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项目每每有亮点
我之所以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部设计院邮政处,是因为邮政处当时刚组建,想招一批学机械的。1977级招了5个,1978级招了8个,除我之外,其他12个人都是北京邮电大学机械系毕业的。他们对邮政专业都很熟悉,而我压根就是两眼一抹黑过去的。所以在工作当中,几乎每一件事情开始做的时候都是有点困难的。但得益于交大的“基础厚”,另外出于责任心,或者说荣誉感——交大毕业的,似乎就应该比别人强。所以每一项工作,我也都能针对那些困难,提出解决办法和一些新的东西。
交大的“基础厚”确实使我的一生受益匪浅。比如,我刚到邮电部设计院不久,就遇到一项任务,要把一个新型的分拣设备安装到已建好的邮政枢纽大楼内。这个分拣设备很重,安装前需要计算楼板的承重。如果找土建专业的人去做的话,他们得知道你这个设备需要几个支撑点,支撑点都放在什么位置等等。当时我就想,我们结构力学学过“影响线”,这不就是“影响线”的概念吗?于是我就自告奋勇,把这件事情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我还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做出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只要是安装这种设备,这个房子楼板承重能力——楼面活荷载就必须达到多少。后来就提出来一个统一的工艺对土建的要求,纳入“邮政枢纽工程设计规范”中。确实,交大的基础课分量很重,像力学,我们就学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很多门课。在你学了很多之后,拥有很厚的理论基础,思维就可以很开阔。
那会儿我们晋升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名额都很紧张,我都没有按期晋升中级职称。因为当时为了先解决77级学生的职称,78级就没有一个人按期转为工程师,我自己大概是晚了两年才升的工程师。但我的高工是破格提升的。我后来听参加高评工作的领导说,院高评委主任黄三荣总工程师给我的评价是,项目不多,但是每个项目都有亮点,都能有创新的东西。所以就给了我一个破格晋升的机会。这样,我1992年就成高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