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山好水好地方·文旅卷
- 石嘴山市委宣传部
- 3853字
- 2021-12-30 18:21:42
贺兰山古动物化石群
1985年11月,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镇西河桥村以西的贺兰山下,发现了古生物化石群,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的发掘研究,该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10万—15万年前。
据说这些化石出自原惠农县西河桥的黄黏土层中,原是黄河古河道,距现在的黄河约20公里。古生物化石最早是尾闸砖厂在烧砖取土时发现的。
让我们退回到从前,听听它们那时候的故事。
贺兰山龙骨的故事
据传在上亿年前,贺兰山一带是一片大海。几千万年以后,才有了现在的贺兰山雏形。那时还没有人类,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它们的生活简单、自由、快活。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贺兰山与陆地逐渐升高,海水逐步退往东面,以黄河为界线,东边仍是汪洋大海,而黄河以西全部成了陆地。但生存在这里的动物太多了,它们的饮水成了困难,虽有黄河,但只有厉害的猛兽才能饮到,那些弱小的动物因饮不到水死了很多。这时聪明的小兔子与梅花鹿商量,用它们擅长的技能到山里去生存,到山里去找水。它们在山里走啊,找啊,忽然看到从地下冒出来一股水,很大很大,它们兴奋地唱了起来。这股水清澈甘甜,比大海里的水好喝得多,它们不知道这是淡水,但特别喜欢喝这股水,它们就决定居住在这里了。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个消息让猛兽们知道了,并越传越神,说这里是海龙王的一个海眼,专供给龙王在海底通气用的,喝了这海眼水还能治百病,长生不老。这时,地上的旱龙(恐龙)就带领群兽来到这里,一字排开饮海眼水。
谁知海龙王受不了啦,它说众兽给它搅浑了通气孔的水,使它气不通畅了。海龙王派龙太子领着虾兵蟹将前来轰赶,离开海水的海龙与旱龙交战,自然没有了优势,龙太子初战失败,回去禀告了老龙王。老龙王大怒,便领百万雄兵,从海眼出来与旱龙、犀牛、盘羊、大角鹿、老虎、猎豹、三趾马、四不像等猛兽打在一起。
处于下风的海龙王眼看离开大海的兵将要战败,便做起了神法,一时间雷雨大作,方圆百里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挖地三尺,将旱龙等所有动物全部掩埋于这片红土黄泥沙之下。
老龙王打了胜仗,重新修了海眼,全胜而归。但海眼下面及东面的主战场却被践踏成好多凹地,凹地聚积了好多水,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湖,如现在的沙湖、星海湖、镇朔湖、饮马湖等。
又过了几十万年,这里风平浪静,长出茂密的森林,并有了人类居住,也引来了新的动物。但旱龙与好多猛兽因气候变化,不适宜生存而绝迹。从此人们就崇拜起了海龙王,旱灾之年求它下雨保平安。
虽然旱龙绝迹了,却给我们留下了奇世妙药的龙骨,有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增加血管通透性等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距此100多公里外就是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而那里早在几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定居了。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过某种关系目前尚不得而知。
据专家考证,板齿犀喜欢生活在湿润多雨、林茂草肥的地区。而贺兰山一带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植物,为板齿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繁殖条件。这些板齿犀结成群体,集中生活在一个区域,整体外出觅食,用它们的庞大队伍和阵容,抵御凶悍的老虎、猎豹等食肉动物的袭击。
据说西河桥古生物化石是被一个名叫“王半仙”的发现的。
王半仙一梦成真,西河桥龙骨出世
惠农区尾闸镇西河桥村有个王半仙,平时神神道道的,总说一些有用没用的。因为他说过的话大多应验了,庄子里的人就把他当神一样看待,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要去听王半仙说道说道。王半仙说道之前,总是先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个梦……”这天夜里,王半仙又做了个梦,他梦到贺兰山的龙了。贺兰山龙是村里与生俱来的黄土梁子,是贺兰山里山洪冲下的土堆积而成的,从外形上看像一条龙。王半仙当然是知道的,不仅王半仙知道,西河桥村的人都知道,这是老祖宗一辈一辈传下来的。王半仙梦到贺兰山龙也就罢了,居然还梦到了另一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似龙非龙的东西长得还有鼻子有眼的,被王半仙描述出来后,有人就说了:“那是恐龙啊!”可恐龙长什么样,王半仙确实是不知道的,西河桥村的人当然也都不知道了。王半仙心想:既然叫恐龙,那就一定是龙了,但龙和龙怎么就差那么远呢?梦中那恐龙被贺兰山龙压在身下,无论它怎么挣扎,都被压得死死的,压得它连气也喘不过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恐龙被贺兰山龙压着却真的很无奈,日出日落,已经过去了不知多少万年。而今,恐龙终于等到了一个出世的机会:强大无比的贺兰山龙居然打盹了。恐龙瞅准了机会带着它的龙子龙孙就想从贺兰山龙的尾部道路走出来,也许是等急了的恐龙动作太大了,居然把贺兰山龙的左前侧踢得皮开肉绽,贺兰山龙的身上立马就有鲜血流了出来。贺兰山龙遭了痛,咆哮不已,一群恐龙乘机从贺兰山龙尾部的左侧跑出去远走高飞了。幸福来得太快,某只恐龙还没从兴奋中清醒过来,不幸就降临了,它的一只角竟然卡在了贺兰山龙的头底下,怎么也拔不出来,挣扎来挣扎去竟然把那只角挣断了,变成了独角龙;而先出去的那群恐龙在贺兰山龙剧烈的抖动下也都受了不轻的伤,有的掉了角,有的断了腿,有的落了牙齿,行动稍慢点的刚走到出口处,就再次被贺兰山龙压住了。
隔天,是王半仙的六十大寿,王半仙早上晃起来,也没想着吃口早饭,就晃悠出去了。本来他想晃到安乐桥市场上,买点肉和面条,再回家做碗长寿面,好好地过自己的六十大寿,可当他走出西河桥村,快到三排水沟桥头时,听到一种诡异的响声从砖厂方向传来,就好像是在搅什么东西似的。他顺着声音走过去,就看到贺兰山龙的身上流出了一股水,随后泥土就往下塌,噼噼啪啪的。王半仙心里说真倒霉,想给自己过个六十大寿还遇上塌方(当地人忌讳生日遇上塌方、墙倒这些事),呸呸呸!转悠了半天,直到中午,王半仙才到市场上买了肉和面条晃回家,等回到家已经是半下午了,晌午的饭时也过了,他就做了一顿肉臊子长寿面,还别说,吃得那叫个香,比一天两顿饭香多了。吃饱了肚子,王半仙往炕上一躺,脑子就转悠开了夜里做的那个梦,白天居然就应验了,有古怪!绝对有古怪!到底古怪在哪里呢?他想了一夜,想得脑子都疼了,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眼看着天都大亮了,王半仙忽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道:“恐龙走出了贺兰山,莫非是贺兰山龙尾的左下方有龙骨出世吗?”这么一想王半仙躺不住了,一骨碌就爬了起来,扛了一把大镢头就往西河桥砖厂走,一边走一边想:古人说的“赤红土,黄泥沙,葬龙骨,埋龙牙”,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等走到跟前一看,果然就是赤红土,他连忙用镢头使劲刨啊刨,居然创出了黄泥沙来。王半仙一看心中更加确信了,又刨了几下,果然找到了一颗龙牙。到了上午八九点,他已经刨出了6块龙牙和碎龙骨来,王半仙不亦乐乎,高高兴兴地收工回家了。回家吃饱喝足了,又是一夜没合眼,不是王半仙不想睡,而是他脑子里老浮现出那只被卡住了龙角的恐龙来,怎么也抹不掉那个变成独角龙的活生生的画面,他就想了:莫非真有龙角?不行!一定要找到这只龙角。可那龙角也太大了,自己一个人是怎么也弄不回来的,王半仙就开始出去找人了。虽然王半仙说得有点不靠谱,可他以前说过的话大多应验了,大家也就将信将疑地答应了。过了几天,王半仙带着他找的几个帮手到西河桥砖厂去刨龙角。刚开始,一群人只刨出了几块碎龙骨,后来,刨着刨着就发现了异样,王半仙就赶紧派人去买生白布来,据说龙骨出土后见风就化,用生白布包住就不会化成骨粉。一群人小心翼翼地掘,进度非常慢,天很快就黑了,大家点了马灯继续挖。挖到后来,怕损坏了龙角,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抠,每当龙角露出一截就赶紧用生白布缠住,直到第二天晌午,整个龙角就出土了。出土前,王半仙他们几个摆了供品,恭恭敬敬地烧了香,磕了头,才抬着龙角回了家,找了个大缸慢慢把龙角放进去,用几层牛皮纸把缸口封好。西河桥有龙骨的消息一下子就传了出去,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的人来西河桥砖厂接管了此地,并进行了发掘和保护。
西河桥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宁夏境内沿贺兰山一带远古时代的古气候、古地理提供了极好的资料。当时,由于今喜马拉雅山比较低,南亚的湿热气流畅通无阻地灌输到这里,使贺兰山的气候形成了亚热带气候。贺兰山下植被葱绿茸茸,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低矮的灌木郁郁葱葱,湖泊沼泽如成串珍珠,贺兰山上确实是动物的王国。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使喜马拉雅山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递增,最终挡住了南亚湿热气流的灌输,贺兰山植物日渐稀少,变成了光山秃岭。西河桥古动物化石与贺兰山黑山子岩画中的两幅“犀牛图”相吻合,与灵武水洞沟文化属同一时期。
恐龙消失,至今依旧是个谜团
这些恐龙的出现,告诉人们那时贺兰山的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原来,白垩纪早期贺兰山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植物以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为主,非常适合恐龙和其他古生物的生存。那么恐龙是如何消失的呢?研究表明,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左右时突然死亡。这是白垩纪第三代末期,一场空前巨大灾难突然而至,最终导致地球上70%的物种突然灭亡。引发这场灾难的,有人说,可能是一颗小行星袭击了地球,结果引发了地震海啸,而撞击所形成的粉尘,笼罩了地球大部分地方,许多地方一片黑暗,成批的恐龙和其他动物因食物断绝而死亡。也有些人认为,恐龙是不可能突然灭亡的,恐龙的消失,大约花去了100万年到300万年时间。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气温发生了巨变,导致从蛋中孵化出来的恐龙,全部为同一种性别,结果没有后代而灭亡。也有人认为,是地磁发生了倒转,从而使恐龙灭亡。还有人认为,是因为恐龙身体过于庞大的原因,致使它们不能适应地球上的环境变化,最终被淘汰。不管怎么样,这些史前巨兽,它们曾经是地球霸主,曾经在温暖湿润的贺兰山生活过。
(撖学东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