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木县志(1987-2012)
- 神木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 13559字
- 2024-11-02 20:12:32
第六编 农林水牧
第二十一章 农业
1987年以后,神木县农业工作着眼于农作物物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重大病虫害防治和旱作农业各项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施肥技术、配套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取得新突破,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90年以后,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降低了产品成本,农业增产增收。
尤其是1992年以后,农业生产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施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2002年,随着煤炭产量和煤化工产业的合理升级与科学转化,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农民的收入影响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化富裕农民,产业化发展农业,城镇化发展农村”“农民市民化,农业生态化,农村集约化”“矿产资源富县,特色农业富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2003年,神木县实施土地承包30年不变以后,土地承包以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在全县农村普遍推行,为农民吃了“定心丸”,为“三农”注入了活力。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农耕地159.3万亩,园地面积12.3万亩,林地453.8万亩,草地358.7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3.92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9万亩,粮食总产量1.5亿公斤,粮食平均亩产18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537元。初步形成了以玉米、优质小杂粮、优质马铃薯、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特色农业。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第一节 机 构
农业局是政府工作部门。1993年,内设烤烟办、减轻办、农村能源办。2011年,政府三定方案出台后,农业局内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农村多种经营办公室,均为正科级机构,行政编制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3人,总农艺师1人。
2012年,成立了神木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和神木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下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园艺蚕桑工作站、种子管理站、农村经营管理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农业机械化管理推广站、农机安全监理站、6个乡镇农技推广站。
1984年6月,成立神木县农机安全监理站,与农业机械管理站一套人员,合署办公。1990年,分设农机安全监理站,编制20人。主要负责农机安全检验,驾驶员考核、牌证核发和农机事故处理及安全检查。
2010年12月,成立神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编制15人。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工作及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工作。
2012年7月,成立神木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编制10人。负责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打击和查处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一切违法违规行为)。
镇办农技推广站改革始于2012年7月,将原21个镇办农业综合服务站,整合为神木镇、尔林兔、高家堡、花石崖、沙峁和孙家岔等6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每个区域站核定事业编制8~10人,工作范围涉及3~4个镇(办)。负责本区域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植保植检、农村能源和农产品质量等工作。
2012年8月,成立神木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原名原种场),加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牌子,编制15人。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村级财务审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指导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经营相关事宜。
第二节 农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
1985年以后,神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在稳定粮田确保粮食增产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全县农业优势资源,沿“一河两川”(黄河、窟野河、秃尾河)“三大区域”(北部风草滩区、中南部丘陵沟壑区、工矿城区)重点发展“五大板块”的特色产业。
水稻种植试验田
一是以马镇、万镇、沙峁、贺家川沿黄4乡镇为主的优质红枣产业板块,重点发展红枣产业;二是以栏杆堡、解家堡、太和寨、花石崖、乔岔滩5乡镇为主的中部旱作农业优质小杂粮产业板块,重点发展绿豆、红小豆、优质小米、香谷米、青豆等杂粮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种植基地;三是以尔林兔、大保当、锦界、中鸡4乡镇为主的养殖业板块,重点发展草产业、配方饲料加工,白绒山羊、奶牛养殖;四是以大保当、锦界、高家堡、尔林兔4乡镇为主的玉米生产区,重点发展玉米养猪、配方饲料加工,延伸玉米产业链;五是沿工业走廊、神盘路、大柳塔、店塔、孙家岔、中鸡、麻家塔、神木镇为主的蔬菜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产业带。
农业结构
2002年以后,神木县实施“以煤富县,以农富民”战略,调整农、林、牧、副及工商业的比例,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与商品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批以小杂粮、牛奶、猪肉、饲料、牧草等种养、流通、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2008年,认定29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小杂粮与养殖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有陕西四妹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陕西通海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神木县丰禾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神木县瑞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共4家;市级龙头企业有神木县小康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神木县金土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榆林市神农养殖有限公司、陕西心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神木县锦莲兔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兰花花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神木县花石崖镇建利养殖有限公司、神木县南乡村农产品有限公司等14家;县级龙头企业有神木县神龙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神木县金德种业有限公司、神木县丰登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11家。
全县龙头企业立足市场,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排头兵作用。29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1万户,带动生产基地26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增加收入3099万元,户均1526元,安置农村劳动力479人,农民工获工资福利855万元。
实施“以农富民”战略,神木县确定了以“薯、豆、枣、蔬、羊”为主导特色产业,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00个推进村。农业示范园区加大良种推广、补贴力度,壮大了特色产业发展。至2012年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4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6家。
第三节 生产要素
1987年以后,随着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机械在全县广大农村得到迅速发展,笨拙、低效、落后的传统人畜力农事活动工具,逐步被方便、快捷、高效的农业机械工具代替。特别是在中鸡、尔林兔、锦界、大保当、麻家塔等乡镇,农机耕作基本普及,在中南部川道地区也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运输。1987—2012年,全县机播面积40万亩,机耕作业面积80万亩,机械脱粒16万吨;购置补贴农机具1.26万台(件);建立市级农机示范镇1个、县级农机示范村10个,创建“平安农机”示范镇3个、“平安农机”示范村10个。
耕 地
1987年,开展土样、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调查。全县共有可耕地103.88万亩。其中,水浇地12.69万亩,坝地16.46万亩,滩涂地18.06万亩,坡地14.23万亩,水平梯田10.23万亩,垒石造田8.84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山川秀美工程以来,可耕地逐年缩小,加之1998年以后,大量农民工进城从事工商业,石坎田、25度以上坡地几乎全部还林还草,水浇地、坝地、滩涂地也多栽植经济林木。2008年,国家实施粮农补贴政策后,全县水坝地治理与利用有所回升,滩涂地、荒沟治理成水浇田。随着现代农业的稳步推进,耕地利用率逐年提高。
全县水浇地集中在尔林兔、大保当,以及秃尾河、窟野河流域和黄河沿岸的马镇、贺家川、万镇等乡镇,共计6万亩;坝地集中于中南部栏杆堡、解家堡、太和寨、高家堡、乔岔滩、花石崖、沙峁、贺家川、马镇等乡镇,约7万亩;滩涂地集中在尔林兔、中鸡、大保当、锦界一带,约有4万亩;水平梯田、坡地集中在中南部分乡镇,约6万亩;石坎田集中于万镇、贺家川沿黄河一带,现已退出种粮序列。
表6-21-1 1987—2012年神木县耕地利用情况统计表
续表
劳动力
1987年以后,随着现代特色农业的全面起步,技能型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1998年以后,农民大量进城,中青年从事建筑业、商业、餐饮业、运输业等,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年下降。针对这种状况,神木县加大对农民培训工作力度,每年拨出专款培训农村技能型劳动力。
从2007年起,县财政累计出资800万元,培训种植、养殖、加工农业实用技术人才4.5万人次,实施驾驶、煤化、机电、计算机应用、酒店管理、家政服务、建筑安装、旅游、车辆维修等10多个专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00多人,转移就业率达92%。至2012年,共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培训农民7.6万余人。“阳光工程”培训专项资金1200万元,培训1.8万余人,就业率达96%。
表6-21-2 1998—2012年神木县农业人口转移情况统计表
劳动工具
传统农具 1987年以前,神木县农村仍以使用传统农具为主,主要有:䦆、锨、土犁、钉齿耙、石碾、木耱、石磨、镰刀、锄、耧、杈、连枷、碌碡、平板架子车等。这些农具基本是群众自己制作和由私人开设的小铁匠炉、木匠铺加工而成,架子车属购置工具。1990年以后,县北部中鸡、尔林兔、锦界、大保当等乡镇农耕基本实现机械化与半机械化作业;南部两川流域(窟野河、秃尾河)及黄河沿岸水滩地区也采用了半机械化耕作。但是,传统的䦆、锨、镰刀、锄头仍是农民基本农具。
农业机械 1987年以后,神木县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在农业耕作上,深耕、耙地、播种、收割,使用农业机械。尔林兔、中鸡、大保当、锦界等北部乡镇基本普及,南部两川流域黄河沿岸也逐渐使用。
1987—2001年,先后引进耕作机械:农用拖拉机867台,手扶小四轮机引农具358台,机畜力地膜覆盖机336台,秸秆粉碎机462台,机引犁103部;排灌机械:柴油机926台、12964马力,电动机436台、15434马力,抽水泵186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碾米机742部,磨面机684部,轧花机6部,榨油机43部;运输机械:大中小型农用三轮、四轮、五征牌农用车等运输机械1648辆。黄河沿岸马镇、贺家川、万镇机动运输船7艘、105吨,90马力;植物保护机械:机动喷雾器64部、102.4马力;机动喷粉器8部、12.8马力;牧业机械:饲料粉碎机6432部;半机械化农具:架子车、脚蹬三轮车36894辆;其他农业动力机械1024台,10423马力。
2002年,神木县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实施面积19.5万亩,推广各类保护性耕作机械5867台(件),亩节约成本25元。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的落实,全县大力推广农村适用机具6大类20余种。累计投资3659万元,推广62580台(件),培训农机操作手2.5万人次。北部滩地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86%,中、南部乡镇机械化作业程度达30%。其中,农机示范镇尔林兔镇、农机示范村庙壕等10个镇(村),户均小型农机具4台(件),耕作、饲草料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2012年,完成国家购置补贴7000多万元,神木的农机化总动力由18万千瓦猛增到32万千瓦。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38%,部分作物达到71%~80%,机械化总动力368468马力,机播面积11万亩,机耕面积41万亩,机灌面积8万亩,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显著增加。
第四节 种植业
农作物品种
神木县农作物共有27类111种。其中,粮食作物有3大类,4科21种,133个品种;经济油料作物有5大类,8科11种;蔬菜园艺作物有19类78科;绿肥饲料作物主要有苜蓿、草木栖、沙打旺、青贮玉米等。
主要粮食作物
谷类 1987年,神木县禾谷类粮食作物有黑麦、草麦、莜麦等,1990年以后,不再种植。2000年以后,小麦、水稻也逐渐退出神木农耕行业。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等。
玉米 是境内第一大宗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1987年,种植面积8.64万亩,单产182公斤,总产1572.48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5884.5万公斤的26.7%。2012年,种植面积15.13万亩,单产达427.55公斤,总产6456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13011万公斤的49.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风沙滩地区,面积7.56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0%;其次,为中部河谷川道区,面积约3.3万亩,占玉米总播面积的22%;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总播种面积1.51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10%;东南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总播种面积2.73万亩,占玉米总播面积的18%。
高粱 是神木的传统优质农作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全县均有分布。特别是当地所产红高粱,为优质酿酒原料,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面积逐渐减少。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约6400亩,较1987年5.33万亩下降了九成,单产209.45公斤,总产134.05万公斤。
谷子 (谷子脱皮后为小米)是神木的传统优势农作物,全县均有分布。但是,主产区集中在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2005年以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先后从山西等地引进晋谷21、27、29等系列优良品种,品质、口感及商品性良好,一般亩产在150~300公斤之间,产值可达1000元以上。2012年,种植面积6.67万亩。平均单产168.8公斤/亩,总产1125.9万公斤。其中,晋谷29播种面积最大,占全县85%以上。
糜子 一直是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全县均有分布。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适宜多种土壤栽培,既可直播也可复种,亦可补荒救实,有软、糯两个类型。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的旱耕地上。1987年,种植面积13.98万亩,总产达530万公斤。2012年,种植面积为2.8万亩,亩均114.2公斤,总产319.75万公斤。
豆类 主要包括黑豆、黄豆、绿豆、豇豆、红小豆、小扁豆、芸豆、蚕豆等多种。
黑豆 (境内俗名),是大豆的一种,皮色有黑、褐、黄、绿、棕等多种色泽,因其较小,分类上又叫小粒黑豆。子叶(豆瓣)有黄、白、绿等颜色。其生育期长,抗旱耐瘠,适应性强。县内主要栽培的有农家种白鸡腰(粒白色)、连枷条(粒黑色)两种,其他品种则有零星分布。豆类产量较低,但产值适中,且自身具有固氮能力,自古以来,在轮作倒茬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其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旱耕地上,约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2012年,种植面积为17.2万亩,单产100公斤,总产1732万公斤。2012年8月,神木县被中国粮食协会授予“中国黑豆之乡”称号。
黄豆 (境内俗称,相对小粒黑豆而言),也是大豆的一种,粒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为中国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在县内分布广、栽培品种较杂,生育期长短不一,面积很小,约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5%。2012年,种植面积为0.65万亩,单产116.2公斤,总产75.53万公斤。
薯类 神木县种植主要有马铃薯、甘薯两种。
马铃薯 是神木县传统农作物,几乎是家家种植、顿顿皆食的“口粮”作物,也是粮、菜、饲兼用,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农作物。2009—2013年,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3万亩~16万亩之间,总产量在15万吨左右,产值约2亿元~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0%左右。其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占总面积的63%,北部风沙滩地区占总面积的35%。201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对马铃薯产业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相继出台并实施“金桥工程”“良种补贴工程”等措施,扶持马铃薯等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效果。
甘薯 又名红薯,1960—1970年引入境内,相对种植历史较短。全县均有零星分布,优势产区分布在黄河沿岸一带。常年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
特色农产品 红枣、老黑羊、高家堡雷家墕红葱。
中药材 款冬花、黄芪、柴胡、远志、知母、苍术、益母草、地榆、甘草、百蕊草、地丁等。
表6-21-3 1987—2012年神木县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续表
小杂粮
区域划分 依据1985年《神木县种植业资源和规划报告》,县境内分4个种植区域:
Ⅰ区,长城以北风沙滩地粮油区:本区小杂粮种植主要以荞麦为主,糜子次之,零星分布有豌豆、蚕豆、普通菜豆等,油料主要为向日葵,其中食用葵面积较大,油葵面积较小。荞麦(包括甜荞、苦荞两种)、糜子是该区域优势小杂粮作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Ⅱ区,中部河谷川道粮、菜、果区:本区土地条件优越,水地面积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很小,零星种植有双青豆(大豆的一种)、蚕豆等。
Ⅲ区,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区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多属黄绵土类型,为神木县的旱作农业区域,也是小杂粮的主产区。区域内小黑豆、谷子、糜子、绿豆、豇豆、小豆、荞麦、高粱等为主要种植小杂粮作物,均为优势产区,其品质优良,单产水平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Ⅳ区,东南部黄河流域土石山区:本区总面积较小,只占全县总面积的1.15%,区内盛产红枣,是全县优质红枣主产区。小杂粮以谷子、小黑豆、花生、芝麻等种植为主,有很好的品质和产量优势。
播种基础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的俗称。指日月小(生长期短)、种植面积少(国家统计不列明细)的农作物。其特点是小、少、杂、特。境内小杂粮生产已有悠久历史。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独特的小杂粮种类及品种。所产小杂粮品质上乘,色泽鲜艳,特别是传统品种“白鸡腰”“连枷条”黑豆,大明绿豆、红小豆、糜谷等远销海内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神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大(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65%以上),单产水平较低,但生产潜力巨大。2008年,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会上,认定神木县为小杂粮优势地区,并确定为小杂粮名优品种。尽管神木县种植杂粮具备诸多优势,但是,由于全县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等原因,小杂粮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2012年,小杂粮种植面积38.38万亩,比1987年(78.83万亩)减少了40.45万亩,下降105%。
表6-21-4 1987—2012年神木县小杂粮播种面积统计表
续表
经济作物
神木县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葵、黄芥(属芥菜型油菜)、花生、芝麻、胡麻、小麻子、蓖麻、甜菜,以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县内有不同范围的分布,但是,种植面积较小,一些种类在统计资料中未统计。只有花生、胡麻、黄芥、向日葵列入统计范围,胡麻与黄芥合并为胡麻类。
向日葵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生长期约120天。常年种植面积在1~3万亩之间波动。
油葵为优质食用油原料。1991年,境内引进“美国G101油葵”,在全县推广。1991—1994年,在大保当、尔林兔、瑶镇、中鸡等乡镇推广面积3万亩。经过压榨加工,油质优良,味道醇香,行销全国。后因种植结构调整及玉米种植面积急剧增加,而渐萎缩为零星种植,农户自给自足食用。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及食品加工等原料。县内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一带的沙质淤积土壤上,常年种植面积约5000亩左右。一般为穴播,用地膜覆盖,增加积温,提高品质和产量。
黄芥是重要的养地作物之一。主要种植于栏杆堡镇、永兴办事处、神木镇等旱作耕地。常年种植面积约5000~8000亩,单产较低,一般为50公斤/亩左右,籽粒含油率在40%以下,油质味香浓。一般撒播,4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
胡麻为夏收油料作物之一。县境内在1970—1980年大面积种植,最大面积3万多亩,1990年以后已基本无种植。
芝麻为主要食用油料作物。主要种植于县中南部的旱作耕地,零星分布。
其他,如蓖麻、小麻子(亚麻的一种,纤维作物,籽粒可榨油)、甜菜(多为饲用)、中药材等,均为零星种植,无规模。
蔬菜及其他
蔬菜种植面积 1987—2000年,全县蔬菜保有面积8000多亩,总产1.6万吨左右。2000年以后,中鸡、尔林兔、大保当等乡镇的日光智能温室,麻家塔、马镇、贺家川、栏杆堡等乡镇塑料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2010年,总面积达到15920亩。2012年,蔬菜播种面积15000亩。其中,设施面积5000亩,年产鲜菜6万吨,产值1.8亿元。其中,日光温室3500亩,智能温室7座、近2万平方米,塑料大棚1500亩。全县西瓜、甜瓜种植面积3000亩。
表6-21-5 1990—2012年神木县蔬菜面积统计表
续表
技术推广 1992年,县内建立了第一个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种植品种不断增加,产品档次不断提升。2000年以后,针对有墙温室造价高、占地多等弊病,试验研究无后墙全框架节能温棚,在温室内配套了沼气池、工作居室、生理反应池、薄膜集雨池、地下热交换装置及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发生器,实现生态循环利用,降低造价成本30%以上,增加土地利用率30%以上。能有效地改善温室光照条件,为作物增产、抗病创造了条件。该技术获两项国家级专利,在全县和榆林地区大面积推广。2011年,县内推广专利型日光温室80座,240余亩,节约成本2400余万元。2012年,推广专利型日光温室150座,400余亩,节约成本3200余万元。
第五节 农业科技
农作物栽培技术
1987年前,神木县基本实行草田轮作技术,豆科与禾本科轮作倒茬,水平沟与垄沟栽培技术,称之为“两法”种田。针对县农业生产“十年九旱”的现状,主要采取抗旱集雨保墒、提温增效等措施,效果显著。1987年以后,推广“三杂”(玉米、高粱、洋芋)的杂交育种,全县农业领域实现单产突破。同时,应用塑料薄膜覆盖技术(称之为“白色革命”),使作物单产又一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县境内长城以北风沙滩地区,以保墒、增温、延长生长期为主要目标,在玉米、夏洋芋等作物上应用。南部丘陵区域以增温、集雨、抗旱、保墒为主要目标,在豆类、旱地玉米等作物上推广,达到了显著的增产增效作用。1990年,大面积推广“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以及地膜种植、病虫综合防治、配方施肥、良种更新等新技术品种的推广普及培训。1991年,引进“美国G101油葵”,在全县推广。2000年,实施“优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使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发展。伴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作物保护
害虫防治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种植方式的改变与进步,使得农民通过种植获得的收入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病害、虫害并未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消失,1987以后,神木县大部分乡镇病虫害频发,大面积暴发,造成了大片农田减产甚至绝收。
境内常见的病虫害有粮食作物害虫、多食性害虫、地下害虫等多种。
粮食作物害虫主要有玉米螟、粟灰螟等。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以危害玉米为主的多食性害虫,一年发生两代。在防治上,主要采用在5月前处理完玉米秸秆和玉米芯,消灭越冬虫源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粟灰螟,亦称谷虫,是一种古老的谷子害虫。防治方法主要采用掏拾谷茬,消灭越冬幼虫。2012年,境内大面积发生旱地螟虫,面积36万亩。其中,毁苗面积4万多亩,其他地块程度不等减产。
多食性害虫主要有稻蝗、黏虫等。
稻蝗,2008年,在尔林兔、中鸡、锦界首次大面积发生稻蝗灾害,最高虫口密度达129头/平方米。县农业局组织技术干部,调配防治器械、药剂,统防统治防治面积5000亩,防治效果达98%,未造成灾害。2011年,该地区再次暴发,发生面积13000亩。
黏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常因外地迁入成虫数量多少而决定发生面积。1998年,中南部三代黏虫大发生,发生面积约18万亩,虽对部分区域进行了防治,仍造成平均减产20%以上。2000年,三代黏虫在谷子、糜子上大面积发生,全县组织统防统治,基本上控制了危害。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蝼蛄和地老虎等。常年发生面积10万亩,作物被害率5%~10%,造成缺苗断垅,严重地区危害率达50%以上。据调查,县中鸡乡与大保当乡地下害虫每平方尺分别有16头和9~11头。1987年以后,采用高效低残毒易分解的辛硫磷拌种防治,效果较好。
草地螟,是异地迁飞的一种暴发性害虫,一年发生三代,主要危害苜蓿、马铃薯、蔬菜、黑豆、向日葵等多种作物。境内大面积发生过二次:1982年,在栏杆堡乡大面积发生,面积33万亩。百步惊蛾量3000~4000只,每平方米草地螟幼虫25~30头,最高区域达80~100头,受害面积1万亩。第二次,在2009年5月中下旬,在太和寨乡大面积发生。通过县机防队及时防治,两次虫害均未成灾。
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危害很大,根据农业局调查:谷虫,全县常年发生面积10万亩,每亩损失粮食2.5公斤,全县损失25万公斤;黏虫,常年发生面积5万亩,每亩损失粮食17.5公斤,全县损失87.5万公斤;地下害虫,常年发生面积10万亩,每亩损失粮食6.95公斤,全县损失69.8万公斤。据统计,各类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达28万亩,共损失粮食产量达317万公斤。
农作物病害 1985年以前,神木县农作物病害主要是玉米丝黑穗病和大小斑病,谷子黑穗病和白发病,1985年,通过采取有效办法防治后再无发生。2009年,全县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发生面积达到12万亩左右,平均减产达到50%以上。通过农技部门防治,再无大面积发生。
鼠害、兔害、鸟害、草害 境内农田鼠害主要是中华鼢鼠,多分布于山地旱地。1999年,在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中,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生态问题,如野兔大量增加,到2001年已泛滥成灾。2003年8月,县畜牧局监测发现,退耕还草地每平方公里野兔数量达40~50只。野兔咬食黄豆幼苗,麻雀吃谷子籽实,山鸡吃豆荚,黑老鸭吃葵花籽,农民群众束手无策。神木县农田杂草种类多,危害重,特别是北部下湾滩地区。常见杂草有狗尾草、牛筋草、看麦娘、羊草、马齿菜、灰菜、苋菜、扁蓄、鸡眼草、鸭拓草、车前草、独行菜、伏蒌陵菜、黄篙、刺儿菜、菟丝子、褐穗莎草等野草。
病虫测报 1983年,县农科所院内建立病虫测报站,占地面积3亩。建立一虫一病一档的测报制度和病虫标本室,采集整理昆虫标本3000余种,1万余件。同时,对1978—1981年黏虫、地老虎成虫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绘制出发生规律曲线图。2007年,建立永兴西坬村、解家堡乡赵家沟村、马镇盘塘村、锦界渡口村4个农村测报网点,实行日常化管理,配备专业人员3名进行周报到市。测报工作以全县大田粮食作物为主,主要观察小地老虎、玉米螟、草地螟、黏虫等病虫害。到2012年,及时发现重大灾害情报112期,准确率达到85%以上。
农药农械 1987年,神木县沿用传统的土农药、杀菌剂、敌杀死等,引进背负式喷雾器、灭草剂等器械农药,为大面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6-21-6 1987—2012年神木县农药农械销售统计表
续表
土壤改良与施肥
神木县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不少改良土壤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引水洗碱,引水拉沙,铺沙压碱,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草粮轮作、水旱轮作等,对农作物持续增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00年以后,神木县狠抓水利工程的挖潜配套,扩大灌溉面积,制定灌水定额,提高灌水效益,节约用水,降低灌溉成本;平整土地,新修梯田,深翻改土,创造厚实的耕层土壤;通过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克服重氮轻磷,提倡氮磷钾肥料配合施用,氮肥追肥少量多次,科学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引洪漫淤,改良土壤质地;实施对半山半川退耕还林,发展畜牧业,实现以山养川,以牧促农;在沿黄川道区发展枣园,实现以林促农,果园与农作物间作,达到粮果双丰收。
良种繁育与推广
马铃薯 境内自然隔离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秋季雨水少,利于晾晒,适宜两杂制种。马铃薯种植在神木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中南部乡镇,常年稳定在12万亩左右,由于老品种种植时间长,品种退化,种性降低,产量徘徊在每亩350公斤左右。1987年以后,相继引进推广了一些新品种,并通过区域试验、示范,取得经验,掌握数据后选择适宜品种大面积推广。累计承担省级区试20项,市级区试30项,示范品种80个。1996年之前,每年制种500亩左右,产种15万公斤,供应全县。1996年以后,每年制种4000亩以上,除供应神木县用种外,每年还向内蒙古、山西、江苏、河南等地提供优质良种100多万公斤。
1998年,相继引进革新1号、2号和6号,平均亩产1500公斤,增产40%。2008年,从榆林市农科所调入脱毒紫花白高产马铃薯30万粒,原种3万公斤,合格种6.5万公斤,夏播费乌瑞特3万公斤;在锦界袁家沟实施夏洋芋—秋白菜200亩,亩产值6000元,共计产值120万元,仅此一项为马铃薯种植户增加纯收入800元。2009年开始,每年调回脱毒紫花白高产型薯100万粒,原种13.19万公斤,合格种87.13万公斤,夏播马铃薯4.93万公斤。截至2012年,每年调回脱毒紫花白高产型薯200万粒,为马铃薯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玉米、高粱 1987年前,农户大部分种植常规玉米品种,零星引进种植辽东白、金皇后、156等双交种或三交种。1987年开始,大量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并选择适合神木县种植的优良品种。199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有忻黄单17号、白单4号、哲单7号、榆单917号;高粱有晋杂4号、5号和忻杂52号,产量达到500公斤/亩,增产2.5倍。1996—2004年,又引进了玉米中单2号、丹玉13号、沈单10号、陕单911号和陕单902号;高粱有抗4,既有骨干品种,又有搭配品种。大田玉米产量平均在300公斤以上,增产20%。2004年,引进种植了专利玉米品种澄海9号、永玉3号、豫玉22号、户单101号、榆单9号,根据不同区域合理种植,产量又有新的突破,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平均增产30%。2008年,县农技中心在乔岔滩马家滩种植澄海9号玉米300亩,平均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科技引领,项目带动,使玉米良种覆盖率逐年上升,神木县种植玉米常年稳定在18万亩左右。1987—2000年,每年供应两杂良种10~12.5万公斤,只占玉米、高粱种植面积的28%。2005年以后,县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良种补贴,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2005年、2006年两年,销售两杂良种30万公斤,包衣率70%,覆盖率70%。2007年,销售良种35万公斤,包衣率80%,覆盖率80%。2008年,销售良种45万公斤。其中,专利品种5万公斤,包衣率和覆盖率均达到90%。2009年,销售良种50.5万公斤。其中,专利品种7.5万公斤,包衣率达到95%。2010年,常规、专利、包衣、小袋包装基本达到全覆盖,年供应良种稳定在50万公斤左右。
种子管理 2000年以后,县内生产的种子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四项标准(纯度96%,芽率85%,净度98%,水分13以下)。2003年以后,种子公司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每年春天用40天时间开展种子质量检查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印发传单等形式进行舆论宣传,累计印发传单5万份。有集会的地方集中整治,累计查处违法销售假冒伪劣种子案件24起,没收假冒伪劣种子5000多公斤,净化了种子市场。2012年,种子管理围绕服务三农,强化管理,重点实施。用五年时间,彻底淘汰一般杂交种,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理优势,玉米杂交种全部种植专利品种,利用专利品种的各种优势,使大田玉米产量保持在400公斤/亩以上。通过逐年加大良种补贴的力度,使良种销售价格逐步与大田玉米价格持平,确保农户买得起,增收入,稳定良种的覆盖率。建立以秃尾河沿岸为中心的玉米制种基地,常年稳定在5000亩左右,产种175万公斤;建立以太和寨、锦界为中心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殖基地,每年繁殖1000亩,产种150万公斤;建立以太和寨、栏杆堡为中心的小杂粮繁殖基地。
表6-21-7 2003—2012年神木县良种补贴统计表
第六节 多种经营
菌 类
1987年以后,神木县在改变种植业结构的同时,加大菌类、花卉等方面的特色种植。2012年,全县有菌类种植户30余户、种植面积2万余平方米,年产鲜菇400余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研究利用本地的旱柳、沙柳等资源,开发研究杏苞菇和金针菇进入工厂化生产。
花 卉
境内花卉栽培历史久远,但是,形成规模和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随着城市发展,广场、公园、小区、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加大绿化、美化建设力度,花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设施农业的建设,使花卉品种和种类得到很大的扩展,很多国外和南方等名贵花卉在神木安家落户。神木的花卉产业主要分布在城矿区及工业、农业园区。设施生产3万余平方米,露地生产1000余亩。生产品种主要有太阳花、玻璃翠、君子兰、水仙、石蒜、米顶红、仙人掌、文竹、山丹花、一叶兰、菊花、蔷薇、月季、松柏、梅花、海棠等数十种。
第七节 农业经营管理
技术队伍
1987年以前,各乡镇配备的农业经营管理专干和负责农业经营管理的农技员,加上县上的兼职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总数大约50~60名,每年对农经人员进行1~2次的集中培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农经管理人员逐步减少,无专职农经人员,所有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兼职人员基本无正规的培训,只有少数农业经营管理中的统计人员,根据需求每年进行适当培训。
2000年以后,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农业经营管理逐步重视,农经管理人员逐步增加对农村的各种经济活动指导、培训。特别是阳光工程实施以后,对农村、农民、农业方面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了各种方式的专业化培训,每年培训农民不少于10000人次。
2012年起,县农经办配备了14名专职业务干部,少数镇(办事处)也成立了农经站,大部分镇(办事处)也增加了兼职农经干部,使全县专、兼职农经干部达到80人左右。同时,县农村经营管理站(神木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登记、农村集体“三资”的清理、农村财务会计、农村信息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工作,进行了多次大型的集中培训。
经营管理
2010年起,农村经营管理站(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逐步开展了农业经营管理业务,特别是对农村财务的审计、“三资”的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管理及各类经济组织的发展等方面的管理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
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主要负责村级各类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监督、审查、审计,以及财务公开、财会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指导、监督土地承包证的登记、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进行调节和仲裁,调查处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监督各项减负惠农政策的落实,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治理涉农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管理。依据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指导和加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包括种植业公司、示范园和集体经济组织)登记、备案、资金扶持等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指导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
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经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搞好农村经济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并为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收益分配
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收益分配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情况下呈现多样化,既承认不同质量和不同数量劳动报酬的差异,又承认资产、资金、技术等要素进入生产领域的合法所得,承认雇工经营的非劳动所得。2005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政策,全县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农民不仅所获归己,还能得到国家扶持和补贴。
表6-21-8 1987—2011年神木县农业总产值统计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