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仪、四象、八卦

《易》道无穷,广大悉备。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则备矣。《系辞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大业者,即宇宙万有。邵康节《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上》曰:


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一分为二者,太极生两仪也。二分为四者,两仪生四象也。四分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至“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易传》未载卦象。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即六十四卦也。程明道谓之为“加一倍之法”。生生之谓易也。因其不明《易》数,故有此语。

两仪与中医

《尔雅·释诂》曰:“仪者,匹也。”匹配也,相偶也。以故《易·说卦传》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仪者,容也;两仪者,天地之容也,阴阳之容也。天为阳,地为阴。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礼记·礼运》曰:“失礼必本于太一,分为天地。”“太一”即太极(请阅第二节)。

《乾凿度》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郑康成注曰:“气象共分二时,天地之所始也。轻清者上而为天,重浊者下而为地。”

《淮南子》曰:“宇宙生气,气无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

邵雍《观物篇》曰:“气变而形化,形可分而神不可分。阳生阴,故水先成;阴生阳,故火后成。阴阳相生也,体性相须也。是以阳去则阴竭,阴尽则阳灭。阴对阳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之于一也。”故变化有“气”与“形”之分,气阳属天变,天之气以时变也;形阴属地化,地之形以物化也。阳生阴,先成者水,阴生阳,后成者火,因水生于天一,火生于地二。乃知阴为体,阳为性。所谓体者,非今之哲学界“体用”之体,乃指有形之物体而言也。若以体用言之,阳为性,性无形,天一之真元也,故天之真元为本体;天一生水,天之元气变而化为水,地六成之而为水,是阴为体而有水之“用”也。阴阳互根,体用相须,两不可缺。以故邵子又曰:“生者性,天也;成者形,地也。”

夫生也有涯,气则充塞于宇宙而无涯垠。鸿蒙未判,元气太极,运于太虚之域,气机交感,气之轻者,上浮为天;气之重者,下凝为地。《列子·天瑞篇》亦曰:


昔者因阴阳以统天地……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合精,万物化生。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张横渠《太和》曰: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又曰:


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兼三才而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太易》


举凡宇宙万有,莫不有两。两两相对而生变化。从天象言,有阴与阳、日与月、昼与夜、春与秋、夏与冬、时与空、明与暗,等等。从地象言,有水与陆、高与低、刚与柔、长与短、宽与狭、远与近、上与下、起与伏、有机物与无机物,等等。从人伦言,有男与女、父与子、长与幼、老与少、君与臣、善与恶、荣与辱、富与贫、贵与贱、成与败、喜与怒、哀与乐、离与合、生与死、始与终、吉与凶、君子与小人,等等。从事物言,有上与下、正与反、左与右、前与后、大与小、多与少、无与有、难与易、精与粗、清与浊,等等。均为两两相对。此仅举为世所习知而言,须知任何事物,无不有两,两中又有两,两两之中还有两。有两始有对,有两始能相生,产生变化。故《易》六十四卦,是由一阴()一阳()两仪相对待而生出的变化。《吕氏春秋·有始览》曰: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易》曰:“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两两相合和而生也。阴阳相需而相求,因相求而相合,因相合而相生。何曰“离而生”?离为分离。从动物界言,子女离母体而出生,子女又各生子女。从植物界言,果实离母体而另生,如是生生不已。从矿物界言,离心力与向心力相合而成物,一遇外力(如气化),改变其排列组合而相离,相离又相生矣!凡此皆由阴阳相和、刚柔相济、生生之道,在于阴阳流转而致中和。

中国医学,因袭《易经》原理,以阴阳为总纲,故有太阴与太阳相对待,少阴与少阳相对待,厥阴与阳明相对待,六阴六阳相辅相成,则长保健康,违则疾病。五行之生克、乘侮、胜救、互成等关系,无一不是在求致中和之道。以故《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育位,此中医之所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也。

四象与中医

太极为本体,两仪为二分法,再分之,则为四象,故《易》曰“两仪生四象”。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天文之象为日、月、星、辰;天行变化为盈、虚、消、息;四时之别为春、夏、秋、冬;四方之位为东、南、西、北;乾元之四德为元、亨、利、贞。物种之性为水、火、金、木(土王四季,四行非土不运,万物非土不存国之四维为礼、义、廉、耻;人之四端为仁、义、礼、智。他如四岳、四邻、四隅、四夷、四肢,等等,均可以“四象”约之。

《乾凿度》曰:


包牺氏画四象、立四隅,以定群物,发生门而后立四正。……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郑康成《乾凿度》注曰:


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


郑康成注《礼记·月令》曰:


日之行春,东从青道。日之行夏,南从赤道。日之行四时之间,从黄道。日之行秋,西从白道。日之行冬,北从黑道。


孔颖达《周易正义疏》曰:


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


朱子《周易本义》曰:


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太少。


综上所引,除土在两仪()之中,行于四时,分王四季外,为使读者一目了然,兹列表如次:

四象四时四方四色四数五行表

从中医学观点言之,则有望、闻、问、切四诊之法,即望其形色,闻其声音,问其疾苦,切其脉象也。《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藏府也。”他如《灵枢·邪客篇》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者,四时之气使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为专论四时之气各有不同,人当顺应四时以调和精神之道。从略不引。至四脉、四经、四畏、四时之序、四时之风等诊断之法,犹为医家所应注意者。

先、后天八卦

四象为分析宇宙万态,然犹有不能尽其意者,故必须以八卦来涵盖万有万象。《易》曰:“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然八卦列次第,有先天与后天之不同,兹分言之如次:

(一)先天八卦 宇宙的组成,包牺氏认为有八种基本因素。这八种基本因素,可以范围广大众多科学上的元素,可以涵盖人类思维法则与概念,故以符号逻辑方式——八卦为代表。

《系辞下传》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之作,非闭门造车,凭空构想而来,乃是经过周密的观天文、察地理,细考飞禽走兽之纹彩习性,近取人类心性行为,远考万物之现象而来。以两个简单“”“”的符号,排列组合,即可解释宇宙万有万象,吾人不能不钦敬祖先高明广大精微之睿智。

八卦成列,次第不同,方位各异,故有先后天之分。伏羲(即包牺氏)先天八卦,以解释自然现象为主,文王演《易》所列方位,称为后天八卦,以说明人事现象为主。然先天包括后天,基本理论原则不变。《说卦传》曰: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八卦相错”,则变为六十四卦,容下章再说。乾为天,乾天运行于上,居南;坤为地,坤地运行于下,居北。《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故《易》首乾坤,而后及于山、泽、雷、风、水、火。因“天地定位”,万物化育于其间也。

艮为山,居于西北;兑为泽,居于东南。山泽调节水草,高山流水以成泽,泽蓄水以润山,水土保持,有山有水,相得益彰,有疏通气候之作用。此一说也。在中国,冬天,西北高原为气压中心,其气向海洋吹送,为西北风,乃冬季之季风。夏天,海洋为气压中心,气压向大陆高原吹送,为东南风,为夏季之季风。故曰“山泽通气”,此二说也。一说从近处言,二说从整个中国大陆言,甚至全世界各国气候,亦不外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季风之影响,故《内经》特重季风之变化。

震为雷,居于东北;巽为风,居于西南。春雷鼓荡于东北,震散西南之季风,使之普及四方。相薄者,搏击也,使西南季风成为“春风风人”,以生万物者也。故曰“雷风相薄”。

坎为水,居正西;离为火,居正东。万物无水不生,无火()不长。“不相射”,一说不相互攻击,因水大则火灭,火大则水消,以水火既济为用;一说“射解为厌”,意即水火“相看两不厌”,相辅相成也。均通。

邵康节所传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即依此经文而定乾南、坤北、离东、坎西、艮西北、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而来,其图如次:

伏羲先天八卦图

所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者,言八卦生成之次序也。为便于了解,兹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绘制于下(见下页)

太阳生乾、兑二卦,故曰乾一、兑二。

少阴生离、震二卦,故曰离三、震四。

少阳生巽、坎二卦,故曰巽五、坎六。

太阴生艮、坤二卦,故曰艮七、坤八。

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

其先后次序,是本“阳动阴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基本原则为之。阳先行,阴随后,故阳仪先生一太阳,次生一少阴。太阳先生一乾卦,次生一兑卦,少阴先生一离卦,再生一震卦。故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阴仪生少阳、太阴。少阳生巽、坎二卦,太阴生艮、坤二卦之理同。此与人体五官四肢、五脏六腑、皮肤毛发,十二经络中之阴阳二气,循环运行不息之理,同其原则。

请再看先天八卦图,其中央数何以为“九”?谓其相加均为九也。乾一与坤八相加,兑二与艮七相加,离三与坎六相加,震四与巽五相加,其数均九。又其卦爻均相反:乾三连(☰)与坤六断(☷)相反,兑上缺(☱)与艮覆碗(☶)相反,离中虚(☲)与坎中满(☵)相反,震仰盂(☳)与巽下断(☴)相反。乾天与坤地对,兑泽与艮山对,离火与坎水对,震雷与巽风对。两两相对相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因而产生宇宙万有万象千变万化。《说卦传》曰: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又曰: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摧折舒散)万物者,其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干燥)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震动、巽散、坎润、离烜、艮止、兑悦、乾君、坤藏,为八卦之德性,彼此交相结合,而有各种变化,因其结合变化,产生不同作用。

(二)后天八卦 前所言者,为伏羲先天八卦,然卦象与卦义之理,后天八卦则均同。所不同者,文王所演之八卦,在于方位、四时、五行之差异。《说卦传》曰: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未言方位)。兑,正秋也(未言方位),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帝”,是假定词,是无形的,是散见于四时的造化者。文王演《易》的八卦方位,震为正东方,巽东南方,离正南方,坤未言位,当在西南方。兑亦未言方位,但言正秋,应为正西方。乾西北方,坎为正北方,艮为东北方。


震位为东,四时为春,日时为卯,万物生长之候。

巽位东南,四时春夏,日时辰巳,万物整洁之时。

离位为南,四时为夏,日时为午,万物以火相见。

坤位西南,四时夏秋,日时未申,阳衰阴盛之时。

兑位为西,四时为秋,日时为酉,万物收成之季。

乾位西北,四时秋冬,日时戌亥,阳灭阴生之时。

坎位为北,四时为冬,日时为子,阴极阳生之时。

艮位东北,四时冬春,日时丑寅,万物由终而始。


文王后天八卦图

其卦象时位如下表:

《乾凿度》曰:


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

故艮渐正月,巽渐三月,坤渐七月,乾渐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为月也。乾者,天也,终而为万物始,北方所始也,故乾位在于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时之终,位在十二月。巽者,阴始顺阳者也,阳始壮于东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维正纪经纬,伸序度毕矣。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于壬,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阴始于巳,形于未,据正主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终止,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


《乾凿度》所言,正与《说卦传》相发明,为《说卦传》最佳注解。《易》曰:“八卦而小成。”又曰:“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诚不诬也。

八卦的意义

《系辞上传》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八卦为原卦,引而伸之,则为六爻之成卦。故须先明八卦之原理。

(一)☰何以名乾 因其三爻皆阳,性质刚健,故乾义为健。又以其阳气运行不息,乾字左边象日之旋转,右象气,因日旋转不息而生出不可胜计之气体,乃太阳系中万有之中心力量,故乾象天。天是体,乾是用。天体运转不息之力,则名为乾。故乾为运行之动作,并非实体。运行不已,始为一切变化原动力。

(二)☷何以名坤 因其三爻皆阴,性质柔顺,随阳气而行,故坤之意为顺。凡运行之力量,倘无一承顺力量与之配合,则不能表现其力量。如棒球比赛,投手球速其疾如矢,捕手则用阴柔力量始能承受,故柔顺亦为力量。若击中头部或肩部,必造成伤害和痛苦,无法继续担任捕手任务。故曰“柔顺亦为力量”。老子曰“以柔克刚”,此之谓也。坤为阴气下降而凝聚,故象地。地为体,坤为用。坤左为土,指地;右为申,乃由甲字引申而来。古甲字写作十,代表纵横线符号,用以表示四方,故坤为形势。乾之运行力量,必须与坤之凝聚力量相配合,始能构成各种不同之形质。

(三)☳何以名震 因其三爻之中,二爻阴气在上,一阳爻始生于下,阳必向上而成动力,故震义为动。春雷震动,万物复苏,故震为雷,然雷为地下阳气上升之现象,不足以包括震义。震为动态,宇宙万有皆动变不居,故万有亦变化莫测。

(四)☴何以名巽 因二阳爻浮于上,一阴爻沉于下,阴气入阳气之内,故巽义为入。古巽字原作巺,乃两物合并之意。凡能化合之物质,其性必柔,故巽以柔顺刚,象气动生风,故巽为风。风乃无孔不入,以象征巽之动态,故巽为变之入。风遇阻碍则散,故又为散义。

(五)☵何以名坎 坎为水。因其三爻之中,两阴爻包住一阳爻,故坎义为陷、为险。水无有不下,聚集于最深之处,其变化至最深程度之意也。

(六)☲何以名离 因其三爻之中,二阳在外,一阴在内。表现于外者,光明而美丽,故离义为丽。火旺的发扬为光明,故离为火,又为文明之象。火性外刚内柔,故其燃点在外,指变化至为明显之状态。

(七)☶何以名艮 因其三爻之中,阴气凝重于下,阳气已升为极上,至于止境,故艮义为止,动极思静之意。任何变化不停之事物,必有暂时静止阶段,始能定其形。故艮为阳气运行之静止、阴气凝聚成功之象。山为最静而不易变者,故艮为山。吾人见山之静止现象,即可以知艮义。然万物变动不居,故艮之止,非真止,乃吾人眼见之止。艮《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乃为暂止,非终止也。故艮义又有终而复始之象。

(八)☱何以名兑 因其三爻之中,一阴在上,二阳在下。阴性下凝,阳性上升,一升一降,阴遇阳必变。一阴在上,阴为偶画,中为缺口,阳升如气之出于口,故兑为悦。兑亦有兑换之意,兑换则为新陈代谢之象。凡变化至某一阶段,必由此物更代他物。如苗为种子之更代,果实为花蕊之更代。兑为泽,泽为水,但非河、川、海洋之坎水,而为水草交错之浅水,草多则成原,人人可以涉水而过,故兑为悦。

八卦的逸象

四象为太、少阴阳。变而为八卦。八卦则有八象,即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一般称为大象。《易》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近取、远取之象又如何?八卦为小成。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为大成。六十四卦,便有六十四卦之大象。每卦六爻,则为三百八十四爻,便有三百八十四爻之爻象。然爻象只奇偶,因其时位之不同而有变化。爻象既不足以喻万有之变化,除以一卦之大象为本外,故又有《说卦传》之广象;广象之不足,又有后之儒者补充其逸象。为免浪费篇幅,兹列表统计如下:

表一

表二

续表

《系辞下传》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伏羲画卦之时,仰观俯察,近取远求,无处不在取象,其目的为通神灵之德、类万物之情,所取自然不一。或从某一观点取其性,或从另一角度取其情,有随事物而异,有随时空而转,错综相因,象其物宜,类聚群分,曲尽不遗。故有同一卦体,取象不一。爻动位移,象变辞异。前所列之广象、逸象,只举大略。王弼以象数繁奥,高唱扫象之说。然《易经》卦、爻系辞,均依象义而定,孔子除作《彖》《象辞》外,特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申言之,《易》象可以观察一切事物发展演变过程。换言之,扫象无以见《易》,无象则不成其为《易》。医不知象,则四诊之法,去“望、闻”一神圣之功矣,可以医而不知病变之象乎!前列大象、物象、身象、广象、逸象,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或于医理之运用,有其臂助之功效焉。

八卦与中医

八卦小成,是指对整个宇宙自然现象——动、植、矿物而言,至希读者不要认为“小成”而轻视之。从自然界言: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从动物界言: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从家庭人伦言: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从植物界言:乾为木果,坤为柄(生之根本),震为苍筤竹(青竹),巽为木,坎为坚多心(实心树木),离为科上槁(空心木,上枝枯槁),艮为果蓏,兑为毁折(果实成熟即脱落)。以上均摘自《说卦传》,略举其例而已,欲明其详,请阅前举卦象与逸象。至与中医学关系,《说卦传》又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乾何以为首?乾为天,以之代表人首,各种神经系统均聚于头,是众阳会聚之所。《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脉度篇》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难经·二十三难》亦曰:“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四十七难》又曰:“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坤何以为腹?坤为地,以之代表人腹。五脏六腑均在腹中,是众阴之根据地。以故《灵枢·脉度篇》曰:“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逆顺肥瘦篇》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难经·二十三难》亦曰:“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

震何以为足?巽何以为股?《说卦传》载:震为雷,为龙;巽为风,为鸡。两者均表示动能。前《灵枢·脉度篇》及《逆顺肥瘦篇》足之六阴从足走胸,足之三阳从足走头,带动整个人身。谚谓:“一寒从脚起。”信不诬也。《内经》言足之阴阳论据甚多,从略不再枚举。

坎何以为耳?《说卦传》曰:“坎为水,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医学上属肾,肾藏精。肾虚则精少,两耳亦失聪。《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听五音矣。”耳又与心血息息相关。心主血,故耳之听觉是否正常,端视心血供给充分与否。《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曰:“心脉微涩则耳鸣。”乃指脉中血气空虚,不能上达至耳,或气血运行不利,均有耳鸣之症。由此观之,耳与肾水、心血的关系,不论在生理与病理上,均密不可分。

离何以为目?《说卦传》曰:“离为火,为日,为电,为目,为明,为干。”故目明亮而明察秋毫。目为肝之窍,肝主脏血。《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换言之,肝血不足,则不能视。若肝阳上亢,则目赤皆疡。《灵枢·脉度篇》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目又为心之使。心主神明,又主血脉。目必须气血供养始能明视,视觉为神明所主,以故《灵枢·大惑论》曰:“目者,心之使也。”

中医眼科谓目有八廓,即水廓、风廓、天廓、火廓、雷廓、山廓、泽廓、地廓,均为目之一部分。意即坎为水廓,巽为风廓,乾为天廓,离为火廓,震为雷廓,艮为山廓,兑为泽廓,坤为地廓,与八卦相和合。所谓“廓”者,犹城郭抵御外侮,安内攘外之意也。

目既与八卦关系密切,故人体五脏、六腑、经络之精气,通过血脉传送,均上达于目。《灵枢·大惑论》曰:“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窠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出于项中。”附八卦八廓方位图表如次:

八卦八廓五脏六腑图表

总之,肝窍目,目又为心之使,肝藏血,故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通目系于脑。

艮何以为手?《说卦传》曰:“艮,止也。”又曰:“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艮虽有“止”义,然《易》理生生不息,循环不已,永无止境,终而复始。在终与始之间,犹如人之双手,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双手万能,可以创造幸福之社会,亦可摧毁丑恶之世界。有如交通警察指挥交通,停止通行与放行,有条不紊。所以,孙中山先生曰:“革命是非常的建设,也是非常的破坏。”破坏,止也;建设,始也。

如前所言,人之双手各有三阴三阳。双手之六阴,由手走腹,是向内的止象;双手之六阳,从手走头,是向外向上的始象。故曰“艮为手”。

兑何以为口?《说卦传》曰:“兑为泽,为少女,为悦,为巫,为口舌。”口舌为出纳之官,祸福均由此而出入。山水流向低洼成泽,泽水又滋润山石,使之草木畅茂,故曰:“山泽通气。”少女为最后一胎,必得父母兄姐之爱护有加,娇生惯养,活泼可爱。巫人多善窥人意,以言吉凶祸福。凡此都是“口舌”之事。口舌又为人之心意活动,脾胃所主,故曰“心藏神,脾藏意”。《灵枢·脉度篇》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主消化,脾健则饥思食,渴思饮。反之,食欲不振,饮食无味,必脾病,故曰“脾在窍为口”。脾与胃相表里,胃脉挟口环唇,故胃之气终绝,则有撮口之症。

舌主味觉,味觉又为心气所主。《灵枢·脉度篇》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气不和,则食而不知其味。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热,亦有舌赤,舌疮之症。此外,心包络、肝、脾、肾四经,均与舌本相连,若此四经有病,往往连及舌本。以故《素问·诊要经络论》曰:“厥阴终者,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虽曰心、心包络、肝、脾、肾、小肠等与舌有关,然均不若心与舌之密切,故曰“心在窍为舌”。兹将八卦与人体关系表示如次:

八卦与人体图表

太一游八宫

《灵枢·九宫八风篇》有太一移宫之说。然明医张介宾以“太一”为“北辰”,名为九宫,原文所载止八宫,后加“太一入徙,立于中宫”,合为九宫。然张氏又名其为“招摇”之宫,不类。张氏且将此八宫配八卦八风,是则太一非北辰而为“太极”也明矣。兹将原文摘要录后: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太一日进,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张氏《类经》注曰:“叶蛰,坎宫也,主冬至、小寒、大寒三节。天留,艮宫也,主立春、雨水、惊蛰三节。仓门,震宫也,当春分、清明、谷雨三节。天宫,离宫也,主夏至、小暑、大暑三节。玄委,坤宫也,主立秋、处暑、白露三节。仓果,兑宫也,主秋分、寒露、霜降三节。新洛,乾宫也,主立冬、小雪、大雪三节。共三百六十六日,同一岁之全数而止。后起于叶蛰之宫,交于冬至,乃为来岁之首也。”(此为摘要)又如何配八风?该篇又曰: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太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经,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言八风之典籍计有《说文》《吕氏春秋》《易纬》《史记·律书》《淮南子》等书。《淮南》与《吕览》大同小异。《史记》《易纬》以八节气为言,与《说文》之风名,止条、融风一字之异。《灵枢》之风名则大异其趣。将各家所言,依后天八卦“帝出乎震”次第方位表如后(见下页图表)。

《内经》言风,有实风、虚风之分,前所列之八风,均为伤人之虚风,故曰:“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两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

总之,本节所言两仪、四象、八卦,均为中医理论之基础。中医以阴阳为总纲,两仪者,即阴阳也。中医由阴阳而生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由阴阳而生表、里、虚、实、寒、热等八纲辨证之治法,系由《易经》八卦以乾父、坤母生震、巽、坎、离、艮、兑等六子而来。表与里相对待,虚与实相对待,寒与热相对待。《易》卦震、巽相对,兑、艮相对,坎、离相对。表者,巽风也;里者,震雷也;虚者,兑泽也;寒者,坎水也;热者,离火也。张介宾曰:“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则天下之病,固不出此八者。”(《景岳全书》

“帝出乎震”与“八宫方位”表

举凡中医运用阴阳学说为总纲,而以“八”数赅括之者,皆本八卦而来。例如前举之八风,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八方,日、月、星、辰、春、夏、秋、冬之八正之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八节正气,《素问·五藏生成篇》之八谿,《素问·骨空论》之八髎,《难经·八十一难》之八会与八脉,《景岳全书》中所载古八阵、新八阵之治。张氏在《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四分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医明乎此,方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而对待之体、消息之机、交感之妙、错综之义,昭乎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