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学习张爱玲

前段时间又系统读了《张爱玲文集》,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读张爱玲的心得,总觉无从下笔。人们对张爱玲文字的评论习惯停留在阴郁、压抑、悲观上面,觉得少看为好,会影响人心理发展的。

张爱玲是公认的天才作家,李昂在《我们三个姊妹与张爱玲》一文中写道:“我认为,中国作家不管死了或活着,有三个人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沈从文、张爱玲、老舍”。可见张爱玲确系非同一般。

张爱玲一生的最爱胡兰成是这样评论张爱玲的:“张爱玲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倒是外界的事物在她看来成为贫乏的,不够用来说明她所要说明的东西,她并且烦恼于一切语言文字的贫乏。又因为她的才华有余,所以行文美丽到要融解,然而是素朴的。”

“张爱玲是一枝新生的苗,寻求着阳光与空气,看来似乎是稚弱的,但因为没受过摧残,所以没一点病态,在长长的严冬之后,春天的消息在萌动,这新鲜的苗带给了人间以健康与明朗的、不可摧毁的生命力。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文字优美,有些地方真是不可及的。尤其是她的比喻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无可比拟。比如《倾城之恋》里:“那口渴的太阳汩汩地吸着海水,漱着、吐着、哗啦哗啦的响。人身上的水份全给它吸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子,轻飘飘的。流苏渐渐感到那奇异的眩晕与愉快……”凡是在浅水湾海滩上玩过的人大概总能领略这妙处的。又如写流苏刚到香港:“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躐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流苏想着,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斗,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心里不由的七上八下起来。”

读她的小说,每一句,每一字都能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用胡兰成的话说:“张爱玲的文字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彷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张爱玲是很少写散文的,除了《天才梦》,《自己的文章》,其余大多是心情随笔。张爱玲主要的、耐读的当属她的小说了。

她的小说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有一种热带的新鲜的气息,从生之虔诚的深处迸激出生之泼刺。张爱玲的小说情节确有压抑之感,使人透不过气,缺少一种突破的感觉。大概最完美的结局当属《倾城之恋》里流苏和柳原的结合了。还是用一座城市的毁灭作为结合的代价。小说在结尾这样写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

也许这些情节和故事的创作和张爱玲本人的生活阅历和经历有关。用胡兰成的话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比如《茉莉香片》里:“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她死了,她完了,可是还有传庆呢?凭什么传庆要受这个罪?碧落嫁到聂家来,至少是清醒的牺牲。传庆生在聂家,可是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他跟着他父亲二十年,已经给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对于张爱玲的这样的大家我是不敢随意枉加评论的。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诚恳的静心的阅读她的作品,虚心学习,吸取名家经典、语言运用及写作艺术手法。每读张爱玲的文字,无论是短篇、长篇,都是收益非浅。

张爱玲的小说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十八春》,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缠绕着,在张爱玲的笔下演了那么多年。悲哀的故事里满含着作者小小的讽刺,我们仿佛能听见这位有着孤零身世的旷世才女冷停停的一粒粒笑声。

尽管电视剧已经拍摄并上演,但远不及阅读文字来得摄人魂魄。阅读过程中,不断的被她的经典的语言所感染,留恋往返,让人看书之际不仅联想作者是如何创造出这样优美的语言的。她的语言句句经典,读她的书如同食一顿美味佳肴,每一句,每一段都会令人陶醉,慨然。我之爱张爱玲,为她的精美语言而感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与贾平凹同感。

素心于2005-7-2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