枭为贵,杀枭才能胜利,杀枭是不合理的,所以不赌博。又问儒者射鸟么?匡倩说,不射鸟。因为鸟在上,射者在下,下害上,是不合理的,所以不射鸟。又问儒者弹瑟么?匡倩说,不弹瑟。因为瑟小弦发大声,大弦发小声,大小贵贱变乱位次,是不合理的,所以不弹瑟。田辟疆听了喜欢道,很好。这匡倩真是典型的贱儒。

保存古代文化,流传后世的,不是匡倩那样的儒者,而是朴素的传经之儒。

殷周两代用竹简(竹制片子)写字,史官就是拿竹简记事的人。周朝有记言记事的史官,国君和贵族们说话做事以及典章制度都写下来,子孙世代相传,成为专门的学问。春秋时代,史官的学问,逐渐流传到民间,孔子从各方面学习了专门知识,再加整理选择的功夫,订定所谓六经,教授弟子们。从此儒家得到“继往开来”的地位,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儒家发生不可分离的联系。

六经的内容,大抵是这样:

《周易》——是卜筮用的书。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画,一画叫作一爻。《易经》原有的文辞,全是神秘难懂的话。《易传》里很有近乎辩证法的见解,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流动变化不固定的。可是它又认为有一种不变的本质存在,就是天一定在上,地一定在下,在上者一定尊,在下者一定卑,绝对不能变动的,这种思想应用到人事方面,制度名号器械正朔等可变,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礼的真义)不可变。换句话说,就是在不破坏封建制度大前提之下,枝节问题是可以变动改革的。这是孔子的哲学,也是一切儒家的哲学。

《尚书》——是政治方面重要言论的记载。主要是西周初年周公说的几篇话。

《诗》——是西周东周的诗歌,可以考见当时的社会情状。因为容易记忆,所以几乎全数保存下来。从文字意义说,《诗》三百篇,是中国文学的源泉。

《礼》——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都是记载制度礼节的文辞。孔子教弟子学礼,大概是学仪礼。

《乐》——乐经早亡失,不能知道它的内容。

《春秋》——春秋原来是一种编年史,各国都有,所以墨子说见过百国春秋。孔子根据鲁国《春秋》,亲手写定这一部历史,宗旨在严格辨明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等次名分。汉以后儒者发挥《春秋》大义,在拥护统治者意义上,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解释《春秋经》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六经以外,记载孔子言语的《论语》也很重要。

这几部主要经典,流传到现在,已经二千多年,经学本身起了无数变化和派别,每一变化和派别,都是适应当时政治上的需要而发生的。所以不了解经学,很不容易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