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三先生序

扫一扫,进入课程

《易》其神矣乎!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虽今日科学足以登月球、探太空,亦不外乎其所言理、象、数三大法则。中外若干得诺贝尔奖之科学家,多自称其理论导源于《易》。《汉书·艺文志》谓《易》为诸经之原,信不诬也。

中医其至矣乎!有望而知之之神,闻而知之之圣,问而知之之工,切而知之之巧。明天人一体之理,察人生造化之机,诚中形外,探赜索隐,使弱者强、衰者寿、死者生,虽今日西方医学得科技发明之助力,而日新月异,亦不外于《内》《难》(《黄帝内经》《难经》)二经之原理原则。

《易经》以太极为本体,医书以元气为根源,自古及今,充塞宇宙之间,唯一气耳。茫茫往古,混沌未开,初唯元气,孔子称之为太极,后之儒、道、墨、法、阴阳、医者各家各派,各凭己意,名词纷立,太一也、太乙也、太虚也、太易也、太初也、太始也、太素也、至中也、至理也、太道也、元气也……令人目为之眩,莫衷一是。本学院黄教授绍祖兄为厘纷繁,引经据典,详加考证,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之理,融《易经》乾元、坤元本乎太极之道,谓“肇基化元”之天元,即后世医家所云之“元气”,进而推论“太极即元气,元气即太极”,发前贤之所未发,深得我心之同然。

《易》言天人一理,外分天、地、人三才;医言人为小天地,脉分三部、九候。自整体言,《说卦传》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自经脉言,八卦分为十二经脉之走向。自局部言,八卦又可浓缩为五脏,为六腑,为眼,为耳,为脸,为手掌。六十四卦配之以阴阳,合之以五行,生克变化,阴阳不测之谓神,作者于此反复申论,以《河》《洛》配人体,从八卦乃至六十四卦言生理与病理,融医于《易》,非深于《易》医之理者,何能及此?

自王太仆注《素问》偶用《易》理以为言,后之医家唯张介宾氏之《医易义》深得其中之三昧,惜曲高和寡,后继无人,容或有之,亦因《易经》难明而望洋兴叹。知医者不知《易》,知《易》者不知医,虽有稍事涉猎者,终如隔靴搔痒。绍祖兄于两年前承本院董事长陈立公之请,开讲《易经与中医学》,我曾建议他详研张介宾所著《医易义》及《类经》,一年完成《医易义今注今译》,凡二十余万言(今列为下编),再年完成其上编,总名之曰《易经与中医学》,都四十万余言。用力之勤,研究之精,考证之广,下笔之快,非学养有素,深于《易》理与医理者所难能也。彼虽曰为医学界之外行,读其书者均将谓其自谦而不置信也。兹举一事为例,本书下编于《中华日报》连载近年,千余读者纷纷函电希能提前出版专书,可为明证,他日洛阳纸贵,必可断言。

陈立公屡言中医之理论基础为《易经》,学医者不可不读。今本书一出,则于中国传统医学之发扬光大,厥功尤不可没。书成,索序于余,爰述本书梗概,乐为之介。

山左宗弟黄维三敬撰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