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伙计

伙计——名词。人称代词。

如果你在餐馆里大喊:伙计,伙计,伙计!大家都会看着你,谁也不会搭理,因为估计你是个疯子,闻到香味就发作了。

伙计的原义有两个:一是指合作的人;二是旧时指店员和长工。尽管它在经济近乎停滞的漫长岁月里一直被使用着,但明显带有一种难以明晰化、但都能感受到的蔑视情绪。以前在国营商业场所,如果这样称呼营业员,他们被体制照耀的自尊心会立即显示出来,兜头就跟你一顿痛骂,或者悄悄往你点的菜里吐口水,让你“食人唾沫”,来教训无知之辈。就是在个体户的商店里,跑堂的小二也不是乱喊的,一般称“幺师”,要亲切一点融洽气氛,就“兄弟、兄弟”一番,看你人大面大的,知道尊重下人,对方一高兴,端出来的菜分量就挺足!

现在,无论什么性质的宾馆、餐厅,一进门,迎宾小姐和领班就朝你微笑、鞠躬,你就算是个瘪三,也不好意思耍泼了,面对青春靓丽的小姐,还喊什么伙计?

2.摩登

摩登——形容词。外来词音译。

摩登来自拉丁词根mod的模型。有现代的、新式的、时髦的、不同于过去的等等意思,汉语中的摩登是英语单词modern的音译词。移植到汉语语境里意义发生了游弋,指合乎刚刚流行的式样,或者是时髦。很显然,在汉语当中,这个词的范围更狭隘,还带有轻微的讥讽味道。

把穿戴新潮、涂脂抹粉的年轻女人称作摩登女郎,将挥金如土的糜烂方式称为摩登生活,最能够体现中国式摩登意味的例证,当数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对光怪陆离的资本世界进行了无情揭示。

如今,现代已经不再摩登,摩登已经不能代表“摩登”了,在后现代、新新人类、解构、酷、飘一代等词汇大举涌入人们的视野之时,摩登就现出了它土气的一面。

3.港客

港客——新兴名词。人称代词。

70年代末,久违了的中国逐渐敞开国门,身着奇装异服的海外人士开始出现在内地的大街上。这对几十年流行臃肿蓝制服的内地人来讲,不亚于一场刚刚过去的唐山大地震。除了老外,穿作洋气的华人就有了个统一称呼:港客。

港客一般穿西服或者花格子衬衫,喇叭裤,戴蛤蟆镜,留长头发,足登白色旅游鞋,说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内地人争相效仿,年轻女人为凸凹三围就塞起棉花,穿上性感的体恤;商界冒充港客的人士很多,上演了不少闹剧。因为那时人们认定港客就是百万富翁的具体指称。由于港客爱穿旅游鞋,加上那边天气炎热,真菌密布,脚板奇臭,这种“香港脚”大概是内地人没有学会的。

随着内地服装的日新月异,港客就逐渐被色彩缤纷的世界淹没了。就像那些走私进来的旧衣服,谁还敢穿出门呢?

4.同志

同志——名词。人称代词。

小时候看苏联电影,发现他们互称公民,觉得十分新鲜。当然了,影片中对斯大林等领导是例外的,都称为同志。以至于那时我就认为同志是个高规格的称谓,相当于我们称呼首长,而公民则相当于老百姓。

这一影响是深远的。在《辞海》“同志”一词的三个解释里,后两个解释就附会上去了很多意识形态色彩。它的原义出自《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是指志向、趣味相同的人。在长期的斗争中,的确集合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同心同德太久了,抱得太紧,尚没有解决个人温饱,就会出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来,同志这个称呼在生活中无论是基本、还是特定的意义已经完全消逝了,只特用于政治场合。它仅仅是一种外延广阔的人称。比如,你要去车站,见到一个老太太,你就说:“这位老同志,请问车站在哪儿?”实质上,你与别人既不同心,也不同德,很多时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你们怎么成了一根藤上的苦瓜呢?

眼下,先生、老板、经理、董事长、皮条客、息爷、小蜜满天飞,但相比起来,总体上更接近同志的本义。他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赚钱!由此,如果“经济的动物们”互称同志,才名副其实。近年来,由于同性间的亲密关系成为道德关注的焦点,他们一直是以同志相称相亲的,就给词语注入了异样的品质。

5.欧罗巴

欧罗巴——名词。外来词音译。

20世纪早期的文人学子,大都经历过欧风美雨的洗礼,浸淫于西洋文化中,回眸故土的落后,其心态是十分复杂的。他们笔下常常出现“我的欧罗巴哟!我的爱人哟!”之类火热而幼稚的诗句,企图留下游学历程的吉光片羽。在当时的读者看来,欧罗巴听起来就显得洋气,大概就是指一个妙不可言的桃花源,估计在月亮嫦娥宫的附近。

欧罗巴是拉丁语Europa的音译,主要是指地缘学上的欧洲地区。移植到汉语,就成为文明、进步、科学、富裕的象征了。

现在,大概没有人胆敢如此炫耀自己的无知了,欧洲就是欧洲嘛。只是在人类学当中,“欧罗巴人种”的称谓一直是存在的。

6.旧货

旧货——名词。服装代词。

80年代初,各地都有旧货出售。但旧货并非指跳蚤市场上的旧家具旧电器等物品,而是专门指旧服装。货源是国外主要是日本、韩国的服装垃圾,被不法分子偷运进来,分销各地,再熨烫一下,就上市出售。有的衣服上甚至还有血迹,这多半是从死尸上刮下来的东西。但由于旧货款式新潮、面料高级、做工细腻,加之价格不高,别人的旧货拿过来就成为了新货,旧货的买卖一度十分兴旺。

穿旧货的人多是年轻人,在告别了草绿军装、中山服以及蓝色粗布之后,什么丝绸长裙、超短皮裙、快巴裤子、纯毛西服,迅速展现在充满活力的身体上,引来路人羡慕的眼光。谈恋爱都要穿旧货去,显得帅气!

90年代后,服装市场的空前繁荣,加上管理部门的打击,旧货逐步退出江湖。现在,打工仔也穿崭新的西装当工作服,才20块钱一套嘛!

7.罗曼蒂克

罗曼蒂克——形容词。外来词音译。

原文是法语romantique(romant浪漫+-ique),汉语的字面读音来自英语romance的音译。有以下意思——浪漫的;传奇性的;浪漫的经历;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浪漫主义的;浪漫派的等等。在汉语中,则专门指男女之间不顾实际、游移于伦常之外的欢爱举动,略微带有贬义。

在汉语里,罗字就有轻软的丝织品之义,例如宋·张俞的《蚕妇》:“遍身罗绮”。而曼字含有柔美、细润的底蕴,如:曼睇(媚视或美盼)、曼颊(细嫩的面颊)、曼丽(柔媚美丽)、曼妙(美艳柔美)、曼帛(细腻精美的丝帛)、曼理(细腻的肌肤)等。这个词的翻译,同样体现出翻译者“中西合璧”的匠心。

在二三十年代,很多文人、艺术家对罗曼蒂克生活予以过叹为观止的实施计划,例如诗人徐志摩、邵洵美、作家郁达夫等等,奋力追求美女,也写出了色彩纷呈地传世佳作,并留下了许多供后人评说的情爱甚至风月话题。

浪漫的男欢女爱如今更上层楼,是时尚,是没有结果的同居,是AA制的和睦相处,是同床异梦的合理延续,是离婚后仍然同住一屋的藕断丝连!远已没有了早期文人们罗曼蒂克的决绝,而是首鼠多端,脚踏几条船。真不知是感情的进步,抑或是激情的消退。

8.嗟夫

嗟夫——语气词,动词。

嗟夫为形声,从口,差声。本义表示忧感,发出感叹声。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嗟叹使心伤”、唐·韩愈《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等等。作为动词时,表示叹息。如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又如:嗟呀(叹息);嗟咨(慨叹);嗟怨(悲叹;怨恨);嗟伤(叹息伤感)。

古代的文人,把慷慨激昂视为抒发自己情感的主旋律,他们的文章里语气词就特别多,好像有罄竹难书的苦痛。这种忧患意识影响到后来者,也一股脑儿地“嗟夫”起来,哦哦哦啊啊啊,在白话诗歌当中,高频率的出现,如果剔掉语气词,一首诗就没有几个字了。

当代人已经无须这般扼腕顿足,感情来了就扯起破嗓子唱歌。谁再“嗟夫嗟夫”一番,别人还认为是在叫他“姐夫、姐夫”,都爽快地答应。

9.扑满

扑满——名词。古代器物名称。

扑满是以前用来存钱的瓦器,像没口的小酒坛子,有一细长的孔,可放入钱币,要打破后才能取出来。这个词的构成是非常具有动感性的,把动作、收获、声音都恰到妙处地包容了,试想,只有把一个沉甸甸的罐子“噗”地摔破,铜钱才会哗哗地“铺满”桌子。

扑满是对小孩子意志的考验,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全部获得“扑满”的意韵。但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坚守,钱没存进去几个,就把扑满砸烂,买糖吃了。这样,瓦片比钱还多,就失掉了扑满的本来面目。

现在的小孩,同样也存钱,钱罐是用塑料或者铁片做的,很漂亮,或者干脆就存进银行,根本就不知道扑满为何物了……

10.肩舆

肩舆——名词。古代用具名称。

舆字的意义较多,有地理、言论的含义,这里是专指轿子,从字面上就可以推测,肩膀上的轿子,自然是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

《资治通鉴》里有“导使睿乘肩舆,具威仪”的句子,注释的意思为:“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可见,肩舆既不是滑竿,也不是八人抬的大轿子,而是比较简捷但不失庄严的轿子。

肩舆一词使用到本世纪50年代,随着劳动阶级的当家作主,自然把脚夫和肩舆一起视为被压迫的对象,一旦翻身,把肩舆连同上面的老爷们全部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有人名词作动词用,写出了“让我们肩舆时代重担”式的诗句。可见,一件普通的代步工具,也折射出强烈的政治色彩。

11.乔其纱

乔其纱——名词。外来词音译。

乔其纱是法语getteepe的音译,但也隐含了汉语的表意功能,因为乔其纱是一种极薄的透明细纱,又多是窗帘或者妇女夏季服装的面料,就有“瞧其纱”的深层含义。可以说,这个词的翻译是非常圆融到位的,体现了翻译者深厚的双语修养。

乔其纱在大陆流行了几十年,尽管在特定年代里,朴素的棉布服装成了一个人品德的某种表现,但爱美是人的天性,即使是革命得热火朝天,但姑娘们仍在外套遮掩下穿起乔其纱衬衣,即使很热,但心里是凉快的。偶尔脱掉外衣,小伙子们的眼睛就直钩钩地盯在了乔其纱上……

相对于棉布,乔其纱算是凉爽的,但化纤织品很吸热,除了增添肉身的“朦胧美”,穿起来并不舒服,逐渐,这个词连同乔其纱一起,被日新月异的纺织品以及语汇淹没了……

12.掌柜

掌柜——名词。人称代词。

“掌柜的,算帐!”这样的称呼在影视当中非常普遍,“掌柜的”就成了老板的代词,而且,多是指餐馆、茶楼的小老板。词性为中性,既无所谓尊重,也没有蔑视。

在以前的营业场所,进门处就有一个弧形的柜台,类似于现在的吧台,营业款都是由老板亲自收,假手于人,就无法避免从中贪污的事情,柜台里放着钱,“掌柜”由一个普通的动作,就此衍变为一个职务。

这个柜,也是不好掌的,迎来送往、赊欠赖帐滋事者,都必须一一摆布妥帖,力求和气生财。解放后,人民的服务员成为体制内的流行语,一个小馆子的负责人绝对不能叫掌柜了,这是封建余孽嘛,要叫总经理,别人听舒服了,算帐时,就免掉你几分钱,算是回报。

13.布尔乔亚

布尔乔亚——名词,形容词。外来词音译。

布尔乔亚是法语bourgeoisie的音译。作为名词,指中产阶级、商人、资产阶级;作为形容词,指中产阶级的,平庸的等等。在汉语当中,老百姓理解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布尔乔亚的意思都不一样,反映出特定年代的特殊心态。这同样也是法语本身所没有包含的意味。

资产阶级是人民的剥削阶级,谁被归属到资产阶级的范畴,几乎就是人民的对头。语气稍微缓和点,就叫小资产阶级。词语赋予的憎恶是非常分明的;而中产阶级则显示出某种“中性”倾向,就是有钱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布尔乔亚就更暧昧,只是觉得有洋盘倾向的东西,就可以套用一番。有女人喜欢穿连衣裙,别人就命之为:小布尔乔亚情调。

不曾想过,布尔乔亚所派生出来的几个词都成为了历史的过去式,独独中产阶级在现在大行其道,社会也以中产阶级的白领生活模式为时尚,有点钱的人惟恐别人不把他视为中产阶级之一员。只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叫“小中产阶级”的。

如今,很多人的物质水平的确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标准,但其精神生活,则多停留在爆发户的骄奢淫逸水平上!

14.忆苦思甜

忆苦思甜——联合词组。短语。

这是一个联合式的并列词组,也是短语,其字面意义并不多,但游弋出词语本身的含义就十分丰富了。

忆苦思甜始于1947年冬季开展地新式整军运动,旨在教育解放军战士,激励他们的斗志。解放以后,忆苦思甜的运动逐渐在各地推广,到70年代初,已经登峰造极。受过地主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农民、工人,纷纷走上讲台,跟学生们上一堂苦大仇深的教育课。老人们由于没什么文化,常常是没说几句完整的话,就哭成一团,然后语无伦次,几近昏厥!在如此感动的气氛当中,学生们都登台发言,声讨万恶的旧社会,感谢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并奋笔疾书,把作文、大字报刷满教室。

有的学校、机关还组织成员吃忆苦饭,清水里煮猪草和红苕,以体验旧制度的真实感受。这些扩大和巩固阶级斗争的招数,其效果到底如何,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在经济时代,如果说忆苦思甜还有现实的转喻作用,那就是回忆自己的贫穷、思索致富的途径了。人人都在苦思,样子就跟横路劲二差不多。

15.水门汀

水门汀——名词。外来词音译。

水门汀是英语cement的音译,指水泥,接合剂;在英语里还有动词的性质,是接合、用水泥涂、巩固、粘牢的意思。在汉语当中,只有名词的指称。

严格的说,水门汀是方言词,是洋泾浜英语流行的沿海地区首先翻译出来的,加之水泥是舶来品,随着水泥的推广运用,水门汀也抖起了威风。在更为封闭的地区,连水门汀也不懂,当地人只称其为“洋灰”,什么建筑用洋灰一抹,都是管用的。可见,即使是一件很简单的物品,一旦用洋名称呼,就身价不凡,体现了人们在落后的之余的羡慕!

水泥就是水泥,现在供大于求,连卖带送也难以出售。如果卖主还摆出几十年前“水门汀”似的高傲劲儿,这不是扮酷,而是穷疯啦……

16.工头

工头——名词。人称代词。

工头在英语里是foreman,即带领、监督工人劳动的人,工人领班;或者为taskmaster——强派工作或使别人负担劳动的人。汉语当中,这两个意义都存在,只是没有英语那么细化罢了。

在以前的电影、小说描述里,工头基本上就是资本家忠实的走狗,更多的时候是充当打手的脚色,挥舞着皮鞭,朝倒毙者身上猛抽,这一幕构成了革命的导火索。这样看来,工头是在帮资本主义的倒忙了。可见,工头这个词汇上附载着阶级斗争的历史,类似于戏剧里的智力低下的丑角。

到后来,工头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有时指在工人中有声望、有号召力的头目,工作身先士卒,处理事情公平合理,大家在他的影响下,公而忘私,都成了先锋队的代表。工人们不叫这样的人为工头,而是亲切地称呼为“头儿”,领导一高兴,就把这种工头提拔为组长或者股长之类的芝麻官。说也怪,自一正式任命后,股长、组长的称谓就代替了“头儿”的亲热,就进入体制的轨道了……

17.特务

特务——名词。人称代词。

特务,本指特殊任务,中性词,如特工、特务工作;作为人称代词,指特工人员,做特务工作的人员;第三个意思就很有地域和体制色彩——密探,被派遣或收买来从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的敌对人员。第三个意义由于广为人知,一度时期,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抓特务,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已经完全淹没了词汇的原义以及中性立场。

50—60年代,混入或者潜伏在大陆境内的特务肯定是有的,但是不是有那么多,多到农村的坟墓里、粪坑下也隐藏着特务窝,暂且不论,但文艺工作者高度敏感的斗争神经早已启动,在作品当中奋力展现平静生活里的斗争,反特小说和电影成为了最热门的作品。特务一般都长得獐头鼠目、鸠形鷎面,穿作怪异,举止惊慌失措,很容易被雪亮的眼睛发现,预示平静生活中的不平静。以至于居委会都要组织居民进行联防巡逻,严防特务破坏水龙头或偷割电线!

如今,间谍的称谓已经取代了特务,词性上鼎沸的斗争情绪已然降温,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人称代词,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18.淡巴菰

淡巴菰——名词。外来词音译。

淡巴菰是西班牙语tabaco的音译词,原意是印第安人的草烟管,后转意为草烟。淡巴菰的翻译也符合汉语的构成。菰,即茭白,禾本科,菰属。一种多年水生高秆的禾草类植物,茎中因寄生菌的作用而形成笋状结构,称茭白笋,可供食用。如:菰稗(茭白和稗子);菰首(即茭白);菰苇(指茭白和苇)等。菰也同“菇”,如:香菰,草菰。汉语的淡巴菰一词就预示了烟草的本草属性。

烟草是一种高而直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产于南美洲,具有卵圆形倒披针形叶片和由管状白色粉红花组成的圆锥花序。它的叶子可以制成烟丝,即卷烟。由于中国以前没有种植、抽吸卷烟的习惯,只有叶子烟,对外来的淡巴菰,当初人们又是好奇,又是兴奋。

烟草商人为了推广淡巴菰,开始阶段大打广告,四处送人,欢迎免费试吸,让很多人上瘾后,就欲罢不能了。毕竟淡巴菰比起叶子烟来,要方便得多,口感醇和,价钱虽然贵些,但显得洋气,逐步就普及开来。

到50年代,卷烟、香烟的称呼已经取代了洋名淡巴菰,主要在于淡巴菰已经完全本土化,中国的吸烟人口居世界之最,产值惊人,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鉴于卷烟对人体的危害,这未必是件好事。

19.掮客

掮客——名词。人称代词。

掮字有把东西放在肩上运走之意,如《老残游记》中就有“只见外边有人掮了一卷行李……”的句子。又如:掮鹰放鹞(喻指不务正业的纨袴恶少的行经);掮洋钱(比喻垫钱。指旧时妓院中的娘姨、大姐借钱给妓女)。掮客,就是为买主与卖主之间签订买卖(如房地产、货物或证券)契约或合同、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人。类似于或比喻为掮客的脚色,在老百姓看来,都不是什么好货。

中国人历来对获取中间好处的行为较为蔑视,还称呼他们为“铲铲客”、“两头宰”,雁过拔毛,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举动,榨取劳动者的利益,甚至获得了比当事人多得多的好处。这实质上是传统观念的作祟,重农轻商,重视个体生存的能力,而轻视经济中转环节当中的利润。

到了经济时代,经济中介行为已经广为普及,中介商更是遍布街头,衍变成为一种堂堂正正的职业,个别头脑灵活之辈,就视自己是当然的中介人才了。但是谁也不再使用掮客这个多少有些让人讨厌的词汇了。但对政治掮客、军火掮客等,却仍这么称呼这些见利忘义之辈!

20.中山装

中山装——名词。服装名称。

中山装本是一种普通服装,上身有四个口袋,五颗钮扣,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倡并穿作而得名。但由于那个时代除了长衫或者西服,好像实在没有适合于严肃场合的服装,中山服的出现,几乎就成为男人们庄重、本土化的象征。

毛泽东等领导人几十年穿作中山装,并把衣服的款式做了一些小调整,如把衣领加宽,加大,并有面料厚薄不一、款式一致的多套中山装,在西方,就有“毛式制服”、“毛式服装”的称呼。五六十年代,中山装更是大行其道,毛料西服大处理,几毛钱一件也没人敢买,就更不用说穿上身了。中山服已经被赋予了十分浓郁的政治色彩,是对先进和觉悟的表白,连挑粪的农民和小学生也穿起了蓝布中山服!

中山装逐步淡出,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如今,偶尔见到个把穿中山服的老者,多半是从大山里面出来的,在城市塞满西服、茄克的人群里走动,就像个另类。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领导服装潮流的人呢?风水年年变嘛!

可见,一件普普通通的服装,在美观和保暖之外,都蕴涵着主观意识的力量!甚至,这种力量远远大于穿作本身。

21.向阳花

向阳花——名词。植物名称转喻词。

向阳花是向日葵的另一种称呼。

向日葵是向日葵属(Helianthus)的一种植物。一年生,茎高叶大,圆盘状头状花序,呈深黄色,常朝着太阳吸收光照。种子叫葵花子,俗称葵瓜子。就是这么一种普通的植物,但在特定的年代,它被改名换姓了,叫向阳花,或者朝阳花。

向阳有面对太阳、朝着太阳的意思,比喻蒙受恩遇。50年代至70年代,向阳花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开不败,拒绝凋谢——小学生是学校的向阳花,年轻农民是人民公社的向阳花,青年工人自然是工厂的向阳花,军人是钢铁长城的向阳花,店员是供销社的向阳花,英雄就叫李向阳,街道改名叫向阳街,居委会叫向阳居委会,连院子也叫向阳大院……这么多花朵在奋力茁壮成长,堪可玩味的是,自然中的向日葵连同所有别花属,倒是越来少见了!以至于学校上美术课,要学生画向日葵都找不到实物!

向日葵如此受到青睐,除了它“向阳”的生物特性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没有引以重视的,那就向日葵没有香味。在大除资产阶级“香花毒草”的年月里,具备“向阳”和“无味”的忠诚、朴素要求的,还真不好找!

时间过得太快了,当瓜子店飘出的香味吸引我的注意力时,才猛然想起,向阳花已经完全被葵瓜子取代了,耳边都是嗑瓜子的声音……

22.文明棍

文明棍——名词。物品名称。

文明棍,也叫文明棍儿,由于是从英语stick翻译而来,也有“斯帝克”的音译名词,流行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指西式手杖。

一根很简单的手杖,又不是什么高技术产品,为什么要叫“文明”呢?文明有三层含义,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或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或是旧指具有当时西方色彩的东西,例如文明戏、文明电影等。

后一个意思,显然就不是文明一词本身所具有的含义了,而是当时落后的国力一种趋时的表现。我们经常在以往的电影里看这样的镜头,一个买办从洋行出来,刚才是奴颜媚骨,转眼就趾高气扬起来,挥舞着文明棍,往黄包车车夫背上猛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买办从文明棍里抽出一把寒光闪烁的利剑,企图负隅顽抗,自然是邪不胜正,文明棍被劳动人民打得稀烂……

文明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压迫人民的道具,就跟皮鞭一样。不同的是,文明棍又是文明的道具,是绅士风度的象征,这就构成了绝妙的讽刺!

23.投机倒把

投机倒把——行为名词。罪名。

投机的本意是见解相同。如:话不投机、谈得投机等。在这里,投机专指“利用时机谋取私利”的行为,如投机取巧、投机商、投机买卖。倒把是倒手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以欺诈的手段牟取暴利。如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利用时机谋取私利等。

“投机取巧最可耻”是以前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的民谚,据此可以想象人们对个中牟利行为的蔑视。由于多年来物质生产的匮乏,权力部门视投机倒把为扰乱市场、引起恐慌的严重犯罪行为,是向完美的计划经济挑战的举动,均予以坚持不懈的严厉打击。一个人买几十个鸡蛋到异地去卖,也被抓起来问罪。但物质的稀少、单一不是依靠打击就能丰富起来的,这样的常识却无法引起任何重视,本末倒置的事情一直就延续到了改革开放之初。

作为价值流通环节的中盘力量,中间商通过见缝插针的迂回和捕捉先机,获得利益是很正常的事,是他们劳动价值的体现,这就是常识。中间商很多都成了大亨,受到人们的尊重,开始享受各种社会待遇了,什么投机倒把?早扔爪洼国去了……

24.大班

大班——名词。职务名称。

鸦片战争前,外国商船中的管货和处理商务的货长,依照其职务高低,分别称为大班、二班、三班。以后逐渐推广开来,成为对洋行经理的称呼。再往后,这个职务名称就完全本土化了,凡是与洋钱沾有点关系的中国人,都被人们尊称为大班。

用职务来作为人称代词,透露出亲切和紧密的关系,也是讨好他人的办法,连个股长不也被别人“股长、股长”地鼓噪个不停么?旧时社会上,尤其是在服务行业,跑堂的一见身穿洋服的客人就叫大班,一见穿中式服装的人就叫老板,别人这么尊敬你,你就得像个样子,付帐的时候别小气!

大班这个词汇透着中性,并没有西方霸权话语的意味,也没有洋奴气,但也没有向本土名称靠拢,例如管事、当差、师爷等等,估计发明这个词汇的人,是周全考虑到了这些因素的,算得上是好译名。以至于现在,大班的称谓还在一些地方流行。

25.买办

买办——名词。行业或人员称谓。

买办有两个含义:一指旧时官府或豪富人家中管采购、办理杂务的人;二指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商业、银行业、保险业、工矿业、运输业等的中间人和经纪人。例如,吴趼人的著名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就有很多有关买办的描写:“一时船上买办来了,账房的人也到了……”显然,书里展示的买办,是资本家的经纪人。

老百姓说的买办,一般都是指洋奴。买和办两个动词的并列,显示出这个职业还是务实的,还是颇有些辛苦的。只是买办长期跟外国人打交道,一般都被洋化了,头抹发蜡,手舞文明棍,脚登尖头皮鞋,满嘴洋泾浜英语,连中国话都说不利落啦,就让人十分反感,难怪人们会骂他们是洋奴。

买办阶层逐步发展为买办资产阶级,最终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难以消泯的痕迹。而且,放之于被资本奴役的国家,买办就像逐臭的苍蝇,无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