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巴巴罗萨”(2)

“有人会说,外交就是用最文明的修辞表达最粗鄙的内涵,这种言论虽稍显愤世嫉俗,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自从欧洲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像希特勒那样——粗暴地将议定书反复拍在捷克总统哈查博士面前,甚至将这位可怜的国家元首逼到昏厥——这种情况简直是闻所未闻。”

“除希特勒这样的混账行为不被国际社会认可外,自我孤立也是外交界绝对的禁忌。苏俄政权刚刚建立时,他们的外交委员托洛茨基就曾发表过一番贻笑大方的言论,他声称苏俄的外交部门只有一项任务,那就是对帝国主义发布革命宣言,然后关门大吉……”

托洛茨基的言语被雷蒙·阿隆狠狠鄙视,因为如果不是这位自负的“红军之父”违背布尔什维克中央的集体决议,擅自中断了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谈判,苏俄其实有很大机会避免签下《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以一个还算体面的待遇与德国达成和议。

托洛茨基这么一搞,不仅让列宁被扣上了“俄奸”的帽子,还让苏俄丢掉了大量的领土和人口。他的行为在职业外交官和国际政治学学者眼里,简直就是蠢出天际的代名词。

“如果说斯大林这个独裁者搞的‘大清洗’真的对苏联那么一丝一毫好处的话,那只能是处理掉托洛茨基这个家伙带来的。”

阿隆教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他对“解放全人类”的理念和“不断革命”的理论完全不感兴趣,因而完全以看傻子的眼光看待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激进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的外交方针在契切林时代发生了转变,回到了所谓传统外交的时代。”

后面的事情德内尔也知道,或者说,他甚至也算半个亲历者。

至少他就在热那亚亲眼目睹过那位奉列宁之命,“多讲实事,少谈主义”的苏俄新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的身影。

德内尔作为一个邮递员,能够参与如此之多的外交会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薇尔莉特的光,因为那时的法国总理兼外长依然是最欣赏,或者说最希望借助薇尔莉特的身世打压陆军、沟通德国的外交家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你似乎想起了什么?”

“一对一”授课的阿隆发现了德内尔已经走神,后者只好微微点头以示歉意:“接下来就到了苏俄政府遭受围攻,然后与同样受排斥的魏玛德国单独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对吗?”

“跟你这样关注时事的人讲课就是痛快。”阿隆拍了下手,“总之,虽然如今已经不是那个用错外交礼仪可能引发一场大战的时代,但被国际社会公认的传统外交规范仍有很大价值。”

“课程意义”的内容结束了,德内尔开始了预计将持续一周的外交礼仪教育——与其说是教育,还不如说是共同学习,因为阿隆自己也不是什么正经外交官,他一样对《帝国外交手册》上的技巧礼仪掌握生疏。

反正是共同学习,多一人少一人都无所谓,所以他便拉上了“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养子一同学习。对此罗贝尔是很不能理解的,他可从来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的规划,但是德内尔却劝说道:

“万一你哪天负伤残废了,总不能下半辈子做个废人吧?”

多么良心的忠告啊!于是罗贝尔只好苦涩地加入了外交礼仪学习队伍。

从6月18日开始,三人就闷在疗养院里学习,德内尔的身体好转得很快。阿隆教授只道是“精神食粮营养丰富”,但罗贝尔却明白真正的原因。养父之所以精神振奋了不少,主要还是因为有事可做,不必整天胡思乱想。

若非如此,他只会一刻不停地挂念留在国内的诸位——特别是薇尔莉特阿姨。

罗贝尔有时会期待地猜想:或许战争结束后自己会多一个继母呢?

不知不觉间,三天就这么过去了,6月22日的清晨,父子俩还像往常一样早早起身,等待阿隆教授来疗养院,谁知这一等就等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新闻。

“……辣脆德国及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仆从国约200个师,今晨已跨过边界,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苏莫斯科广播电台向世界通告,伟大的卫国战争已经打响……”

“真的变成世界大战了……”罗贝尔的表情不知是喜是忧。

“只差一个美国。”德内尔补充道。

而阿隆教授则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做了推测:“美国一定会参战的,无论遵循杰斐逊传统、威尔逊传还是汉密尔顿传统,辣脆德国都是美国永远的敌人。”

“只考虑传统,不考虑现实意义利益的吗?”

罗贝尔刚刚表达疑惑,就被阿隆教授和养父先后投以鄙视的目光:“汉密尔顿传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

“阿隆教授知道也就罢了,为什么你也知道这些?!”

“我早告诉过你戴泽南上校政治学造诣颇高。”阿隆拍着罗贝尔的肩膀说道,“你以为我在跟你客套啊?”

听着两个年轻人的打趣,德内尔的精神也放松下来。不管是出于国家宿命、权力结构、经济基础抑或是希特勒的偏执疯狂,德军两线作战的局面都已经形成了。

目前的局势依旧比上次大战更加不利。德国的西线已经不存在一个顽强不屈的法兰西共和国,取而代之的是甘做辣脆侵略者帮凶的维希伪政权,独木难支的英国根本无力在保持对德海上封锁的同时,牵制甚至歼灭德国相当数量的陆军部队,历史上的英国也从来做不到这一点。

于苏联而言,统治了大半个欧洲的第三帝国是比第二帝国更恐怖的敌人,至少在纸面上,它拥有远强于苏联的工业能力,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狂热的志愿兵——再也不存在奥匈帝国这个软柿子供俄国人捏了。

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意大利这些同盟或仆从国军队战斗力确实不太好,但这种“不好”主要源自技术装备的缺乏和指挥能力的不足,而且这两个短板完全有被德国人补齐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些仆从国军队或许并不像腐朽分裂的奥匈帝国军队那样四分五裂、病入膏肓,而且现在也无从判断他们的战斗力与意大利人孰强孰弱。

不过无论如何,苏联作为西方世界的盟友加入战争,还是让这看上去令西方世界绝望的战争局势好转了许多。

在苏德战争已经爆发的背景下,英国同苏联联合的阻碍——正如阿隆教授所断言的——仅存在于无知者的臆想中。与此同理,在几乎没有驻法利益需要保护(即使有也没法保护)的情况下,联共中央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同作为德国傀儡的维希政府保持外交关系,自由法国或许可以得到苏联的承认!

如此一来,自由法国有希望获得英苏两大国的肯定,这样不仅能提高自由法国的国际地位,还能促使美国承认自由法国。

正思考着的德内尔被自己的养子打断:“爸,格拉谢尔中尉来了。”

“上校,教授!”格拉谢尔隔着苗圃向两人挥手,“请马上跟我来,戴高乐将军的电话!”

德内尔赶紧回屋里换上制服,同阿隆一道前往电话站。由于不能保证电话的安全性(鬼知道英国佬是不是在这台电话上装了监听器,他们绝对干得出这事!),戴高乐在电话中并没有说得太详细。

事实上,戴高乐只是问了问德内尔的身体情况,随后就让他和阿隆教授来自由法军司令部:“有些事情还是当面说比较好,你和阿隆来一趟开罗吧,没必要来得太急,尤其是你,让,务必不要在正午赶路,你要把我这句话当成命令。”

“请放心,夏尔。”德内尔举着话筒,下意识地瞥了一眼格拉谢尔和阿隆,“如果我要这么干,他俩绝对会把我捆到晚上。”

“那就好。”电话那头的戴高乐轻笑了一声:“就这样吧,德库赛尔有文件给我,看他这副哭丧脸,八成不是什么好事。”

“那就让我祈祷这件事还没有那么糟糕吧。”

话音未落,德内尔就听到戴高乐嘀咕了一句“妈的”,甚至都忘了挂电话:“看来确实糟糕,夏尔。”

“确实,来司令部再说吧,让。”

于是德内尔便带着阿隆和格拉谢尔动身前往开罗。上车前,他拦住一个英国勤务兵:“帮个忙,孩子。(英语)”

他极亲切的称呼和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威尔士口音令那个英国准下士感到不知所措,而后手忙脚乱地举手敬礼:“长官,有何指示?!(英语)”

“稍息,不必紧张。”德内尔从口袋中掏出烟盒打开,然后递给那个准下士,示意后者拿一根。

准下士犹豫地照做了:“您有什么需求吗?(英语)”

“麻烦你跑次腿,告诉住在F区4号的那个法国空军少尉,我们现在要去趟开罗,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英语)”

“请问您是?(英语)”

“戴泽南上校。”德内尔熟稔地掏出一个打火机,给诚惶诚恐的英国准下士点上烟,“抽着还行?(英语)”

“相当不错,上校,非常感谢!(英语)”

“那就再拿两根。”德内尔直接将烟盒里一半的烟给了英国准下士,“辛苦了!(英语)”

德内尔随后拍了拍司机的肩膀,示意他启动汽车,而那个英国准下士则握紧香烟恢复立正姿势,极认真地向这辆车敬礼,直到汽车消失在停车场篱笆外。

在车上,阿隆教授忍不住问了德内尔一句:“医生不是不让你抽烟吗?”

“我打出生就没学过抽烟。”德内尔回答,“凡尔登更是断了我抽烟的念想。”

“那为什么要带香烟和打火机呢?”

“为了交朋友啊。”

德内尔面无表情地看着窗外,继续思索跟戴高乐见面要交流的问题,倒是格拉谢尔,忍不住从副驾驶座位上回头,兴致勃勃地为阿隆讲述德内尔的带兵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