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慈禧的家世和幼年时光

叶赫那拉家族属于满洲最古老的部族之一。其家族史可以追溯到那位将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叶赫贝勒杨吉砮。

叶赫那拉家族的部族位于长白山麓,紧邻朝鲜一带,那里是满洲的发祥地。杨吉砮作为叶赫那拉氏的首领,带领着部族中人四处征战,不停地侵扰着周边富饶的区域,使统治疆域不断扩大。疆域增长的同时,他们的侵略欲望也在逐渐膨胀。

遗憾的是,1583年,杨吉砮在奉天的一次战役中被杀。而他打下的那片富饶的土地,最终也落入了他人之手。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杨吉砮死后占领了叶赫那拉族的领地。杨吉砮的女儿被努尔哈赤封为皇后。他们二人所生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清太宗——皇太极。清太宗夺取了原本属于明朝的所有满洲领土,于1626年,受推举继位可汗,确立国号天聪。

1835年11月,叶赫那拉出生。她的一生注定将影响无数中国人的命运。慈禧曾经三次垂帘听政,共掌权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她的父亲名叫惠徵,是一位八旗世袭官员,但他并不得宠,任职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道台。

惠徵是在安徽任职时去世的,当时慈禧才刚满三岁。在惠徵去世后,一位名叫穆扬阿的亲戚,对慈禧和她的母亲给予了悉心照顾,慈禧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位穆扬阿,则是后来与慈禧一同垂帘听政的咸丰的皇后——慈安太后的父亲。

近些年来,关于慈禧出身卑微的流言有很多,大多都是无中生有、荒谬至极的无稽之谈。这些流言无非是一些为了博大众眼球,而故意将道听途说的消息添油加醋之后再发表出来的八卦之言。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流言中,有一部分是出自宫廷争斗之中的嫉妒、恶意和仇恨,出自铁帽子王和其他王公贵族之口。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要丑化慈禧的家族和品格,想要让叶赫那拉族丢脸。因为这些人身份显赫,说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出自他们口中的流言,传播力明显要大很多。这就导致南北方大部分人,都对这些流言深信不疑。关于这一点,从康有为以及和他同时期的其他人的一些作品中就能看出来。

在众多流言故事中,有一个出自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之口,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惇勤亲王因为早年被过继给惇恪亲王而与皇位无缘,但在1875年,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被选为皇位继承人。而这件事情最终被慈禧给搅黄了,于是他便对慈禧存了怨恨之意。

据惇勤亲王说,慈禧的母亲在惠徵死于安徽任上之后,一个人要照顾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生活非常艰苦,为了筹得回到京城的盘缠,几乎要沦落到乞讨的地步。幸好在回京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贵人。

一位官员本打算送给他的朋友一笔路费,却错误地将钱送到了慈禧一家人所在的船上。在他打算将钱收回来的时候,发现慈禧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困窘,心生怜悯,于是便执意将钱留给了他们。

25年后,慈禧大权独揽,垂帘听政。这位曾经对她有恩的官员到京城朝觐时,被慈禧认了出来。为了感激他曾经对自己及家人的恩惠,慈禧命人将他扶了起来,并对他曾经的善意相助表达了感谢。

这个故事确实编得很好,但却不是真的。事实上,确实有一位曾死在任上的满洲官员,且在死的时候穷困潦倒,但这个人并不是惠徵。只是这件事被有心之人刻意安在了慈禧的父亲身上。

其实,在惠徵去世的时候,无论是他的妻子,还是他的家人们,都没有在他的身边,而是早就已经回到京城了。因为惠徵即将被调任到正白旗军中出任他职,所以家人们都提前回京去准备了。

在进一步的介绍之前,首先简单说明一下叶赫那拉家族和皇族长支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慈禧在与怡亲王载垣的这场权势较量之中胜出之后,便已经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她身后的叶赫那拉氏族和皇族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敏感起来,二者之间存在着的猜忌和摩擦日益加大。

1898年戊戌政变后,两者关系变得更加剑拔弩张。虽然碍于慈禧太后的“圣威”,皇室一族并未采取任何公开的反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紫禁城中已然暗流汹涌,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麻烦。

就拿最近发生在北京的事情来说,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上,直隶总督因为“不敬”之罪而遭到了革职,已经证明了满洲贵族之间有很大的分歧。不仅如此,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清政府在失去了慈禧太后的手腕之后,本就内忧外患的情形变得更加不妙。

对于外国人来说,清朝宫廷中的生活和朝廷之上的党派之争是他们无法想象和理解的。错综复杂的族谱、通婚、过继以及宗族之间的纠纷等问题,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困惑无比。

需要说明的是,皇族是有“黄带子”和“红带子”之分的,分别是指努尔哈赤的嫡亲兄弟的子孙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的后裔。无论是对于他们自己还是对于汉人来说,他们都是公认的、纯正的皇室血统,是清王朝最尊贵的王族。

而对于慈禧及其身后的叶赫那拉氏族来说,虽然他们不具备皇族血统(女子嫁入皇室或嫁给皇上,只能给其带来尊贵的称号,并不能改变其家族的血统),但是拥有强大的实力。这不仅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家族人数,还因为在叶赫那拉氏家族中,曾经出现过三位皇太后,尤其是慈禧,她所拥有的权势和威望都非常大。

按照慈禧的遗诏,叶赫那拉家族的长辈们都觉得,当今的皇太后,即光绪皇帝的皇后,应该追随其姑妈慈禧太后的脚步,同样要进行垂帘听政,掌管国家大事,虽然时间上不能太长,但至少应该要到皇帝亲政之前。而且,慈禧立荣禄的外孙溥仪为皇帝的做法,也显然是有长远打算的。至少这样,她在掌权之后所推行的很多治国政策,可以被保留下来。

宫廷中党派之间的猜忌和分歧由来已久,因为道光皇帝的长支们(以溥伦贝子和恭亲王二人为代表)担心宣统皇帝(即溥仪)或他的摄政王父亲(即载沣)会为他们这一支的创立者老醇亲王追加谥号,从而让醇亲王能够跻身皇帝之列,并以此来提升他们这一支在皇族中的地位。

追加谥号这件事,在欧洲人眼中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谋朝篡位。因为这会让老醇亲王和清王朝的创立者努尔哈赤有了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老醇亲王成了一个新世系的创立者。这样的做法,显然于理不合。而老醇亲王本人也早就想到了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同时也料到这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他也早早地就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关于这点,在之后会提到。

在宣统皇帝登基之后,老醇亲王陵墓前的祭品变得更加奢华,祭祀典礼也变得越来越隆重。关于老醇亲王的名号,官方所给出的文件显示是“二阶”,也就是说,目前老醇亲王的祭祀规模已经和君王的等级相同了。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逃过那些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最高层政策动向的人们的眼睛。

能在高层面前说得上话的那些人普遍认为:等到宣统皇帝亲政之后,他势必会再次追封老醇亲王的谥号,甚至有可能会让其名号变为“三阶”。而这样做将会让老醇亲王和已故的清王朝的始祖努尔哈赤有了同等的地位,老醇亲王将同样会获得太庙里专门祭祀的神殿。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慈禧在叶赫那拉氏族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她的庇护下,她的直系亲属们几乎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些人在她的保护伞下,尽情享乐或是到处惹是生非。因此,叶赫那拉氏族和皇族的“黄带子”“红带子”之间,一直存在着摩擦,就连在市井和茶楼酒肆之间也能经常听到相关传言。

慈禧对于能够打压皇室成员一事乐见其成。她曾经下过一道谕旨:禁止皇室成员们居住在京城的繁华商业区中。理由是他们中的有些人通过非正当手段敛财。慈禧一点儿都不喜欢铁帽子王和努尔哈赤的那些贵族后裔们,而这些皇族中人,对慈禧自然也不会喜欢。他们既害怕慈禧的权势,又为慈禧剥夺了他们应有的权力而抱怨不断。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讲的就是慈禧太后如何利用自己高超的手腕来对付那些皇亲国戚的。有一个王公贵族在紧挨着皇城的地方擅自修建了一处豪华府邸,在这里能够看到皇城禁苑的一角。而在工程刚刚结束之后,慈禧就下令训斥了这位王公的胆大妄为,竟然敢窥伺皇城,并将府邸没收,并转赠给了她的弟弟照祥。

还有一个例子,也同样能看出慈禧对亲戚的偏袒。这件事发生在慈禧结束流亡的生活返回京城的三年之后。那时候巡警部刚刚成立,而深受慈禧宠信的汉臣徐世昌被任命为巡警部的尚书。但徐世昌很快就发现,让他担任这个巡警部的尚书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他难免要与皇亲国戚们打交道。

慈禧的弟弟桂祥公爵根本不把法律法规放在眼里,平日里任性妄为,贪赃枉法,经常怂恿家中的仆从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有一次,一个警察看不过去了,便将桂祥的仆从给逮捕了。徐世昌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立马下令将那个犯了事儿的仆从给放了。但是桂祥还是觉得这件事情让他受到了侮辱,于是坚持要求巡警部的尚书徐世昌亲自登门给他道歉。

倒霉的徐世昌只得亲自登门给桂祥道歉,但他去了三次,都被拒之门外。最后才终于在桂祥府中外面的庭院里,得以当面向桂祥磕头谢罪,并得到了原谅。此事之后,徐世昌先后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尚书和体仁阁大学士,最后又被调转到奉天。这一系列的事件,都被北京人认为和慈禧太后偏袒自家人有关。

慈禧的母亲钮祜禄氏守寡多年,一直居住在使馆区附近的锡拉胡同。在慈禧成为皇太后之后,钮祜禄氏也被封为公爵夫人。钮祜禄氏是一个有能力的女人,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即使是在女子才智显著的家族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她去世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她被安葬在叶赫那拉家族位于城西欧洲人赛马场附近的家族墓地中,得以和丈夫合葬。为显示孝心,慈禧还在那里为她的父母修筑了牌楼,立了大理石墓碑。

1902年,流亡回来的慈禧,在乘火车进京的时候,拒绝了原本安排的京汉线路线,而改成了由南边进入北京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京汉线的沿途会路过她父母的陵墓,到了那个地方如果不下车虔诚地祭拜那就是不孝,是对父母的大不敬。而她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包括保守派在内的所有人的敬佩和赞扬。

关于慈禧童年时期的事情,能查到的记录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她的童年玩伴中,有一位亲戚家的名叫荣禄的男孩儿。慈禧在执掌政权之后遇到危机的时候,曾多次受到荣禄的帮助。

还有一个传言,说慈禧和荣禄二人其实从出生开始就被定下了亲事。虽然这种说法并未被证实,但很显然的是,荣禄对于慈禧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角色,他在慈禧的一生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比慈禧的亲人或是身边近臣们所发挥的作用都要大。而这离不开他们少年时期的亲密感情。

康有为和一些反对清朝统治的汉人官员们声称,慈禧和荣禄之间的关系过于暧昧,这可以追溯到咸丰皇帝逃亡热河的时候。

虽然慈禧所受的是传统教育,但是因为她的脑子比较灵活,再加上本人有着极大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极度热爱,使得她能够将所学的东西全部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不受那些刻板教条的影响,最终成功地在男权社会统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慈禧学会了绘画,并在其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而诗词等,虽然在形式上非常僵化刻板,但她还是十分精通。她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用满语和汉语来熟读《五经》和《二十四史》。对于知识,她是非常热爱的,这是她智慧的源泉。除此之外,她还深谙权术之道。她的一生经历之多,艰难困苦都已尝遍,而这些正是她能够长久地把持朝政的原因。

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后,他年仅十九岁的长子继位,改年号为咸丰。依照传统,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共二十七个月),新皇帝不能结婚。等到服丧结束后,咸丰皇帝便立刻下令,凡是达到结婚年龄、容貌姣好的满洲女子,全部都要到内务府去候选。咸丰在登基之前的结发妻子是穆扬阿的长女,但遗憾的是,她早早去世了。而在这次的候选秀女中,除了有慈禧之外,还有穆扬阿的次女钮祜禄氏,也就是未来的慈安太后。

1852年6月14日,最终出现在皇太后面前的待选秀女约六十人,她们容貌秀丽,举止端庄,而皇太后最终又从中选出了二十八名女子,并将她们按照“妃”“嫔”“贵人”“常在”四个等级进行了划分。钮祜禄氏被封为“嫔”,而慈禧则被封为“贵人”。除了很少数的例外,一般来说,这些被选上的女子,虽然名义上是皇帝的妃嫔,但实际上她们却更像是皇太后的侍女。

理论上来说,后宫遴选妃子的人数最多可达到七十人,但事实上一般都达不到。除了皇帝的妃嫔之外,在后宫中还有大概两千名满族女性,她们在太监的管理和领导下,做着宫女和一般的仆役。后宫中的所有事情,都由皇太后做主。尽管也有在选妃的过程中,皇帝可以在现场视察的先例,但是对于妃子的品阶确定和事项安排上,他是没有发言权的。

就这样,慈禧离开了位于锡拉胡同的家,住进了皇宫之中,从此便与家人断绝了直接联系。有一个老妇人,是从慈禧入宫开始,一直到慈禧去世,都跟在慈禧身边伺候的。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慈禧入宫之后,唯一一次回娘家省亲时所发生的故事。

1857年1月,慈禧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刚出生九个月的时候,经咸丰皇帝特别批准,慈禧获得了这次出宫回娘家省亲的机会。一大早,宫里的太监就被派出去到慈禧的娘家通知她的母亲:懿贵人将会在正午的时候回家省亲。

得知获得如此殊荣,所有亲朋好友都高兴不已。就连居住在锡拉胡同的邻居们也纷纷前来,争相观看慈禧所乘坐的黄轿子。慈禧的母亲和所有家中长辈、晚辈们全都站在两边,恭迎慈禧的轿子进入院中。直到轿子来到内院的台阶前,慈禧才在太监的搀扶下缓缓下轿,并迈入正堂,坐在了最尊贵的上座上。慈禧的家人们全部都一脸谦恭地走到慈禧的面前对她行礼,除了家中长辈和她的母亲之外,所有人所行之礼皆为跪地叩首。之后,家里大摆筵席,为表示对皇子之母的尊重,慈禧被安排在了上座,由她的母亲坐在她的下座陪席。

虽然慈禧已经离家进宫多年,但好像丝毫没有受到皇宫中的刻板礼节的影响,在面对家人时,她非常热情,发自内心地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弟妹们的教育,她这种对人随和的态度,给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好印象。

宴会一直持续到傍晚才停止,这期间慈禧不知道回答了多少问题,当然她也询问了很多事情。因为一月份白天的时间很短,眨眼间便到了日暮时分,太监提醒她该回宫了。虽然心中不舍,但慈禧还是和家人做了告别,并对于从此要和家人分别,再无相聚之日深表遗憾。

她在心中期盼着,也许有一天皇帝能够再降下隆恩,让她可以再次回家省亲。在一一赏赐了家中众人之后,她便上了轿子离开了。从此以后,慈禧再也没有回过家,但她的母亲倒是会经常到皇宫中去看望她。

慈禧进宫不久,便在宫中站稳了脚跟。这和她极力讨好皇太后,得到皇太后的宠爱有很大关系。后来,她又依靠自身的魅力,很快成为了咸丰皇帝最宠爱的妃子。1856年4月,她替咸丰皇帝生下了皇长子。因为有了皇位继承人,咸丰皇帝再也不用因为没有皇子而整日郁郁寡欢了,而慈禧也母凭子贵,在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慈禧进宫的那段时间,京城内外都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而忧心忡忡。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而在此前就已经开始帮助咸丰皇帝批阅奏折,对政事能够提出意见的慈禧,便利用她的权势在皇帝面前进言,以确保曾国藩被任命为抗击太平军的主帅,并且为他提供军饷。有了这些有利的条件,再加上英国戈登将军从旁协助,曾国藩最终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从此事就能看出,慈禧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天生统治者的标志。她能够驾驭外部环境,冲破传统束缚,并拥有宽阔的心胸和果断的行事风格。按照当时的传统来说,正在服丧期间的曾国藩是不能被启用的,但慈禧却认为,那些传统先例都应该优先服从于国家,在国家有难时,哪有时间管什么先例。

1855年8月,皇太后(即道光皇帝的皇后)驾崩,慈禧因为“尽心服侍”而被从“贵人”晋升为“嫔”。与此同时,钮祜禄氏(即慈安)则成为了皇后。

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大清王朝的“气数已尽”,咸丰皇帝将成为大清朝的亡国之君。因为咸丰皇帝既没有治国之能,又没有本事激发人民对这个朝廷的忠诚。

在士大夫的眼里,咸丰皇帝就是一个腐化堕落的人,丝毫没有文人学者的品味,完全不具备流芳百世的贤明之风,更不懂得效仿先祖编纂名著典籍来赢得文人雅士的爱戴和怀念。

不仅如此,到了二十五岁时,他仍然未得一子。皇帝没有皇位继承人,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祥之兆。虽然他还很年轻,但是相较于他的祖辈们通常在十五岁之前就已经有了子嗣来说,他的年纪真的已经很大了。所以,在1856年4月份,慈禧为咸丰生下了儿子,并且又成功地将太平军赶出了湖南和江西时,人们觉得或许此事还有转机,上天也许还是眷顾着大清朝的。

此时的咸丰皇帝,因为患有中风,身体已经彻底垮掉了。而慈禧作为皇长子的生母,再加上她平日里作风强硬,几乎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掌权者。不同于慈禧对权势的眷恋,皇后钮祜禄氏则对国事毫无兴趣,几乎不过问政事。此时的慈禧已经被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在京城中,人们通常称呼她为“懿贵妃”,“懿”是她的尊号,意为“德行美好”。

这一时期的慈禧,在对外交往的政策上通常带有攻击性。考虑到她少年时期的经历,还有她家族血统上的骄傲,以及她对外国的一无所知,也就可以理解她如此做的原因了。

在英法联军攻打大沽炮台后,耆英作为朝廷的钦差被委派到大沽去劝说联军退出大沽,结果失败而回,朝廷下令让耆英以白绫自尽。在高傲的慈禧看来,让他自尽都是皇恩浩荡。慈禧还让皇帝下谕旨,不让两广总督叶名琛和英国的商人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而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次年的广州被外夷攻占。

根据史料和当时的日志可以发现,当时皇帝的意见基本已经无足轻重,国家的大小事都已经被慈禧把控在手中。而这样一个事实,在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中,本身就非比寻常。再加上当时的慈禧还仅仅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嫔妃,这就更加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慈禧的一生有很多的头衔和称谓,为了避免混乱,有必要在这里梳理一下。在参加选秀进入皇宫之前,慈禧是跟着家族的姓氏的,即被称为叶赫那拉氏。在被封为皇后(西宫太后)时,她仍然使用叶赫那拉氏这个姓氏。而在她垂帘听政,成为圣母皇太后之后,她获得尊号“慈禧”。但是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她的称呼则是皇太后或老佛爷。在慈禧晚年的时候,北方人几乎统一称呼她为老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