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原作者存疑
——为什么要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

已故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晚年在谈到《红楼梦》的原作者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非常精辟的话:

作者问题,关系到《红楼梦》一书的来历,这也是索隐、自传两派历来争论之点。简单地说,索隐派在那里,大多是空想;自传说标榜自己的方法最为科学,他们的说法也不够严谨。其实,曹雪芹从来就没说过是他自己独写《红楼梦》!不要小看这件事,这个问题关系太大了。关于作者是谁的问题,众口相传说法不同,还有的说是另一个曹雪芹呢!若依自传说,又把《红楼梦》完全归于曹氏一人。

情况到底怎样呢?从最早的甲戌本看,那上面列了一大堆名字,有: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题《红楼梦》,孔梅溪题《风月宝鉴》,曹雪芹题《金陵十二钗》,脂砚斋仍用《石头记》。这众多人名中,曹雪芹固然是真名之一,但那些假托的人名,也未必毫无含义。甲戌本与其他本还有很大不同,不同有两处:(一)在众多人名中多出个“吴玉峰”,这一点很该重视。(二)是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四句之后,多出了“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似乎要把功归于脂砚斋,大有与曹氏争著作权的味道,实在可奇。

到底谁写《红楼梦》?依我个人之见,《红楼梦》的完成,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它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如不能认清这一点,评注只能是越来越乱,分歧也只能是越来越大。自传说不能成立,索隐派又有什么妙法可施?

——引自《俞平伯的后半生》1986年11月“赴港讲学”一章,在全书第259页

俞平伯先生的这一席话,说明《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红楼梦》一书的来历,必须考证清楚。在《红楼梦》原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上,的确存在着争议,而且争议已久。我们这些铁杆“红迷”,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多年萦绕在人们心头上的困惑弄清楚。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深入研究,继续考证,弄清楚究竟谁是《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红楼梦》有什么来历?

2015年11月12日,星期四,雾霾。

这天,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之际,北京一家媒体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这则消息的题目是:《诞辰300周年,心血之作依然畅销,曹雪芹身前身后事始终没有消停》。

在这篇消息中,中国红楼界的一位有影响的老先生十分感慨地说:“在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的时候,我们再没有一点大动作,可能到明年,也许曹雪芹就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也可能会有一百个创作者了。”

消息中说:“他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他统计之后发现,现在《红楼梦》的作者,据所谓‘考证’已有六十五个了。”

这位先生在纪念《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的会上,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心情之急,呼声之切,令人震惊,可见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但是,这话让人不解,又让人失望。大家都知道,多少年来,红学界不是早就认定曹雪芹是《红楼梦》的原作者了吗,而且还有人写过什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确证》,那为什么还怕人们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呢?

说句老实话,《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这跟我们纪念曹雪芹诞辰的“动作”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曹雪芹,即便是没有大“动作”也肯定是;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红楼梦》的原作者不是曹雪芹,曹雪芹只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增删修改者,即第二作者,就是“动作”再大也无济于事。话又得说回来,从清朝乾隆年间到现在,“红学家”们对《红楼梦》的原作者是谁一直争论不休,从来就没有统一过,也没有消停过。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红楼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关于曹雪芹,目前还存在着不少有争论的问题。不仅他的生卒年一直存在着争议,甚至连他的“字”“号”也不十分确定。

人们考证《红楼梦》原作者是谁,绝不是闲得吃饱了撑的瞎折腾。既然人们对《红楼梦》的原作者存疑,就想弄明白,搞清楚,这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害怕的,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人们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既没有违反什么纪律,也没有触犯什么法律,有什么错误和罪过?这么点儿小事儿,怎么会惊动这位“红学”界有威望的老先生亲自站出来,急赤白脸地大声疾呼呢?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多云。

这天,还是北京的这家媒体,又发表了一整版的文章,版面的通栏标题是:《“红迷”的世界,你读懂了吗?》题左下是编辑撰写的导语,导语写道:

今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一众痴情“红迷”却纷纷揭秘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更有个粗略的统计称,近些年来,考证出的《红楼梦》作者竟有六十多位,各种说法不胜枚举。但在众声喧哗中,也有“红迷”选择了与名著沉静地相处,他们认为阅读才是纪念作者最好的方式。有的甚至为推广“回归本文”而坚持数载。“红迷”的世界,喧嚣与沉静同在。

《“红迷”的世界,你读懂了吗?》这个通栏标题,提出了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红迷”的世界,真的还不知道应该读多少遍、读到什么程度才能叫“读懂”?沉思良久,仍然没有弄清楚,真想请教这位编者,这“红迷”的世界到底应该怎么个“读懂”法儿?

人生易老天难老。从《红楼梦》问世以来,悠悠二百六十余年,《红楼梦》的读者众多,“红迷”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层出不穷,这是一个多么深邃而博大的世界啊!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有哪一位学者,有哪一位“红学家”,有哪一位“红迷”,敢言自己“读懂”了这个“红迷”的世界?谁能“读懂”那钻进书里苦苦寻觅的痴情?谁能“读懂”那研究和考证的万般艰辛?再者说,“红迷”们读《红楼梦》,哪一位敢说自己“读懂”了?读过《红楼梦》的人,或者是看过《红楼梦》电影和电视剧的人,都能津津有味地讲出书中的许多故事,这叫不叫“读懂”?一些“红学家”写文章、办讲座,各有各的一套研究和考证成果,这样的研究和考证叫不叫“读懂”?

截至目前,这个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设下或制定一个所谓读懂《红楼梦》的标准,所以任何人都很难下所谓“读懂”的结论。如果非要分出所谓“读懂”与“没读懂”的界限,那只能如评注者脂砚斋所说,认为贾宝玉是乐于入家塾的人,认为《红楼梦》是男欢女爱淫秽小说的人,像贾瑞的祖父贾代儒一样,要将“风月宝鉴”当作“妖镜”架火烧毁的人,等等,这些人就是用俗眼看《红楼梦》的俗人,这些人就是没有“读懂”。所以,脂砚斋在评注中明确地说:“《石头记》不得与俗人读。”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几点体会》一文中写道:“《红楼梦》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博大精深。为了研究好《红楼梦》,我们成立了红学会,研究曹雪芹当时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写《红楼梦》的意义是什么?《红楼梦》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里做个隐喻,当你了解《红楼梦》的这些,相当于这本书就是给你写的,那么,你就是《红楼梦》的‘收信人’。如果说一本著作没有最准确地解读,怎么解读都可以,那么,‘收信人’就已经死亡,真正的‘收信人’就不存在了。这反映人们精神的迷失和价值的迷茫。”(摘自2016年《大讲堂》第一期)

这位教授的话讲得很是精辟,很是到位,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是说:《红楼梦》不能任意解读,一定要“最准确地解读”;我们读《红楼梦》一定要弄清作者为什么要写《红楼梦》,《红楼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现在,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有人研究《红楼梦》的美学,有人研究《红楼梦》的服饰,有人研究《红楼梦》的建筑,有人研究《红楼梦》的园林,有人研究《红楼梦》的风水,有人研究《红楼梦》的医学,有人研究《红楼梦》的美食,有人研究《红楼梦》的养生,有人研究《红楼梦》的茶文化,有人研究《红楼梦》的性关系,有人研究《红楼梦》中的贾府在何方,有人研究《红楼梦》中隐藏的清朝皇位之争,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各有所获。但是,谁敢说这就是对《红楼梦》最准确地解读?谁敢说这就是作者撰写《红楼梦》的初衷?谁敢说这就是《红楼梦》的真正内涵?谁敢说自己就是《红楼梦》的“收信人”呢?

请看一看《红楼梦》研究的历史资料就会明白,“红迷”们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从清朝乾隆年间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消停过,只不过争论时起时伏,争论有时激烈有时缓和罢了。就是在《红楼梦》被当作“淫书”横遭查禁和销毁的那些年代,也仍有人在偷偷地研究和考证。因此可以说,不管什么朝代,也不论什么人,想阻止“红迷”们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都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更是不必要的。

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决不是否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考证的是化名“石头”的《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是谁?因为,是“石头”亲手把自己写的书稿给空空道人看后,由空空道人抄录,把这一书稿转交给了曹雪芹。曹雪芹披阅这一书稿后,才进行增删修改,篡成目录,分出章回。那这位化名“石头”的作者是谁呢?是曹雪芹还是另有其人,现在谁能说得清楚?

怎么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那是“红迷”们自己的事儿,别人最好不要妄加评论,横加干涉,更不应该恶语伤人、错怪“红迷”。极而言之,就是真的有了研究和考证的结果,证明《红楼梦》的原作者不是曹雪芹了,只要证据确凿,经得起检验,又有什么可怕的?天又塌不下来,地又陷不下去,二百六十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世上还从来没有听说或发现因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出现过什么社会动乱和人为的灾难。所谓“喧嚣”与“沉静”并存,没有什么不好。

另外,还有人苦口婆心地规劝“红迷”们说:“如果战战兢兢地把《红楼梦》当作一本谜书来看,往往容易忽视《红楼梦》作为小说的艺术性。在各种争论声浪中,普及《红楼梦》、回归本文才是正道。”

什么是正道?难道说只有回归本文,研究小说的艺术性才是正道?如果你连这部小说是哪位作者撰写的?作者为什么要撰写这部小说?这部小说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最起码的三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还侈谈什么所谓“正道”?难道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是谁,研究和考证书中隐藏着什么重大事件,就不是“正道”吗?这显然是以自己的主观对“红迷”们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客观妄加评论。

探讨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探讨和考证原作者为什么要撰写《红楼梦》,探讨和考证《红楼梦》的真正内涵,这些探讨和考证都没有离开《红楼梦》的“本文”,怎么就说不是“正道”呢?

目前,阅读《红楼梦》的人很多,“红迷”们研究和考证的课题也是多方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多好的景象啊,为什么非要人为地强求一律来读?探寻《红楼梦》的艺术性,这只能说是《红楼梦》研究和考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谁对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性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作为自己的课题去研究,那就踏踏实实地去研究好了,谁也不会费劲不讨好地劝说你改弦更张;至于别人研究什么课题那是别人的事儿,条条大路通“红楼”,何必硬逼着别人同你一条道走到黑!

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红楼梦》的的确确是一部谜书。书中有许多谜团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考证,去破解。《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是谁,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研究和考证二百六十多年了,至今还没有真正考证清楚。“红迷”们一直在等待着,有的人由黑发变成了白发,有的人带着终身的遗憾离开了人间。“红迷”们盼星星盼月亮地翘首盼望着,就盼望着拨云见日开心庆祝的那一天!经过“红迷”们的不懈努力,最终能破解也罢,不能破解也罢,反正是一种阅读,一种努力,一种研究,一种考证,一种探索,“红迷”们有什么可“战战兢兢”的呢?

“沉静”地读有沉静读的新收获,“喧嚣”地读有喧嚣读的新发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的创立,还是自然界众多规律的揭示,每一次真理的检验都是在所谓的“喧嚣”中进行,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人们在研究和考证《红楼梦》原作者时,一时难免有些所谓“喧嚣”,这是必然的,是很正常的。

遥想当年,“红学家”李希凡先生还是“小人物”时,不也是对《红楼梦》研究的“大人物”发起挑战,而引起了红学界乃至全国的一阵“喧嚣”吗?人们在研究和考证过程中,难免各持己见,说三道四,七嘴八舌,莫衷一是。这都是一家之言,不足为凭,不足为据,更不成定论,有什么可怕的呢?

还有一位出版界的先生发表了一篇“高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人人都能成为红学家?》,且先不说此文的内容,这样一个标题就反映了作者和编者的一种异常的心态。怎么能用这样一种轻蔑和嘲笑的语言,用这样一种藐视、讥讽和怀疑,用这样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态度来面对众多的“红迷”呢?这本身就是对“红迷”们的极不尊重!

是的,人人都成为“红学家”是不可能的,但人人都想成为“红学家”有何不可?正如人人都吃饭,但不一定人人都成为“美食家”;人人都穿衣,但不一定人人都成为“服装设计师”,等等,这样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极其普通的道理:所谓“美食家”,都是从众多的食客中产生的;所谓“服装设计师”,都是从众多的穿衣者中产生的。同一个道理,“红迷”们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红学家”,但所谓的“红学家”,毫无例外地都是从众多的“红迷”中产生的。

“红学家”这一尊称,绝不是什么人像贾宝玉一样降生时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毫无疑义的。所谓“红学家”,都是“红迷”中的佼佼者,没有众多“红迷”的存在,哪来的什么“红学家”?

这位先生还言之凿凿地称,他们从来不蹚这道“浑水”。可是,一查不对了。2006年6月,他们出版了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大作《石头记脂本研究》,在该书的第351页,冯其庸先生写道:“雪芹是死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3)除夕的。”在该书第31页,冯其庸先生写道:“雪芹于壬午除夕逝世至今,恰为二百三十年,而适于此时北京通县张家湾雪芹墓石问世,岂非天意人事两相契合乎!”

冯其庸先生的这两个结论,是红学界的“定论”吗?好像不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早就考证并著文说,曹雪芹死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4);曹雪芹葬于北京西郊而不是通州,通州出土的那块墓石不真。

这两位都是红学界的泰斗,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这样重大的问题他们都认识不同,意见相左,怎么能说你们出版的书都是“定论”呢?怎么能说没有蹚这道“浑水”呢?

其实,蹚不蹚这道“浑水”,并不能标榜和证明自己的清高,也不能表白和说明自己的明智,如果谁也不蹚这道所谓的“浑水”,谁也不研究这道“浑水”来源,谁也不澄清这道“浑水”中的泥沙,这道“浑水”就永远是“浑水”,那这道“浑水”什么时候才能变得清澈?

现在,在《红楼梦》研究和考证的领域里,并不缺少那些站在“浑水”旁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高人”,而值得称道的正是那些勇于蹚着这道“浑水”研究、探索和考证的勇士们。

《红楼梦》研究和考证的实践证明,没有哪一位“红学家”是没有蹚过这道“浑水”的。确切地说,所有“红学家”,无一例外地都是蹚着这道“浑水”走过来的有所作为的专家学者。

《红楼梦》的研究和考证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喜爱《红楼梦》的读者的研究对象。众多的“红迷”为什么一门心思非要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就是因为在《红楼梦》原作者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疑点和盲点,情况不明,事实不清。

对这样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要弄清这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继续研究和考证,继续探求和发现,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努力挖山不止。我们这辈儿人解决不了,就留下我们研究和考证的成果,留下我们还没弄清楚的问题,以及研究和考证的种种遗憾,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再去研究和考证,让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地研究和考证下去。

《红楼梦》的研究和考证,早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学术活动。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全世界的“红迷”们也加入这一行列。《红楼梦》的研究和考证,只凭少数人是很难继续下去的,这是历史的深刻教训。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历史是越证越清的。尽管现在的研究和考证呈现多元,有些纷乱,请不必担心,也不用着急。柴不干火不旺,米不蒸饭不熟。不管历经多少岁月,踏平多少艰难险阻,最终会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结果的。

众多的“红迷”都来研究和考证《红楼梦》,既可以阅读和欣赏中国的名著,又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文化品位,这是多好的事情啊!因此,就不必再设什么禁区,再发什么禁令,再搞什么框框,再画什么道道,再定什么调调,再起什么事端,再出什么幺蛾子,请给“红迷”们一片艳阳高照的朗朗晴空,一块雨露滋润的茵茵绿地,一丝令人向往的金色希望,让众多的“红迷”们在这神往的“红学”天地里,继续开心地、痴情地、自由地研究和考证吧!

结论:为什么要研究和考证《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因为从清朝至今仍存有疑点和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