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行政建置

甘泉历史悠久,志不乏记。西周以前,属犬戎部落国。春秋属晋。建邑史可追溯至战国时魏国。甘泉地域曾先后分属雕阴邑、高奴县、定阳县、临真县、雕阴县、长城县、洛川县、因城县、真川县、五交县、洛交县、金城县、敷政县、安塞县管辖。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治地今甘泉城,至今近1400年未变,故城残垣尚存。定阳、因城、金城、敷政等故城,均已废毁。天宝元年更伏陆为甘泉,县因城南神林山麓美水泉而得名。

1934年,甘泉县境曾成立4个县级红色政权,与国民党甘泉县政府并存。1935年11月,撤并成立甘洛县苏维埃政府。1937年10月,改称甘泉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9月,改称甘泉县政府。1948年3月,国民党甘泉县政府撤离,全境光复。1949年10月,建立甘泉县人民政府。1955年7月,改称甘泉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甘泉县建制撤销,其辖域并入延安县。1961年9月,建置恢复。1968年8月,改称甘泉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恢复甘泉县人民政府称谓至今。

2010年,甘泉辖域总面积2300.72平方公里。以县城为中心,疆界四至为:正北偏东至湫沿山与宝塔区接壤,正南至皇甫店同富县划界,西北至安家沟与志丹县相连,正北偏西至核桃树窑子和安塞县毗邻。县域地形酷似桑叶状。全县5乡3镇共辖117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265个自然村。沿210国道北距市府延安40公里,南离省城西安330公里。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节 置县隶属

古甘泉地域,夏朝时期为雍州西河辖地。

商朝时期,属陕北一带的犬戎部落国辖地。《商时期陕西 “地图”》显示。

西周时期,为翟 (同狄)国严允 (犬戎)部落国辖地。《西周时期陕西 “地图”》显示。

春秋时代,公元前545年,狄国降附晋国后,为晋设上郡之属地。

战国时代,公元前453年,为晋国分裂后的魏国领土。魏国设置雕阴邑,治地在今富县李家村。城背依雕阴山,邑由此而得名。邑北靠甘泉县兰家川,东邻洛河水。城址现尚存。今甘泉中南部地域归其管辖,隶上郡。《战国时期陕西 “地图”》和 《战国魏长城线路图》显示。今甘泉西北片地域归治地在延安的高奴县管辖,隶上郡。东川片地域归魏置定阳邑辖,其治地位于今宝塔区麻洞川南、古定水河一带。邑因定水 (今汾川河)而得名。隶上郡。与《续修陕西通志稿》甘泉县地图标注旧治城吻合。公元前328年,魏国将上郡含雕阴、高奴、定阳在内的15个县邑献给秦国,此后隶秦之上郡。

秦朝时期,甘泉仍分属雕阴、高奴、定阳三县邑,隶上郡。秦末西楚霸王时,隶翟国之上郡。《秦国上郡政区图》标注。

西汉元年(前206),置雕阴县,并设雕阴道,治地同。同期定阳邑改定阳县。均隶朔方刺史部之上郡。《西汉朔方刺史部政区图》标注。

东汉末灵帝中平六年(189),匈奴占据,高奴县废,东汉陕北政权亡。

三国曹魏时期,马超父子戍边,在今甘泉石门村建有青州城驻军,该城为驻军防务城,而非政区城、建制城。此处甘泉前志记载存疑。

西晋时期,雕阴县废,其辖域直属雕阴道。永安元年(304),属陕北地区的前赵国。

东晋初大兴二年(319),属后赵国辖。

东晋升平元年(357),前秦国设长城郡、长城县,治地同在今富县固现村,原雕阴道辖域归长城县管辖。雕阴道裁撤。

东晋太元九年(384),属后秦国辖。太元十一年(386),定阳县废,设临真县,治地今临镇村,原定阳县所辖地域归其管辖。太元十七年(392),设洛川县,治地于今洛川洪福梁乡开府故城,甘泉中南部地域从长城县析出,归洛川县辖,隶东秦州之敷城郡。

东晋义熙三年(407),属大夏国辖。

南北朝北魏太和元年(477),置因城县,治地今甘泉县胡皮头村,《北魏时期陕北政区图》标注,辖高奴县原辖甘泉西北片等地域。隶夏州之上郡。此处甘泉前志记载存疑。

西魏时期,置真川县,治地原定阳县。临真县所辖甘泉之东川地域归其管辖。这一时期,甘泉地域分为4块,分属因城、洛川、真川、临真四县管辖。

隋开皇三年(583),甘泉中南部地域归新设五交县辖,治地今富县城,隶敷州。开皇六年(586),五交县易名洛交县,辖域未变。隶敷州易名后之上郡。因城县先后隶延州、延安郡辖,《隋代陕北政区图》标注。

隋大业初年(605),并真川入临真,甘泉东川地域复统归临真县管辖。

唐武德元年(618),置伏陆县,治地今甘泉县城。析洛交县原甘泉西南区域为其全部辖域。隶关内道之鄜州。县以城东伏陆山而名,伏陆山因城北阿伏斤沟伏陆水而得。

武德二年(619),因城县易名金城县,治地迁至金城镇即今下寺湾阎家沟村,县因治地而得名,辖域未变,隶延州。《唐关内道政区图》标注。

天宝元年(742),伏陆县更名甘泉县,治地、辖域未变。县因城南神林山麓有美泉而得名。隶鄜州。

同年,金城县更名敷政县,治地、辖域、隶属如前。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五代时期(907~960),沿用甘泉、敷政、临真建置,分属鄜州、延州领辖。

北宋元祐四年(1089),延州升为延安府,甘泉、敷政、临真三县均隶属陕西路延安府领辖。《北宋永兴军路政区图》标注。

与南宋并存的金国时代(1115~1234),沿用甘泉、敷政、临真县旧制,隶金国鄜延路延安府领辖。《金鄜延路政区图》标注。

元朝至元二年(1265),撤临真县,其辖域今宝塔区南部临真、麻洞川、南泥湾一带并入甘泉县。至元六年(1269),撤敷政县,其辖域并入安塞县〔元宪宗二年(1252)设〕。二县均隶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延安府领辖,《元陕西行省延安路政区图》显示。

明朝洪武二年 (1319),甘泉、安塞二县均隶属陕西行省延安府。洪武九年(1376),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辖,《明陕北政区图》显示。

清朝顺治二年(1645),沿用甘泉、安塞旧制,隶陕西布政使司延绥镇延安府。雍正九年(1731),隶陕西布政司延绥道延安府。乾隆十一年 (1746)至清末宣统三年(1911),隶陕西布政司延榆绥道延安府,《清延榆绥道及鄜州政区图》标注。

民国二年(1913),今甘泉地域仍分属甘泉、安塞二县辖。二县均隶陕西省榆林道。

民国十六年(1927),二县均隶陕西省直辖,道级建置撤裁。

1934~1935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今甘泉县境先后成立4个县级红色政权,分别为桥镇、下寺湾、石门、洛三川一带的安塞县革命委员会,劳山一带的肤甘县革命委员会,清泉及临真一带的红泉县革命委员会,道镇、府村川一带的鄜甘县革命委员会。同期,中华民国之甘泉、安塞县建置仍存,仅为固守县城。

1935年11月,在陕甘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肤甘、鄜甘、红泉县撤销,成立甘洛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先后迁驻王家坪、高家哨、关家沟。原安塞县所辖今甘泉西北片桥镇、下寺湾、雨岔、王坪一带地域划入甘洛县辖,原甘泉所辖东川临真、麻洞川、南泥湾一带地域划入延安县辖。

1937年10月,甘洛县改称甘泉县,成立甘泉县抗日民主政府,受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同时并存的国民党甘泉县政府受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第二行政督察署领导。

1940年2月,国民党甘泉县政府撤离,结束两个县政府并存的局面。

1943年1月,甘泉县隶属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5年9月,甘泉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甘泉县政府,隶属陕北行政区延属分区行署。

1947年3月,国民党军二次进占甘泉城,设置党部、县政府等政权机构。甘泉县政府离开县城在乡下开展游击活动。

1948年3月,国民党甘泉县政府弃城撤离,甘泉全境光复。县政府迁驻城内。

1949年10月,建立甘泉县人民政府。

1950年5月,甘泉县隶属陕西省延安分区。

1955年7月,改称甘泉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2月,甘泉县建置撤销,其辖域并入延安县。

1961年9月,恢复甘泉县建置,辖域如前。

1968年8月,改称甘泉县革命委员会,隶属延安专区。

1969年9月,甘泉县隶属延安地区。

1981年1月,恢复甘泉县人民政府。

1996年11月,甘泉县隶属延安市。

2010年,甘泉县建置、辖域、隶属未变。

第二节 城池更替

甘泉境内古治城有定阳县故城、因城县故城、金城县、敷政县故城等,均不在今县城原址,且全部毁废、城池格局、衙署所在均无从考证。

唐武德元年(618)置伏陆县,治城奠址于今县城原址。唐天宝元年(742),更名甘泉县,治城仍在原伏陆城址。甘泉故县城只设南北二门,正街南北一条街。明万历十二年(1584),新辟西门,至此城设三门。县署所在地历经千余年,一直未变,在原狮子巷东端、伏陆山下。清末、民国县署、县府也在原址驻扎。但原建筑、形制已无任何实物和影像遗存。

甘泉故县城轮廓为:东边沿伏陆山山脊走势,弧形筑城墙,南至瓦窑沟口西崖畔,经今水保局院南沿,至正街,过南门,转角南折至今农行南沿,转角直线向西,经今一小西门外,转角北拐,直线经今一幼,过今二小后转角东拐,过今邮政大楼至正街,过北门,经今文化馆南沿后上山,与东城墙连接。城呈方形 (含东城墙内山体)。

沿续至清朝、民国,甘泉县城规模、形制一直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旧城墙已保留无多,其他设施均无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中心位置仍在原城基。甘泉县人民政府仍在原县政府旧址办公。1989年县政府迁至县城中心街西侧新建大楼办公至今。

1990年,甘泉县城依然为甘泉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甘泉县最大的一座城市。2002年,政府旧址动工改造,新建综合大楼一座。2004年,中共甘泉县委由南毗邻柏树院迁入大楼办公。同时迁入的还有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纪检委等领导机关。县人民武装部于紧邻县政府北侧大院驻扎。至2010年这20多年间,县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原有低矮破旧的瓦房已被现代化的高楼所替代,狭窄弯曲的土石小街已被宽阔平整的混凝土街道所覆盖,县城供水、供气、供电、通信、交通、绿化、美化和其他市政设施均发生巨大变化。

今甘泉县城位于县域中南部,东靠伏陆山,西临洛河水,北至杨家砭,南至金庄。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呈 “一”字形。城中心一带,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端平缓,中间微凸。一条主街道纵穿县城,通连南北。机关、单位、商店、银行、宾馆、酒店、学校、医院、住宅小区、休闲广场等依次坐落于街道两旁。210国道、包西铁路在西沿绕城而过。2010年,甘泉县最高领导机关、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和最高议政机关一直在现驻地,居于县城中心位置。县最高审判机关、最高检察机关亦在中心街北段新建大楼办公。城区居民超过3万人。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地 域

1935年11月,原安塞县所辖今甘泉县西北片区桥镇、下寺湾、雨岔、王坪一带地域划入甘洛县辖,原甘泉所辖东川临真、麻洞川、南泥湾一带地域划入延安县辖。至此,甘泉县桑叶状版图及疆界四至正式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甘泉县地域面积曾有过几次微小变化。1983年,土地资源普查为2292.27平方公里。1989年,土地调查面积为2284.7平方公里。1990年,沿用以前测定的2284.7平方公里。1995年,重新精准测量后面积为2287.0平方公里,比原有面积多出2.3平方公里。2003年,勘测为2300.72平方公里,比前增加13.72平方公里。原因是与志丹县际重新勘界,界桩外移,面积扩大所致。

2010年,沿用2300.72平方公里数据。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5′34″~109°33′46″,北纬36°6′57″~36°37′33″。以县城为中心,疆界四至为:正北偏东至湫沿山宝塔区边界20公里,正南至黄甫店富县界20公里,西北至安家沟65公里处与志丹县界相接,正北偏西距核桃窑子45公里处与安塞县相连,正东20公里与南泥湾接壤。县域东南至西北长80公里,东北至西南宽50公里。全县面积占延安市总面积的6.3%。以县城为中心,沿210国道北距市府延安40公里,南离省城西安330公里。

第二节 政 区

1949年10月,甘泉县下设桥富峪、王坪、高哨、甄家湾4个区,区下辖刘老庄、桥富峪、胡皮头、雨岔、下寺湾、王坪、张槐湾、许寨、油粉村、关家沟、劳山、白土坡、城市、太皇山、府村、乔庄、老人仓、南寨、甄家湾、道镇共20个乡。

1955年12月,全县设下寺湾、道镇两个区和劳山、高哨、城市3个直属乡及区下隶属的桥富峪、雨岔、下寺湾、王坪、许寨、米泉、道镇、府村8个乡。

1958年5月,成立桥镇、下寺湾、王坪、许寨、高哨、劳山、道镇、米泉、府村、城市10个人民公社。

1961年12月,下辖桥镇、下寺湾、王坪、甘泉、劳山、道镇、府村7个人民公社。

1972年12月,甘泉公社分设为城关、高哨两个人民公社。1978年,重新合并为甘泉公社。

1983年5月,体制改革后,甘泉县下设桥镇、下寺湾、雨岔、石门、高哨、劳山、道镇、东沟8个乡和城关镇。全县共有116个行政村,295个村民小组。

1990年,全县仍为8乡1镇,116个行政村,295个村民小组,318个自然村。

1998年,经过申报、审批、备案后,将“下寺湾乡”改为下寺湾镇,“道镇乡”改为道镇。全县便划为6乡3镇。其他如乡镇机关驻地、辖区、地域等均未改变。

2001年,撤销雨岔乡建置,将其辖区并入下寺湾镇,机关驻地仍在下寺湾村,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全县从此划为5乡3镇。其他如前。

2005年,为了规范全县农村地名名称,在基本保持原名不变的同时,对个别分设、搬迁、新建以及重名的村组进行了命名、更名。重新命名、更名之后,全县行政村仍为116个,村民小组则变为293个。变化相对较大的是自然村。

2010年,全县划为5乡3镇,包括桥镇乡、石门乡、高哨乡、劳山乡、东沟乡和下寺湾镇、城关镇、道镇。共有117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265个自然村。

第三章 乡镇概况

第一节 桥镇乡

桥镇乡,位于甘泉县西北角,洛河、甘志公路东西向平行穿境。政府驻地桥镇村位于辖域中心、洛河北岸。村庄主要沿洛河两岸及将军墓沟、葡萄沟、柳洛峪沟3条支流域分布。其疆界西北沿孟家湾—榆树沟—新窑子—麻芜咀—墩梁一线与志丹县相接;西南沿墩梁—风胜窑子一线与富县相接;东北、东南沿保安湾—白家崾岘—王角—芦草沟东—走马梁一线与本县下寺湾镇接壤。

1990年,全乡11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1209户,5711口人。耕地面积15000亩,人均产粮62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18元。

2000年,全乡11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1114户,5896口人。耕地面积14340亩,人均产粮55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63元。

2010年,乡机关驻地桥镇村。下辖方家河、刘老庄、府君店、葡萄沟、新庄科、桥镇村、王家湾、阎家湾、柳洛峪、柴沟河湾、王角、榆树沟12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1964户、6101人。共有27个自然村,分别是:孟家洼、方家河、安家沟、刘老庄、潘圪坨、府君店、安坪、葡萄沟、麻庄、荆条洼、蔡家沟、新庄科、前王角、后王角、桥镇、石沟门、玉芽沟、王家湾、柴沟河湾、胡家湾、麦台子、刘家沟、屈沟坪、阎家湾、仙神庙坪、柳洛峪、山神庙坪。废弃村子2个即何家沟、鹰长沟。全乡境域总面积379.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48%,位列第二。耕地面积13207亩,人均产粮801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8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9元。该乡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石灰石、红砂等。林草植被覆盖率约85%。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糜子、荞麦、豆子和大棚蔬菜等,知名农产品有无刺小乳瓜。养殖以猪、鸡、羊、牛为主。旅游资源有秦直道遗址、天坑峡谷、将军墓、胡家湾和营盘山新石器时代古群落文化遗址、屈沟坪陕甘边军委旧址、阎家湾习仲勋旧居等。特色小吃有洛河川剁荞面等。

第二节 下寺湾镇

下寺湾镇,西北紧邻桥镇乡,洛河、甘志公路东西向平行穿境。政府驻地下寺湾村位于辖域中心、洛河北岸。村庄主要沿洛河两岸及雨岔沟、林峁沟、龙嘴沟3条支流域分布。其疆界西北沿黑梢峁西—前将窑子西—西山梁西—井儿湾西一线与志丹县相接;北沿井儿湾—北湾崾岘—白家源—王家湾—二郎山—大架湾—旧枣树窑子一线与安塞县相接;东沿枣树窑子—旧后阳洼山—三狼店山—黄瓜崾岘—封家湾西—白桦山—李家畔—油坊窑子—白米塔西一线与本县石门乡接壤;东南白米塔西—赤都寺一段与本县东沟乡接壤;西南角赤都寺一小段与富县相接。

1990年,为乡级建制。全乡13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1694户, 6488口人。耕地面积17430亩,人均产粮69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92元。

1998年撤乡建镇。2001年,雨岔乡并入后,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2142户,9533口人,耕地面积18000亩,人均产粮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75元。

2010年,镇机关驻地下寺湾村。下辖洛家沟、贺家湾、龙嘴沟、下寺湾、井家峁、营盘山、阎家沟、程家纸坊、张家沟、柳河湾、胡皮头、蛇河沟、新庄洼、甘沟河、柴关山、雨岔、锁崖窑18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4308户,10435口人。共有37个自然村,分别是:柴关山、牛蹄圪坨、老君寺、新庄洼、南河、花豹岔、李泉、甘沟河、桦树沟、程家纸坊、贺家湾、老庄、义子沟、龙嘴沟、阎家沟、田家沟、贺家坪、香林寺坪、胡皮头、北沟渠、白家庄、锁崖窑、崖窑底、石畔、蛇河沟、柳河湾、下寺湾、井山下、井山上、张家沟、阳崖窑、营盘山、瓦窑台、麻义沟、洛家沟、台儿洼、齐家砭。废弃村子13个,分别是雨岔、李巴圪崂、硷滩窑子、林峁沟、瓷窑沟、兴旺台、井家峁、后山窑子、西县城、响沟、买卖塌、窑子渠、井沟渠。全镇境域面积44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5%,位列第一。有耕地总面积32155亩,人均产粮712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5元。该镇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红砂等。林草植被覆盖率80%左右。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子、糜子、荞麦和大棚菜。养殖以猪、鸡、羊、牛为主。旅游资源有 “甘泉大峡谷”、敷政县故城遗址、千年古刹香林寺、古崖居、下寺湾会议旧址和毛泽东旧居、义子沟陕甘边特区政府旧址和习仲勋旧居等。地方特产有洛河川腌猪肉等。

第三节 雨岔乡

雨岔乡,西南、东南与下寺湾乡接壤,一条雨岔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政府驻地雨岔村位于辖域中心偏南。村庄主要沿雨岔河及支沟和柴关山分布。其疆界西北沿黑梢峁西—前将窑子西—西山梁西—井儿湾西—线与志丹县相连;北沿井儿湾—北湾崾岘—白家塬—王家湾—二郎山—大架湾—线同安塞县相邻;东南至西南一线与下寺湾乡紧邻;正西一小段连接桥镇乡。

1990年,全乡5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586户,5711口人。耕地面积7500亩,人均产粮70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33元。

2000年,机关驻地雨岔村。下辖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雨岔村、锁崖窑5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501户,2587口人。共有15个自然村,分别是柴关山、牛蹄圪坨、老君寺、新庄洼、南河、花豹岔、李泉、甘沟河、桦树沟、雨岔、李巴圪崂、硷滩窑、锁崖窑、崖窑底、石畔。全乡境域面积1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位列第九。有耕地面积4665亩,人均产粮51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该乡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红砂等。林草植被覆盖率86%。农作物以玉米、谷子、糜子、荞麦为主。养殖以猪、鸡、羊为主。旅游资源有著名的雨岔大峡谷、雨岔水库、老君寺、古崖居等。

2001年,雨岔乡建制撤销,其辖域并入下寺湾镇。

第四节 石门乡

石门乡,西北紧邻下寺湾镇,洛河、甘志公路东西向平行穿境。政府驻地石门村位于辖域东南端、洛河北岸。村庄主要沿洛河两岸及杨家河、大庄河、乱柴沟3条支流域分布。其疆界北沿旧枣树窑子东—核桃树窑子—旧东沟窑子东一线与安塞县、宝塔区相接;东至东南沿旧南塌东—玉皇庙山—故青州城—枣林西—寺湾西—南寺沟—老庄北—进家塌—旧黑龙湾西—长口子湾东一线与本县高哨乡接壤;南沿长口子湾东—南湾—白三梁一线与本县东沟乡接壤。

1990年,乡机关驻地石门村。全乡19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60个村民小组, 1773户,8667口人。耕地面积28365亩,人均产粮66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53元。

2000年,全乡19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2065户,8803口人。耕地面积32985亩,人均产粮5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55元。

2010年,机关驻地石门村。下辖封家湾、白渠、王坪、关河峪、公家峪、乱柴沟、魏家沟、庄科塔、和子坪、张槐湾、海眼沟、石门、台庄、魏岔、梁庄、许寨、大庄河、高家河、杨家河19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管理2872户、8867人。共有50个自然村,分别是:封家湾、象皮湾、大北沟、白渠、张台、封家塔、关河峪、齐家坪、前乱柴沟、后乱柴沟、齐塔、玉芽河、烽火岔、庄科塔、芦塔、窑台、和子坪、雷花峪、刘塔、进家塌、张槐湾、雄黄塔、魏家沟、海眼沟、前柳林沟、后柳林沟、石门、南曲湾、王窑、前魏岔、后魏岔、新庄科、蚂蚁沟、台庄、梁庄、前许寨、后许寨、高家河、王庄、高砭、大庄河、王新窑、扫前塔、杨家河、滴哨、新家河、王坪、公家峪、宋家沟、新毛台。全乡境域面积25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26%,位列第五。有耕地面积28530亩,人均产粮90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46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37元。该乡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红砂等。林草植被覆盖率82%左右。农作物以玉米、谷子、豆子、荞麦和大棚菜为主。养殖以猪、鸡、羊为主。旅游资源有马超洞、青州城和 “石门龙湾生态休闲农业区”等。

第五节 高哨乡

高哨乡,西北紧邻石门乡,洛河、甘志公路东西向平行穿境。政府驻地高哨村位于辖域中心、洛河北岸。村庄主要沿洛河两岸及汪屯沟、岳屯沟2条支流域分布。其疆界北沿旧寨子峁—旧香房窑子北一段与宝塔区相接;东沿旧香房窑子东—高家畔山—向阳沟东一线与本县劳山乡接壤;东南沿关家沟电站—庙沟东—马岔南一线与本县城关镇接壤;南沿马岔南—长口子湾南一段与本县东沟乡接壤。

1990年,乡机关驻地高哨村。全乡14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 1139户,5904口人。耕地面积16380亩,人均产粮69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98元。

2000年,全乡14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1152户,5797口人。耕地面积16125亩,人均产粮50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44元。

2010年,机关驻地高哨村。下辖高哨村、雷家沟、新民村、枣林、雷村、南沟门、新河村、汪屯、岳屯、寺沟、和平、圪崂、油粉村、石桥峪14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管理2218户、6656人。共有31个自然村,分别是:张岔、石桥峪、新河、汪屯、枣林、砭上、沟门、和平、店子坪、寺沟、新民、油粉村、高哨、雷家沟、向阳沟、三郎屯、南沟门、庙沟、王山沟、雷村、杨坪、岳屯、前马岔、中马岔、后马岔、桃宝安、二道窑子、老庄、庙沟、圪崂、新庄。废弃村子6个,分别是:王家窑子、李家塌、杏子沟门、麻科坬、黄猺渠、张家沟。全乡境域面积1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73%,位列第七。全乡有耕地面积16019亩,人均产粮389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6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2元。该乡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红砂等,林草植被覆盖率82%左右。农作物主产玉米、谷子、豆子、荞麦和大棚菜。养殖业有鸡、猪、羊等。旅游资源有向阳沟佛指峰、白鹿寺1250年银杏树、岳屯水库等。

第六节 劳山乡

劳山乡,位于县城北劳山川,西邻高哨乡,包西铁路、210国道两条大通道与劳山河南北向平行穿境而过。政府驻地劳山村位于辖域中心,劳山河西岸。村庄主要沿劳山河西岸及土黄沟、杨庄科沟、马家河沟3条支流域分布。其疆界北沿香房窑子东—劳山山脊—湫沿山—脑畔山北—王龙畔东一线与宝塔区相接;南沿臭河子南—木把窑子南—白家山北—二道沟一线与本县城关镇接壤;东南一小段与本县道镇接壤。

1990年,乡机关驻地劳山村。全乡10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 1233户,5573口人。耕地面积14340亩,人均产粮54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79元。

2000年,全乡10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1400户,5609口人。耕地面积14970亩。人均产粮3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36元。

2010年,机关驻地劳山村。下辖美水、丰足、劳山、杨庄科、芦庄、边江、登山峪、阳台、林沟、苏家河10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管理2535户、6146人。共有23个自然村,分别是:马家河、曹凡峪、新庄、玉台、小劳山、白土坡、臭河子、劳山、杨庄科、柳树沟、新房窑、芦庄、许家圪坨、老虎沟、刘屯、王龙畔、五里桥、登山峪、阳台、林沟、前土黄沟、后土黄沟、苏家河。废弃村子1个即柳树沟。境域面积19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65%,位列第六。全乡有耕地面积15779亩,人均产粮85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6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4元。该乡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等,林草植被覆盖率约82%。农作物主产玉米、谷子、豆子、荞麦和大棚菜。养殖业有鸡、羊、牛、鱼等。旅游资源有湫沿山、野猪峡、劳山战役旧址、劳山烈士陵园、周恩来遇险处等。特色产品有劳山鸡蛋干、劳山生态鸡、劳山富硒蛋、刺榆米酒、甘泉豆腐干、甘泉红烧带把肘子等。

第七节 城关镇

城关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西北紧邻高哨乡,东北毗连劳山乡,南靠道镇,西接东沟乡,是唯一不与县境外接壤的乡镇。210国道、包西铁路与洛河南北向平行穿境。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县委、县政府等县级机关驻县城中心。镇政府驻县城南关。村庄主要沿洛河两岸及西沟、西马沟2条支流域分布。其疆界南沿三岔口—贺庄—南寨一线西山山脊—安家坪南与本县道镇接壤;西沿宋家源西一段与本县东沟乡接壤。

1990年,镇机关驻地县城南关正街。全镇有12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5235户,17431口人。耕地面积12840亩,人均产粮53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74元。

2000年,全镇12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038户,总人口22783人。耕地面积13005亩,人均产粮2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124元。

2010年,机关驻地县城南关。下辖曲里、县屯、关家沟、太皇山、金庄、王庄、袁庄、董庄、姚店、红旗、西沟、安家坪12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管理17126户、31298人。共有26个自然村,分别是:关家沟、曲里、县屯、太皇山、姚店、安家坪、美水沟、孙家河、申家屯、贺家沟、侯家沟、金庄、王庄、麦地台、开家沟、董庄、袁庄、阳台、胶泥砭、杨家砭、黑龙沟、丈子沟、瓦窑沟、东阳台、西台、西门坪。废弃村子6个,分别是洪水沟、任庄、西马沟门、拐湾、后窑区、炭窑沟。境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87%,位列第八。全镇有耕地面积8490亩,人均产粮35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2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45元。该镇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紫砂陶土和矿泉水等。林草植被覆盖率约为80%。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子、荞麦、大棚菜、露地菜。畜禽养殖有鸡、猪、牛、羊、中蜂、鱼等。旅游资源有隋唐贡水美水泉、伏陆故城遗址。城区商贸、租赁、“三产”服务业等兴盛活跃。特色产品有八千里豆腐干、美水凉粉、甘泉美水、甘泉炝锅面、甘泉油饸饹、隋唐美水酒、甘泉鲜豆腐等。

第八节 道 镇

道镇,位于甘泉县最南端,北紧邻城关镇。包西铁路、210国道与洛河南北向平行穿境,包茂高速公路从东端穿境。政府驻地道镇村位于辖域偏南、洛河东岸。村庄主要沿洛河两岸及清泉沟、甄家湾沟、蒲家沟3条支流域分布。其疆界东沿山脊一段与宝塔区相接;南沿后营房北—刘家塬北—骆驼源北—黄甫店—兰家川南—白家咀—傅家窑子—油坊源一线与富县相接;西沿油坊源—梅花沟—老仁仓东—毛家安东后山—草黄沟东山—乔庄东山脊一线与本县东沟乡接壤。

1990年,道镇为乡级建制,乡机关驻地道镇村,下辖20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 54个村民小组,2673户,11782口人。耕地面积29145亩,人均产粮61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56元。

1998年,撤乡建镇,镇机关道镇村。全镇20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3018户, 11098口人。耕地面积37695亩,人均产粮68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85元。

2010年,机关驻地道镇村。下辖寺沟河、道镇村、兰家川、府安、阳庄、纸坊、蒲家沟、甄家湾、漫庄河、米家沟、六里峁、蒙家湾、南义沟、麻子街、南寨、坡底、贺庄、柴窑、三岔口、苗山20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管理4031户、12570人。共有40个自然村,分别是:中咀、徐家塌、蒲家沟、官庄寺、南岔、南义沟、阳台、蒙家湾、纸坊、红土沟、贺家沟、象鼻子湾、史家湾、府安、花庄沟、兰家川、水泉湾、寺沟河、道镇、阳庄、麻里庄、水草沟、梨树窑子、三里峁、汪家沟、李家沟、六里峁、甄家湾、牛圈窑子、苗山、漫庄河、庙沟门、麻子街、南寨、坡底、屯里、焦庄、贺庄、柴窑、清泉。废弃村子9个,分别是:三岔口、老赵窑子、鸡洼沟、龙义沟、碾盘沟、寨子沟、李家沟、杨庄、蒲家洼。境域面积322.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02%,位列第四。全镇耕地面积28354亩,人均产粮656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9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6元。该镇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陶土、石灰石等。林草植被覆盖率近83%。农作物主产玉米、谷子、豆子、糜子、荞麦、西甜瓜、水蜜桃、梨枣、草莓和大棚菜等。养殖类主要有猪、鸡、羊、牛、中蜂、鱼等。旅游资源有红十五军团司令部旧址、教一旅旅部旧址、北农大分校旧址、毛泽东 “雪地讲话”旧址、毛泽东旧居等。

第九节 东沟乡

东沟乡,位于甘泉县西南角,北、东与下寺湾、石门、高哨、城关、道镇5个乡镇接壤。府村川小河、县道 “六府路”东西向穿境。政府驻地东沟村位于辖域偏东位置、小河北岸。村庄主要沿府村川河流北岸及凉台沟、乔庄沟、背坡沟3条支流域分布。其疆界西、南沿赤都寺—乱坟梁东—五里铺—巴掌坬—马皮沟掌—寨子峁西南—二郎山—柏树砭南—油坊塬西北一线与富县相接。

1990年,乡机关驻地东沟村。全乡下辖12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922户,4810口人。耕地面积12930亩,人均产粮71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53元。

2000年,全乡12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1113户,5131口人。耕地面积12375亩,人均产粮64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77元。

2010年,机关驻地东沟村。下辖刘庄、府村、毛家安、乔庄、老仁仓、背坡、李湾、东沟、黄蒿坪、五里桥、施家庄、高家洼12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管理1666户、4498人。共有31个自然村,分别是:背坡、百草、剪子岔、高家洼、阳坡窑、阳平、凉台、府村、袁庄、黄蒿坪、老安、毛家安、五里桥、老仁仓、施家庄、梅花沟、乱柴沟、高窑、东沟、刘庄、塔上、石崖底、李湾、凉台、坡根底、九牛塌、寺沟、康庄、乔庄、磨子沟、高庄口。废弃村子6个,分别是:曹家沟、狮子坪、巴掌坬、油房沟、柳沟、枣树窑子。境域面积35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47%,位列第三。全乡有耕地面积10457亩,人均产粮70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2元。该乡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林草植被覆盖率约88%。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荞麦、水稻和大棚蔬菜。养殖类主要有羊、猪、牛、中蜂、鱼等。旅游资源有国家级劳山森林公园、康黎堡故城遗址、薄姬墓冢、梁台水库等。

明·嘉靖 《陕西通志》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