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源行家、源义经出走

一、源行家与源义经的实力

源义经的势力完全是在代替源赖朝驻守京都期间所积累,直属于源义经的家臣寥寥可数。在与源赖朝反目以后,源义经对源赖朝的家臣多有防备,想征集有能力之人更是难上加难。源义经虽然享有赫赫盛名,却没有翻云覆雨的势力。源行家的势力更是不值一提。

二、自卫的穷极之策

既然已经公开与源赖朝对抗,源行家与源义经只能力求摆脱逆境,战胜源赖朝。二人深知势力单薄,无法与源赖朝抗衡,只有借助朝廷的宣旨,使源赖朝成为朝敌,才能获得各国武士的支持。

三、征兵失败

领旨之后,源行家与源义经首先在近畿地区召集武士。然而,因为外界传闻讨伐源赖朝并非后白河法皇的本意,前来归顺之人屈指可数。加之源义经要挟后白河法皇之事也被外界得知,源义经的威信扫地,其麾下之兵逐日减少。源行家与源义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朝廷的狼狈

此前,朝廷曾经两次下旨追讨源赖朝,源赖朝也都表示谅解,因此后白河法皇希望源赖朝此次也能原谅朝廷的无奈之举。源行家与源义经的军队势孤力薄,后白河法皇更加惶惶不安。不久,后白河法皇想依照前例,规劝源赖朝与源行家、源义经握手言和,他就此事征求了公卿的意见。藤原经宗曾经极力主张朝廷下旨追讨源赖朝,此时却对后白河法皇的提议表示赞同,他甚至请求朝廷即刻派遣专使前往镰仓。九条兼实则表示,派遣专使难平源赖朝的愤慨,此举并不妥当。朝廷的摇摆不定由此可见一斑。

五、源行家、源义经请求西下

朝廷势力不足以依赖,部下又不断减少,滞留京都只会更加不利,源行家和源义经决定前往镇西。文治元年(1185年)十一月二日,二人向院厅上奏,请求由源义经收缴山阳、西海两道的庄园及公田的租税,同时恳请院厅召集丰后国的武士援助二人。后白河法皇就此事征询了九条兼实的意见。九条兼实表示,此种琐事无须商讨,应该同意源义经的请求,使二人尽快离开京都。后白河法皇欣然接受,他即刻下发公文任命源行家为四国地头,任命源义经为九国地头,命令四国与九国的住民遵从二人的指挥。《醍醐杂事记》中写到,当时源义经就任太宰府太宰府,日本律令制下的地方官厅,主要掌管九州的九国二岛。次官,源行家就任丰后守,笔者认为不足为信。

六、源行家、源义经西下

领旨后的第二天,即文治元年(1185年)十一月三日,源义经和源行家离开京都,踏上西下之途。此前,源义经曾宣扬要拥护后白河法皇和重要朝臣共同西下,为免于此难,后白河法皇命人举办了五坛法五坛法,密教中,将五大明王安置于五个供台进行祈祷的仪式。在天皇或国家有难时举行。的仪式。然而,源义经毫无行动。不仅如此,源义经和源行家在出发之前还命人向院厅陈述了事情原委。二人表示,此次西下是为逃脱镰仓的苛责,因行为不端,无法亲自向后白河法皇拜辞,只能率领二百余骑兵仓皇离开京都。即使身处逆境,二人行事依然十分周全,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赞赏。

七、世人对源义经的同情

在平氏及源义仲的暴政之下,京都治安一片混乱。源义经进京以后,京都治安井然有序,恢复如常。世人对此感激万分,对源义经的同情之心也越发强烈。源义经在剿灭平氏之时立下赫赫战功,源赖朝却对此视而不见,众人也深感不公。源赖朝是源义经的同父异母兄长,源义经上奏讨伐实为大逆不道之举。然而,源义经西下并未胁迫后白河法皇,更没有任何暴行,九条兼实也曾感叹“义经之行,实为义士也”, “京都之人,无论尊卑,皆赞之”。这都是因为源义经的举动与平氏及源义仲大相径庭。此后数年,源义经在落魄潦倒之时几次幸免于难,也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