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泉县志(1990~2010)
- 甘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27444字
- 2024-11-01 12:58:00
第五编 农牧业
甘泉是个传统农业县,“三农”占大头,农业是根本,县委、县政府历来非常重视。1990年以前,全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播种面积占90%以上,烤烟、苹果、油料等经济作物占比极低。白绒山羊牧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1994年达到峰值的13万只,农民人均2.3只。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市场放活,农业结构进行大幅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1995年,蔬菜产业成为农业主导产业,以白绒山羊为领军的畜牧业一直占据养殖业龙头。2000年退耕禁牧后,舍饲养殖、规模养殖取代牧养、散养、零星养殖形式;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发展迅速。2002年,烤烟生产退出农业舞台。
全县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等大秋作物为主,糜子、荞麦、水稻等小秋晚秋作物次之。油料作物以零星、小片麻子为主。夏粮作物2002年以前种植小麦,产量极低,之后不再种植。特色作物有双青豆、红小豆和大棚蔬菜。果业以苹果为主,桃、枣、葡萄为辅,但规模效益一直低下。瓜类以西瓜、小瓜、香瓜为主,均为农民自主产销。畜禽业先后以羊、鸡、猪、牛为主,以鸭、鱼、兔、蜂等为辅。
2010年,全县粮食面积15万亩、产量4500万公斤,蔬菜3万亩、1.1亿公斤,瓜果3万亩、450万公斤,油料0.13万亩、15万公斤。鸡存栏73万只、出栏86万只,猪存栏2.1万头,出栏2.5万头,羊存出栏分别为4.8万只和2.5万只,牛为6050头和1680头,肉类产量3860吨,禽蛋产量4900多吨。同1990年相比,粮食、油料基本稳定,羊子下降,烤烟停种,其余均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7元增加到5301元,增加12倍多。
扶贫开发、农技推广、良种推广、农机推广、植保植检、产品检测、新兴能源开发、农业培训、气象测报、农财经管、草原建设、疫病防治、卫生监督等相关业务的积极有效开展,为全县农业畜禽业的发展振兴发挥了重要的服务和助推作用。
总之,经过全县人民20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奋斗目标。
第一章 农业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农业局 1990年,甘泉县农业局为县政府职能局,科级建制,编制14人,局长1正2副。1993年4月,更名为甘泉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事业性质,隶属农林牧业局。1994年3月,与县农技站合并,编制20人,主任1正2副。2002年,恢复农业局,编制11人,局长1正2副。2010年,编制10人,局长1正3副,单位驻县政府大楼。期间,先后有杨万里、白彦能、艾琪、南建洲、张进军任局长、主任。
农委 1990年,甘泉县农业委员会为县政府主管全县农业工作职能部门,科级建制,编制19人,设主任1正2副。1993年4月,改称农村工作委员会。1994年8月,机构撤销。期间,白长旺、胡永发先后任主任。
农牧局 1993年4月,成立甘泉县农林牧业局,正科建制,为县政府主管全县农业、水利、畜牧、林业的职能局,1995年11月,更名为农牧局,编制14人,2002年,机构撤销。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甘泉县蔬菜局 1993年10月,甘泉县蔬菜生产办公室成立,隶属农业局,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编制15人,主任1正2副。2003年10月,更名为甘泉县蔬菜局,编制20人,局长1正2副。2006年,甘泉县蔬菜科技服务中心成立,隶属蔬菜局。至2010年,有艾琪、王彦学、王延平先后任主任、局长。
甘泉县农技站 1990年,甘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隶属农业局,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站长1正1副。1994年7月,并入农业技术服务中心。2004年12月,恢复农技站,编制15人,专业技术人员11名,站长1正2副。至2010年,先后有白彦能、王宏山、薛延斌任站长。
甘泉县果业局 1990年,甘泉县果树蔬菜工作站,隶属农业局,科级建制,事业单位,编制6人,站长1正1副。1995年8月,更名为甘泉县果桑技术工作站,同时,甘泉县果桑局成立,一套人员,两块牌子,隶属农林牧业局,编制8人,局长1正2副。2002年,更名为甘泉县果业局,编制25人。至2010年,先后有谢志金、张金仓、贺志明、李喜民任站长、局长。
甘泉县老区办 1990年,甘泉县老区建设办公室,为县政府职能部门,正科建制,编制10人,主任1正1副。其主要职责是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1993年4月,更名为甘泉县老区经济开发中心,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1996年10月,恢复老区办称谓,编制11人,主任1正1副。2002年8月,老区办挂靠县扶贫局,两个机构,一套人员。同时并入农业综合办,三块牌子,一套人员。期间,先后有高忠仁、李夏林、张生强任主任。
甘泉县农综办 1998年,成立甘泉县农业开发办公室,正科建制,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编制2人,主任1人。2002年,改称农业综合(扶贫)开发办,同时挂靠县扶贫局、老区办。编制12人,主任1正2副。2010年,农综办下设农村扶贫服务中心,编制10人。主任1正2副。历任主任先后有张进军、李夏林、张生强。
甘泉县扶贫局 2002年,成立甘泉县扶贫局,对应市级机构序列,与老区办两块牌子,一套人员。至2010年,先后有李夏林、张生强兼任局长。
甘泉县农机局 1990年,为县政府职能局,科级建制,编制10人,局长1正1副。1993年6月,更名为甘泉县农机服务管理中心,事业单位。1996年10月,恢复农机局。1998年,改称甘泉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为二级事业局,编制11人,局长1正2副。至2010年,先后有马生发、张九霄、韩立杰、蔡山峰任局长、主任。
甘泉县农机学校 1990年,副科建制,编制28人,隶属农机局。1998年,升格正科,编制9人。2007年12月,并入农广校。期间,先后有李桂芳、曹忠民任校长。
甘泉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1990年,隶属农机局,科级建制,事业单位,编制12人,设站长1人。1998年,编制15人,站长1正1副。2009年9月,农机监理站撤销,业务移交县交警大队,人员分流。期间,先后有丁炳祥、杨锦富、李延林、赵金发、牛辉任站长。
甘泉县种子管理站 1990年,甘泉县种子公司,隶属农业局,科级建制,财政差额40%预算事业单位,编制8人,经理1正1副。1992年2月,改制为甘泉县种籽站,编制15人,站长1正2副。2007年7月,更名为甘泉县种子管理站,全额事业单位,编制10人。期间,刘德顺一直任经理、站长。
甘泉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2003年5月成立,隶属农业局,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编制10人,主任1正1副。单位驻址:道镇麻子街。期间,白昕任主任。
甘泉县植保植检站 1994年8月,恢复成立,事业单位,副科建制,隶属农业局,编制10人,设站长1人。2010年,编制8人。期间,先后有张志贵、杨继存、马剑波任站长。
甘泉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2003年10月成立,隶属农业局,科级建制,事业单位,编制8人,设正、副队长各1人。至2010年,王拴虎一直任队长。
甘泉县农业区划办 1990年,甘泉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隶属县政府,为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编制10人,主任1正2副。1997年,更名为甘泉县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隶属农牧局。2003年5月,区划办撤销。期间,先后有全备、周文龙、郭玉发任主任。
甘泉县能源办 1993年7月,甘泉县农村环保能源办公室成立,隶属农业局,事业单位,科级建制,单位挂靠区划办,编制12人,主任,副主任各1人。2003年5月,更名为甘泉县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机构独立。至2010年,先后有郭玉发、贠鹏春任主任。
甘泉县农业培训学校 1990年,甘泉农业广播电视分校,隶属农业局,副科建制,事业单位,编制3人,设校长1人。2004年12月,加挂“甘泉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合署办公。2007年12月,农机校并入后,更名为甘泉县农业培训学校,正科建制。编制8人,校长1正2副。期间,先后有马克芳、刘世仓任校长。
甘泉县农经站 1990年,甘泉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隶属农业局,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编制12人,站长1正1副。至2010年,先后有孙广太、白海生、刘祖成任站长。
甘泉县原种场 甘泉县良种繁育场前身为县国营农场,1980年改称甘泉县原种场。1990年,为差额40%预算事业单位,科级建制,编制20人,设场长1正2副。1993年,全额预算。2010年,仅存留守人员。先后有符永勤、封生华、白启财任场长。1992年以前,原种场开展新品种的杂交、繁育实验、试种业务,太皇山有试验基地100亩。1993年,因征迁改造,试验、繁育业务再未开展。
第二章 农业种植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夏粮作物
夏粮品种,全县仅有小麦。1990年前,全县小麦种植面积少,产量低,仅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0%。1993年,小麦平均亩产101公斤,为历年来最高水平。小麦以当地品种为主,主要有延安3号、6号、11号、15号、17号。1997~2001年,小麦种植急剧下滑。2002年以后,全县无小麦种植。
二、秋粮作物
全县粮食生产以秋粮为主,主要有玉米、谷子、豆类、荞麦和其他小杂粮。
玉米 是全县最主要秋粮作物。
①种植品种:1990~2000年,全县长期种植“中单2号”、“户单1号”以及本地“小玉米”,由于品种老化、退化原因,平均亩产量一直在300公斤上下徘徊。2004~2010年,县政府出台良种补贴政策,农技推广站和种子管理部门推广 “三北6号”、“航天2号”、“先玉335”和“豫玉22”等优良品种,玉米总产量连续7年呈上升趋势。
②综合试验:2009年,甘泉县纳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县,先后组织实施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千亩玉米核心展示田、百亩高产攻关田。同年,甘泉县纳入陕西省渭北玉米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县。各试验区块均采用一系列先进农业技术进行综合实验、示范。面积为1个万亩春玉米旱作技术示范区和1个千亩示范方,目标亩产量分别是750公斤、800公斤。实验区域:万亩示范区在全县范围,面积2.3万亩,2600户农民责任田实施。千亩丰产方种植示范在东沟乡刘庄、塔上、高庄口、李湾4个农民责任田实施。
甘泉县2009年玉米实验工程实际参数检测统计表
谷子 全县谷子品种多为“长龙”系列品种,有“长龙10号”、“11号”、“12号”。2000年后,引进“晋谷69”、“21”等品种。山地谷子采用水平沟种植技术,亩均产量稳定在100~140公斤之间。
豆类 主要有双青豆、黄豆、红小豆、黑豆、绿豆以及豇豆等,其中双青豆、黄豆、红小豆种植面积较大,占豆类作物面积的70%以上。2001年后,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甘泉县1990~2010年主要秋粮生产情况统计表
续表
三、特色作物
双青豆 又名 “绿滚豆”,种皮、果实全为绿色,外观青绿圆籽粒比普通大豆小,与黄豆同科,适宜山地种植,川台旱地宜与玉米、西瓜等作物间套种植。品种有黑脐、白脐之分,甘泉县主要种植黑脐双青豆。它是用普通的白脐双青豆与当地农家黑豆杂交后选育的一个品种。年种植双青豆万亩左右,年产150万斤以上。
红小豆 山地和洛河川台地以及沙壤田块适宜种植。由于甘泉特有的小气候因素,红小豆粒色鲜红、整齐饱满,百粒重在12克以上,商品率高。2000年以前,品种主要是“大红袍”红小豆,2000年以后,一直种植“冀红”2号、5号红小豆。
水稻 主要引进推广“京引39”、“京系21”和“榆引12”等优良品种,采用“旱地育秧”技术,亩均产量在400~500公斤。1998年以后,逐年减少;201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有20亩,亩均产量下降到317公斤。
甘泉县1990~2010年特色作物生产情况统计表
续表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全县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烤烟、苹果、红枣、葡萄、瓜果、蔬菜等。
油料 1994年之前面积较大,1995年开始,面积逐年缩减。
烤烟 2001年之前,基本保持在15000亩以上;2001~2002年,急剧减少;2003年,基本停止种植 (详见烤烟产业)。
苹果 (详见苹果产业)
香紫苏 2007~2008年,全县各乡镇均有农户自发种植香紫苏作物,平均面积有3000亩,2009年以后不再种植。
红枣 1990~2003年,甘泉红枣种植规模小,多零星分布,产量小,属于自产自销的散户种植结构。2004年,道镇寺沟河建成鲜食枣园70.5亩,主要品种为梨枣、7月鲜等;后又从山西引进晋矮2号、晋矮3号、临汾蜜枣、河北脆枣、鸡心蜜枣、不落酥等品种。截至2010年,全县共栽植枣树面积1605亩。
蔬菜 全县经过10多年蔬菜种植发展,已经形成露地菜、大棚(弓棚)菜、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三菜并举、多茬种植、四季有菜的生产模式,满年可供应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无刺小黄瓜、黄瓜,日光温室当年12月至次年6月上市;螺丝椒、茄子日光温室次年1~7月上市;小番茄日光温室次年2~6月上市;番茄日光温室次年1~6月上市;西甜瓜日光温室次年4~7月供应;佛手瓜6~10月上市;结球甘蓝等弓棚、大棚露地蔬菜均在当年6~10月正常上市。露地大白菜、萝卜等秋菜正常上市(详见蔬菜产业)。
药材 2005年,甘泉陆续有人种植凤丹白、芍药、甘草等药材,均为自发零星种植。东沟乡种植芍药、当归、甘草、凤丹白;下寺湾乡种植凤丹白。
平菇 甘泉平菇种植始于1987年,由城关镇安家坪村民周万利等引进试种成功。初期利用窑洞种植平菇,一个窑洞种植1000~1200个菌棒,一年春、秋、冬三季出菇,年收入3000多元。1992年,安家坪村已有平菇种植户13户,户均种植平菇2000多个菌棒,收入7000多元。1996年,全县平菇种植发展到高峰,仅安家坪平菇种植户就有20户,兰家川、纸坊、麻子街、南寨村、关家沟、王庄村、阎家沟、胡皮头村等都有平菇种植户,全县达到40多户。当年周万利利用大棚种植平菇,一棚种植6000个菌棒,收入7万多元,创全县最高纪录。1998~1999年间,平菇市场价格低迷,种植户纷纷转产。2010年,全县仅有3家种植户。
花卉 2000年,盛建新、吴莲珍夫妇在姚店村租5.3亩土地,建起2个大棚,商业化种植花卉。主要类型有盆栽、地栽,自产自销。年收入3万~4万元。这是甘泉最早的专业花卉种植基地,也是第一家花卉商品个体经营户。2009年,纪丰公司在寺沟河农业示范园种植2棚(4400平方米)连栋温室、1棚日光温室花卉,主栽品种为红掌、蝴蝶兰和菊花。
全县历年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及农业产值如下表:
甘泉县1990~2010年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及农业产值统计表
续表
第三节 种植技术
一、栽培技术
旱作适用技术 甘泉实施沟垄早播种植 (山地水平沟、川地垄沟、大垄沟)、油豆草肥田、间作套种、配方施肥、蓄水保墒 (深翻改土、耙耱保墒)、覆盖栽培 (地膜、秸秆)、病虫综合防治七大类旱作技术栽培。
垄沟栽培技术 适用川台地、沟坝地和水平梯田,宜种植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以机械开沟或者畜力起垄,配套良种、配肥、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是一项提高作物产量的耕作技术。
水平沟栽培技术 适用于20度以下山坡耕地,宜种植小麦、谷子、糜子、豆类作物。沿坡耕地等高线畜力开沟,较陡坡地自上而下、缓坡地自下而上操作,要求深浅均匀、沟底水平。与 “垄沟栽培技术”,成为甘泉农业生产长期坚持的 “两法”种植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 适宜于川台地、沟坝地和水平梯田,具有保墒、提高地温、防病灭草等优点。宜种植玉米、高粱等高秆粮食作物和豆类、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对比传统耕作方法增产30%以上。
间作套种技术 甘泉农业间作套种技术,主要有粮粮间套、粮菜间套、菜瓜间套等技术。
双垄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主要适用于玉米。其主要技术为:开沟、施肥、起垄、播期、查膜、破孔、追肥、灭草、防虫。
播前镇压浅耕耱平,用划线器按100~120厘米划一带,带中央处开一条深15厘米、宽15厘米的施肥沟,按每亩施纯氮9千克、五氧化二磷4千克、硫酸锌2千克的比例将肥料混合后施入沟内。然后在施肥沟两侧各20厘米处开播种沟,播种沟间距40厘米。沟深5厘米,宽10厘米。在开播种沟的同时垄土自然覆盖施肥沟,埋住肥料,播种沟10厘米处开压膜沟,然后用120厘米宽的地膜覆盖并压膜,在垄面上形成两条集流沟。
播期在5月上旬,膜内温度比露地高3~4℃,湿度增加3%~5%,即可播种,一般比露地玉米提早播种5~7天。墒情好时边开沟播种边覆膜,放苗后覆土;墒情差时先覆膜再打孔播种,覆土后膜上形成两条凹陷集流沟,待雨出苗,及时破除板结。播种后及时检查,发现破膜处及时用土封严,防止春季大风揭膜。
每亩保苗3000~4500株。先播种后覆膜的地块,及时破孔放苗,放苗孔要小,每孔放苗1~2株,然后用土将苗孔封严。放苗时间应在上午或下午,避开大风和中午大热天。
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及时追肥。可于叶面喷施0.1%~0.2%硫酸锌溶液1~2次,磷酸二氢钾1~2次,同时根据实际结合降雨,施尿素25~30千克/亩。膜下杂草,易顶破地膜,应及时用除草剂防治杂草。播前采用40%甲基异硫磷进行土壤处理或拌种防虫。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适用于马铃薯、谷子、烤烟。
马铃薯 选二年轮作无茄科作物田块,深耕;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经茎尖脱毒生产的克新1号、紫花白为主推品种。基肥应占总肥量的60%以上,施有机肥3000千克/亩,马铃薯专用肥50千克/亩,另按氮∶磷∶钾为2∶1∶5的标准配施化学肥料做基肥。花蕾期追施马铃薯专用肥20千克/亩。坡地宜采用大垄沟种植,即“两犁两耩”沿等高线开沟种植,结合中耕施肥,倒沟换垄,破垄成沟。平坝、埝、川台及梯田等平地,全面推广地膜覆盖。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谷子 选择地势较高、通风透光,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不宜连作,前茬以豆类、马铃薯、油料为好。秋深耕蓄墒,施入底肥,施农家肥高产田5000~7000千克/亩,中产田1500~4000千克/亩。将磷肥与农家肥混合沤制效果更好,春季耙耱保墒以利出苗。选用延谷11—13号、晋谷36号等优良品种,采用“三洗一闷一拌”处理种子。用水三洗漂秕去杂,用1605药1%稀释液按种量10%用量拌种闷种,防治地下害虫。闷种6~12小时后,拌内疗素或多菌灵等防治谷粒黑穗病、白发病,保证苗全苗壮。施硫酸铵2.5千克/亩,或尿素0.75~1.0千克/亩。一般用机械条播,适当浅播3厘米为宜。播种时若遇干旱要播前播后反复镇压提墒,促进发芽出苗。合理密植、及时间苗、中耕除草、培土追肥防治病虫等。
烤烟 甘泉多选用NC89、红花大金元、8611等优良品种。阳畦、纸钵保温育苗,苗床温度保持25~28℃为宜。55~60天即可培育出壮苗。烟田整地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秋季深翻(深度25厘米)蓄积雪雨,耙耱保墒,翌年3月下旬开沟(深10~15厘米)条施基肥,犁翻起垄,整平耙细,垄高15~20厘米,顶宽40~50厘米,底宽60~70厘米,趁墒覆盖地膜。测土施肥,按照烟叶的需肥规律。4月下旬,采用高茎深栽法。栽后7~8天,日平均温度在10~15℃,膜内温度30℃以上时,扎眼放气。栽后20天,放苗。烟株显蕾期留叶18~22片,深打顶,勤抹叉。甘泉烤烟一般7月上旬开烤,8月底烘烤结束。
二、旱作农业节水耕作模式
1999~2002年,甘泉实施覆盖和露地并重的两种旱作农业节水耕作模式。
覆盖耕作模式 覆盖+早播(秋播为适时晚播),通过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减少水份无效损耗,通过催芽早播充分利用早春土壤返浆水促全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作物快长早熟。主要适用于地面坡度≤5度的川、塬、坝、梯等平地耕作。
露地耕作模式 沟种+早播(秋播为适时晚播),沟垄种植蓄水保水,减少径流损失;早播利用土壤返浆水夺全苗,促进作物根系发育,以根调水。主要适于地面坡度>5度的沟、坡、梁、峁等坡地耕作。
三、土壤改良
测土配方施肥 从2006年开始,每年从大田玉米地、大棚蔬菜地取若干土样检测,提取基本参数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保护性耕作 措施是少耕、免耕、残茬覆盖和合理轮作。免耕法使用特定的免耕播种机,机组进地,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播种、施肥、撒药、覆土、镇压等作业,在作物全部生长过程中,除采用除草剂灭草外,不再进行田间作业。2003~2010年,甘泉县引进免耕播种机28台,累计完成免耕播种3万亩。
第四节 良种推广
一、引进
1990~2010年,全县共引进玉米种子品种85个,分别为中单2号、户单4号、丹玉13、农大60、西玉3号、西玉4号、陕911、陕902、沈单10号、沈玉17、三北5号、三北6号、郑单958、永玉3号、潞玉6号等;引进薯类种子品种3个,分别为费乌瑞它、紫花白等;引进谷类种子品种8个,分别为延谷11号、晋汾7号、晋谷21等;引进豆类品种10个,分别为大豆中黄13、大青豆、黑皮青豆等;红小豆冀红2号、天津红、冀红5号等;引进荞麦种子品种5个,分别为混选4号、日本北海道荞麦、榆荞3号、甘荞2号等。
二、推广
1990~2010年,推广玉米种子品种28个,分别为中单2号、户单4号、丹玉13、农大60、西玉3号、沈单10号、沈玉17、三北6号、郑单958、永玉3号等;推广薯类种子品种2个,分别为费乌瑞它、紫花白等;推广谷类种子品种4个,分别为延谷11号、晋汾7号、晋谷21等;推广豆类品种7个,分别为大豆中黄13、大青豆、黑皮青豆、双青豆等;红小豆冀红2号、天津红、冀红5号等;推广荞麦种子品种4个,分别为混选4号、日本北海道荞麦、榆荞3号、甘荞2号等。
第五节 病虫防治
植物保护种类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油料作物等的检测保护。各乡镇、重点村组均设立有病虫害测报站、点,配备有兼职测报员。
1990年,全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有小麦红蜘蛛、麦蚜、荞麦钩刺蛾、豆芫菁、早期落叶病、食心虫、烟蚜、蔬菜病虫及杂粮病虫害等。重点对美洲斑潜蝇进行专项调查和检测。1994年开始,在全县8个乡镇17个行政村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专项调查,调查面积1575亩。美洲斑潜蝇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调查面积225亩。1995年,建立下寺湾、高哨、道镇3个县级测报点,8个乡镇级测报点及1个村级测报点,4月成立甘泉县机防队,购置防治机械50余台(套),统防统治7245亩。设立植物检疫签证点1个。1996年,给下寺湾、高哨、道镇3个县级测报点配发黑光灯各1台,给8个乡镇级测报点各配备1名乡级测报员。村级测报点扩大至3个。1998年,在城关镇姚店村首次发现根结线虫病害。
2001年,全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谷子白发病、粟灰螟、豆类锈病、马铃薯晚疫病、豆芫菁、二十八星瓢虫、苹果早期落叶病、腐烂病、锈病、白粉病、桃小食心虫、金纹细蛾,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蔬菜根结线虫病、瓜类白粉病、白粉虱、美洲斑潜蝇、蔬菜灰霉病、菜青虫等。2003年,开展植保新器械新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培训。当年起,农药市场监管业务移交农业综合执法大队。2006年,美洲斑潜蝇,从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去除。中华菟丝子,在部分乡镇人工种植的苜蓿、杂草及大豆、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上零星发生;蔬菜根结线虫,在部分乡镇老菜区发生较重。2010年,全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玉米双斑萤叶甲、谷子白发病、粟灰螟、豆类锈病、马铃薯晚疫病、豆芫菁、二十八星瓢虫、苹果早期落叶病、腐烂病、锈病、白粉病、桃小食心虫、金纹细蛾,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蔬菜根结线虫病、瓜类白粉病、白粉虱、美洲斑潜蝇、蔬菜灰霉病、红蜘蛛、蓟马、菜青虫等。
甘泉县1990~2010年病虫害防治情况统计表
续表
第六节 农业机械
一、农机推广
1990年,甘泉农业机械推广的种类主要有拖拉机、铡草机、脱粒机等。当年给烟农购进地膜覆盖机3台。1991年,重点推广单行播种机。1995年,推广起垄覆膜机。1997年,推广小四轮拖拉机悬挂二铧深翻犁。2000年,引进GF系列农用铺膜机100台。2002年,新购2台高速旋耕机和零配件12个品种1600件,推广粗饲料揉碎拉丝机40台。2003年,推广大中型农机具耕作技术。2004年,引进2台大棚微耕机,利用项目资金购置2台70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2006年,甘泉县首次被纳入省级农机购置补贴县,推广大棚微耕机20台、9RC中小型饲料饲草多功能加工机472台、大型推土机2台、铺膜施肥播种机10台。2007年,推广地膜玉米种植机具。2008年,引进大棚卷帘机95台。当年共购置农业机械673台(辆),其中新增饲草、饲料加工机械477台,自动粉碎上料搅拌机26台,大中型拖拉机20台,小型拖拉机7台,铺膜施肥播种机12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台,大棚卷帘机95台,微耕机8台,配套农机具35台(部)。全县农机总数达到3258台(辆),农业机械总投资350万元,其中中央项目投资105万元,县财政补贴资金5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购机投入195万元。
2009年,全县农机总动力7.36万千瓦,原值3585万元。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671台(辆),新购置农业机械413台(辆),其中,当年新增饲草饲料加工机械16台,自动粉碎上料搅拌机5台,大中型拖拉机6台,小型拖拉机8台,铺膜施肥播种机4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1台,大棚卷帘机333台,微耕机13台,动力喷雾机4台,压块机组1套,配套农机具22台(部)。农业机械总投资365万元,其中中央项目资金130万元,县财政补贴资金90万元,自筹资金购机投入145万元。
2010年,引进农机239台(辆),其中:新增大棚卷帘机189台、拖拉机7台、旋耕机10台、微耕机9台、挖掘机2台、免耕播种2台、挖坑机1台、揉丝机6台、喷雾机10台、配套农机具3台(部)。
二、培训维修
培训 1990~2001年,农机校每年春秋两次对全县农机员、农机手、农机经营户进行为期10天的定期技术培训。平时,下乡巡回,现场培训、示范、指导。2008年,开展了农机安全大宣传、大培训活动。举办农机安全培训班9期,培训驾驶员及农机安全员568人。2009年开展了一系列农机安全宣传培训,集中强制检审验农机专项治理活动。全年举办各类农机安全培训班9期,培训驾驶员及农机安全员589人。2010年,举办农机安全培训8期,培训驾驶员及村干部485人。
维修 1992年,农机局成立循环检查修理小组,负责全县农机维修工作的监督检查。2001年,成立农机技术服务队,负责农机具维修保养,技术员分赴各乡镇作业点跟机作业,现场检修调试、示范,指导。2006年,成立农机购置补贴技术维修服务小组,跟踪服务。
三、监督管理
办理年度农用机车上户、转籍、办证、审验工作,对不按规定进行审验、培训、办理异动登记的机车和驾驶员考核、考级注销,对违章作业、带病作业的机车责令限期维修;组织技术服务队下乡入户开展技术服务,1999年5月,开始管理农用三轮车。2004年5月将挂牌、考核、办证等管理权限移交县交警大队。2008年,出动巡查人员检查拖拉机82台(次),纠正各类违章28台(次),督促办证4人。全年完成检验各类拖拉机86台,审验合格驾驶员86人,换发驾驶证8本,新办证4本,新机上户9台。2009年,巡查纠正各类违章车辆19台。全年检验各类拖拉机98台,审验合格驾驶员81人,报废拖拉机21台,换发驾驶证8本,新办证7本。
第七节 农业管理
一、区划调查
1990年,由区划办牵头完成《甘泉县水田水地调查报告》;1991年,完成《土地详查报告》。
1993~1998年间,《甘泉县农业后备资源调查报告》,获陕西省科技星火奖;《甘泉县综合农业区划更新研究报告》,获延安市政府一等奖;《甘泉县 “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被县政府列为生态农业工程。“四位一体”即沼气池、大棚猪、大棚菜、厕所一体化建设使用的生态能源工程。
二、结构调整
甘泉一直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传统农业县,1990年,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农业种植结构不断向多元化转变。当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0%左右。1991年,县政府提出“稳定农业,发展烤烟”的种植结构方案,全县大力发展烤烟种植,当年烤烟种植面积由上年的10305亩扩大到17805亩。
1999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山地逐年退耕植树种草,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小, 2000年,县政府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将蔬菜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蔬菜种植面积快速扩大。
2003年,县委、县政府再次调整种植结构,确立“菜畜富民”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按照“一村一品”经营模式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的区域布局规划,在210国道、甘志路沿线的川道台地建设蔬菜产业带,在沿线拐沟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专业村、专业户。明确规定,每村70%的农户拥有一项产业、每户收入的70%来源于主导产业。将全县具有产业基础的114个村,分类确定为10个示范村,61个推进村,43个发展村。
2008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全县利用山地资源发展苹果。截至2010年底,初步建成城关镇黄瓜、高哨乡辣椒、下寺湾镇番茄、桥镇乡无刺黄瓜、东沟乡小番茄、道镇西甜瓜、劳山乡养鸡等7个“一乡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先后建成姚店、关家沟、安家坪、雷家沟、六里峁、甄家湾、芦庄等1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县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0646座,菜田总面积达到2.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7.8万头,鸡饲养量130万只,发展山地苹果23535亩;形成以设施蔬菜为主,蔬菜、畜禽、林果三大产业互为补充的种植业结构。
粮食 玉米种植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1999年之前,山地和川地均有种植,分布面积最广。2000年之后,山地种植面积逐年缩减,到2010年仅有部分拐沟村有山地玉米。谷子以山地种植为主,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退耕还林之后,拐沟村山地有种植,其他以台地种植为主。荞麦主要分布在东沟、下寺湾、雨岔、桥镇的拐沟村山地种植。水稻在东沟乡和下寺湾镇龙嘴沟村也有小面积种植。1998年以后,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几乎不种。豆类种植全县均有分布,台地、山地种植。小麦种植主要分布在城关镇、道镇,山地种植,其他乡镇零星种植。1999年之后基本退出。糜子一直以山地、农民自发种植为主。
烤烟 1990~2002年之间,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2001年之前,基本保持在15000亩以上;2001~2002年,急剧减少;2003年全县停止种植。
蔬菜 种植无刺小黄瓜主要分布桥镇乡;黄瓜主要分布下寺湾、石门、道镇、城关镇;螺丝椒主要分布高哨乡;小番茄主要分布东沟乡;番茄主要分布城关镇、道镇,大棚番茄主要分布劳山乡;茄子主要分布城关镇;西甜瓜主要分布道镇甄家湾村、六里峁村;佛手瓜主要分布道镇;结球甘蓝、大白菜主要分布城关镇。
三、产品检测
农产品检测业务开展于2004年,主要包括蔬菜、畜禽产品、果品、豆制品、小杂粮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亚硝酸盐含量、重金属等检测;定期监测农产品基地的土壤、大气、水质等;对无公害产地的农产品,进行产地监测。检测地点,主要是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
甘泉县2004~2010年农产品质量检测情况统计表
四、农财经管
1993年6月~1998年5月,对全县116个行政村集体财务进行清理审计,审计金额累计2700万元,处理违纪资金5.6万元,处理违纪人员17人(次);对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进行鉴证、调解、仲裁。对涉农收费10个部门进行预算外资金审计,累计审计金额678万元,其中违纪截留资金56万元,处理违纪截留资金单位4个4人,违纪资金全部上缴财政;取消向农民集资摊派项目44个,退还农民款项18件(次),全县农民负担标准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5%。
1999~2010年,负责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审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负责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指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农民家庭农场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培育、建设、指导工作;负责全县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年报等工作。
五、农业培训
中等专业学历教育 1984年,农广校正式定性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对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证书,承认学历,享受待遇。1988年,甘泉农广校招收学生计划正式纳入省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计划,经录取的农广校学员,各门课程及实习成绩及格者,发给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专毕业证书。1994年,经省招办批准,凡报考农广校的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毕业生及报考农学、果树、畜牧、兽医、林业、蚕桑等专业的初中毕业生,可免试入学。广播、电视及函授教学,分不脱产、脱产两种形式,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发给国家承认的中专文凭。2010年,农广校所开专业扩展到种植、养殖、经济与管理、农业工程四大门类,学制均为学期制,2年或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2~6年,实行免试入学。中专学历教育,每个专业开设10~14门课程,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按30∶40∶30的比例安排。
中专后继续教育 1999年,中专后继续教育即大专层次教育开始招生,每年9月1日开学,采取业余和脱产相结合学习形式。招生对象为具有中专学历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职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广校中专毕业学员。由中央农广校在全国统一安排教学计划,实行教材、考试、发证、管理 “四统一”,农广校组织实施教学和学籍管理。2000年,中专后继续教育增开农村经济管理专业。2002年,增开畜牧兽医专业,农业推广专业开设水产技术、农业机械化、果树3个专业方向。2010年,农业推广专业含种植、养殖、果树、农业机械化管理、水产方向。每年开设3个专业,实行学期制,学制均为2年。
中专后继续教育,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授课,进行远程声像教学,基层校组建教学班并组织学员利用声像教材进行授课。学员根据大纲要求自学文字教材,实行学时考核制,基层校组织教师,对学员进行辅导,组织学员实习,或结合工作岗位参加社会调查,并写出实习 (调查)报告。
培训管理 农广校的教学方式:主讲教师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进行授课,辅导教师在教学班进行面授辅导,学员业余自学。教学学时包括录音、录像、面授、辅导、实验、实习、自学、考试。
中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录音、录像授课600~650学时,总学时不少于2400学时,除文化课面授外,其他课程均需进行辅导。辅导与自学时间,根据农事季节及课程难易程度进行调整,但不得少于教学计划规定的总时数。
初等农业技术教育录音、录像、面授总学时数不少于300学时。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学校又增加了卫星网络、互联网络等远程手段。
甘泉县农广校1990~2010年中等专业学历培训一览表
续表
甘泉县2000~2010年农广校中专后继续教育培训一览表
六、农业合作
甘泉县豆类生产行业协会 2010年10月,由农业局、种子站、农技站、植保站、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共有会员30名。会长刘德顺,副会长薛延斌,秘书长白昕。
主要从事红小豆品种试验推广工作,并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带动豆类产业更好发展,尤其是兴银豆类国际贸易公司,每年出口红小豆8000多吨,每年仅红小豆为全县创收近千万元。本协会切实规范了全县豆类生产经营。次年9月,甘泉县豆类生产行业协会成功注册 “国家红小豆地理标志著名商标”。
专业合作社 2008年,争取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政扶持项目资金50万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25个,累计建成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市级7个、县级9个。2009年,新建合作社5个,累计登记注册合作社34个,另外新建8个能源合作社。到2010年底,全县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5个,其中:蔬菜合作社18个,果业合作社2个,畜禽养殖合作社15个,沼气合作社8个,小杂粮生产合作社2个。
七、农业执法
每年对全县各农资经营户、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排查。查产品标签,是否有伪造、涂改或标注不规范;查质量,防止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欺骗消费者行为;查是否按规定记录经营台账;查是否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种子是否为审定品种。
对种子经营户经营的作物种子进行备案,累计备案玉米种子样品53份。种子经营户信息登记备案,登记备案种子经营户共计16家,等级备案率100%;调解农资纠纷13起;经营违规整改8起;查办农资案件6起。历年累计查处不合格化肥13400公斤,种子4600公斤,农药56公斤。
第三章 主导产业
第一节 蔬菜产业
一、棚栽蔬菜
1992年,甘泉从山东引进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先行在姚店、安家坪、关家沟、红旗、南沟门等村修建大棚13座。棚型以琴弦式和改良Ⅰ型为主。棚栽品种单一,仅有黄瓜、辣椒等反季节蔬菜,棚均收益1500元左右。1994年,引进云南黑籽南瓜、木耳菜、空心菜、中棚日光温室栽培方法。当年棚均收入3000元。1995年,县蔬菜办获延安地区行署“菜篮子”工程建设一等奖。1996年,引进生菜、香瓜、蛇瓜等新品种。当年,县蔬菜办主任艾琪获延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示范黄瓜新品种津春3号、4号;1998年,大面积推广。当年,甘泉县被延安市人民政府评为蔬菜产业建设先进集体;艾琪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 “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开发步伐的决定》、《关于促进和扶持蔬菜产业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蔬菜营销工作的决定》,将蔬菜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蔬菜种植面积快速扩大。蔬菜大棚以改良Ⅰ型和Ⅱ型棚为主。重点抓蔬菜品种的引进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引进瓜类新品种2个(格兰摩亚香瓜、金黄宝西瓜);辣椒品种2个(保加利亚尖椒、美国板椒);番茄品种2个(太空一号番茄、台湾京王子番茄);西葫芦品种3个(金皮西葫芦、韩国黑美丽、韩国墨地龙);黄瓜品种4个(津春3号、优优8号、戴多星无刺黄瓜、以色列无刺黄瓜);以及美国长茄、日本西芹、明晶苦瓜等8大类16个蔬菜新品种。2002年,全县实现万棚目标。2003年8月1日,被陕西省正式确定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辣椒、黄瓜、番茄、茄子、菜豆、大白菜、胡萝卜7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产品。当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亩均收益2500元左右。
2004年,县委、县政府确定“菜畜富民”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全县推广普及大棚滴灌、双膜保温、地膜全覆盖、火墙增温、高温闷棚、无公害生产 “六大”实用技术,棚型以改良Ⅱ型为主,开始推广改良Ⅲ型棚,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应甘泉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8类共20多个,形成越冬茬黄瓜+秋延茬番茄、辣椒的普遍性生产模式,亩均收益4000元左右。当年,甘泉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
2007年,县委、政府提出建设农业产业大县目标,蔬菜产业围绕建设“一村一品”工程,推广改良Ⅲ型棚,重点抓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建设和生产,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推广 “海城施肥模式”示范棚,培育纪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兴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佳喜佛手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企业和合作社。同年12月28日,甘泉黄瓜、茄子、辣椒、番茄、佛手瓜、结球甘蓝6个蔬菜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品。当年全县蔬菜亩均收益提升至6400元。2010年,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到3067亩,设施蔬菜面积6465亩,蔬菜总产量1.15亿公斤,棚均收入2万元,最高单棚收入4万元。总产值18378万元,实现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当年,6个菜品绿色认证续展获得成功。
二、基地示范
示范园地 2001年,在关家沟村建成绿色产业示范园,占地50亩。建成砖包墙、无立柱、全钢架、背坡保温板、自动卷帘机新型温室7座,全钢架新型组装式大棚15个,承担全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菜农技术培训等。
2009年,在寺沟河村建成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建设用地310亩。2009年,示范园一期工程,建成5连栋2100平方米育苗中心和示范大棚42座,温室大棚60座,占地280亩,全部投入生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成为全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和现代农业科教基地。
示范项目 ①育苗嫁接。2006年,首次引进嫁接育苗技术,育苗嫁接茄子2万株获得成功。2007年,育苗嫁接茄子5万株;2008年,育苗嫁接辣椒5万株,嫁接茄子5万株。2009年,育苗嫁接辣椒10万株,小番茄育苗4万株,嫁接茄子2万株。2010年,育苗辣椒10万株,小番茄5万株。②示范试种。2006年开始,每年试种示范蔬菜新品种20~30个,开始经营蔬菜包装销售。2010年,示范蔬菜新品种30个,示范推广露地佛手瓜栽培技术100亩获得成功。
三、露地蔬菜
1992年之前,甘泉县蔬菜种植均为露地和自然模式,而且多为自产自销,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城区周边村组种植相对集中连片,所产蔬菜进入农贸市场,面向城区居民销售。当年在开始发展棚栽蔬菜的同时,也提倡扩大露地菜种植。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奠基,2000年,县委、县政府将蔬菜正式确定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露地蔬菜与设施蔬菜并举,面积、产量、产值均大幅提高。
四、蔬菜效益
1990年,全县蔬菜总面积1305亩,总产量3436吨,总产值110万元。2010年,总
面积发展到30675亩,总产量达到11.5万吨,总产值18378万元。
甘泉县1990~2010年蔬菜生产情况及产值统计表
注:表内数字均为统计上报数字。
第二节 烤烟产业
20世纪80年代,烤烟生产一开始就被列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1987年,“烟、羊、果”三大主导产业并驾齐驱,烤烟生产独占领军地位。1990年,全县烤烟总面积10600亩,总产量95万公斤,总产值210.9万元。1997年,产值达到峰值的1613万元。2000年起,受市场影响,面积、产量、产值急剧下降。2002年,甘泉县烤烟生产基地县被取消。2003年,全县烤烟生产停止。
甘泉县1990~2002年烤烟生产情况统计表
第三节 苹果产业
1987年,苹果被列为全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1988年,全县开始规模性发展苹果种植,其战略定位是 “粮食上山,苹果下川”。主栽品种为红富士,授粉品种为秦冠。
1990年,推广主栽品种新红星,授粉树金矮生等短枝品种。1995年,主栽品种仍为红富士。1998年,全县建立起果树专业村8个,果树示范户206个,果树生产户2360户。
生产实践表明,川道地栽种苹果极不适宜,因而使全县的苹果生产一度陷入低谷。2008年,县委、县政府果断调整思路,重新定位为:大力发展山地苹果,力争实现10万亩。主栽品种红富士,授粉品种嘎啦。截至2010年,全县共种植山地苹果2.35万亩,基本为幼园、挂果园和改造园,丰产、盛产园较少。
甘泉县1990~2010年苹果生产情况统计表
注:表内数字均为统计上报数字。
第四章 畜牧业
第一节 畜禽养殖
一、养鸡
1990~1993年,开始笼养鸡实用技术推广,但进展缓慢,养殖方式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品种以当地土鸡为主,有少量良种鸡,饲料以农民自产玉米及农副产品为主,自产自销,商品化程度低。
1994年,全县开展以大棚肉鸡为主的养鸡产业开发。6月,引进5600只爱拨益加肉鸡在道镇甄家湾村进行大棚养殖试验示范,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养56天后活重可达2.5~3公斤。试验示范成功后,当年快速推广发展甄家湾、刘庄、五里桥3个村56户,年出栏45000只大棚肉鸡。1996年3月,引进艾维茵、哈伯德等快大型良种肉鸡品种。1997年,全县大棚肉鸡养殖户发展到78户,年出栏肉鸡6万余只。1998年,大棚肉鸡养殖业因境外产业链断裂而夭折。
2002年,借鉴本县林沟村从零散、窑洞养殖到规模发展的经验,县委、县政府出台鸡禽产业优惠扶持政策,在全县范围内发展以千只以上笼养蛋、肉鸡为主的规模养鸡,引进亚发、罗曼、金惠星、宝万斯、三黄等蛋肉鸡品种,采用塑料暖棚进行笼养,全部使用全价配合饲料。2007年底,全县千只以上笼养鸡达304户。
2008年,甘泉县以产业化发展为导向,以产业链式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万只以上规模养鸡小区,引进海塞克、新罗曼、海兰、尼克、巴布考克、江汉、京红等现代蛋鸡品种,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和标准化养殖设施及现代养鸡设备进行笼养,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疫病防控,基本形成了商品化基地生产方式。特别是劳山鸡业公司和养鸡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养鸡小区,带动了全县养鸡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目标。2010年底,全县建成劳山、荣盛2个父母代种鸡场,建成和平、雷家沟、芦庄、劳山鸡业、美水农业5个万只以上规模养鸡小区,建成338户千只以上规模养鸡户, 11户5000只以上规模养鸡户。
二、养猪
1990年,甘泉县养猪仍然以家庭散养和当地土猪为主,自产自销,商品化程度低。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以抓点示范的方法,实施专业村建设,发展以正大模式为主的5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2004年9月,全省畜牧标准化饲养观摩会在甘泉县召开。2007年底,全县50头以上标准化养猪户达91户,存栏6756头。2008年,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典型示范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的1000头以上养猪小区为重点。2010年,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猪小区11个,5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303户,建成种畜禽场9个,存栏良种基础母猪6300头。
三、养羊
1990~1999年,白绒山羊养殖业是全县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全面开展绒山羊选育和绒山羊综合养殖技术推广。县种羊场作为省级陕北白绒山羊核心育种场和保种场,发挥种源优势,培育优秀种羊。县绒山羊扶贫开发公司以扶贫为重点,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以育种为重点,组建优良种羊生产专群,采用合同形式向农户滚动投放,持续进行白绒山羊杂交改良,开展羊子普查鉴定、人工授精、冷精配种、秋配等育种,推广种羊选育、饲料青贮、规范化饲养管理等先进技术,加快白绒山羊扩群繁殖,建成了井家峁、桦树沟、清泉沟、黄蒿坪等一批养羊专业村。2000年,全县羊子产绒700克以上的公羊555只,产绒400克以上的母羊4.82万只,羊绒产量23.66吨,羊毛产量33.45吨。
2001年,甘泉县开展舍饲养羊探索、实践,全面开展人工种草、舍饲养羊试验示范,指导农户开展圈舍改造、饲草储备、科学管理、疫病防治、秸秆青贮、牧草种植。在南沟门、封家湾、大北沟、美泉及米家沟、南寨、蒙家湾村共建成舍饲养羊户1572户,舍饲羊子3.8万只。2003年,建成关家沟村白绒山羊繁育基地、姚店村白绒山羊养殖示范基地。
2005年后,由于成本高、效益低等因,全县舍饲养羊基本处于搁浅状态,一些区域内偷牧、游牧现象屡禁不止。
四、养牛
1990~2002年,甘泉县利用草场资源优势,以牧放发展养牛业。用途以耕役为主,以肉用为次。期间曾引进秦川牛对本地黄牛杂交改良,开展肉牛肥育示范。2003~2004年,引进陕西昊地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在本县发展养牛业。县政府对养牛户给予政策奖励和信贷支持,在安家坪村办起 “富苑肉牛繁育场”,和平村办起 “治国肉牛养殖基地”。2005年起,役用耕牛养殖退出,而育肥肉用占居主要地位。散养户数量逐年下降,规模养牛户增加,多在远山围栏牧放。
五、养鸭
2010年7月,甘泉县东沟乡高家洼、背坡、施家庄、李湾四村12户农户共引进26500只金定麻鸭进行饲养,到年底均已开始产蛋。
六、特种养殖
兔 2000年,引进原种塞北兔107只,在曲里村建成良种肉兔繁育场。2002年,由于销路、价格等原因,肉兔繁育场破产。
中蜂 2008年,甘泉发挥本地蜜源广、花期长优势,开展中蜂定地养殖,推行标准蜂箱和简易砖箱活框养殖。当年7月全市中蜂养殖示范县观摩会在甘泉县召开。9月,甘泉刺榆公司开发了劳山村牌土蜂蜜产品,为全县中蜂养殖业建立了龙头企业。2009年,建立了全市第一个中蜂养殖保护区。
鹿 2010年7月,引进东北长白山双阳梅花鹿98只,其中仔鹿10只,公鹿39只,母鹿49只,在东沟村建起“财苑梅花鹿养殖场”,发展特种养殖。
鱼类 1995年,全县共有个体养鱼池塘9座,分布于龙嘴沟、贺家坪;漫庄河、苗山、米家沟等村,鱼塘水面11亩,投放鱼苗18万尾,捕捞成鱼3000公斤。
2010年,养鱼业仍多为自产自销散养结构,未形成产业规模。食用渔业主要在凉台水库、高庄口、漫庄河、苗山、米家沟、南义沟、清泉、曲里、岳屯、府君殿等村。
休闲垂钓养鱼池主要在:王庄、县屯、龙首、劳山、美泉、刘庄、张家沟等村。全县有水面养殖8户,养殖总面积1020亩,其中池塘450亩,水库570亩。年投放鱼苗4500公斤60万尾,养殖总产量7万公斤。主要鱼种有草鱼、鲤鱼、鲢鱼、鲫鱼、中华鲟等。
甘泉县1990~2010年畜禽产业发展状况一览表
表5-4-1
续表
第二节 畜禽改良
甘泉县负责畜禽养殖示范、良种推广的机构有绒山羊工作站、种羊场、养鸡办。
牛 先后引进西门达尔、秦川牛、黑白花奶牛等品种。1990~1993年,引进秦川牛改良本地黄牛,并开展牛体人工种植牛黄业务试验。1994年,开展肉牛肥育试验示范。以肉役兼用的本地黄牛为母本,以引进的秦川牛为父本,杂交牛较本地黄牛表现出体型大、生长快、出肉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全县90%的黄牛为秦川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后代。
羊 先后引进辽宁绒山羊、道赛特、美利奴、布尔山羊和小尾寒羊。1990年,鉴定种羊1636只,培育种羊1000余只,建立了枣林、井家峁示范区和清泉沟科学养羊综合示范小区。9月,建立白绒山羊冷冻精液制作站,制作冻精10150粒,设立人工授精配种站16个,其中开展冷配的4个,完成人工受精配种16070只,其中冷配814只。对扶贫专群及种羊生产专群进行补群及调整合并,先后为外地提供合格种羊297只。
1991年,制作冻精15300粒,完成人工授精配种7300只,其中冷配830只。鉴定种羊860只。对50个丰产羊群进行了整群去杂,达到了《延安地区白绒山羊基地乡标准》。在清泉沟示范区和养羊基地乡镇开展了塑料暖棚养羊试验。参加了省陕北建委、农办、农牧厅等五家联合组织的第一届赛羊活动,参赛公羊获得全省冠军,母羊获得第三名。全县陕北白绒山羊普及率达99.5%,养羊业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产业。1991年,甘泉县畜牧局被国家科委授予“特别荣誉奖”。1992年,选择6只优秀纯种山羊,8只杂种种公羊,3只自繁公羊,参加育种群配种,开展人工受精配种与本交相结合的种公羊侧交,并对横交群绒山羊进行鉴定,鉴定种羊1050只。制作冷精3720粒,向延长县提供纯种公羊颗粒1240粒。1993年,对750只羊进行抓绒鉴定和测定,对22群绒山羊育种群的种羊进行整群,组建育种专群26群。开展了羔羊肥育试验、绒毛快速增长试验、发育对比试验,设立人工授精点3个,选种选配960只,为四川、延安、延长组织外调种羊98只。甘泉县白绒山羊种羊场被陕西省农业厅列为陕西省重点种畜场和保种场。
1995年,开展了优质高产绒山羊群推广,获得农业部科技推广二等奖、陕西省农牧厅科技推广一等奖。外调种公羊135只,全县共有改良羊群1134群,纯种羊群32群。在绒山羊赛羊活动中,获得两名亚军和两名季军。1996年,全县调配种公羊183只,其中特级16只、一级134只、二级33只;完成配种6800只,其中人工授精2400只;培育种山羊245只,其中特级35只、一级180只、二级30只。全县自繁育种羊子32921只,其中S1共1890只平均产绒260克,S2共8400只平均产绒300克,S3共5621只平均产绒320克。1997年,对符合育种标准的羊子进行了体尺测定和生产性能鉴定,共鉴定羊子160群,组建育种专群102群,纳入羊子3580只,核心群58群纳入羊子1650只,群体平均产绒量492克。1998年,全县适繁母羊52673只,产羔成活41104只,繁殖成活率78.04%。对15群533只羊子进行了育种鉴定,其中核心群104只、育种群424只、公羊5只,群体平均产绒量核心群552.6克、育种群435克、公羊600克。
2000年,鉴定羊子128群5825只,其中周岁母羊1590只,周岁公羊231只,成年母羊3410只,成年公羊94只,达到核心群羊子500只,核心群羊子最高产绒量550克,平均产绒量达520克。2001年,鉴定羊子116群5600只,其中核心群14群500只,平均产绒量450克;选育群5100只,平均产绒量400克;种公羊80只,平均产绒量600克。在东沟乡黄蒿坪村建立羊子冷精颗粒制作点,共制合格冷精颗粒8329粒,试制细管冷精166支,向黄龙县提供颗粒4012粒,向本县提供颗粒1025粒、细管84支。建立人工授精点5处,共配种47群,参配羊子2012只,复配羊子579只,总配种量2686只次,授胎率75%以上。2003年后,陕北白绒山羊配种点撤销,人工授精工作停止,纯种繁育、提纯复壮、绒山羊鉴定工作全部停止,新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基本停滞。2005年,甘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被陕西农业厅授予 “陕北白绒山羊品种培育先进集体”称号。
猪、鸡 先后引进内江、北京黑、巴克夏、约克夏、长白、杜洛克、皮特兰、PIC等优良猪种。引进白来航、亚发、罗曼、金惠星、宝万斯、海塞克、新罗曼、海兰、尼克、巴布考克、江汉、京红等蛋鸡品种,引进爱拨益加、艾维茵、哈伯德、三黄、良凤麻鸡、安卡红等肉鸡品种和丝羽乌骨鸡。
2003~2010年,制定了《规模养猪养鸡圈舍建筑设计标准》,对全县50头以上养猪和1000只以上养鸡的规模户统一建圈标准,全面推行塑料暖棚、自动上水、地下排水等养殖技术。2004年9月,全省畜牧标准化饲养观摩会在甘泉县召开。2008~2010年,在1000头以上养猪和1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小区)推广应用了机械通风、自动饮水、自动控温、自动控光、自动刮粪、摄像头监控、紫外线消毒等现代养殖设备,推广普及了无公害标准化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粪污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以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等现代养殖技术。2008年8月,全市规模养猪现场会在甘泉县召开。2009年,“劳山村”牌·144·富硒鸡蛋、禽丰养鸡专业合作社的肉杂鸡和丰裕种猪场生猪通过农业部畜产品无公害认证并颁发证书。2010年,下寺湾丰裕种猪场建成陕西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劳山鸡业公司蛋鸡养殖基地建成陕西蛋鸡标准化示范场。
第三节 草场建设
一、人工种草
1999年,退耕还草1.6万亩,种植牧草品种有苜蓿、柠条、沙打旺、籽粒苋。2000年,退耕还草2.6万亩,种植牧草品种有苜蓿、沙打旺、柠条。2001年,退耕还草1.98万亩,种植牧草品种有苜蓿、沙打旺。2002年,退耕还草6.46万亩,种植牧草品种有苜蓿、沙打旺。
二、天然草场治理
1999年,在劳山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实施天然草场改良0.64万亩,草品种主要以紫花苜蓿、沙打旺、柠条为主。2000年,在洛河甘道段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实施天然草场改良1.06万亩,其中苜蓿3094.5亩、沙打旺2842.5亩、柠条4686亩。2001年,在碳窑沟、清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实施天然草场改良2.21万亩,草品种主要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2007年,实施了“甘泉县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涉及天然草场30万亩,其中桥镇乡8.5万亩、下寺湾镇7.6万亩、石门乡7.1万亩、高哨乡4.5万亩、东沟乡2.3万亩。
甘泉县2010年天然草场类型及面积一览表
三、草原资源生态监测
2009年甘泉县纳入陕西省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县。
至2010年,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全县10个样地90个样方开展草原资源生态监测,主要监测草原植被状况 (包括植被组成、植被覆盖度、草群高度、物种数量及产草量)、草原生态状况 (包括草原退化和沙化状况、草原自然灾害及鼠虫害情况)、草原利用状况 (包括利用方式、载畜量、草畜平衡状况)等监测结果表明,甘泉县天然草场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环境良好。
四、牧草种植试验示范
新品种引进 1.豆科牧草品种:紫花苜蓿 (金皇后、三得利、阿尔冈金、皇后2000、苜蓿王、皇冠、牧歌401、巨人201、胖多、维多利亚、W-414、W-323、W-HQ等)、红白三叶、小冠花、胡枝子。2.禾本科牧草品种:超级伊利克、红宝石、红象、艾瑞、黑麦草。3.菊科牧草品种:菊苣、串叶松香草、鲁梅克斯。4.饲草饲料品种:新沃2号、新沃1号、科多4号、中原草3号、科多8号、高丹草、甜高粱。
新品种引种试验 1999~2004年先后在麻子街、米家沟村,关家沟村和南沟门村选择不同区块 (川、台、山)开展牧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2005年在关家沟村、麻子街村进行优质牧草品种适应性比较试验,选择台地13亩、川地2亩、山地4亩三类地块种植25种牧草品种对比试种。试验效果良好,可以在辖区内推广。当年9月,获市政府牧草品种适应性实验研究科学技术三等奖。
优良牧草品种展示 2009~2010年在米家沟村承包土地20亩,用于优良牧草展示建设,共试验种植豆科牧草16个,其中苜蓿类品种14个,沙打旺1个,小冠花1个;禾本科有12个;菊科1个;唇形科1个。
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 2008~2010年,在南沟门村进行牧草品种区域种植试验6亩。试验效果良好。2010年,按照全国畜牧总站和陕西省草原工作站要求,选择在交通便利和水源方便的米家沟村川台地作为新的区域试验点,开展了达乌里胡枝子3个参试品种种植试验。试验效果良好。
第四节 畜牧管理
一、畜牧机构
甘泉县畜牧局 1990年,为县政府职能局,正科建制,编制10人,局长1正2副。1993年6月,改制为甘泉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隶属县农林牧业局。2002年8月,恢复畜牧局,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一套机构,两块牌子。2004年11月,畜牧兽医站独立,畜牧局归口农业局。2007年9月,更名为甘泉县畜牧兽医局。2010年,编制8人,局长1正2副,单位驻县城南街。期间,先后有宋毅斌、张进军、景绍有、刘春河、周化任局长。
甘泉县白绒山羊工作站 1990年,甘泉县白绒山羊扶贫开发公司,由股级升格为副科,企业单位,隶属县畜牧局,编制10人,经理1正1副。1992年,升格为正科。1995年8月,改制为甘泉县白绒山羊工作站,事业性质,差额预算。2004年11月,机构撤销。期间,有唐世彦、任力先后任经理、站长。
甘泉县种羊场 1990年,甘泉县白绒山羊种羊场由股级升格为副科,隶属畜牧局,编制10人,场长1名。2004年11月,机构撤销。
甘泉县养鸡办 1995年6月,成立甘泉县养鸡办公室,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隶属县农林牧业局,编制10人,主任、副主任各1名。2004年11月,机构撤销。任力一直任主任。
甘泉县牧草工作站 1998年3月成立,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隶属县农牧局,编制20人,站长1正2副。2004年12月,编制12人,站长、副站长各1名。2007年9月,隶属县畜牧兽医局。薛建军一直任站长。
甘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1990年,由股级升格为副科,事业单位,隶属县畜牧局,编制45人,站长、副站长各1人。1992年,升格为正科。编制40人,站长1正3副。1999年5月,编制20人,站长1正2副。2002年8月,与畜牧局合署办公,一套人员、两块牌子。2004年11月,机构单设,隶属畜牧局,编制15人,主任1正1副。2007年9月,更名为甘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甘泉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牌子,隶属县畜牧兽医局。期间,高建友、任力、唐世彦、景绍有、高明、石慧先后担任主要领导。
甘泉县动物检疫监督站 2004年11月成立,副科建制,事业单位,隶属畜牧局,编制8人,设站长1人。2007年9月,更名为甘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梁宝宏任站、所长。
甘泉县屠宰办 1999年,成立甘泉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办公室,副科建制,事业单位,编制5人,设主任1人。隶属经贸局。2002年,隶属经发局,下辖屠宰厂。至2010年,滕建国、刘骏先后任主任。
二、畜禽检疫
(一)防疫
1990~2010年,甘泉畜禽类发生的微生物疫病主要有猪、牛、羊口蹄疫病、羊子布鲁氏菌病等,点状发生的传染病有猪瘟、猪肺疫、大肠杆菌、猪喘气病、猪丹毒、仔猪黄白痢、破伤风、羊梭菌病、羊痘、羊链菌病、鸡白痢、鸡新城疫、鸡法氏囊病。寄生虫病害主要有蛔虫病、囊虫病 (俗称米型肉)、绦虫病、线虫病、螨虫病、蜱虫 (草虱)病、牛羊肝片吸虫、羊包虫病、羊疥癣等。马传染性贫血病已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基本灭绝。牛马炭疽病在个别点似有死灰复燃迹象。
常规防疫 1990~2000年,每年组织县、乡、村三级防疫员开展春秋防疫,主要有猪瘟、鸡新城疫、山羊痘、羊三联四防苗、羊布病的免疫。
2001~2003年,建立健全村级疫情报告网点,开展猪、牛、羊口蹄疫疫苗注射、猪瘟疫苗注射、鸡新城疫Ⅰ系刺种、羊布病疫苗饮服、羊痘和三联四防苗免疫,实施了动物免疫证明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2004年,狠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加强防疫网络体系建设,将乡镇畜牧兽医站纳入财政预算,招聘10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乡镇畜牧兽医站,组建村级防疫员队伍。2005~2007年,采取强制免疫与计划免疫相结合,集中免疫与常规免疫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免疫的猪、牛、羊三种牲畜佩戴免疫耳标。2008~2010年,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权、财权、事权归县畜牧兽医局管理。每年制定实施 《甘泉县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 《甘泉县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期间,甘泉县连续两年被省农业厅授予 “动物防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马传染性贫血病防治 1991~1995年,对全县马类家畜采用血清学方法抽检1802匹,全部为阴性。因停止注苗后连续8年未发生临床病畜,连续5年用血清学方法未检出马传贫阳性病畜,达到了农业部马传贫稳定控制区标准。
1996~2008年,连续13年对37621匹(次)马类家畜的临床诊断监测,没有发现疑似病畜,共采集了2694匹(份)马类牲畜血清,未检出阳性畜,达到了农业部马传贫消灭区标准。
羊布鲁氏菌病防治 1990~1996年,采取检疫、免疫、处置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未发现布病羊子。1997年,检出阳性羊子3只。2000~2002年,未检出阳性羊子。2003年,检出阳性76只。2004年,检出阳性13只。2005年,检出阳性2只。2006年,未检出阳性羊子。2007年,血检检出阳性68只。2008年,检出阳性33只。2009年,检出阳性22只。2010年,检出阳性21只。凡检出的阳性羊子全部进行了扑杀、深埋处置。
猪牛羊口蹄疫防治 2002年6~9月,在全市大面积暴发口蹄疫病的形势下,甘泉县开展了偶蹄动物的疫病普查、病畜扑杀、紧急免疫接种、防治。7月份对普查时发现的疑似口蹄疫病的牛、羊进行采血送检,检出阳性“O”型口蹄疫,对疫区实施了封锁,先后对柳洛峪、王角、柴沟河湾、桥镇村、蛇河沟、胡皮头、甘沟河、田家沟、漫庄河、阳庄村共计138只病羊、41头病牛全部扑杀、深埋,对同群牛、羊进行采血送检、隔离观察21天,观察期满无新发病后解除封锁,对草场、水源和圈舍进行了彻底的消毒,并对全县的猪、牛、羊进行了紧急免疫接种。
2004年3月,老仁仓李某饲养的11头猪发生疑似猪口蹄疫病。确诊后即对疫区实施封锁,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对同群猪采血送检、隔离观察,并实施其他后续措施。
2005年3月,柴沟河湾村刘某、汪某饲养的35头猪发生疑似猪口蹄疫病。确诊后即对疫区两个村实施封锁,对两个养猪户的病畜及同群同圈139头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偶蹄动物出入疫区;定期对疫区消毒并对疫区内所有偶蹄家畜实行紧急免疫接种。12月,同村薛某饲养的13头猪发生疑似猪口蹄疫病。确诊后即对疫区实施封锁,对病畜及同群同圈的26头猪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严格采取后续措施。同月,同村王某27头猪发生疑似猪口蹄疫病。确诊后即对病畜及同群同圈52头猪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和采取严格的后续措施。
(二)监督
1990~2004年,卫生监督工作由畜牧站负责。实行定点屠宰、定点检疫,开展市场肉食品检疫监督,对县城内经营肉食品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规定进行活畜检疫,开展了大家畜、生猪、家禽等活畜的市场检疫及出入境动物检疫、畜禽产品市场中的肉、蛋、皮、绒等畜禽产品的检疫,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对检出的病害肉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上市活畜无传染病,上市肉品无变质腐败、无病变。
2005~2010年,此项工作由动监所负责。在产地检疫方面,建立畜禽出栏登记制度,实行产地检疫报检和查验畜禽标识出具检疫证明制度,对规模养殖场派驻检疫员,严防病害动物、未经检疫的动物以及标识不全的动物进入流通环节。2009年,被市上确定为产地检疫示范县。屠宰检疫,严格按程序、按标准实施同步检疫,做好屠宰动物入场登记、查验检疫证明、查证验物、消毒,严格宰前宰中宰后检疫,做好免疫耳标回收,加强病害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完善各项记录,逐步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利用快速监测金标卡,加强对 “瘦肉精”、猪瘟、口蹄疫等重点项目的监测。严把·148·肉食品市场准入关。
(三)执法
1990~1999年,对种畜场、屠宰场、屠宰户、产品加工场所开展《兽医卫生许可证》核发工作,加强防疫行政监督。2000~2004年,重点对畜禽及其产品经营者加强管理,核发和审验《动物防疫合格证》,取缔违法经营者。2005~2007年,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项检查、畜禽定点屠宰及肉食品检疫专项整顿治理、畜产品安全整治等执法,加强对兽药门市、畜产品经营门市、养殖场、肉类市场的检查,查处80袋(盒)无批准文号的兽药。对15名兽药经营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参加兽药营销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重新核发兽药经营许可证,规范兽药及生物制品的经营秩序。对动物养殖场、屠宰场核发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2008~2010年,与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签订目标责任书。检查养殖场疫苗免疫、抗体监测、兽药使用、报检报验、封闭管理、环境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情况,查阅免疫记录、投药记录、饲料记录等档案资料,坚决查处使用 “蛋白精”、“瘦肉精”、莱克多巴胺、苏丹红等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做好饲料、兽药经营户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督工作,对兽药、饲料市场建立定期巡查制度,严厉查处逃避检疫和运输、加工、贩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2008年4月,查处关中某鸡场技术员陈某违规调运仔鸡案,依法罚款3000元;7月,查处劳山乡秦某违规调鸡案,依法罚款5000元;9月,对高哨乡叶某违规调运仔猪立案调查,协调叶某赔偿养猪户损失45200元。
三、兽医管理
官方兽医是实施动物防疫监督、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执法工作的人员,由甘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管理。技术推广单位兽医的所在单位为甘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甘泉县牧草工作站,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各类技术支持工作,由所在单位按技术职称和业务分工进行管理。民间兽医基本是以师承或祖传的方式获得兽医知识,虽然多数未经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但掌握一些简单的诊疗以及疫苗注射等基本技能。因此,甘泉县多年来将民间兽医作为村级防疫员的主要力量,协助开展畜禽防疫、疫情处置工作。1990~2002年,甘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对全县民间兽医进行统计、备案。2003~2010年,甘泉县畜牧兽医局将民间兽医纳入村级防疫员队伍,明确职责,落实报酬,甘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监督管理其诊疗服务活动。
2010年底,全县有官方兽医32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1人;技术推广单位兽医6人,有民间兽医27人,各类兽医人才共计65人。
四、屠宰管理
2005~2010年,屠宰厂有经过培训的肉品品质检验员3人,屠宰技术工5人。在屠宰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实行动物检疫部门驻厂检疫检验,定点办每日派员驻厂监管,对检出的病害猪均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肉品质量安全。定点办按宰杀每头生猪收取30~50元屠宰管理费。
1999~2004年,甘泉生猪屠宰基本依靠手工操作,6年屠宰总量3万余头,其中病害猪总量140余头。2005年,定点屠宰厂正式投入使用,屠宰设备技术逐渐完善,屠宰能力明显增强,当年屠宰生猪9200头,其中病害猪36头。2006~2009年,累计屠宰生猪45312头,检出病害猪185头。期间于2008年,屠宰厂获省商务厅颁发“一星级屠宰企业”资质,并得到奖励资金10万元。2010年,年屠宰总量15239头,检出病害猪69头。
第五章 综合开发
第一节 老区建设
1990年,老区建设主要是利用中央支持陕北革命老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解决本县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贫困村农业产业和粮食生产,扶持贫困户养羊生产,解决全县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1996~1998年,甘泉共使用国家扶贫发展资金1184.6万元,建设饮水工程16处,架设10千伏农电线路49.5公里,修建虹桥1座,修筑乡村道路21公里,建蔬菜大棚188座,培训农村养殖专业人员12100人次。全县贫困村由1993年的27个下降为7个,贫困人口由2453户12631人下降为503户2247人。1999年底,全县利用老区建设资金累计兴修基本农田136500亩,架设农电线路87.6公里,通电行政村由1990年的86个增加到116个,全部通电。自然村通电率98.5%,乡村通路率达到88.5%,从当年开始对于生活生产条件特别差的村组,实行异地搬迁扶贫措施。制定 《甘泉县移民搬迁异地开发实施办法》。
2008年,启动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6个,续建1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5万元,集中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增强脱贫致富后劲。2009年,全市唯一一家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甘泉。项目每年实施中低产田改造5000亩,投资约9.8万亩,总投资达6000万元,项目连续实施20年。11月初,建设完成当年改造任务。
2010年11月初,建设完成当年中低产田改造任务。
第二节 扶贫脱困
移民扶贫 2008年,贫困户危房危窑改造工程在刘庄、背坡、高家洼、乔庄4个村。按照“户建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共完成改造74户188孔(间),兑现补助资金134.4万元。2009年,榆树沟、新庄洼两村搬迁131户,建房398间,共兑现补助资金115.6万元。2010年,在全省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中,全县建成移民新村5个,新建平房、窑洞736间(孔),发放补助资金295万多元,193户贫困户761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移民补助标准为:2009年以前,实行“5+1”政策,每户补助5000元,每搬迁1人补助1000元。2010年,为“3800+1000”即每搬迁1人补助3800元,每户宅基地平均补助1000元,凡搬迁安置的新村,均配套完善水、电、路、绿化、硬化、圈舍等设·150·施,推广和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加大棚栽业、禽畜养殖业和二、三产业开发力度,让搬迁群众有稳定可靠的收入项目和产业。
信贷扶贫 小额信贷扶贫,扶持产业开发,推进 “一村一品”建设。2008~2009年,继续扶持菜畜两大产业发展,累计投入信贷扶贫资金2160万元,扶持178户改建、新建大棚335座,扶持207户发展养鸡40.1万只,扶持165户发展养猪15765头。2010年,投入贴息扶贫信贷资金1078.5万元,投放龙头企业项目贷款1500万元,全年累计2578.5万元。扶持新建、改建蔬菜大棚257座,养猪4540头,养鸡8.2万只,为劳山鸡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省级扶贫贴息贷款项目,立项3160万元,以带动全县种植、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
社会扶贫 2008~2009年,累计向43个扶贫重点村捐款捐物折价199万元。“两联一包”单位省体育局给所包的7个村投资28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办实事。县直各帮扶单位宣传中央1号文件,宣讲县上扶持产业支农惠农、强农政策。1996~2010年,社会扶贫累计共投入资金及物资折合7982万元。主要是化肥、地膜、种子、水泥、柴油、水泵等农用物资。
1996年,市劳山林业局是甘泉县唯一的联县扶贫单位,定点包扶方家河贫困村, 1998年该村脱贫。1999年,延安卷烟厂、省药检所、市农机局,先后成为联县扶贫单位。延安卷烟厂为道镇中学建校投资20万元,捐赠6000元救助失学儿童,并组织西北大学生物系师生30余人,对雨岔乡、石门乡、劳山乡、东沟乡的植物资源进行普查,特别是中草药资源,7天共采集标本1000余份,300余种。
2010年5月,在全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中,甘泉有县内11家企业扶助11个贫困村。年底,扩大到19家企业扶助21个村。
甘泉县2001~2010年移民搬迁情况统计表
第三节 能源开发
1995年,甘泉县在农村实施国家节柴改灶项目,在金庄村、红旗队推广建设沼气池,1997年开始,在乡村庭院推广“四位一体”沼气工程,取得成功经验后,延安市农发办在甘泉县召开推广现场会议,得到省市专家的认可和肯定。1999年,因缺少自动循环出料系统,易对生活环境造成污染,逐渐淘汰。2001年,在红旗队建设自动循环水压式沼气池6口。2002年,建成10口。2003年,进行“一池三改”模式建设,建成节能灶1000口。2004年,934口。2005年,1290口。2006年,1930口。2007年,400口。2008年,按照“建沼、养畜、促菜”的生产模式,发展户用沼气池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共建成沼气池1680口,产气率83%,恢复利用旧沼气池1460个,建成8个沼气后续服务网点。2009年,全县开始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节柴灶。当年安装太阳灶600个,安装节柴灶100个,建成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23个。6月14日,全市农村沼气能源现场推进会在甘泉召开,甘泉县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和现场示范。2010年,全县新建国债项目沼气池1022口;配套建成养殖小区中小型沼气池33座;建成大型沼气工程3座,建成并投入运营后续服务网点8个,安装投用太阳能灶1100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0个,安装节柴灶300个,恢复利用历年旧池1237口。实施范围为全县所有农村家户和养殖企业。历年国家累计投资27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