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会不会让我也变成谣言的传播者呢?感觉很有可能,那这一切的起点在哪里呢?从我把玄学合理化,忘记了实事求是开始。
记得以前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很疑惑,秦王手中有剑,直接从剑鞘中抽出来不就完了,为什么还要背在背上?“王负剑”三个字,一直留在我的心中。直到有机会接触到仿制的宝剑,又在博物馆中看过了先秦时期的文物剑,我才发现剑身过长真不好发力。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我们没有实际接触一件事、一项工作时,很容易想当然。要么夸大它的难度,要么觉得可以轻易上手。只有把自己代入其中,才会产生具体恰当的认识,也才能理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
01.
骑马与操船
以前我没法理解这样一件事,长在马背上的蒙古人,凭借高超的骑术,拥有了碾压同时代对手的移动能力。移动能力有那么重要吗?即便真的重要,只要有马,农耕民族做不到吗?后来了解了一些资料之后,才发现真的做不到。
游牧族的高效移动能力,一方面是长在马背上,对于骑马的适应能力,远超农耕民族。不说别的,就拿坐车来说,现在不少人还会晕车,何况是在马背上呢?而且马鞍没有沙发座椅舒服,长时间骑马,磨破大腿是家常便饭,没有长期的实践积累,连续几天人不离鞍是做不到的。除此之外道路条件,也是不能忽视的。
另一方面,后勤补给跟不上前线部队的运动速度。游牧民族以牛羊为食,赶着牲畜就去前线作战了,大大减少了后勤运输时间。这一饮食习惯,农耕民族也无法适应。有人可能说了,牛羊肉我也吃得惯呀,没有什么问题。但战场上哪有烹饪条件呢?为防敌人发现,有时连火都不能生。想想带血的生肉,不知道还有没有胃口呢?
与这件事相似的,还有水军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我最先接触赤壁之战,是通过《三国演义》。虽说书中的描写很精彩,但我一直有个疑问,长江就那么难过吗?北方人的水战能力就那么差吗?北方也有黄河呀。也不是所有北方人都晕船呀。但是后来有两件事,让我稍稍有些理解了。
一件是《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在船上戏耍黑旋风李逵的事。我们都知道,李逵是旱路上的好汉,张顺不是他的对手。但到了船上,李逵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而古代的水军作战,多是远距离相互射箭,近距离接舷肉搏。不知道有多少北方英豪,会折在水乡健儿的手中。
另一件是水中的暗礁、漩涡等各种水文条件。长江边上的人,说起这些来,简直是如数家珍,但客场作战的北方人,就一无所知了。即便有向导,但是对自然造化之威,估计不足的北方将领,也难免会吃败仗。
正因为这些经历的缺失,所以对于史书上相关情节的描写,我总是无法理解。
02.
是名将还是半仙
每当读到史书当中,古之名将用兵如神的范例,我都会惊叹,他怎么能预料到对方的打算呢?尤其是《三国演义》中掐指一算的情节,令我更加坚信,想要当名将,首先得成为一个会算命的半仙。这种感觉类似于看《名侦探柯南》的时候,对方不解释推理的过程,只是小手一指,便找出了真凶。这实在没有科学的影子,尽是玄学。
但是玄学,总给人一种碰运气的印象,成功一次还好说,屡战屡胜就有些神秘了。所以《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的形象被评价为“多智近妖”,都快脱离人的范畴了。这种能力可以靠奇遇,可以靠天赋,但通过后天努力地系统学习,好像很难达到这个高度。
这样的印象,让我长期认为,《孙子兵法》就像金庸小说中的《九阴真经》《九阳神功》,主角只要得到了它,便会立马华丽变身。这就导致,我对这本书顶礼膜拜了十几年,但直到20岁以后才第一次读它。读了之后我发现,每个字我都认识,字面意思也都明白,但是没有具体的案例,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理解深度实在有限。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便得到宝书,你也得学得会呀。也不是每一个得到《高等数学》的人,都能及格。那凭什么得到《九阴真经》的人,就一定学得会呢?
正是因为距离太远,看不清对方的真实面貌,以玄学来理解它,反倒把一些玄学当成合理的了。而对于陌生的人,陌生的领域,我是不是也在用这些经验做判断呢?这会不会让我也变成谣言的传播者呢?感觉很有可能,那这一切的起点在哪里呢?从我把玄学合理化,忘记了实事求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