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卷第四

二、游行经(后)[1]

尔时,佛告阿难:“时王自念:我本积何功德?修何善本?今获果报巍巍如是。复自思念:以三因缘,致此福报。何谓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2] ,以是因缘,今获大报。王复自念: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宜自抑损,去离愦闹,隐处闲居,以崇道术。时,王即命善贤宝女,而告之曰:‘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宜自抑损,去离愦闹,隐处闲居,以崇道术。’女言:‘唯诺,如大王教。’即敕内外,绝于侍觐。”

“时,王即升法殿,入金楼观,坐银御床,思惟贪淫欲恶不善,有觉有观[3] ,离生喜乐,得第一禅。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敛[4] 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舍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5] 念乐行,得第三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6] 念清净,得第四禅。时,善见王起银御床,出金楼观,诣大正楼,坐琉璃床,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嗔[7] 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娱乐。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时,玉女宝默自念言:久违颜色[8] ,思一侍觐,今者宁可奉现大王。时,宝女善贤告八万四千诸婇女曰:‘汝等宜各沐浴香汤,严饰衣服。所以然者,我等久违颜色,宜一奉觐。’诸女闻已,各严衣服,沐浴澡洁。时,宝女善贤又告主兵宝臣集四种兵:‘我等久违朝觐,宜一奉现。’时,主兵臣即集四兵,白宝女言:‘四兵已集,宜知是时。’于是,宝女将八万四千婇女,四兵导从,诣金多邻园,大众震动,声闻于王。王闻声已,临窗而观,宝女即前,户侧而立。

“时,王见女,寻告之曰:‘汝止勿前,吾将出观。’时,善见王起颇梨座,出大正楼,下正法殿,与玉女宝诣多邻园,就座而坐。时,善见王容颜光泽,有逾于常。善贤宝女即自念言:今者大王色胜于常,是何异瑞?时,女寻白大王:‘今者颜色异常,将非异瑞、欲舍寿耶?今此八万四千象,白象宝为第一。金银交饰,珞用宝珠,自王所有,愿少留意,共相娱乐,勿便舍寿,孤弃万民。又八万四千马,力马王为第一。八万四千车,轮宝为第一。八万四千珠,神珠宝第一。八万四千女,玉女宝第一。八万四千居士,居士宝第一。八万四千剎利,主兵宝第一。八万四千城,拘尸城第一。八万四千殿,正法殿第一。八万四千楼,大正楼第一。八万四千座,宝饰座[9] 第一。八万四千亿衣,柔软衣[10] 第一。八万四千种食,味味珍异。凡此众宝,皆王所有,愿少留意,共相娱乐,勿便舍寿,孤弃万民。’

“时,善见王答宝女曰:‘自汝昔来恭奉于我,慈柔敬顺,言无粗漏,今者何故,乃作此语?’女白王曰:‘不审所白有何不顺?’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而劝我留,岂是顺耶?’女白王言:‘不审慈顺当何以言?’王告女曰:‘汝若能言: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著,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命未几,当就后世,夫生有死,合会有离,何有生此而永寿者?宜割恩爱,以存道意。斯乃名曰敬顺言也。’

“阿难!时,玉女宝闻王此教,悲泣号啼,扪泪而言:‘象马、宝车、金轮、宫观、名服、肴膳,斯皆无常,不可久保,愿不恋著,以劳神思。所以然者,王寿未几,当就后世,夫生有死,合会有离,何有生此而永寿者?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阿难!彼玉女宝抚此言顷,时善见王忽然命终,犹如壮士美饭一餐,无有苦恼,魂神上生第七梵天[11] 。其王善见死七日后,轮宝、珠宝自然不现,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同日命终。城池、法殿、楼观、宝饰、金多邻园,皆变为土木。”

佛告阿难:“此有为法,无常变易,要归磨灭,贪欲无厌,消散人命,恋著恩爱,无有知足。唯得圣智,谛见道者,尔乃知足。阿难!我自忆念,曾于此处六返,作转轮圣王,终措骨于此。今我成无上正觉,复舍性命,措身于此,自今已后,生死永绝,无有方土,措吾身处,此最后边,更不受有[12] 。”

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诸贤!当知如来夜半于娑罗园双树间当般涅槃,汝等可往咨问所疑,面受教诫,宜及是时,无从后悔。”’

是时,阿难受佛教已,即从座起,礼佛而去。与一比丘垂泪而行,入拘尸城,见五百末罗以少因缘[13] 集在一处。

时,诸末罗见阿难来,即起作礼,于一面立,白阿难言:“不审尊者今入此城,何甚[14] 晚暮?欲何作为?”

阿难垂泪言:“吾为汝等,欲相饶益,故来相告。卿等当知,如来夜半当般涅槃,汝等可往咨问所疑,面受教诫,宜及是时,无从后悔。”

时,诸末罗闻是言已,举声悲号,宛转躃地,绝而复苏,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同举声言:“佛取灭度,何其驶哉!佛取灭度,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

是时,阿难慰劳诸末罗言:“止!止!勿悲!天地万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而常存者,无有是处。佛不云乎?合会有离,生必有尽。”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吾等还归,将诸家属,并持五百张白叠,共诣双树。”

时,诸末罗各归舍已,将诸家属,并持白叠,出拘尸城,诣双树间,至阿难所。阿难遥见,默自念言:彼人众多,若一一见佛,恐未周闻,佛先灭度。我今宁可使于前夜[15] ,同时见佛。即将五百末罗及其家属,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阿难前白佛言:“某甲某甲诸末罗等及其家属,问讯世尊起居增损。”

佛报言:“劳汝等来,当使汝等寿命延长,无病无痛。”

阿难乃能将诸末罗及其家属,使见世尊。时,诸末罗头面礼足,于一面坐。尔时,世尊为说无常,示教利喜。时,诸末罗闻法欢喜,即以五百张叠,奉上世尊,佛为受之。诸末罗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是时,拘尸城内,有一梵志,名曰须跋[16] ,年百二十,耆旧多智,闻沙门瞿昙今夜于双树间当取灭度,自念言:吾于法有疑,唯有瞿昙能解我意,今当及时自力而行。即于其夜,出拘尸城,诣双树间,至阿难所,问讯已,一面立,白阿难曰:“我闻瞿昙沙门今夜当取灭度,故来至此,求一相见。我于法有疑,愿见瞿昙,一决我意,宁有闲暇得相见不?”

阿难报言:“止!止!须跋!佛身有疾,无劳扰也。”

须跋固请,乃至再三:“吾闻如来时一出世,如优昙钵花,时时乃出[17] ,故来求现,欲决所疑,宁有闲暇暂相见不?”

阿难答如初:“佛身有疾,无劳扰也。”

时,佛告阿难:“汝勿遮止,听使来入,此欲决疑,无娆乱也。设闻我法,必得开解。”

阿难乃告须跋:“汝欲觐佛,宜知是时。”

须跋即入,问讯已,一面坐,而白佛言:“我于法有疑,宁有闲暇一决所滞不?”

佛言:“恣汝所问。”

须跋即问:“云何,瞿昙!诸有别众,自称为师,不兰迦叶、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萨若毗耶梨弗、尼揵子[18] ,此诸师等,各有异法。瞿昙沙门能尽知耶?不尽知耶?”

佛言:“止!止!用论此为?吾悉知耳。今当为汝说深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须跋受教,佛告之曰:“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19] 。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众无沙门果。”尔时,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此外无沙门。”

佛告须跋:“若诸比丘皆能自摄者,则此世间罗汉不空。”

是时,须跋白阿难言:“诸有从沙门瞿昙已行梵行,今行、当行者,为得大利。阿难!汝于如来所修行梵行,亦得大利。我得面觐如来,咨问所疑,亦得大利。今者,如来则为以弟子莂而莂[20] 我已。”

即白佛言:“我今宁得于如来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须跋:“若有异学梵志于我法中修梵行者,当试四月[21] ,观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诸威仪、无漏失者,则于我法得受具戒。须跋!当知在人行耳。”

须跋复白言:“外道异学于佛法中当试四月,观其人行,察其志性,具诸威仪、无漏失者,乃得具戒。今我能于佛正法中四岁使役[22] ,具诸威仪,无有漏失,乃受具戒。”

佛告须跋:“我先已说在人行耳。”

于是,须跋即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于现法[23] 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得如实智,更不受有。时夜未久,即成罗汉[24] ,是为如来最后弟子,便先灭度,而佛后焉。

是时,阿难在佛后立,抚床悲泣,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曀,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学地[25] ,所业未成,而佛灭度。”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比丘今为所在?”

时,诸比丘白如来曰:“阿难比丘今在佛后抚床悲泣,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曀,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学地,所业未成,而佛灭度。’”

佛告阿难:“止!止!勿忧,莫悲泣也。汝侍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26] ;言行有慈,意行有慈,无二无量。阿难!汝供养我,功德甚大,若有供养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及汝者。汝但精进,成道不久[27]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诸佛给侍弟子[28] 亦如阿难,未来诸佛给侍弟子亦如阿难。然过去佛给侍弟子,语然后知;今我阿难,举目即知:如来须是,世尊须是。此是阿难未曾有法,汝等持之。转轮圣王有四奇特未曾有法[29] ,何等四?圣王行时,举国民庶皆来奉迎,见已欢喜,闻教亦喜,瞻仰威颜,无有厌足。转轮圣王若住、若坐及与卧时,国内臣民尽来王所,见王欢喜,闻教亦喜,瞻仰威颜,无有厌足,是为转轮圣王四奇特法[30] 。今我阿难亦有此四奇特之法,何等四?阿难默然入比丘众,见[31] 皆欢喜,为众说法,闻亦欢喜,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无有厌足。复次,阿难默然至比丘尼众中……优婆塞众中……优婆夷众中,见俱欢喜,若与说法,闻亦欢喜,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无有厌足,是为阿难四未曾有奇特之法。”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着地,而白佛言:“世尊!现在四方沙门耆旧多智、明解经律、清德高行者来觐世尊,我因得礼敬、亲觐问讯。佛灭度后,彼不复来,无所瞻对,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32] 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33] ,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34] 。”

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后,诸释种来,求为道者,当听出家,授具足戒[35] ,勿使留难。诸异学梵志来求为道,亦听出家授[36] 具足戒,勿试四月[37] 。所以者何?彼有异论,若小稽留,则生本见。”

尔时,阿难长跪叉手,前白佛言:“阐怒[38] 比丘虏扈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我灭度后,若彼阐怒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檀罚[39] ,敕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返教授从事。”

是时,阿难复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40] 受诲者,当如之何?”

佛告阿难:“莫与相见。”

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当如之何?”

佛言:“莫与共语。”

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

佛言:“当自捡心。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41] ?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42] 。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43] 。上下相呼,当顺礼度[44] ,斯则出家敬顺之法。”

佛告诸比丘:“汝等若于佛、法、众[45] 有疑,于道有疑者,当速咨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46] 。及吾现存,当为汝说。”时,诸比丘默然无言。

佛又告曰:“汝等若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当速咨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时,诸比丘又复默然。

佛复告曰:“汝等若自惭愧不敢问者,当因知识速来咨问[47] ,宜及是时,无从后悔。”时,诸比丘又复默然。

阿难白佛言:“我信此众皆有净信,无一比丘疑佛、法、众,疑于道者。”

佛告阿难:“我亦自知今此众[48] 中最小比丘皆见道迹,不趣恶道,极七往返,必尽苦际。”尔时,世尊即记莂[49] 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

时,世尊披郁多罗僧,出金色臂,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50] 。”尔时,世尊重观此义,而说偈言:

“右臂紫金色,佛现如灵瑞;

去来行无常,现灭无放逸。

“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

于是,世尊即入初禅定,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灭想定[51]

是时,阿难问阿那律[52] :“世尊已般涅槃耶?”

阿那律言:“未也,阿难!世尊今者在灭想定。我昔亲从佛闻,从四禅起,乃般涅槃。”

于时,世尊从灭想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一禅;从第一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佛般涅槃。

当于尔时,地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惊怖。诸有幽冥、日月光明所不照处,皆蒙大明,各得相见,迭相谓言:“彼人生此,彼人生此。其光普遍,过诸天光。”

时,忉利天于虚空中,以文陀罗花[53] 、优钵罗、钵[54] 头摩、拘摩头[55] 、分陀利花散如来上,及散众会。又以天末栴檀[56] 而散佛上,及散大众。佛灭度已,时梵天王[57] 于虚空中以偈颂曰:

“一切昏萌类[58] ,皆当舍诸阴。

佛为无上尊,世间无等伦,

如来大圣雄,有无畏神力,

世尊应久住,而今般涅槃[59] 。”

尔时,释提桓因[60] 复作颂曰:

“阴行无有常,但为兴衰法,

生者无不死,佛灭之为乐。”

尔时,毗沙门王[61] 复作颂曰:

“福树大丛林,无上福娑罗,

受供之良田,双树间灭度。”

尔时,阿那律复作颂曰:

“佛以无为住,不用出入息,

本由寂灭来,灵曜[62] 于是没。”

尔时,梵摩那比丘复作颂曰:

“不以懈慢心,约己修上慧,

无著无所染,离爱无上尊。”

尔时,阿难比丘复作颂曰:

“天人怀恐怖,衣毛为之竖;

一切皆成就,正觉取灭度。”

尔时,金毗罗[63] 神复作颂曰:

“世间失覆护,群生永盲冥,

不复睹正觉,人雄释师子。”

尔时,密迹力士[64] 复作颂曰:

“今世与后世,梵世诸天人,

更不复睹见,人雄释师子。”

尔时,佛母摩耶[65] 复作颂曰:

“佛生楼毗园[66] ,其道广流布,

还到本生处,永弃无常身。”

尔时,双树神[67] 复作颂曰:

“何时当复以,非时花散佛;

十力[68] 功德具,如来取灭度。”

尔时,娑罗园林神复作颂曰:

“此处最妙乐,佛于此生长;

即此转法轮,又于此灭度。”

尔时,四天王[69] 复作颂曰:

“如来无上智,常说无常论,

解群生苦缚,究竟入寂灭。”

尔时,忉利天王[70] 复作颂曰:

“于亿千万劫,求成无上道,

解群生苦缚,究竟入寂灭。”

尔时,焰天[71] 王复作颂曰:

“此是最后衣,缠裹如来身;

佛既灭度已,衣当何处施?”

尔时,兜率陀天[72] 王复作颂曰:

“此是末后身,阴、界于此灭;

无忧无喜想,无复老死患。”

尔时,化自在天[73] 王复作颂曰:

“佛于今后夜,偃右胁而卧,

于此娑罗园,释师子灭度。”

尔时,他化自在天[74] 王复作颂曰:

“世间永衰冥,星王月奄坠;

无常之所覆,大智日永翳。”

尔时,异[75] 比丘而作颂曰:

“是身如泡沫,危脆谁当乐?

佛得金刚身,犹为无常坏。

诸佛金刚体,皆亦归无常;

速灭如少雪,其余复何异?”

佛般涅槃已,时诸比丘[76] 悲恸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奉。时,诸比丘亦复如是,悲恸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77]

尔时,长老阿那律告诸比丘:“止!止!勿悲!诸天在上,倘有怪责。”

时,诸比丘问阿那律:“上有几天?”

阿那律言:“充满虚空,岂可计量?皆于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躃踊,垂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奉。是时,诸天亦复如是,皆于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躃踊,垂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

时,诸比丘竟夜达晓,讲法语已[78] ,阿那律告阿难言:“汝可入城,语诸末罗:‘佛已灭度,所欲施作,宜及时为。’”

是时,阿难即起,礼佛足已,将一比丘,涕泣入城,遥见五百末罗以少因缘集在一处[79] 。诸末罗见阿难来,皆起奉迎,礼足而立,白阿难言:“今来何早?”

阿难答言:“我今为欲饶益汝故,晨来至此。汝等当知:如来昨夜已取灭度,汝欲施作,宜及时为。”

时,诸末罗闻是语已,莫不悲恸,扪泪而言:“一何驶哉!佛般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

阿难报曰:“止!止!诸君勿为悲泣,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佛已先说:‘生者有死,合会有离;一切恩爱,无常存者。’”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宜各还归,办诸香花及众伎乐,速诣双树,供养舍利,竟一日已[80] ,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阇维之。”时,诸末罗作此论已,各自还家,供办香华及众伎乐,诣双树间,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诸末罗等众[81] 来举床,皆不能胜。

时,阿那律语诸末罗:“汝等且止,勿空疲劳,今者诸天欲来举床。”

诸末罗曰:“天以何意,欲举此床?”

阿那律曰:“汝等欲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供养,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阇维之。而诸天意欲留舍利七日之中,香花伎乐,礼敬供养;然后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花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入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城北门,渡熙连禅河[82] ,到天冠寺[83] 而阇维之。是上天意,使床不动。”

末罗曰:“诺!快哉斯言!随诸天意。”

时,诸末罗自相谓言:“我等宜先入城,街里巷陌[84] 平治道路,扫洒烧香,还来至此,于七日中供养舍利。”时,诸末罗即共入城,街里巷陌平治道路,扫洒烧香,讫已出城,于双树间,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讫七日已,时日向暮,举佛舍利置于床上,末罗童子奉举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作众伎乐,前后导从,安详而行。

时,忉利诸天以文陀罗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天末栴檀散舍利上,充满街路。诸天作乐,鬼神歌咏。时,诸末罗自相谓言:“且置人乐,请设天乐供养舍利。”

于是,末罗奉床渐进,入东城门,止诸街巷,烧香散花,伎乐供养。时,有路夷[85] 末罗女笃信佛道,手擎金花,大如车轮,供养舍利。时,有一老母举声赞曰:“此诸末罗为得大利,如来末后于此灭度,举国士民快得供养。”

时,诸末罗设供养已,出城北门,渡熙连禅河,到天冠寺,置床于地,告阿难曰:“我等当复以何供养?”

阿难报曰:“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欲葬舍利者,当如转轮圣王葬法。”

又问阿难:“转轮圣王葬法云何?”

答曰:“圣王葬法:先以香汤洗浴其身,以新劫贝周遍缠身,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栴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收拾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国行人皆见佛[86] 塔,思慕正化,多所饶益。‘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匝缠身,以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收捡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剎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除得道者。’”

时,诸末罗各相谓言:“我等还城,供办葬具、香花、劫贝、棺椁、香油及与白叠。”时,诸末罗即共入城,供办葬具已,还到天冠寺,以净香汤洗浴佛身,以新劫贝周匝缠身,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香油,奉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栴檀木椁重衣其外,以众名香而其上。

时,有末罗大臣名曰路夷,执大炬火,欲燃佛[87] ,而火不燃。又有大末罗次前燃,火又不燃。时,阿那律语诸末罗言:“止!止!诸贤!非汝所能。火灭不燃,是诸天意。”

末罗又问:“诸天何故使火不燃?”

阿那律言:“天以大迦叶[88] 将五百弟子从波婆[89] 国来,今在半道,及未阇维,欲见佛身,天知其意,故使[90] 火不燃。”

末罗又言:“愿遂此意。”

尔时,大迦叶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来,在道而行,遇一尼乾子[91] 手执文陀罗花。时,大迦叶遥见尼乾子,就往问言:“汝从何来?”

报言:“吾从拘尸城来。”

迦叶又言:“汝知我师[92] 乎?”

答曰:“知。”

又问:“我师存耶?”

答曰:“灭度已来,已经七日,吾从彼来,得此天华。”

迦叶闻之,怅然不悦。时,五百比丘闻佛灭度,皆大悲泣,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扪泪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奉[93]

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拔难陀[94] ,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彼老[95] 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

迦叶闻已,怅然不悦,告诸比丘曰:“速严衣钵,时诣双树,及未阇维,可得见佛。”

时,诸比丘闻大迦叶语已,即从座起,侍从迦叶,诣拘尸城,渡尼连禅河[96] 水,到天冠寺,至阿难所。问讯已,一面住,语阿难言:“我等欲一面觐舍利,及未阇维,宁可见不?”

阿难答言:“虽未阇维,难复可见。所以然者,佛身既洗以香汤,缠以劫贝,五百张叠次如缠之,藏于金棺,置于铁椁中,栴檀香椁重衣其外,以为佛身难复可睹。”

迦叶请至三,阿难答如初,以为佛身难复得见。

时,大迦叶适向香,于时佛身从重椁内双出两足[97] ,足有异色。迦叶见已,怪问阿难:“佛身金色,足[98] 何故异?”

阿难报曰:“向者有一老母悲哀而前,手抚佛足,泪堕其上,故色异耳。”

迦叶闻已,又大不悦,即向香,礼佛舍利。时,四部众[99] 及上诸天同时俱礼,于是佛足忽然不现。时,大迦叶绕三匝,而作颂曰:

“诸佛无等等,圣智不可称,

无等之圣智,我今稽首礼。

无等等沙门,最上无瑕秽;

牟尼[100] 绝爱枝,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我今稽首礼。

苦行无等侣,离著而教人,

无染无垢尘,稽首无上尊。

三垢[101] 垢已尽,乐于空寂行,

无二无俦[102] 匹,稽首十力尊。

善逝[103] 为最上,二足尊中尊,

觉四谛止息,稽首安隐智。

沙门中无上,回邪令入正,

世尊施寂灭,稽首湛然迹。

无热无瑕隙[104] ,其心当寂定,

练除诸尘秽,稽首无垢尊。

慧眼无限量,甘露威[105] 名称,

希有难思议,稽首无等伦。

吼声如师子[106] ,在林无所畏,

降魔越四姓[107] ,是故稽首礼。”

大迦叶有大威德,四辩[108] 具足,说此偈已,时彼佛不烧自燃。诸末罗等各相谓言:“今火猛炽,焰盛难止,阇维舍利,或能消尽,当于何所求水灭之?”时,佛侧有娑罗树神,笃信佛道,寻以神力灭佛火。

时,诸末罗复相谓言:“此拘尸城左右十二由旬,所有香花,尽当采取,供佛舍利。”寻诣城侧,取诸香花,以用供养。

时,波婆国末罗民众,闻佛于双树灭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109] ,自于本土,起塔供养。时,波婆国诸末罗即下国中,严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到拘尸城,遣使者言:“闻佛、众祐[110] ,止此灭度,彼亦我师,敬慕之心,来请骨分,当于本国起塔供养。”

拘尸王答曰:“如是,如是,诚如所言,但为世尊垂降此土,于兹灭度,国内士民,当自供养。远劳诸君,求舍利分,终不可得[111] 。”

时,遮罗颇国诸跋离民众,及罗摩伽国拘利民众、毗留提国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释种民众、毗舍离国离车民众[112] ,及摩竭王阿阇世,闻如来于拘尸城双树间而取灭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

时,诸国王阿阇世等,即下国中,严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进渡恒水[113] ,即敕婆罗门香姓[114] :“汝持我名,入拘尸城,致问诸末罗等:‘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吾于诸贤,每相宗敬,邻境义和,曾无诤讼。我闻如来于君国内而取灭度,唯无上尊,实我所天[115] ,故从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设与我者,举国重宝,与君共之。’”

时,香姓婆罗门受王教已,即诣彼城,语诸末罗曰:“摩竭大王致问无量:‘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吾于诸君,每相宗敬,邻境义和,曾无诤讼。我闻如来于君国内而取灭度,唯无上尊,实我所天,故从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设与我者,举国重宝,与君共之。’”

时,诸末罗报香姓曰:“如是,如是,诚如君言,但为世尊垂降此土,于兹灭度,国内士民自当供养。远劳诸君,舍利分不可得。”

时,诸国王即集群臣,众共立议,作颂告曰:

“吾等和议,远来拜首,

逊言求分,如不见与,

四兵在此,不惜身命,

义而弗获,当以力取。”

时,拘尸国即集群臣,众共立议,以偈答曰:

“远劳诸君,屈辱拜首,

如来遗形[116] ,不敢相许。

彼欲举兵,吾斯亦有,

毕命相抵,未之有畏。”

时,香姓婆罗门晓众人曰:“诸贤!长夜受佛教诫,口诵法言,心服仁化,一切众生常念欲安,宁可争[117] 佛舍利共相残害?如来遗形欲以广益,舍利现在但当分取。”

众咸称善,寻复议言:“谁堪分者?”

皆言香姓婆罗门仁智平均,可使分也。时,诸国王即命香姓:“汝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

于时,香姓闻诸王语已,即诣舍利所,头面礼毕,徐前取佛上牙,别置一面。寻遣使者,赍佛上牙,诣阿阇世王所,语使者言:“汝以我声,上白大王:‘起居轻利、游步强耶?舍利未至,倾迟无量耶?今付使者如来上牙,并可供养,以慰企望,明星出时,分舍利讫,当自奉送。’”

时,彼使者受香姓语已,即诣阿阇世王所,白言:“香姓婆罗门致问无量:‘起居轻利、游步强耶?舍利未至,倾迟无量耶?今付使者如来上牙,并可供养,以慰企望,明星出时,分舍利讫,当自奉送。’”

尔时,香姓以一瓶受一石许,即分舍利。均为八分已,告众人言:“愿以此瓶,众议见与,自欲于舍起塔供养。”

皆言:“智哉!是为知时。”即共听与。

时,有毕钵村人[118] 白众人言:“乞地燋炭,起塔供养。”皆言与之。

时,拘尸国人得舍利分,即于其土起塔供养。波婆国人、遮罗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阿阇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归其国,起塔供养。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归起塔庙,毕钵村人持地燋炭归起塔庙。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119]

何等时佛生?何等时出家[120]

何等时成道?何等时灭度?

沸星[121] 出时生,沸星出出家,

沸星出成道,沸星出灭度[122]

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沸星出丛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123] ,八日取灭度。

八日生二足尊,八日出丛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来生,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二月[124] 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二月出丛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二月[125] 入涅槃城。

娑罗花炽盛,种种光相照;

于其本生处,如来取灭度。

大慈般涅槃,多人称赞礼;

尽度诸恐畏,决定取灭度[126]


[1] 长阿含经卷第四……游行经(后):高丽藏原作“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四,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游行经第二后”等二十九字。

[2] 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广修布施、忍辱、慈悲”。

[3] 有觉有观:即有寻有伺。

[4] 敛:高丽藏原作“捡”,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 护:新译作“舍”,此处指少作为地安住。

[6] 护:新译作“舍”,此处指无作为地平等安住。

[7] 嗔:高丽藏原作“结”,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 久违颜色: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中说“王玉女宝,名曰善贤,与余夫人及以婇女八万四千人,于静室中坐禅思惟,经四万岁”而未能见王。

[9] 座: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0] 衣: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1] 第七梵天: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善见王经》译作“梵界”,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与《中阿含·六八·大善见王经》译作“梵天”。

[12] 有:此处又作后有,指后续的生死轮回。

[13] 以少因缘: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中说“时鸠尸那城诸力士等,男女大小,始共集聚,论叙如来当般涅槃,各各皆欲往诣佛所”。

[14] 甚:宋、元、明三种藏经作“其”。

[15] 前夜:又作初夜。古印度将一夜等分为初夜、中夜、后夜三个时段。

[16] 有一梵志,名曰须跋: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名为须跋之普行者”,《佛般泥洹经》译作“国有耆年,字曰须拔”,《般泥洹经》译作“有老异学……名曰须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有一外道……名须跋陀罗”。

[17] 吾闻如来时一出世,如优昙钵花,时时乃出: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我曾从彼长老、师及弟子普行者处闻言阿罗汉、等正觉者、如来之出现于世,甚是稀有”,《佛般泥洹经》译作“吾闻无数世乃有一佛耳”,《般泥洹经》译作“吾闻佛为如来、至真、正谛、觉明行成已、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导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甚难遭值,如沤昙华,百千万世,时时一有”,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我书论中说佛兴世极难值遇,亿千万劫,时时乃出,如优昙钵华,不可数睹”。优昙钵花,又作优昙跋罗、乌昙钵罗、优昙花,略称昙花,意译作灵瑞花,属于桑科中之隐花植物,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德干高原及斯里兰卡等地。其花为隐于花托之中,人眼难见。故古印度传言,其花久劫难遇,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才感得此花出现。时时,意谓经历长久之时。

[18] 不兰迦叶、末伽梨憍舍梨、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萨若毗耶梨弗、尼揵子:此六人合称为六师外道,乃古印度佛陀时代影响较大的六位外道宗师。《佛般泥洹经》译作“吾有同志八人:有故龟氏,有无先氏,有志行氏,有白鹭子氏,有延寿氏,有计金樊氏,有多积愿氏,有尼揵子”,《般泥洹经》略同。不兰迦叶,又作富兰那迦叶、富兰迦叶,据说有五百弟子,他否认道德与善恶业。末伽梨憍舍利,又作末迦梨瞿舍利子、末伽梨瞿舍利,无因论者,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依其自然本性而结合、变化,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阿浮陀翅舍金披罗,又作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夷多翅舍钦婆罗,断灭论者,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归于四大而成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波浮迦旃,又作迦罗拘陀迦栴延、波浮陀伽旃延,定命论者,认为一切有情经过定量定劫的轮回后就自然解脱。萨若毗耶梨弗,又作先阇那毗罗胝子、散若毗罗梨子,捕鳗论者,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确定的。舍利弗曾经为其弟子。尼揵子,又作尼揵陀若提子、尼揵若提子、尼揵亲子,意为离系亲子,苦行外道,耆那教之中兴祖师,认为苦行能清净身心、导入解脱。

[19] 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即声闻四果,分别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20] 莂:高丽原作“别”,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莂,原意为植物生长太密而移栽,此处指说法开解。

[21] 当试四月: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应别住四个月”。

[22] 四岁使役: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别住四年”,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先于佛法四十年中赞诵经典”。

[23] 现法:即现世、此生。

[24] 罗汉:正译应为“阿罗汉”,指断尽一切烦恼、得究竟解脱之圣者,为声闻之极果。《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云:“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

[25] 学地:又作有学、学人、学,指修道位中烦恼尚未断尽、还处于圆满道品的过程中之行者。四双八辈中,前三果及四向都属于学地。

[26] 无二无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无二(心)之无量身业”。

[27] 成道不久:意谓不久后当得漏尽解脱。

[28] 给侍弟子: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侍者”。

[29] 四奇特未曾有法: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四不可思议之稀有法”,《佛般泥洹经》译作“有四难及之德”,《般泥洹经》译作“有四难及自然之德”,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有四奇特希有之法”。

[30] 圣王行时,举国民庶皆来奉迎……是为转轮圣王四奇特法: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中此四法为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往访转轮王时皆甚喜悦,《佛般泥洹经》与《般泥洹经》略同,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中此四法为婆罗门、诸小刹利、毗舍、首陀罗往访转轮圣王时皆甚欢喜。

[31] 见:高丽藏原作“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32] 族姓子:又作良家子,本指出身良好的男子,这里指正信三宝的善男子。

[33] 佛生处……佛初得道处……佛转法轮处……佛般泥洹处:此四处合称为佛教四圣地,佛生处为迦毗罗卫附近的蓝毗尼园,佛初得道处为菩提伽耶,佛初转法轮处为波罗奈斯之鹿野苑,佛般泥洹处为拘尸那竭。

[34] 得道者:此处指阿罗汉,因其不受后有。

[35] 具足戒:又称具足、具戒、近圆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戒。

[36] 授:高丽藏原作“受”,今依圣藏改。

[37] 勿试四月:《佛般泥洹经》译作“先试三月”,《般泥洹经》译作“当先试之三月”,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先令四月诵习经典”。

[38] 阐怒:又译作阐铎迦、阐陀迦、阐陀、车匿、栴檀,意为欲作、覆藏,原系迦毗罗卫城王宫的仆从,悉达多太子逾城出家时,他驭白马犍陟送太子出城。又于佛陀证道归城时随佛陀出家,成为六群比丘之一。由于他常傲慢无礼、恶口伤人、犯罪不悔,被人称为恶口车匿、恶性车匿。佛陀入灭后,随阿难学法而入道。

[39] 梵檀罚:又作梵怛、梵坛、梵罚,意译为默摈,系僧众对某些犯戒者不与其言语而令其反省悔过,乃九种治罪法之一。

[40] 来:高丽藏原作“未”,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41] 无复覆护、失所持耶: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大师之教言灭,我等无复有大师”,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便谓正法于此永绝”。

[42] 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依我为汝等所说之法与律,于我灭后,当为汝等之大师”,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

[43] 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于我灭度后,僧团若欲者,小小学处可以舍”,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我般涅槃后,诸比丘等……互相伺察,无令众中有犯大戒,不应窥求觅他细过”。小小戒,又作微细戒、小随小戒、杂碎戒、随顺杂碎戒,至于何为小小戒,各律典中看法不尽一致。

[44] 上下相呼,当顺礼度: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诸比丘!今以‘友’一词互相交换称呼,于我灭后,勿再应用。阿难!年长比丘,应呼年少比丘之姓名,或以‘友’称之;年少比丘,应呼年长比丘为‘大德’或‘具寿’”,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我般涅槃后,诸比丘等各依次第,大小相敬,不得呼姓,皆唤名字”。

[45] 众:又音译作僧、僧伽,意谓僧团。

[46] 无从后悔: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勿以后自为后悔:我等于大师面前时,我等未得直接向世尊请问”,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莫我灭后生悔恨言:如来近在娑罗林中,我于尔时不往谘决,致令今日情有所滞”。

[47] 汝等若自惭愧不敢问者,当因知识速来咨问: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汝等为尊崇如来,故不发问,诸比丘!应以友人与友人[之心情]请问”。知识,此处意为朋友、宿交。

[48] 此众: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于五百比丘众”。

[49] 记莂:即记别。

[50] 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佛般泥洹经》译作“诸比丘,尔等熟视佛颜色,佛不可复得起。却后十五亿七千六十万岁,乃复有佛耳。佛世难值,经法难闻,众僧难值,唯佛难见也。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般泥洹经》译作“汝诸比丘,观佛仪容,难复得睹。却后一亿四千余岁,乃当复有弥勒佛耳,难常遇也。天下有沤昙钵,不华而实,若其生华,则世有佛”。

[51] 空处定……识处定……不用定……有想无想定……灭想定:分别指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尽定。以上诸定,请参见《中阿含·一六八·意行经》及注释。

[52] 阿那律:又作阿㝹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陀,意为无障、离障,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迦毗罗卫城之释氏,佛陀的堂弟。他出家之初,曾在听佛陀说法时睡着,受佛陀呵责后,发誓彻夜不眠、精勤修道,而使肉眼败坏几乎失明,但后来又证得天眼通,能见十方。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天眼第一”。

[53] 文陀罗花:又音译作曼陀罗花、曼陀勒华、曼那罗华,意译作悦意花、适意花、白花。

[54] 钵:高丽藏原作“波”,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55] 拘摩头:花名,又音译作鸠勿头、俱物头、拘勿头、拘牟头,意为红莲。

[56] 末栴檀:即栴檀粉末。栴檀,又作旃檀,即檀香木,有赤白二种,其中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

[57] 梵天王:又作大梵王、大梵天王,初禅天之主,统领一小千世界,是佛教重要的护法神。

[58] 昏萌类: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诸有情”。

[59] 一切昏萌类,皆当舍诸阴……而今般涅槃: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过去与未来,及以今现在,无有诸众生,不归无常者。如来天人尊,金刚身坚固,犹不免无常,而况于余人?一切诸众生,爱惜保其身,薰余以香华,不知当毁灭。如来金色身,相好以庄严,会亦皆弃舍,应入般涅槃。永断诸烦恼,成一切种智,犹尚不得免,况余结累者”。

[60] 释提桓因:又作释迦提婆,全音译作释迦提桓因陀罗,意译作天帝释、帝释天,另有因陀罗、憍尸迦等异称。为忉利天之主,是佛教重要的护法神。

[61] 毗沙门王:又意译为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住在须弥山北部,主管夜叉,为佛教的护法神,亦被一般佛教徒视为财神或福神。毗沙门,又音译作鞞沙门。

[62] 灵曜:一般指太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犹如灯火”。

[63] 金毗罗:又音译作金婆罗、俱毗罗,意译作威如王、蛟龙,为夜叉神王之上首,誓愿守护佛法。

[64] 密迹力士:又作密迹金刚、金刚密迹、金刚力士,此夜叉王身、口、意等速疾、隐秘难知,故称密迹。此神手执金刚杵,常守护佛法,故又称金刚神、金刚手、执金刚。

[65] 摩耶:又作摩诃摩邪、摩诃摩耶,意译大幻化,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妃,于蓝毗尼园于右胁生下悉达多太子,七日后逝世,据传其死后生于忉利天。

[66] 楼毗园:又音译作岚毗尼园、蓝毗尼园、隆频园、隆频林、邻鞞园,为悉达多太子诞生之圣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拘利国天臂城主之女摩耶为妻,摩耶夫人年四十五有孕,于蓝毗尼园中无忧树下,自有胁产悉达多太子。

[67] 双树神:指住于娑罗园双树上之树神,本经下文又作娑罗园林神。

[68] 十力:又作十种力,指如来成就的十种智慧,参见《长阿含·一·大本经》 注释与《杂阿含·六八四经》。

[69] 四天王:又作四天王天,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居住于须弥山半山腰之四周,为欲界天之第一天。

[70] 忉利天王:指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忉利天,又作三十三天,指以帝释天为中心、四方各有八天之三十三天,居住于须弥山山顶,为欲界天之第二天。

[71] 焰天:又作焰摩天、炎摩天、夜摩天、离诤天,此天界常有光明,无昼夜之分,且远离诤斗,为欲界天之第三天。

[72] 兜率陀天:又作兜率天、兜率多天、睹史多天,意译作知足天、喜足天,此天多修喜足,为欲界天之第四天。

[73] 化自在天:又作化乐天,此天能自化五欲妙境而自乐,为欲界天之第五天。

[74] 他化自在天:又作他化乐天、他化天、自在天,此天能受用他人所化之五欲妙境而享乐,为欲界天之第六天。

[75] 异:高丽藏原作“冀”,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6] 诸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彼未离欲之诸比丘”,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有未得道比丘、人天”。

[77] 时,诸比丘亦复如是,悲恸殒绝……世间眼灭。”: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又彼已离欲之诸比丘,正念正知而善忍耐:‘诸行是无常,如何有[不灭]耶?’”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已得道者,深叹世间无常之苦,悲号啼泣,不能自胜”。

[78] 时,诸比丘竟夜达晓,讲法语已: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尔时,尊者阿那律与尊者阿难谈论法语以过夜”。

[79] 五百末罗以少因缘集在一处: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其时,拘夷那竭之末罗族,正为此事会集于讲堂”。

[80] 供养舍利,竟一日已: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中说如此供养舍利实际共七日。

[81] 诸末罗等众: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八位末罗族首长”。

[82] 熙连禅河:又作希连禅河、希连河,经拘尸那城。熙连禅,意为金、有金。

[83] 天冠寺:为末罗族庙,位于拘尸那竭城东。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宝冠支提”。

[84] 巷陌:高丽藏原作“街里”,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85] 路夷:人名,本经下文说其为末罗大臣。

[86] 佛:高丽藏原作“王”,今依圣藏改。

[87] :高丽藏原作“”,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8] 大迦叶:又作摩诃迦叶、大迦叶波、大迦摄,略作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曾让与半座、授与粪扫衣、般涅槃前嘱予佛法,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十二头陀,难得之行”之第一比丘。

[89] 波婆:聚落名,意为净。《般泥洹经》译作“波旬”,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铎叉那耆利”。

[90] 使: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91] 尼乾子:又作尼揵子,意为离系,指离系外道,他们崇尚苦行。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邪命外道”,《佛般泥洹经》译作“有异学者,名优为”,《般泥洹经》译作“有异道士,名阿夷维”,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外道”。

[92] 师: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一“问”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

[93] 时,五百比丘闻佛灭度,皆大悲泣……莫知所奉: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其时,未离欲之诸比丘等,或伸臂而哭,自投地上,展转如碎石而哭:‘世尊之般涅槃何其速!善逝之般涅槃何其速!世间眼目之隐蔽何其速!’又彼已离欲之诸比丘,正念正知,善于忍耐:‘诸行是无常,如何有[不灭]耶?’”《佛般泥洹经》略同。

[94] 拔难陀:比丘名,意为延喜,又作跋难陀、须跋陀罗摩诃罗、摩诃罗,出身释迦族,晚年出家,大迦叶因其言论而决定发起佛法的第一次结集。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须跋”,《般泥洹经》译作“檀头”。

[95] 老:高丽藏原作“者”,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6] 尼连禅河:又音译作尼连禅那河、尼连然河、泥连河,意译作不乐著河,为恒河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的东边。

[97] 于时佛身从重椁内双出两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取去足盖,顶礼世尊足”,《佛般泥洹经》译作“迦叶熟视佛黄金棺,意自念曰:‘吾来晚矣,不及吾师,不知世尊头足所在。’佛便应声双出两足,迦叶即以头面着佛足”。

[98] 足:高丽藏原作“是”,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99] 四部众:又作四众、四部弟子,指佛教在家男女二众与出家男女二众。

[100] 牟尼:又作文尼、茂泥,为寂默(之行者)、贤人、仙人之意。

[101] 三垢:又作三毒,即贪、嗔、痴等三根本烦恼。

[102] 俦:高丽藏原作“畴”,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3] 善逝:意即善行,指常安住于正行、安住于不死的涅槃,为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善,高丽藏原作“远”,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04] 隙:高丽藏原作“郄”,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5] 威:高丽藏原作“灭”,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6] 吼声如师子:即所谓师子吼,又作狮子吼,喻说法时心得决定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吼叫时百兽皆慑伏。师,通“狮”。

[107] 四姓:又作四种、四种姓,指古印度基于出身不同而人为划分的四种阶级:一、婆罗门,为掌管祭祀的婆罗门教神职人员;二、剎帝利,为国王、大臣及武士等统治阶层;三、吠舍,一般为农牧工商等平民阶层;四、首陀罗,为无人身自由的奴隶阶层。参见《长阿含·五·小缘经》 及注释。

[108] 四辩:又作四辩才、四无碍解、四无碍辩、四无碍智、四无碍、四解,即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辩无碍。参见《增一阿含·苦乐品·第五经》。

[109] 舍利分:谓舍利之一部分。

[110] 众祐:又译作世尊,音译作婆伽婆、薄伽梵,意谓因有德而为世间所尊重,乃如来十大名号之一。

[111] 求舍利分,终不可得:高丽藏原作“舍利分不可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12] 遮罗颇国诸跋离民众,及罗摩伽国拘利民众、毗留提国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释种民众、毗舍离国离车民众: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毗舍离之离车族……迦毗罗城之释迦族……遮罗颇之跋离族……毗留提之婆罗门……波婆之末罗族”,《般泥洹经》译作“可乐国诸拘邻、有衡国诸满离、神州国诸梵志、维耶国诸离揵……赤泽国诸释氏”。遮罗颇,意为行,为摩揭陀国附近之一小国。跋离,意为动,居于遮罗颇国之族名。罗摩伽,意为戏行,居住着拘利族。毗留提,意为长,聚落之名。释种,即释迦族。离车,又作隶车、离车毗,乃一种族名,他们居于毗舍离城,实行共和制,颇为富强,甚至敢于与南方的摩揭陀国对峙。

[113] 恒水:即恒河,又作恒伽、恒迦河,意为天堂来之河,为中印度之大河。

[114] 香姓:婆罗门之名。《佛般泥洹经》译作“屯屈”,《般泥洹经》译作“毛蹶”,法显译《大般涅槃经》译作“徒卢那”。

[115] 所天:此处意谓如天神般尊奉。

[116] 遗形:即舍利。

[117] 争:高丽藏原作“诤”,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18] 毕钵村人: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毕钵梨瓦那之莫利耶族”,《佛般泥洹经》译作“遮迦竭人”,《般泥洹经》译作“衡国异道士”。

[119] 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译作“具眼舍利有八份,七份供养阎浮洲,最胜者其他一份,罗摩村龙王供养。一牙忉利天供养,一健陀罗城供养,迦陵迦王得一牙,另一牙龙王供养”,《佛般泥洹经》译作“佛泥曰后,作八宗庙,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般泥洹经》译作“舍利八分有八塔,第九甖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中灰炭合为一塔、共为十处兜婆。

[120] 何等时出家:高丽藏原无此五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21] 沸星:又作佛星、孛星,二十八宿中鬼星名。据说此星出时,虚空无云,自然而雨,或说星陨如雨。

[122] 度: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丹本注云:问中应有‘何等时出家’,诸本并缺”等十七小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

[123] 菩提:意为觉、智。

[124] 二月:高丽藏原作“八日”,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25] 二月:高丽藏原作“八日”,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26] 度: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四”等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