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
- 魏军
- 6046字
- 2021-12-29 16:53:54
第一章 魏军简介及音乐创作
一、魏军简介
魏军,1947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古筝演奏家、教育家、陕西秦筝学会创建人之一。197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学习,并师从高自成、周延甲两位先生。在校学习期间,得益于浙派筝师孙文妍先生、潮州筝师陈安华先生的指教。1982年留校任教,从事筝专业教学、筝史、筝演奏理论的研究。为秦筝学科的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筝会》副秘书长、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古筝考级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魏军先生自1979年开始创作筝曲,编创、移植共24首作品,西安鼓乐筝曲10首、改编移植外国乐曲四首、创作型筝曲九首。作品的演奏形式由独奏发展为合奏、重奏,与钢琴、打击乐、交响乐的合作,作品的风格由陕西本土音乐元素发展为引用外来音乐元素,作品的技法由浅入深,体现出先生在创作中不断融入了先进的理念与丰富的技术、思想的升华深入。先生创作的很多作品都运用到了筝专业教学及社会教学中,其中有许多是根据社会普及教育创作的具有针对性的筝曲,受到了学筝者的喜爱。魏军先生自1982年进入教学工作岗位后,逐渐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带领教师与学生赴各地、各校不断实践、演出,丰富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对理论、筝史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与创作中。
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学科,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教学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创作作品、获奖方面等,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特别是以地域文化形成的秦派二胡和秦筝陕西流派更是西安音乐学院的特色学科。在培育人才、繁荣创作、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求实创新之路。几十年间,民乐系的教师团队注重专业教材的建设,并且亲自编写教材、教学大纲。从事各个专业教学的教师们大多为民乐专业出身,又酷爱民族器乐作曲,并学习钻研作曲理论,所创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民乐系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工作中,既要创作、演奏,更要研究理论。这个过程逐渐地完善了整个民乐的教学体系与思路。
二、魏军筝曲创作概述与创作思变
在魏军先生任教30年间,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筝界的肯定,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及国家作品奖,以下通过介绍魏军先生代表性筝曲的创作思路来反映他的思想与认知变化。
《三秦欢歌》(筝独奏曲)创作于1986年,获陕西省1993年新作品奖。此曲描绘了陕西关中的风土人情,根据秦腔、道情、眉户、碗碗腔等陕西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秦筝曲,乐曲表现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三秦人民欢天喜地的心情。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用音乐记录生活的点滴需要一个漫长的变异过程。在采访中先生谈道:“这首乐曲一直在我心中唱了很多年,直到1986年才把它写了出来……”这就是从生活到艺术的酝酿过程。这首乐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特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精神面貌,也客观地反映出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真实的内心写照。
《乡音》 (筝三重奏)创作于1992年,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节)目创作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二等奖。乡音就是乡情,在这个黄土地上生活,在那一个历史阶段里,先生对陕西这片土地的乡俗、乡情的理解与认知促使他逐渐打开了创作思路,在演奏形式中不满足于一人弹奏一台筝的传统形式,扩展为三人重奏。不论从音乐和声色彩上、调式丰富性中、表演形式里,都在当时20世纪90年代的音乐创作中开创了新思路,开阔了艺术工作者与弹筝者的眼界。
《婆罗门引》(筝齐奏)创作于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优秀奖,后收录在《三秦欢歌——秦筝曲集》CD与《魏军作品》专辑中,属西安鼓乐筝曲。1991年,魏军先生与民乐系教师赴西欧六国访问演出,并演奏了西安鼓乐——《婆罗门引》,并与乐队共同演奏了套曲,这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被他们称为来自“天国的乐音”。先生回国后,激发了音乐灵感,创作出筝齐奏曲《婆罗门引》。此时的魏军先生已不断地从艺术实践中寻找音乐元素,通过国内外的演出,积累了异国风情,给今后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陵吟》(筝与钢琴)创作于2005年,收录在《魏军作品》专辑中,获2011年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三等奖。2002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与精神压力,魏军先生得了一场大病,饱受病痛与精神的折磨。此时的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教学生、如何创作。这种悲伤、心酸无法转变,很长时间都处在一种心灰意冷的状态中。先生曾说过:“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旋律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既有肝肠寸断、痛彻心扉的苦楚,也有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洒脱。经过了长时间与病魔做斗争,先生终于从人生挫败中走了出来,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投入教学与创作中。此后的阶段是魏军先生事业的转折点、也是创作的黄金时期,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都折射出了先生对于音乐矢志不渝的执着之爱,也体现了先生的深厚功底与深邃的音乐意境。
《源》(筝与交响乐)创作于2009年,获2011年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优秀奖。黄河是生命之源泉,流经千秋万代,而在这片黄土地上,浓浓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听到了黄河水的咆哮声、呐喊声、呼唤声。同时作品也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繁衍生息,流露出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企盼与向往,歌颂着中华大文化。这是一部继著名作曲家饶余燕教授所创作的《骊宫怨》之后的第二首与交响乐队协奏的筝曲,在专业教学中,已是一部大型筝乐曲。作为陕西筝派的代表人物,先生从音乐风格、演奏形式中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也是第一次运用陕北音乐风格特点创作。乐曲既代表了黄河精神、时代精神,也表现了他的创作新思路。此时的先生对于生活已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睿智的思想意识。天、地、人是这首筝曲所追求的精神要素,先生对人文、人性、情感的诠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对天、地、人三者和谐的向往,正体现了筝这件乐器对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理念的追求。
《大漠行》(筝与打击乐)创作于2010年,2011年获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二等奖。乐曲根据阿拉伯音乐素材创作,表达了阿拉伯的民族情怀与人民英勇强悍、坚贞不渝的民族精神。魏军先生从写实逐渐演变为以民族音乐传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风格元素,从题材中拓展了思路,无论从风格、演奏形式、音乐表现力上,都使秦筝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成熟。
笔者通过分析先生的创作思变过程,总结出陕西筝曲的发展、创新之路不仅要落实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中,更要吸取外来民族音乐特点,扩充、创新教学理念,拓宽陕西筝曲的创作思路。
三、筝曲创作的艺术创新
1.演奏技法与形式的创新
艺术的创作贵在创新,要有创意,有艺术独特性。对于筝专业学科来说,如何走上创新之路,需要打开思路、解放思想,立足于筝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的设想与独立见解。在魏军先生所创作的筝曲中,不断地融入了新的演奏技术与技法,既充满时代精神又富有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
魏军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的第一篇论文《谈筝的摇指》,改变了以往学习使用的传统摇指,包括传统义甲戴法和制作。在《乡音》中,大篇幅的摇指段落成为本曲的一大亮点,在摇指技法中,突破了传统摇指,使音色更为饱满,旋律更为流畅:
《乡音》谱例1:
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其他流派中不保守、不偏见,科学地接收其他流派先进的筝曲技术,从而合理、巧妙地运用在陕西筝曲中。
陕西筝曲中有很多音调是通过左手的拇指按弦获得,这种技法不但保证了节奏的准确性又避免了按弦时产生的余音。这是陕西筝曲“以韵补声”的最大特点,魏军先生在《三秦欢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双八度的按音技法,在八度“4”音的基础上按至“5”音,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中反复上下滑音,增加了左手按弦难度,更使旋律形象化。
《三秦欢歌》谱例2:
而在《五陵吟》的创作中,使用了右手轮指与左手小指在琴弦上有律动的滑动琴弦所产生的“泛音”的技法,大大扩展了音乐的表现力,拟人化的演奏手法表现了作者的“诉”与“思”。
《五陵吟》谱例3:
《竹韵》是魏军先生2004年创作的筝曲,巧妙地借用了古琴的诸多演奏技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借竹的精神赞颂友人的品质。通过揉、吟、按、滑、颤的结合,把被视为灵性之物的“竹”刻画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回味无穷。乐曲中大量地运用了泛音技法,演奏出音乐缥缈、空灵、玲珑剔透的艺术境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竹韵》谱例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纵观筝曲的创作可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筝的演奏技法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并不断地超越。而演奏形式也在发展变化中,筝最初的演奏形式为独奏、重奏、合奏,经过不断地学习、演出,以及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的大量交流,使我们的思路拓宽,开始尝试与钢琴合作、与吹管乐器合作、与西洋弦乐合作、与打击乐甚至于交响乐队的合作,在与民族乐器以及西洋乐器合作中开阔了眼界。这些变化是偶然中的必然发展过程,也是经过几代艺术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尝试的结果,它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这些改变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展现出陕西筝派在全国筝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从魏军先生的筝曲作品可看出,演奏形式从独奏、重奏逐渐扩展到了与钢琴、交响乐队、打击乐的合作,为秦筝陕西流派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理念。陕西筝派不但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实践、探索,更要力求创新,开拓思想,打破陈旧的模式。筝曲《源》的演奏形式有两种版本,即筝与钢琴、筝与交响乐队,2009年《源》这首作品在“魏军作品音乐会”中以筝与交响乐队的演奏形式首演,得到了筝界同人的肯定与喜爱。这是陕西筝曲首次与交响乐队合作,体现出陕西筝派不仅是立足于地方性的音乐,更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文化特征。先生在演奏形式中大胆地进行尝试,与交响乐的对话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新思路。
陕西筝派不仅要继承传统、发展实践、探索,更要不断地创新,开拓新思维,从演奏形式上打破陈旧的演奏模式。魏军先生在近几年的创作中,除了思索筝与交响乐的演奏形式外,还开始探索筝与打击乐的新型演奏形式,《大漠行》首次运用了阿拉伯鼓与海浪鼓,以及口笛作为新型演奏形式,使音乐色彩更为新颖,仿佛感受到了雄鹰展翅、翱翔在大漠之上,穿云破雾的音乐背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011年在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颁奖音乐会中演奏《大漠行》,首次运用筝与打击乐的演奏形式,获得一致肯定。陕西筝曲风格不仅需要地方音乐,更要走出去,不断地接收中外音乐特点元素。秦筝陕西流派要想创新,须做到文化心态的开放、艺术美学的新追求、与时俱进的创作,这一点魏军先生做到了。
2.音乐风格的创新
每一种音乐文化的产生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流派及风格。之所以存在不同的流派,是因每个流派都有着各自的风格。而每一个流派都是音乐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并通过音乐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其每一部音乐作品中,凝聚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中所表达的音乐风格具有独特性,是不可复制的。人们在欣赏每一部音乐作品时,从中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情感贯穿于作者的所有作品中,自然形成了作者独有创作风格和音乐表现。
每个筝派都有着其特有的风格特征,而陕西筝曲在筝界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其音调大起而不乱落、激昂慷慨,即被三秦大地的乡亲们称为“英雄曲”,浩气悲壮;有的如“凄凉调”,如泣如诉、委婉酸楚;还有的曲风细腻,婉转中却多悲怨;慷慨急促,激越中却更有抒情。因此就有了“陕西流派多抒情”的赞誉。然而,一个音乐流派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能体现这个流派风格的优秀作品出现。
秦腔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声腔。秦筝与秦腔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古代的历史文献中被称呼为“秦声”,秦腔作为秦地的声腔,与秦筝是分不开的,他们无论从音乐风格中还是节奏、“二变”音上,都完全一致。陕西筝曲的创作深受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早期先生的很多筝曲创作都是经过陕西地方曲牌的改编而成,在音乐风格中没有过多的变化。如他改编的筝独奏曲《对花》,此曲是陕西眉胡曲牌,根据眉胡曲牌 【采花】 【戏千秋】 【一串铃】 集曲连缀而成,音乐节奏明快。当先生逐渐开始创作筝曲时,运用了陕西风格的音韵,写出了“不似秦腔、却胜似秦腔”的乐曲风格,并从乐曲的结构倾向于作曲的格式。我院筝学科经过多年演奏“秦风秦韵”风格的筝曲,逐渐从陕西风格中吸取、提炼出学院派对于陕西地方风格的理解与处理,并把这种“不似秦腔、却胜似秦腔”风格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之中。
真正的风格是不可模仿的,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听者却感受到它无处不在。它不是某些精心做出的姿态,而是贯穿作者全部作品的灵魂,这便是风格。在先生的作品中无不体现了淳朴的陕西音乐风格,并在此风格基础上尝试外来音乐元素,如移植莫扎特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大漠行》《樱花》等乐曲,先生在创作这些筝曲中,都十分注重民族乐器的特点,发挥秦筝这个民族乐器的长处,并不是一味地炫示技法,或哗众取宠,而是融技法于音乐表现之中,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继承传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与现代音乐风格相融合,无不体现出了中国特色与时代气息。
3. “古、今、中、外”的创新之思
古筝,这种古老的乐器经历了两千年的沧桑与变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将历史、人物、情感娓娓道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新时代、新乐曲、新理论无不随着时代的发展,向我们展示着筝的新美与大气。
从民族文化看,传统与新生并存,才能体现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筝曲与筝文化也不例外。从魏军先生多年来对筝史及筝曲的研究,不难看出,在他的创作中有思考、有远虑。同时在他的创作历程中,让筝这件“仁智之器”更富有灵动之感,让筝曲的创新更落实到了“古、今、中、外”四个字上。
《婆罗门引》,蕴涵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更将“古”这一筝曲特征融入其中。而《三秦欢歌》《竹韵》等,将当代人民生活的精神面貌体现在乐曲之中,更是对“今”的诠释。其“中”则说先生的大量作品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气魄的内涵。
“外”则是筝曲创作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创新性的部分。魏军先生将世界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小夜曲》改编为筝四重奏,成功地尝试了秦筝演奏外国民歌的艺术形式。此后,一些脍炙人口的国外乐曲被魏军先生改编为筝曲,如古巴民歌《鸽子》、墨西哥民歌《晴朗的天空》、日本民歌《樱花》,大大地拓展了筝曲的演奏范畴。借鉴与创新并存,在魏军先生筝曲创作中,也成为他音乐造诣的升华与体现。筝与打击乐《大漠行》、筝与钢琴《五陵吟》,筝与交响乐《源》体现了作者广阔的音乐艺术思路,旋律的美、意境的深邃更是把筝这一“雅俗共赏”的乐器变为筝曲创作的一个亮点,土得掉渣的《碗碗儿》、如泣如诉的《五陵吟》、筝与交响乐的对话《源》等作品,都深深地触动着听众的情感,逐渐地被筝界同人和广大听众认可与接受。
很多外来音乐,结合本民族音乐的改变、融汇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地升华,这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魏军先生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也成为中国筝乐发展的方向与航标。
表1 魏军创作筝曲列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