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傳》
魯僖公二年及五年(公元前658、655),晉國先後兩次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虞師晉師滅夏陽〉一文兼寫兩次的情節,突出虞公的愚昧,為了貪圖晉國的寶物厚禮,竟然借道給晉軍通過,甚至充當先頭部隊領路打人,滅了鄰近的虢國。最後沒有鄰國的支援,虞國也難逃一劫,回程時給晉國吞併了,而寶物又回流到晉國主人身邊。這就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唇亡齒寒」的故事。
《穀梁傳》是《春秋》三傳之一,魯人穀梁子作。《穀梁傳》以議論為主,敘事比較簡略,刪掉了一些情節,不及《左傳》完備,但文章剪裁得當,也是一篇可以自圓其說的作品。本書另選了〈宮之奇諫假道〉一文(見頁022),可以相互補充,使讀者更了解這一段史事的真相。
晉師攻打夏陽,滅掉了虢國。虞、虢本來是相互依存的小國,但虞公為了貪圖晉國的財物,竟然給晉師帶路攻打虢國。所以孔子作《春秋》,就把虞師放在前面,表明他是禍首,必須受到譴責,而虞公更要對滅夏陽之事負主要的責任。
[原文]
[虞師、晉師滅夏陽1。]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2,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3,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4。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5。滅夏陽而虞、虢舉矣6。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7,荀息曰8:「君何不以屈產之乘9、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10?」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11。」公曰:「宮之奇存焉12,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13,又少長於君14。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彊諫15。少長於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16,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17。」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18,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19!」挈其妻子以奔曹20。
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21。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22:「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23。」
1 虞師:虞,姬姓國,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師,泛指軍隊。古代軍隊編制以五百人為旅,五旅為師,師有二千五百人。夏陽:虢(粵:gwik7,郹;普:guó)都。虢有二都,一為夏陽(山西平陸縣東),或作下陽;一為上陽(河南陝縣李家窯村)。
2 虞無師:虞乃小國,軍隊未達師級的編制。
3 晉:姬姓國,周成王封弟唐叔虞於晉,都於絳(山西翼城縣東南)。晉國據有山西等地,國力強大。
4 為主乎:為(粵:wai4,維;普:wéi),作出,動詞。為主,作出主動,出主意,引申作了主謀。或訓為了,介詞,則讀去聲(粵:wai6,位;普:wèi)。
5 邑:塞(粵:tsci3,菜;普:sài),邊塞,名詞。
6 舉:拔也,攻破。
7 晉獻公:名詭諸,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676–前651)。虢:姬姓國,即北虢,在今河南三門峽巿和山西平陸縣一帶,位於虞國的南部,隔着黃河相對。虢公名醜,為晉所滅,逃往洛陽。
8 荀息:字叔,晉大夫。
9 屈產之乘:屈(粵:wat7,鬱;普:qū)產,晉地,在今山西石樓縣東南。或以屈為晉地,屈產即屈地所產。乘,一車四馬曰乘(粵:siŋ6,剩;普:shèng),本文指馬。
10 垂棘之璧:垂棘,晉地,在今山西潞城巿西南。璧(粵:bik7,碧;普:bì),美玉。
11 中廄:廄(粵:gau3,夠;普:jiù),馬棚,馬槽。
12 宮之奇:虞國的大夫。
13 達心而懦:達,明白。
14 又少長於君:少(粵:siu2,小;普:shāo),稍微;長(粵:dzœŋ2,掌;普:zhǎng)於君。這句解作比國君大一點。
15 彊諫:彊(粵:kœŋ4,強;普:qiáng),即「強」,堅決,加大力度。
16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玩(粵:wun6,喚;普:wán)好(粵:hou3,耗;普:hào),即珍玩、愛好,指馬與璧。全句譯為那些珍玩愛好的東西只供眼前短暫的享受,但享樂過後的災禍卻要整個國家長時間去承受。提醒做人要有憂患意識,不要耽於逸樂,自取滅亡。
17 中知以下:知(粵:dzi3,智;普:zhì),通「智」,指智慧,中知以下即比較愚蠢。
18 使者:使(粵:si3,試;普:shǐ),出使,使節。
19 其斯之謂與:與(粵:jy4,如;普:yú),疑問語氣詞。全句譯為就是這樣的情況嗎?
20 挈其妻子以奔曹:挈(粵:kit8,揭;普:qiè),帶領。曹,姬姓國,武王同母弟叔振鐸所封,都陶丘(山東定陶縣西北)。
21 五年:史載魯僖公二年(公元前658),晉國借道攻佔虢國的夏陽。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晉國再次借道攻陷虢國的上陽,回程順道滅了虞國。五年指魯僖公五年,而不是滅了虢國五年之後再滅虞國。
22 操璧:操(粵:tsou1,粗;普:cāo)璧,捧着美玉。
23 馬齒加長:長(粵:dzœŋ2,掌;普:zhǎng),老化。馬齒由尖而磨平,隨着年歲的增長,顯得老化。
〈虞師晉師滅夏陽〉的重點是講述「唇亡齒寒」的故事。
本文可分四段:首段解答「其曰師何也?」及「其先晉何也?」的觀點。後三段全是解答「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問題的來龍去脈。
第二段荀息獻策,要一舉滅掉虞、虢二國,其實不單是借路,連寶馬和美玉都只是暫時借出觀賞而已,最後還是要收回來的,可見慮事周詳。而荀息評宮之奇「達心而懦,又少長於君」,指出他的為人及個性弱點也很到位。
第三段是宮之奇的諫言,軟弱乏力,毫不動人,但「唇亡則齒寒」卻成了千古的格言,印證了慘痛的亡國故事。
第四段摹寫晉國的勝利者姿態,荀息志得意滿,牽馬操璧,證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提醒做人要有憂患意識,不要耽於逸樂,自取滅亡。雖玩好在前,也要考慮國家的憂患所在,保持冷靜的頭腦,可是愚昧的虞公就不會明白這個道理了。
1.把下列文字語譯為白話文:
(1)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回答以下問題:
(1)本文塑造了荀息、宮之奇兩位謀臣的形象,一成一敗,二人的表現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穀梁傳》為甚麼認為虞公比晉君要為攻佔夏陽一事負更大的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虞師、晉師滅了夏陽。〕不是國都而說滅,就是看重夏陽了。虞國的軍隊未達師級的編制,《春秋》說是師,為甚麼呢?因為虞國先於晉國,這不可以不說師的。為甚麼說虞國先於晉國呢?因為虞國作了主謀滅夏陽。夏陽,就是虞、虢交界的要塞。滅了夏陽,虞、虢兩國都會被攻破。
虞國作主謀滅掉夏陽又為甚麼呢?晉獻公要討伐虢國,荀息說:「國君為甚麼不用屈產的名馬,垂棘的美玉來向虞國借路呢?」獻公說:「這是晉國的國寶,如果收了我們的禮物而不借路給我們,那又怎辦呢?」荀息說:「這裏牽涉到小國怎樣事奉大國的原則。對方不給我們借路,一定不敢接受我們的禮物。如果收了我們的禮物而借路給我們,那就是我們從內府的庫藏裏面提出來,而藏在外府的庫藏裏面,從中央的馬房裏面拉出來,而放到外圍的馬房裏面。」獻公說:「宮之奇在,一定不會接受的。」荀息說:「宮之奇的為人啊,內心明白,可就是怯懦,而且他又稍為比虞君大一點。內心明白,話就說得簡短,怯懦就不能堅持諫諍,稍為比虞君大一點,虞君就看不起他了。那些珍玩愛好的東西只供眼前短暫的享受,但災禍卻要整個國家長時間去承受,這要有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預想得到。我猜想虞君只是中等智慧以下的人。」獻公於是就借路去攻打虢國。
宮之奇勸諫說:「晉國派來的使節,說話謙卑,禮物又很名貴,一定會對虞國圖謀不軌的。」虞公不聽宮之奇的意見,就收下了晉國的禮物而借路給晉國。宮之奇一再進諫說:「俗語說:『嘴唇沒了,牙齒也會受寒。』就是這樣的情況嗎?」他領着自己的妻子、小孩投奔到曹國去了。
晉獻公滅了虢國。魯僖公五年,又攻佔了虞國。荀息牽着寶馬捧着美玉呈上座前說:「美玉還是過去的老樣子,但寶馬的牙齒就有些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