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言

李令福

三个月前,王向辉拿来一本《与点斋文稿》,嘱余作序。余实不敏,读其书颇多不得要领,故辞之再三至四。暑假中,向辉微信发出该书封面、目录与后记,余以为书已出版,作序任务取消,心乃释然。后来见了向辉,谁料他说:“等你的序呢。那是三校样。”还是没有逃过去,遂有是作。

初见王向辉好像是十来年前,地点似乎是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他留校工作,听说他是王晖先生的先秦史博士生,曾经帮助时任校长赵世超编辑《社会科学评论》获得好评。其办公桌在里间,话也不多,故好长时间里仅为见面寒暄之交。这一时期他给我的印象仅及表面,就是个文弱书生,用现代流行语就是个佛系青年。

记得是三年以前,我要完成一个西周文化的课题,与王向辉交流了起来。他随手从办公桌书堆里拿出书来让我参考,相关论著还真不少。后来我就在他书架上找出四本书,说要借阅二周。他也没看是啥书,随口就说:“送给你,你用吧。”语气好像不是开玩笑。这让我心里颇不平静,没想到这看似文弱的面相里却藏着一颗侠义的心。此事让我对这个文弱书生刮目相看,遂加了微信,交流也就多了起来。看其微信,方知其古体诗很有功力,有自己的诗社,常结伴采风,咏山歌水,很有味道。其还写散文、创小说、评电影等,文艺范十足。其后我还见到了其诗歌的自选集,好几百篇,看起来特别高大上,因为自己看不太懂,不免羡慕嫉妒但没有恨,心里隐约评论:贵族化。相识不久的王向辉给我的印象瞬间超越了文弱的表象,变成为诗意与侠义兼备的文艺青年。去年五月,西北研究院搬到了新校区,向辉所在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办公室在楼门口,又与我的研究室都在一层。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与他的交流也就多了起来。敲开他办公室的门,每次都见他坐在办公桌前,并无特别之处。但是,交谈两句以后马上就有了新发现。他拿起一本书,随意地说:李老师,这是我最近出版的书,写西周宣王的,为我策划的中兴系列之一种。我当然要求赠一本,最好是给一整套。这样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从向辉那里获赠了8本(套)他编撰出版的书,大半还出自他自己的策划创意。除了上面所说《盛世中兴系列丛书——宣王中兴》(西安出版社,2017)以外,还有《战国七雄变法考》(西安出版社, 2017)、《大西安画传》(西安出版社,2018)、《上古周秦卷——史说长安》(西安出版社,2018)、《塔庙故事——塔庙始祖》(三秦出版社,2018)、《西安小史丛书——西安十三朝》(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图书)(西安出版社,2016)、《灞渭文史宝典》(西安出版社,2017)、《三学街文史宝典》等,其中有散文,有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之作,还有达到一定学术研究深度的历史学科普读物。在策划与撰写地方文化资源整合书籍的基础上,王向辉还参加了一些地方文化项目的建设。据我所知,沣东新城的“诗经里”、汉中诸葛古镇、岐山周原景区的开发,他均参与了文案的创意与写作。上述地方文化的发掘与开发应用,充分发挥出王向辉智库型人才的聪明才智,也使其成为长安区文联最为活跃的后起之秀。经常有媒体发表长安区文联青年学人王向辉出版著作、讲座论坛的报道,他也因此被研究院的同事们称为“长安文人”。这个称呼如果注意到其地区特点的话,我觉得还真名副其实。现在结集出版的是王向辉的学术论文,全书共分七大部分,前五部分为其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共六篇文章,主要围绕地方文化尤其是香积寺展开。第二部分共五篇文章,主要开展中国上古文化的探讨。第三部分共九篇文章,主要为周人历史与制度的考证。第四部分共五篇文章,全部是对先秦儒学的评论。第五部分共两篇文章,主要讨论审视秦文化。再一次通读全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利用西方神话来开展对皇帝称号、大禹治水及周人传说的对比研究,有一定学术方法论的启示。这也是王向辉治学的重要方向,他认为历史学过于沉闷,文学又不免矫情,神学才是真正的学问。二是勇于打破旧思想,敢于建立新结论,其中有多篇文章围绕相关问题开展观点与方法的商榷,保持有青年学人的进取精神。三是思维开阔,学科交叉。主要研制先秦史,却怀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乡土意识;历史学的考证文章,却体现出浓厚的哲学、文学乃至美学的理念。这本学术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王向辉阔步走向学术研究的学者之路,而且其主要沿着神学的道路在探索,他的身上似乎闪耀着“神系学者”的光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由最初的文弱(佛系)书生,到后来的文艺青年、长安文人,到现在的“神系学者”。这就是我对王向辉相见相识逐渐加深的认识,其不断地给我展现出崭新而又充满才情的一面。人的潜力无限。希望而且相信未来不久的时间里,王向辉会在学术上不断攀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给大家带来更多具有原创冲击力的学术论著,成为学贯中西智通古今的“长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