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将性格分类——九型人格

天才与疯子之间往往是一线之隔,探索者常常会走向两个极端,即天才和疯子。对于天才而言,他们的想法虽然不被常人所理解,但他们的想法并不脱离实际,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现实上,因此天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甚至会发现新的现实模式。但对于疯子来说,他们始终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会把自己脑海中的模式强加在现实上,疯子往往会与现实世界脱离。

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确——完美者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进行雕塑工作的时候他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一天,罗丹邀请好朋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他家中做客。两人边吃饭边交流文学和雕塑这两种艺术,他们都十分高兴。吃完饭后,罗丹便邀请茨威格到他的工作室参观,他所创作的雕塑都是在这个工作室内完成的。

在工作室内有许多雕塑,有完整的,也有许多雕塑小样,例如一只胳膊、一只手等。桌子上还搁置着许多草图。茨威格边看边感叹罗丹的勤奋,就在这时罗丹突然掀开了一块湿布,下面是一座女性正面雕像,罗丹对茨威格说:“这是我最近刚刚完成的一件作品。”茨威格随口问道:“这是一件成品吗?”

罗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仔细端详着这尊雕塑,然后皱着眉头说:“不!还有许多毛病,左肩有点儿偏斜了,脸上也有毛病。对不起,你得等我一会儿。”说着,罗丹就拿起了刮刀、木刀片开始轻轻划过软软的黏土。茨威格没有打扰罗丹,就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眼看着一块块黏土掉落,雕塑在罗丹的手中变得越来越生动,好像被赋予了生命力。在茨威格看来,这尊雕塑已经够完美了,但罗丹并不满意,嘴里不停地嘟哝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罗丹将台架转过来,又修改了一下。但罗丹还是双眉紧蹙,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雕塑身上,又刮开了一些。

此时的罗丹已经完全沉浸在了创作之中,丝毫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好像把请来的客人茨威格都给忘记了,没有再跟茨威格说过一句话。在罗丹的眼中,整个世界好像都不存在了,他的眼中只剩下了眼前未完成的雕塑。

过了很长时间,罗丹才放下了刮刀,并长舒一口气,最后像一个多情的男子将披肩披到他的情人肩上那样,十分温柔地将湿布蒙在了女性雕像上。最后罗丹直接朝门外走,快走到门口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茨威格,此时他才想起来茨威格这个朋友,立刻为自己的失礼道歉:“实在对不起,茨威格,我刚才完全把你忘记了。”茨威格毫不在意,他十分钦佩罗丹的工作热情。

完美者有着强烈的是非感,极其强调原则,注重个人修养,对自身严格要求,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能注意到,并且努力进行改正。

完美者都是奉行完美主义的人,他们不会满意现状,会要求自己和他人追求完美,甚至会认为督促他人追求完美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完美者不允许出现错误,所有的一切必须是百分之百地正确,每当别人出现错误时,哪怕只是一点儿小错误,完美者都会指出来,并要求对方改正。当然完美者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喜欢进行自我批评,会严格按照自己理想中的蓝图去做。

亨利是一所中学的老师,专门教授希腊语。亨利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其他老师和教育部门都不喜欢与亨利打交道。在教育上,亨利有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会向困难妥协。

做亨利的学生并不好受,他是个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学生必须得达到亨利的要求,即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学生犯错误,亨利就会毫不客气地进行惩罚。

在第一天上课前,亨利对学生们说:“我不是一个轻易满足的人,我不喜欢好的学生,只喜欢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不喜欢较好的译文,只喜欢最正确的译文。你们每天的学习成绩必须得达到最优,发音必须得达到最准确,翻译必须得达到最佳。如果你们出现错误,那我就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你们。有谁弄错了一个词,那他就要在黑板上写上10遍这个词的正确写法。如果再犯下类似的错误,那就写上100遍。”

亨利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卷子时,态度也十分认真、严苛,他会揪出错误的地方,然后写上十分不客气的评语。亨利每天都坚持这样做,从来不懈怠。

在学习《荷马史诗》时,亨利要求所有的学生每天都要背下5行,而且必须准确无误。为此,学生们不得不每天早晨早点儿起床,然后开始背诵亨利交代的课文。在课堂上,如果有学生出现了发音上的错误,那么亨利就会让所有学生从头开始。

这样的课业任务给许多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在学习时都很吃力,十分厌烦背诵整部作品。面对学生们的抵触情绪,亨利不仅没有放弃,还逼迫学生坚持下去,直到学生完成了他所规定的任务。

亨利很少会夸奖学生,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达到他所规定的完美目标,学生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还得继续前行。

完美者希望自己能做好一切,因此会为自己设下追求极致的目标,当出现小错误时,完美者就会立刻注意到,开始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改正错误上。完美者通常会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完成,他们会从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达到了完美的状态,那么他们就会充满了成就感,整个人都会变得快乐起来。

完美者不仅要求自己达到完美,还会将这种要求强加在别人身上,让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因此当别人出现错误时,完美者会敏锐地察觉到,并且去纠正,然后督促对方改正错误。

如果完美者与完美者相遇,那么他们就会十分欣赏对方,会在对方改正错误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对对方表现出足够的耐心,甚至会钦佩对方为追求完美而付出的努力。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完美者一样,追求达到极致的完美,许多人会觉得完美者未免有些吹毛求疵,这样会激怒完美者。完美者会觉得这些人得过且过,根本没有责任心,于是完美者就会变得十分苦恼。

对于一些人而言,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态度甚至有些病态,因为完美者总是在意那一点小小的错误,有时这种错误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完美主义者却紧抓着不放。

完美者虽然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但也会使自己陷入压力之中。在完美者看来,完美是一种目标,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到。但现实却是,即使已经尽全力了,还是无法达到完美的状态。这时,完美者就会变得愤怒起来,每天都会生活在自我批评的焦虑之中。不少完美者会将所有的错误都推卸到他人身上,这样就能摆脱自认为干扰了自己的东西,于是完美者就开始针对周围的人,开始挑别人的毛病,认为自己没有出错,都是别人出错才导致了不完美的局面,好像自己所掌握的就是真理,其他人都是错误的。

有时候,完美主义者并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在他们看来这些是坏情绪,但是他们却会表现得焦虑和紧张,会给周围人带来压抑。周围人甚至会觉得完美者将愤怒发泄出来更好一些。

完美者由于对自己有着超高的要求,因此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每天都在为目标而努力,时间好像总是不够用一样,很难使自己放松下来。

为他人服务——助人者

梅兰妮·汉密尔顿是小说《飘》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具有典型的助人者性格特点,她拥有许多女性的优良品质,例如温柔善良、宽厚待人、随时都能给予他人帮助,与女主角斯嘉丽·奥哈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希礼·威尔克斯的绅士风度与英俊的外表轻易俘获了斯嘉丽的芳心,但阿希礼却与梅兰妮订婚了,这让斯嘉丽备受打击。斯嘉丽既漂亮又迷人,永远都是舞会上的焦点人物,她也很喜欢参加舞会和郊游之类的活动,因为这样能满足她的虚荣心。而梅兰妮的长相很普通,在斯嘉丽看来,梅兰妮根本配不上阿希礼,于是她就说服阿希礼与她一起私奔,被阿希礼婉言拒绝了,斯嘉丽的女性魅力一下子就被否定了,气急败坏的斯嘉丽给了阿希礼一记耳光。

斯嘉丽为了挽回面子,就赌气似的突然决定与查尔斯结婚,她觉得这样做可以刺激一下阿希礼和自己的追求者。于是,斯嘉丽就成了查尔斯的妻子。不久之后,南北战争爆发了,查尔斯上了前线,并死在了前方,斯嘉丽一下子变成了寡妇,但她并不伤心,甚至庆幸,这下她又恢复了自由身。

不久之后,阿希礼也上了前线。斯嘉丽难以忍受寡妇的生活,就接受了梅兰妮的邀请,到亚特兰大的查尔斯的姑姑家去生活。随着战事越来越吃紧,亚特兰大的妇女们全部被动员起来,梅兰妮报名成为医务人员,照顾从前线运回来的伤病员,还会参与为南方邦联军队缝制军需品的活动。

南方联军在前线连连败退,甚至连南方邦联的首府亚特兰大也守不住了,于是查尔斯的姑姑准备与人们一起离开亚特兰大。斯嘉丽则准备回家,因为她接到了父亲的信,父亲告诉她母亲和妹妹们都得了重病。可此时的梅兰妮已经快要临盆了,梅兰妮不能离开亚特兰大,斯嘉丽只好选择留在梅兰妮的身边照顾她,因为她不想辜负阿希礼的嘱托。

战乱期间,所有的秩序都不存在了,斯嘉丽和梅兰妮只能相依为命。一天晚上,一个强盗闯入了家中,斯嘉丽在自保的情况下杀死了这名强盗。这对于从来没杀过人的斯嘉丽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梅兰妮却显得很镇定,她不停地安慰斯嘉丽,告诉她这么做是对的。

战争结束后,阿希礼回来了,斯嘉丽开始在他人的帮助下做生意赚钱。阿希礼和梅兰妮在参加完斯嘉丽父亲的葬礼后回到了亚特兰大,在当地,善良正直的梅兰妮很受欢迎,妇女们都非常尊重她。

后来,斯嘉丽不顾众人反对执意与瑞德·巴特勒结婚,瑞德是一个很会赚钱的商人,甚至在战乱时也会想方设法地大发国难财。虽然斯嘉丽很爱瑞德,但她却依旧对阿希礼念念不忘。

在阿希礼过生日的那天下午,斯嘉丽和阿希礼相谈甚欢,他们都很怀念战争发生前的生活。这件事情被瑞德和梅兰妮知道后,瑞德带着女儿离开了,梅兰妮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在斯嘉丽认错的时候安慰斯嘉丽,她对斯嘉丽说,斯嘉丽是她最亲的亲人。梅兰妮还在大家面前维护斯嘉丽,让大家相信斯嘉丽。

不久之后,瑞德回来了,斯嘉丽此时又怀孕了,她很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瑞德,于是就特意站在楼梯口迎接瑞德,却看到瑞德一副冷嘲热讽的表情,斯嘉丽就与瑞德发生了争吵,结果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最终导致了流产。瑞德因此十分愧疚。梅兰妮得知斯嘉丽流产的消息后,就专程来照顾她,并且安慰和鼓励瑞德。

梅兰妮的健康状况一直很糟糕,她的身体早就不适合怀孕了,但梅兰妮却不听劝告再次怀孕。怀孕让梅兰妮的健康迅速恶化,已经危及了她的生命。临终前,梅兰妮将阿希礼托付给了斯嘉丽。

梅兰妮的死给阿希礼和斯嘉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阿希礼好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斯嘉丽则突然意识到,梅兰妮不是她的情敌,而是她的亲人,一直在保护着她,是她的精神支柱。

梅兰妮的性格特点是典型的助人者,她富有同情心,总是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并且能全心全意地为他人付出。在他人看来,助人者总是无私地为他人考虑,人们能真切地从他那里感受到关爱。

梅兰妮死后,阿希礼和斯嘉丽都十分痛苦,这是因为助人者是不可或缺的人,当然助人者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助人者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了利他的一面,他会想尽办法让对方感到愉快。在助人者看来,能为他人提供帮助自己就会很快乐,因为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被需要。助人者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并且想继续下去。

表面上看,助人者好像一直在关爱他人,一直不停地奉献着自己的爱。但在助人者的内心深处,他们却十分渴望爱,他们希望通过给他人关爱的方式来获得回报。助人者总想成为别人需要的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希望对方将自己看成朋友,事事与他分享,所以常常会以爱的名义介入他人的生活中,内心具有一定的占有欲。如果别人对助人者的帮助无动于衷,那么助人者就会很失望,会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甚至会产生被背叛的感觉。对于助人者而言,牺牲自己以成全别人能给他带来自我满足感。

在极端情况下,助人者可能会变成令人倍感压力的情感勒索者。当助人者发现不论自己如何付出都得不到回报时,就会产生一种局外人的感受,会产生一种“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的心理,助人者无法从中获得自我满足,于是就开始变得警惕起来,消极情绪也越来越多。渐渐地,助人者就会用各种方式去笼络感情,并借此要挟、操控别人,让别人产生愧疚之感。

助人者从来不会主动表达自己需要什么,因为他们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随时为对方提供帮助,因此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助人者的需求。有的人在与助人者交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愧疚感,会觉得助人者帮助了自己,自己却无以为报。

助人者只是九种性格中的一种,但会让许多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自己就是助人者,毕竟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他人提供帮助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但助人者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动机与其他性格是不一样的,助人者希望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能与他人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他们会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甘愿迁就别人,当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时就会很满足。因此助人者十分在意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也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当别人接受助人者的帮助时,助人者才能体会到自我价值感。

助人者常常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他们就好像一个变色龙一样,为了迎合他人的需求而将自己塑造成特定的样子。例如有的儿童就是助人者,他们很讨成年人喜欢,因为他们知道怎么做能让他人高兴,甚至能针对不同的成年人做出不同的表演。

人们眼中的工作狂——成就者

比尔·克林顿是美国第42任总统,他是个典型的成就者。克林顿于1946年8月19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霍普市一个小店主家庭。克林顿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他的亲生父亲在他出生前3个月就去世了。克林顿4岁时,他的母亲再婚了。

从小学起,克林顿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班上的表现十分显眼,他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总是希望处处拔尖,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处于一种争强好胜的状态。

有一次学期结束时,克林顿带回了一份成绩单。成绩单上,克林顿的各门功课都是A,唯独“行为”一栏里却是D。克林顿对此很不理解,他的母亲也不理解,就去找学校老师问个清楚。老师对克林顿的母亲说:“他的行为本来没什么大问题,但他的反应太快了,每次都会抢着回答问题,其他的同学根本没机会回答问题,所以就在‘行为’这一栏里给了一个D的评分,希望注意一下。”

这个D的评分让克林顿记住了这个教训,他开始在这方面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却并未改变。对此,成年后的克林顿也承认了,他是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小时候最大的毛病就是话太多。

争强好胜的克林顿在1970年成功进入耶鲁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在这里,克林顿认识了希拉里,两人由同班同学发展成了恋人关系,并结为夫妇。

克林顿在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就决定步入政坛,他将家乡阿肯色州作为自己的基地,并在1976年成功竞选为该州的司法部长。不久,克林顿就成功担任了阿肯色州第40任州长,当时的克林顿只有32岁,十分年轻,被新闻界称为“孩子州长”。1992年,克林顿参加大选,最后以压倒性的胜利击败布什,成为美国第42任总统。

克林顿的身上有几个显著的成就者的性格特点,自信、精力旺盛、有魅力、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且争强好胜,常常能出类拔萃。在成就者看来,只有取得成就才能被所有人敬仰,因此成就者会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然后会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克林顿的行动就十分迅速,不然也不会年仅32岁就成为阿肯色州的州长,还被称为“孩子州长”。

成就者喜欢将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不允许浪费一点儿时间,尤其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克林顿在参加连任竞选的时候,曾乘坐轿车穿越了8个工业州,经常会停下来发表演说。在演讲的休息时间克林顿也不忘讨好选民,会用随身携带的萨克斯管为选民们吹奏。在圣莫尼卡海滨的时候,克林顿就曾为选民吹奏了一段,当时他还顺手接过搭档保罗·贝格拉递过来的墨镜戴起来。第二天克林顿戴着宽边墨镜、吹奏萨克斯管的总统形象就出现在美国各地报刊的头版上,为他赢得了许多选民的好感。

成就者只关心结果,而不在意过程。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成就者都以成功者的形象出现。在成就者看来,学习或工作成绩十分重要,是他价值的体现,他会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是许多人眼中的工作狂。

成就者不仅能轻易吸引别人的注意,还具有很大的魅力,会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克林顿在连任总统后不久,就与白宫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传出了桃色丑闻。其实莱温斯基在与克林顿见面前,并不觉得他有什么魅力。

莱温斯基在白宫工作后不久,就听到了许多和克林顿有关的传言,这位总统喜欢拈花惹草,还很受女人欢迎,许多对克林顿心存幻想的女人常常会聚集在一起,她们会讨论白宫里什么样的女人会得到总统的青睐并成为总统的地下情妇。

对此,莱温斯基十分不理解,她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克林顿,她觉得克林顿是个老男人,长了一个大大的红鼻子,还有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她从来都不觉得克林顿有魅力,直到见到克林顿本人之后。

莱温斯基第一次见到克林顿本人后,她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多女人都喜欢和崇拜克林顿,因为克林顿的身上仿佛有一种磁场,能轻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并让人为之倾倒。

成就者十分在意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如果自己受到威胁,那么成就者就会通过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和阴暗面。被桃色丑闻缠身的克林顿曾公开表示自己与莱温斯基没有不正当的关系,在被逼急的时候,克林顿会说自己与莱温斯基没有性关系,他只是接受服务的一方,这根本算不上发生了性关系。直到后来关键的证据出现,即一件沾有克林顿精液的蓝色洋装,这是莱温斯基的纪念品,通过检验,蓝色洋装上的精液与克林顿的DNA符合。这下克林顿再也赖不掉了,他只能向全国发表讲话,并向所有人道歉,还得承认自己说谎了,他的确与莱温斯基有不正当的交往。

成就者十分害怕一事无成和失败,害怕被别人看低,因此会将自己看得非常重要,甚至会扭曲、夸大所取得的成就,在别人看来有一点点自恋和自我膨胀。成就者只会将自己成功的一面展示给他人,即使在面对亲朋好友时也是如此,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甚至不惜撒谎。

在亲密关系的问题上,成就者会表现得害怕和退缩,当成就者与一个人的关系渐渐变得亲密的时候,成就者就会选择逃避的方式,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因此很难与人坦诚交往。

美国著名影星麦当娜·西科尼从小就发誓要统治世界,她一定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麦当娜利用了不少男人,只要一个男人能帮助她的事业更进一步,那她就会想办法和对方发展成恋人关系。

丹·吉尔罗伊是麦当娜的情人之一,当时麦当娜刚刚放弃当舞者的梦想,想要加入乐队,于是她就和丹成了情人,从他那里学习了一些乐器的基础知识,并懂得了如何带着乐手们唱歌,最后麦当娜抛弃了丹,开始组建自己的乐队。

麦当娜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的追求者,因此做麦当娜的情人十分辛苦。约翰·本尼斯特是麦当娜的未婚夫,他是一位十分有影响力的DJ,麦当娜的第一张唱片就有约翰不少功劳。在订婚后不久,麦当娜就勾搭上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主编史蒂夫·纽曼。当约翰得知麦当娜另觅新欢后,大闹了一场,麦当娜借此摆脱了约翰,与史蒂夫成了情人。当麦当娜成名后,她便向史蒂夫提出了分手。麦当娜将分手的理由说得很直白,她认为自己已经成名,能赚许多钱,而史蒂夫根本配不上她,她还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想要的只有成功和金钱。

麦当娜有着强烈的成功欲望,她无法与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她可以轻易地爱上一个新的男人,当双方的关系渐渐亲密起来的时候,麦当娜就会毫不犹豫地甩掉对方。麦当娜从来不会在他人面前展现出自己自卑、无助的一面,即使是情人也不会。

拒绝平庸的生活——艺术者

艺术者的性格特点中有一点十分明显,那就是性情善变、忧郁,总给人一种多愁善感的感觉。这与艺术者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艺术者要么在童年时曾遭受过遗弃,曾被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抛弃过;要么就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忧郁氛围的家庭环境中,艺术者能敏感地感受到成人身上的痛苦或忧郁。不少艺术者都认为,他们的性格之所以敏感、忧郁,与童年时期的情感缺憾是分不开的。

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虽然没有遭受过遗弃,但早年丧母,被送到贾府养育,这在林黛玉的心里无异于被抛弃。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后来成了巡盐御史,这在当时可是个肥差。林家不仅是书香门第,还家境富裕,林黛玉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然备受宠爱。林黛玉曾有个弟弟,但长到3岁的时候死了。这下,林黛玉就更加受到父母的宠爱,再加上林黛玉很聪明,父母就给林黛玉请了一个家庭教师贾雨村,专门教她读书习字。后来,林黛玉的母亲生病而亡,林黛玉才被送到贾府抚养。

艺术者都是浪漫主义者,对生活的追求与他人不同,渴望浪漫、艺术的生活,常常生活在幻想中,并通过想象来美化生活。艺术者会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他们喜欢说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还很容易产生妒忌之心。

有一次,薛姨妈正在和王夫人聊天,正好周瑞家的来了,薛姨妈就交给周瑞家的一匣子宫花,薛姨妈觉得这些宫花白放着可惜了,就让周瑞家的送给贾府里的姐妹们戴。薛姨妈还特意嘱咐,给三位姑娘迎春、探春、惜春各两枝,送给林姑娘两枝,送给凤姐儿四枝。王夫人还说,这些宫花留着给宝丫头戴吧。薛姨妈说,宝丫头不喜欢这些花儿粉儿的。

周瑞家的先给三位姑娘送去了,然后给凤姐儿送,最后来到了林黛玉这里,结果林黛玉不在自己房里,在贾宝玉那里玩九连环。周瑞家的进来后就对林黛玉说:“林姑娘,姨太太让我给你送花儿来了。”贾宝玉一听立刻问是什么花儿,还想看看。说着,贾宝玉就将装着宫花的匣子拿了过来,打开后贾宝玉看到了两枝漂亮的宫花,林黛玉看了一眼后问道:“这些宫花是只送给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回答说:“各位姑娘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林黛玉一听就不高兴了:“我就知道!别人挑剩下的就给我了!”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不吭。

艺术者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喜欢追求独具一格并且具有意义的事物,讨厌平庸的生活,并认为只有死亡、苦难、悲剧才具有价值。艺术者的品位相比其他人,的确很独特,他们的衣着、家居布置都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

有一次,贾宝玉被贾政叫走了,林黛玉很担心他,到了晚饭过后林黛玉才听说贾宝玉回来了,于是立刻去看他。当时薛宝钗已经先一步到了怡红院。看门的晴雯正好与一个丫鬟吵架了,正在气头上,便将气都撒在薛宝钗身上,偷偷抱怨薛宝钗三更半夜来打扰他们。这时,林黛玉突然敲门,晴雯正在生气,连问也不问,就直接说:“都睡下了,明天再来吧!”林黛玉便高声喊道:“是我,还不开门吗?”晴雯偏偏没有听出来是林黛玉,直接丢了一句:“管你是谁!二爷吩咐了,谁也不准进来!”

林黛玉一听十分伤心,这时恰逢薛宝钗从怡红院里说说笑笑出来。林黛玉想去质问贾宝玉,但唯恐贾宝玉丢脸就没去。回到自己住处,林黛玉越想越伤心,紫鹃等人看了也没上前安慰,她们早就习惯林黛玉愁眉苦脸的样子了。林黛玉一直伤心到半夜才睡着。

第二天便是芒种节,有为花神饯行的风俗,许多年轻女子都会准备一些小物件,然后将它们挂在花枝头上。此时的林黛玉正在葬花。以前,林黛玉就曾惋惜花落,并且十分担心这些落花的命运。贾宝玉提议将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却认为大观园里的水倒是干净,但一流出去,脏水就会把落花给糟蹋了。林黛玉在院内的犄角上找了一处无人的地方,并做了一个花冢,她将搜集来的落花都装在准备好的绢袋里,然后将其土葬,林黛玉觉得这样才是落花最干净的去处。

后来贾宝玉找到了林黛玉,当时林黛玉一边葬花,一边为落花感伤,并吟唱出了著名的《葬花词》。贾宝玉一听也很感伤,立刻去见林黛玉并解释清楚了两人之间的误会。

林黛玉的品位也颇具艺术家气息。在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曾带着她参观过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贾母对林黛玉屋内的摆设很满意,刘姥姥甚至觉得林黛玉的住处不像闺房,倒像公子哥的书房。贾母直接笑着说:“这是我外孙女儿的屋子。”等到了薛宝钗的住处后,贾母就非常不满,觉得她的屋子太素净,似雪洞一般,什么摆设也没有。贾母还要求王熙凤送些摆设来,王熙凤笑着说:“她自己不要,我们原来送过,都送回来了。”贾母直接说:“年轻姑娘家的屋子都这么素净,我们这老婆子都该去马圈住了。”从贾母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她对林黛玉的屋内陈设风格是很满意的。贾母是个养尊处优的贵族老太太,品位自然不会差。

林黛玉还十分有才华。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后,林黛玉每次作诗都能轻易夺魁。有一次,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作菊花诗,林黛玉作的三首《咏菊》《问菊》《菊梦》直接包揽了前三名。

艺术者基本上都是忧郁的梦想家,每天都生活在美好的幻想世界里,当现实不如意,他们的梦想破灭时,他们就会变得自闭、沮丧,将自己与其他人隔离起来,可能会借助酒精或药物来逃避现实。在极端情况下,会出现情绪崩溃和自杀的行为。林黛玉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贾宝玉的身上,当得知贾宝玉的婚讯后,她绝望了,身体本来就不好的她最后泪尽而亡。

在工作方面,艺术者会显得有些任性,他们希望能够从事一份有意义的工作,能通过工作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如果艺术者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创意,每天都是例行公事,那么艺术者就会觉得毫无意义,他们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对艺术者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因为他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独特性,好像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平庸者。

艺术者的性格中颇有些艺术家的脾性,因为他们渴望别人把他当成与众不同的存在,不是普罗大众的一分子,而且无法接受否定,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扬,尤其是赞扬他的才干。

艺术者颇具才干和创意,总是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但当艺术者遭遇挫折时,他却很容易产生沮丧和悲观的情绪,会将自己逼入死胡同。艺术者想要走出这个情绪的死胡同,就必须恢复对工作和人际交往的兴趣。

天才与疯子一线之隔——探索者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出生了,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曾为多个组织的董事会工作,在西雅图十分有名,西雅图其中一条马路就是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的。

盖茨个头矮小,性格内向而腼腆,很少出去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整天都待在自己的卧室里不出来,为此他的父母很发愁,甚至觉得盖茨不正常,还带着盖茨去接受心理治疗。有一次盖茨躲在自己的卧室里不出来,他的母亲只好通过电话问他:“你在做什么?”盖茨对着电话大喊:“我在思考!”母亲问道:“你在思考?”盖茨回答说:“没错,我在思考。你从来没有试着思考过吗?”

盖茨在湖畔中学上学时,与同伴艾伦迷上了一台笨重的计算机终端机,两人每天都在研究这个笨重的东西。到了八年级时,盖茨写出了第一个软件程序。高中时,盖茨与艾伦用360美元买了一块小芯片,并用它启动一台机器来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监视信息,还专门创办了一家公司,公司的名字就叫“交通数据”。在当时,盖茨所发明的这种设备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市政当局不愿意从盖茨、艾伦这两个毛头小子那里购买设备,认为根本不可靠。

十年级时,湖畔编程小组在盖茨与艾伦的努力下成立了,专门为当地的公司开发软件,这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盖茨和艾伦并未因此而满足,他们想要创立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因为编写软件是一项公平的游戏,谁有能力谁就是胜利者。当盖茨考上哈佛大学后不久就选择了辍学,他要和艾伦一起创办微软公司。后来,盖茨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富翁,被《时代》周刊评价为当今时代的爱迪生和福特,是数字化时代的象征。

盖茨无疑是天才式的人物,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在加工提炼信息方面有着惊人的能力,他的思维甚至都是数字化的。同时,盖茨还是典型的探索者。当探索者处于最佳状态时,也就是产生天才的时刻,他们有一种奇特的能力,能轻易地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

探索者对知识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即使不会成为像盖茨一样的天才人物,也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当探索者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后,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会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例如盖茨小时候就经常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探索者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会提出新的理论或进行新的发明,常常能做出开先河的发明创造。当然探索者也不一定会成为知识型的人才,也可能从事艺术类的工作,如果他们有艺术天赋,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通常情况下,探索者都会显得很冷静,总想与身边的人和事拉开一定的距离,不会出现乱发脾气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置身其中,就好像一个旁观的局外人一样。但如果有人侵犯了探索者的私人空间,那么探索者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起来,例如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是米列娃·玛丽克,爱因斯坦之所以会选择米列娃做自己的妻子,主要有两点。第一点,米列娃比爱因斯坦年长3岁,而爱因斯坦又生性散漫不修边幅,米列娃可以在生活上照顾他。第二点,米列娃与爱因斯坦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志向,能与爱因斯坦讨论科学问题,很少有女孩能满足爱因斯坦的这个要求。

米列娃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爱因斯坦好像一个形式上的丈夫,对家里的一切事务一概不管,甚至还写信要求私人空间。爱因斯坦给米列娃写了一封信,声称想要保持这段婚姻,就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保证衣物、被褥的整洁;保证一日三餐;保证工作房间的整洁;关键是办公桌不能让别人使用。第二,不要来打扰我,不要让我和你一起聊天、外出或旅行,除非出席社交活动。第三,在与我交谈的时候,如果我要求,必须立刻终止,然后无条件地离开卧室或工作的房间。第四,不要在孩子面前蔑视我。

天才与疯子之间往往是一线之隔,探索者常常会走向两个极端,即天才和疯子。对于天才而言,他们的想法虽然不被常人所理解,但他们的想法并不脱离实际,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现实上,因此天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甚至会发现新的现实模式。但对于疯子来说,他们始终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会把自己脑海中的模式强加在现实上,疯子往往会与现实世界脱离。

1877年,24岁的文森特·凡·高决定成为一名能为穷苦人带来救赎的神父,因为凡·高自认为肩负着一种崇高的宗教使命。为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父,凡·高开始努力学习,并且为考入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神学系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后来凡·高因为语言问题放弃了。

不久之后,凡·高就以牧师的身份前往比利时南部的煤矿区,在那里凡·高亲眼看见了矿工们的劳苦,感同身受的凡·高决定对这些矿工进行救赎,可是过激的凡·高却被剥夺了牧师的职务。无奈之下,凡·高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并且决定要成为一名画家。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强烈的同情之心,凡·高才能画出《吃马铃薯的人》这样的作品。后来,凡·高开始接受弟弟特奥的资助,学习艺术和绘画。在学习绘画的时候,一个名叫克拉希娜·玛丽亚·霍尔妮克的女人成了凡·高的模特。最后凡·高和霍尔妮克同居了,因为两人曾经发生过性关系,凡·高也因此染上了淋病。

霍尔妮克既然是凡·高的绘画模特,就一定有相应的作品,这幅作品被凡·高命名为《忧愁》。霍尔妮克的身份是一名妓女,不是那种让男人魂牵梦绕的高级妓女,而是下贱的娼妇。大多数画家在创作人体绘画作品的时候都会选择颇具美感的模特,这或许也算是对美的欣赏。但在《忧愁》这幅绘画作品中,这位名叫霍尔妮克的模特没有丝毫的美感,其肉体已经在穷苦的生活中被摧残得憔悴不堪。我们甚至可以看出霍尔妮克当时还怀有身孕,因为画中霍尔妮克的腹部高高隆起。对于霍尔妮克来说,腹中孩子的父亲或许是某个她自己也没有印象的嫖客。在那个时代,堕胎对于女性而言常常比生产还要面临更大的生命危险。所以即使霍尔妮克不想生下这个孩子,也必须得选择生下来。

当时凡·高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疯子行为,在周围人的眼中,凡·高是一个颇有前途的年轻人,曾经是牧师,现在是画家。可是凡·高与霍尔妮克的同居却让人们无法理解,甚至连凡·高的家人也觉得他这么做令家人蒙羞。

面对重重的压力,霍尔妮克又没有令人心动的美貌,那么凡·高为什么要执意和这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呢?更何况霍尔妮克还有好多个孩子,这会让本来就拮据的凡·高更加贫困。难道是天才凡·高的审美异常?还是凡·高认为霍尔妮克就是自己的灵魂伴侣?或许都不是,凡·高似乎觉得这种做法是一种救赎,能把霍尔妮克与她的孩子们从贫困的生活中解救出来。不过并不富裕的凡·高对于霍尔妮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久之后霍尔妮克就又开始接客,毕竟她需要钱来养活自己和孩子。

1887年,34岁的凡·高和图卢兹、戈甘、洛克雷一起去巴黎举行画展。第二年,凡·高决定去阿尔城成立一个艺术家协会,并且完成了著名的绘画作品《向日葵》。在这幅作品中,许多人都可以从凡·高所选择的色彩上感觉到强烈的生命力。但一位不识字却颇具绘画天赋的老太太在看过凡·高的《向日葵》之后说:“他画的向日葵是在花瓶里,不久之后就会死掉。”也就是说,这位老太太从凡·高的《向日葵》中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如果凡·高真的想表现出具有生命力的向日葵,那么为什么不画生长在土地上且面向阳光的向日葵呢?

同年,凡·高还在阿尔城遇到了保罗·甘戈。凡·高通过与甘戈一段时间的合作后,觉得甘戈是一个十分友好和诚恳的人。事实上,甘戈和凡·高一样都是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家。但随着两人的深交,他们的绘画观开始出现差异,两人为此经常发生十分激烈的争吵。一天夜里,两人又在争执。愤怒不已的甘戈摔门而去。而同样情绪激动的凡·高则手持剃须刀紧跟其后,并且割下了自己左耳上的一块肉。后来凡·高被送进医院。而甘戈则在震惊之中匆匆离开阿尔城。

1889年,36岁的凡·高再一次陷入癫狂之中。白天的时候,凡·高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他会待在自己的工作室内进行创作。但到了晚上,凡·高的灵感就会枯竭,会陷入沮丧的痛苦之中。癫狂的凡·高对于阿尔城的居民来说是个危险分子,没有人知道他在疯狂状态下会做出什么行为,于是一些居民就向当地政府递交了一份申请,希望能将凡·高这个危险分子隔离开,凡·高因此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与此同时,凡·高也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著名的绘画作品《星夜》和《鸢尾》都在这个时期完成。1890年,37岁的凡·高离开了精神病院,前往巴黎,不久之后在那里开枪自杀身亡。

疯子是探索者的另一种极端,他们完全脱离现实,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他们的自我怀疑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会觉得身边所有的人和事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渐渐地,疯子式的探索者会变得越来越绝望。有的人甚至会进入神志错乱的谵妄状态,会恐惧一切,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除了天才和疯子两个极端外,普通的探索者常常会致力于研究某个领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他们喜爱搜集资料,喜欢从杂乱的事物中总结出秩序和规律。有的时候也会出现脱离现实的情况,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或者专注复杂的理念。总之,探索者对知识十分热爱,知识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疑虑带来的矛盾——忠诚者

戴安娜王妃的出身虽然显赫,但是童年却过得并不幸福。在戴安娜的印象中,她最恐惧去祖父家,因为祖父所居住的房子对年幼的戴安娜来说是那样的阴森恐怖。

戴安娜的父亲是子爵,按照传统他需要一个男孩,因为只有儿子才可以继承自己的爵位。可是戴安娜的母亲却只生女孩,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戴安娜的母亲之所以无法生男孩,是因为患上了一种怪病。戴安娜的母亲为了能成功地生下男孩,开始了各种检查和宗教活动,同时还备受家族的歧视。虽然后来戴安娜的母亲为这个家族生下了一个继承人,但最终还是离婚了。

戴安娜和弟弟不得不与继母一起生活,对于那时候的戴安娜来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带着弟弟探望母亲,但这又是十分有限的。后来戴安娜和弟弟上学了,由于是家庭离异的孩子所以备受其他孩子的歧视。在戴安娜9岁的那一年,父亲把她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那个时候戴安娜感觉自己被父亲抛弃了。

忠诚者从小生活的家庭背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父母无法获得安全的藏身之地,因此他们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在这种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孩子会倾向于寻找一种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另一种则是忠诚者无法信任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要么是过度惩罚或羞辱孩子,要么是对待孩子的态度反复无常。

对于戴安娜来说,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但母亲婚姻的不幸导致她无法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戴安娜的父亲似乎从来没有关心过女儿,不然戴安娜不会觉得父亲将她送到寄宿学校就是抛弃她,在戴安娜心里,她从来没有对父亲产生过信任,她从小在一种安全感缺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

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的认识十分巧合,那个时候戴安娜认为查尔斯王子会和姐姐喜结连理,但是查尔斯王子却看上了戴安娜。后来查尔斯向戴安娜求婚成功,不久两人就举行了一场十分盛大的婚礼。当时戴安娜才19岁,而查尔斯已经33岁了。

忠诚者会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自己信任的人和事上,并且期望权威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全和稳定。这或许是戴安娜选择嫁给查尔斯的原因之一,查尔斯不仅是王子,年龄还比她大许多,她相信查尔斯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戴安娜所想象的那样幸福,一方面她与查尔斯之间并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查尔斯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十分喜爱阅读心理学或历史学的书籍,但是戴安娜却对此并不感兴趣。查尔斯比较喜欢马球和狩猎,但戴安娜因为童年时期骑马留下的阴影,很不喜欢此类运动。查尔斯喜欢古典歌剧,但戴安娜却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

对于刚刚从校园中走出来的戴安娜来说,与查尔斯结婚自然是因为爱情。可是对于情场老手查尔斯来说,选择这段婚姻的目的并不单纯,因为查尔斯的身份是一个王储,是未来国王的最佳候选人,他需要和一个出身显赫的女人结婚,然后让这个女人为他生下继承人,戴安娜成了查尔斯的选择对象。不幸的是,这些都是戴安娜不知道的。

对于忠诚者来说,安全感十分重要。如果忠诚者感到安全和自在,那么他就会忠诚于他人,并且坚定不移,因为他们相信权威,按照权威的引导做事。忠诚者有很强的合作精神,他们喜欢群体生活,在为别人做事时能做到尽心尽力。

戴安娜王妃是一个十分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公众人物,曾经把自己拍卖服饰所获得的款项全数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许多女孩子的眼中,戴安娜王妃就是她们努力的目标,因为戴安娜王妃拥有许多女孩所渴望拥有的东西,例如美貌、声望和权力等。

忠诚者如果感觉不到安全,那么就会一直保持着很强的警惕性,会想到最坏的结果,并做最坏的打算。这时,忠诚者会充满了矛盾和疑虑,甚至会反抗权威。

查尔斯在与戴安娜结婚前,就是有名的花花公子,在结婚后他从来没打算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在他眼里,戴安娜只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理应唯他马首是瞻。

婚后不久,戴安娜的安全感就开始渐渐消失,她对这段婚姻开始变得警惕起来。有一次,戴安娜发现查尔斯的日记本里掉出来两张卡米拉的照片。还有一次在招待埃及总统和夫人的晚宴上,查尔斯戴了一副新袖扣,扣子的形状是两个纠缠在一起的“C”,这是卡米拉送给查尔斯的礼物。

丈夫的出轨让戴安娜变得恐惧不安起来,她对王室生活开始充满了疑虑,她不再那么忠诚于查尔斯,同时还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产生了受虐倾向。

为了能引起丈夫的注意,戴安娜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但是让戴安娜伤心的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不是查尔斯,而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有不少人认为戴安娜此举是故意的,是为了让丈夫重回自己身边。实际上,这属于一种抑郁状态中的自残行为。几个月后,威廉王子的出生让戴安娜与查尔斯之间的关系变得缓和起来。但是,维持的时间却很短暂。

很快,戴安娜王妃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哈里王子。但是查尔斯却非常不喜欢哈里王子,因为哈里王子的出生耽误他打马球了。戴安娜也因此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为了缓解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戴安娜还经常出现类似用刀割手腕、脚腕的自残行为。后来,戴安娜甚至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每当戴安娜觉得抑郁的时候,就会出现疯狂的暴食行为,看见什么都想填进肚子中。由于戴安娜是一位公众人物,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要求很严格,所以为了避免暴食所带来的肥胖,戴安娜在每次暴食之后,就会服用泻药,有时候甚至会用物体抵住喉咙导致呕吐。

戴安娜被这段不幸的婚姻折磨得极度敏感、焦虑和抱怨,在内心深处她希望依赖查尔斯和这段婚姻,但同时她对这段婚姻充满了悲观,她一直处于矛盾之中,渴望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

最终戴安娜不再对自己的婚姻心存幻想。戴安娜在与查尔斯一起出访印度的时候正值情人节,按照以往的惯例,查尔斯与戴安娜需要在公众面前献上情人节之吻,以显示两人恩爱的婚姻。可是当查尔斯把嘴巴靠近戴安娜的脸庞时,戴安娜却转头避开了。不久之后,戴安娜就与查尔斯离婚了,由于戴安娜的公众影响力,她保留了王妃的头衔。

有时候,忠诚者之所以会表现出忠诚,唯他人马首是瞻,是因为内心充满了疑虑。这种疑虑会使忠诚者变得小心谨慎,但也会给忠诚者带来许多麻烦。

向快乐和刺激进发——热情者

约翰·肯尼迪是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也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从学校毕业后不久,肯尼迪就参军了,成为第一批被选定加入美国陆军的青年。

1943年在一次战斗中,肯尼迪所在的舰艇被撞成两截后沉没,船上2人丧生,11人落水,幸存者们只能抓着漂在水面上的船壳向一座小岛游去。肯尼迪在逃生的时候,还拽着一个被严重烧伤的工程师,当船壳沉下海底后,肯尼迪只能用牙咬着伤员的救生衣带子,并坚持游到了小岛上。

到了小岛后,肯尼斯也没闲着,而是积极地进行求救工作,最终肯尼迪等人成功获救。肯尼迪也因为在该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成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人物,还获得了许多奖章。

“二战”结束后,肯尼迪开始进入美国政坛。1960年,作为总统候选人的肯尼迪和尼克松开始了竞选,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大选电视辩论。这次的电视辩论不仅影响到竞选的结果,还开启了一种新型的竞选方式,即利用媒体曝光塑造出不同特色的公众形象。

当时正值美苏“冷战”,双方在军事、经济和太空领域都较着劲。当时苏联刚刚向太空中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这意味着苏联在太空领域已经占据了领先地位。此时的美国却因为公民权利和种族隔离斗争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就这样,总统大选开始了。

两位总统候选人都十分有实力,而且风格不同。尼克松是副总统,有着十分丰富的从政经验;而肯尼迪则是个充满了活力的年轻参议员。不过相比之下,肯尼迪的实力稍逊。尼克松39岁就当选为副总统了,有着8年的治国理政的经验。而肯尼迪不仅缺乏经验,还因为天主教徒的身份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大选初期,尼克松相比肯尼迪获得了微弱的领先优势。但在夏天过去后,选民对总统候选人的支持开始出现了变化,尼克松的领先优势开始朝着肯尼迪倾斜。后来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一句话让尼克松的处境变得轻松起来。

有记者向艾森豪威尔提问,希望他能列举出一些副总统的贡献。当时的艾森豪威尔刚开过一个漫长的新闻发布会,此时的他十分疲惫,于是就用了一句玩笑话搪塞:“如果你给我一周的时间,我可能会想起一个贡献来,但现在我什么也想不起来。”

这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却被共和党当成了为尼克松争取选票的托词,共和党将这句话作为电视广告的结尾,即艾森豪威尔总统不记得,但选民们会记得。

不久之后,尼克松遭遇了一件倒霉的事情,他在北卡罗来纳州参加竞选活动时,不小心撞伤了膝盖,后来伤口出现了感染,他只好住院。两周后,尼克松终于出现在公众面前,但他的状态却不怎么好,看起来很萎靡。

9月26日晚上,尼克松要和肯尼迪一起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进行辩论。当尼克松走出汽车的时候,他摔伤了,膝盖再次受伤。再加上尼克松的感冒和低烧还没好,这次的竞选辩论对他来说十分难熬,他的状态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发挥。

不论是尼克松还是肯尼迪都十分重视这次的电视辩论,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向选民们彰显个人魅力,从而赢得选票。在第一次辩论开始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为两人准备了顶级化妆师,但两人都拒绝化妆。

不过肯尼迪向人呈现出一种健康而有活力的形象,他在经过多场的露天竞选后,皮肤已经被晒成了古铜色。而尼克松则因为健康问题,脸色总是很苍白,而且还带着胡楂。尼克松的团队为了让尼克松的形象看起来更积极,就为他准备了“懒汉剃须”,即一种粉末,将其涂抹在脸上,会遮盖住胡楂。

在录制开始后,尼克松因为状态不佳出了许多汗,汗水导致脸上的“懒汉剃须”开始融化,胡楂暴露出来,再加上尼克松的浅灰色西服,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病态。尽管尼克松在辩论中表现得不错,但因为这种外在形象让他损失了许多选民。就连当时的新闻也提到了尼克松的化妆问题,甚至提出是电视化妆师毁了尼克松。

在进行辩论的时候,肯尼迪和尼克松选择了不同的互动方式。肯尼迪直视着摄像机的镜头来回答问题,好像在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互动一样。但尼克松却将目光投向了录制现场的记者,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看来,尼克松好像在逃避公众的眼神一样。

相对于尼克松在电视辩论中病态的装扮,人们就更加倾向于看起来更具有控制力的肯尼迪,毕竟当时正值美苏“冷战”,许多选民都希望美国在这场“冷战”中拿出强硬的态度,并战胜苏联,而肯尼迪则给选民们一种值得被信任和具有力量的感觉。

一个半月后,大选的结果出来了,肯尼迪以49.7%对49.5%的微弱优势赢得了总统的宝座。在之后的民意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选民都表示受到了电视辩论的影响,其中6%的选民认为正是电视辩论让他们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在任期内支持率最高的总统,肯尼迪在参加总统竞选时十分年轻,以至于国会中的民主党人一开始倾向于让肯尼迪参加副总统竞选,肯尼迪没有接受:“我对竞选副总统没有兴趣,我要竞选总统,如果我参加总统竞选,那么我就会在1960年取得成功,不然就要等上8年,到时候谁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新面孔,而我就会靠边站。”

肯尼迪能在1960年的大选中胜出,与他热情者的性格是分不开的。热情者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极具感染力,他们会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充满了活力、快乐、活泼和亲切。

对于热情者而言,他们的兴趣广泛与寻求刺激是分不开的。热情者喜欢新鲜的事物,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得刺激和快乐。如果让热情者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环境中,那么他很快就会觉得枯燥。

热情者缺乏耐心,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但都浅尝辄止,很少能坚持下来,因为他们会觉得烦闷。追求好玩、快乐和刺激是热情者的性格特点之一,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现实的享乐主义者,是物质主义者。

在极端情况下,热情者很容易堕落,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变得随心所欲起来,甚至会沉迷在酒色之中。堕落中的热情者会变得越来越抑郁和绝望,并产生自我毁灭的冲动,出现自杀的行为。

我的地盘,我做主——挑战者

1769年,拿破仑出生于法国东南面的科西嘉岛上。幼年时期的拿破仑认为自己并不是法国人,希望有一天科西嘉能脱离法国的统治获得独立。

9岁时,拿破仑离开了科西嘉,到异地求学。按照父亲的要求,拿破仑进入了一所军校。在这里,拿破仑因为身材瘦小总是被其他同学欺负,还因为来自殖民地科西嘉,被称为“乡巴佬”。不过由于拿破仑的努力,渐渐获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并在178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挑战者的童年大都不幸福,因此他们会伪装成十分强硬的样子,并认为只有强硬才能生存。通常情况下,挑战者成长于三种家庭环境。第一种是在家里经常挨打,渐渐学会用反抗的形式来避免挨打。第二种是常常扮演强硬的角色,不会在人前展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第三种是从小就被灌输强权思想,只有强者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弱者是被人们所唾弃的。

毕业后,拿破仑到巴黎求学。在拿破仑16岁时,接到了一个噩耗,他的父亲去世。这下,拿破仑本就贫寒的家境变得更加糟糕,他不得不提前毕业。虽然拿破仑不得已放弃了学业,但却从未放弃学习。他利用部队服役的空闲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喜爱亚历山大的战史。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拿破仑也开始阅读思想家的作品,其中卢梭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但在拿破仑成为皇帝后,他便开始斥责卢梭的思想和作品。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觉得科西嘉独立的时机到了,立刻赶往科西嘉,但最后失败了。不过像拿破仑这样的军事天才,迟早会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时代崭露头角。

拿破仑在协助督政府镇压保王党叛乱后,立刻受到重用。在1797年3月2日,拿破仑被任命为总司令,到意大利打仗。拿破仑击败了奥地利,并胁迫奥地利签订了对法国有利的条约。这场胜仗让拿破仑获得了“法兰西英雄”的称号。

1799年,拿破仑在群众和军队的拥护下,发动了政变,由于政变时间是11月,正值法国的雾月,因此也被称为“雾月政变”。这下,拿破仑成为法国的统治者。

后来,拿破仑加冕称帝。在加冕称帝的仪式中,拿破仑做出了一个意外举动,他主动拿走了教皇手中的皇冠,然后戴在自己和皇后的头上。在他看来,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奋斗所得,而不是教皇赐予,自然用不着教皇给自己戴上皇冠。在拿破仑的独裁统治下,法国发动了多次战争,死了不少士兵。

挑战者通常都是强者,他们相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他们非常看重权力,尤其是在自己的领地上,要拥有绝对控制权,他们的地盘只能自己做主,不允许任何人插手。

挑战者会给人以自信、坚强的感觉,具有权威性,会使人产生服从的心理。拿破仑虽然发动了许多战争,不少士兵因此而丧命,但他在法国人的心中一直是英雄和伟人。挑战者有胆有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意不懈努力,甚至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也在所不惜。在拿破仑的统治下,法国成了欧洲霸主,是欧洲许多国家都忌惮的对象,但拿破仑却根本不在意,他要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为此不惜踏上征服俄国的道路。只是这一次,拿破仑失败了,他被流放到一座小岛上,成了一个名义上的皇帝。

挑战者极其好斗,喜欢挑起战争,在面对困难时决不退缩,并将困难看成是对自己意志力的考验;挑战者喜欢征服他人,通过威胁和报复的方式让他人对自己屈服。被流放到小岛上的拿破仑很快卷土重来。欧洲同盟军自然不可能让拿破仑重新掌权,可是面对声势浩大的同盟军,拿破仑毫不畏惧,积极应战。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失败了,他失去了皇帝的称号,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从此拿破仑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挑战者最具领袖特质,历史上的不少伟人和英雄都具有挑战者的性格。对于普通挑战者来说,他们通常都是环境的主导者,希望可以指挥他人,因为挑战者有很强的成功欲望,也有很强的控制他人的企图,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

挑战者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会为了自己的权益而与其他人作对,并且认为自己是中心人物,他人理所应当为自己做出调整,团结一致完成他的目标。如果挑战者的目标与所有人是一致的,那么挑战者就会成为一个积极人物,因为挑战者具有很强的自信,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极端情况下,挑战者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们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所有人的权益也在所不惜。他们会产生毁灭的冲动和行为,破坏一切不服从自己的东西,甚至会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

退一步海阔天空——和平者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镇荒郊一间泥土小屋中,这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用林肯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就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5岁时,林肯就开始帮家里干活。9岁时,林肯的生母去世了。一年后,林肯的父亲再婚,一个名叫莎莉的女人成了林肯的继母。莎莉是个善良开明的女人,林肯与她相处得很好。由于贫困,直到15岁时林肯才有机会读书,但很快就辍学了,林肯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学。

长大后,林肯想成为一名律师,于是他开始自学法律知识,还特意去听律师的辩论,细心观察和学习律师的辩论技巧。林肯为了成为一个称职的律师,经常在干活的时候对着空地练习演讲的技巧。

24岁时,林肯坠入了爱河,他爱上了一个名叫安妮的姑娘,但安妮却得了斑疹伤寒,不久就去世了。这给林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陷入抑郁之中,好几次都想通过自杀来了断痛苦。

31岁时,林肯结婚了,妻子是出身名门的玛丽·托德。玛丽与林肯不同,从小生活优越,不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但林肯并未从这段婚姻生活中体会到幸福,玛丽总是喜欢挑林肯的毛病,斥责他的不是,她告诉林肯自己的梦想是成为总统夫人,这意味着林肯要为总统之位而努力。

林肯是个典型的和平者,他谦卑、和善,并且十分懂得谦让,在人际交往中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给人一种十分温和的感觉。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卡耐基曾评论说:“林肯如果和安妮结为夫妇,那么林肯会生活得很幸福,但不会成为美国总统。林肯与玛丽结婚,虽然生活得不幸福,却可以成为总统。”

和平者不喜欢与别人起冲突,他们渴望能与他人和平相处,尽量避免所有冲突和紧张的局面。他们信奉的人生格言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和平者来说,他们能让别人的情绪尽快得到缓和和平静,让所有人都和谐融洽,让人们团结在一起。当出现矛盾时,和平者总是最好的调停者。

有一次,林肯和夫人正和几个内阁大臣在吃晚餐。不知怎么的,总统夫人突然开始刁难起林肯来:“你吃东西的样子真难看。不是,你走路的样子更难看,就好像密西西比河里的一只八爪鱼。”在场的人听到总统夫人的话后,既觉得吃惊,又很尴尬,都放下餐具,等着总统的反应。林肯接过了夫人的话:“是吗?那我得多吃点儿,这样我这只胖胖的八爪鱼就能被端上餐桌了。那味道一定好极了,我觉得还得取个名字,就叫‘总统套餐’好了。”在场的人听到后纷纷笑了起来。林肯运用幽默轻松地使就餐的氛围由冲突、紧张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和平者由于善解人意、随和的性格特点,因此很受人欢迎,即使是对手也不会将和平者看成敌人。林肯在参加总统竞选时,有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史蒂芬和道格拉斯,他们对林肯的评价很高:“林肯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不仅才智超群、阅历丰富,还是一个最优秀的竞选演说家。”在林肯任期内美国爆发了南北内战,林肯虽然想要废除奴隶制,但并不想导致国家分裂,更不想引起战争,他更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奴隶解放。不过现实很无奈,南北战争还是爆发了。南军的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虽然是林肯的对手,但他对林肯的评价也很高:“尽管我们的政见不同,但林肯是我一生中最佩服的人。”

当冲突出现时,往往是和平者最焦虑的时候,他们喜欢站在中间立场,更倾向于担任调停的角色,希望可以尽量保持和谐。如果事与愿违,那么他们就会开始逃避问题,甚至会做白日梦,希望所有的冲突和问题能一下子消失。

和平者不懂得拒绝别人,能敏锐察觉到别人的需求,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此会变得优柔寡断、缺少主见,会尽量配合别人的安排。因此和平者很容易变得压抑和消极,在满足他人需求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被利用的感觉。

在极端情况下,和平者不愿意去面对充满矛盾、冲突的局面时,他就会切断一切联系,让自己变得麻木起来,会表现出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好像这样做就能远离一切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