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君子文化的现代价值分析[12]

丁晓慧

(安徽大学哲学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还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文化体了中华民族以仁为本、修诚养性、与人为善、爱而好礼等优秀文化传统和伦理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君子文化的渊源及其历史演变

君子文化起源于西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君子文化从孕育到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次重大变革。

第一阶段:从西周到孔子论君子之前。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君子文化处于孕育萌芽状态。“君子”一词的本意是指“君之子”,从《尚书》《易经》等典籍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君之子文化”已初见端倪。《尚书》《易经》的有关内容已经表达了“君之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如《尚书》中“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易经》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亨,君子有终”“君子几,不如舍”。这些论述中都包含了君子要警惕忧患,自强不息,要秉持中正,审时度势。这些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是初期君子文化的内容。这一阶段,“君子”一词的范围是狭小的,指向也不是很明确,人们对君子的意识也很模糊。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动荡不安,诸子百家思想异常活跃,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思想相互争鸣、融合,推动了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百家争鸣”中孔子的贡献最大,他创立了新的君子学说,实现了君子文化的第一次大变革。孔子沿用原有的“君子”称谓,把“君之子”与“有德者”联系在一起,在逻辑上进行从“君子是君之子——君子是有德者”到“有德者是君子”的命题转换。经过孔子在《论语》中的充分发挥,君子被赋予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随着孔子君子思想的传播及不同学派间争鸣的展开,思想家们的君子意识逐渐浓厚。在孔子的私学教育推动下,社会的君子文化舆论和价值认知逐步显现。

第三阶段:从西汉王朝并延续至整个封建历史。这个阶段,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把君子文化的精华提升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君子文化,从民间走向官方,实现第二次大变革,君子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

二、君子文化的内涵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君子是炎黄子孙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独特的集体创造。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正是源于伟大的君子精神。君子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财富。君子文化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

(一)“仁”是君子修身的核心与根本

“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对美好品德的高度概括,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通过对樊迟提问的解答确定了“仁”的含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3]首先说明了仁是一种内心的情感,通过言行举止,形成一种外在的表达。更具体一点,孔子又说到“刚,毅木,讷,近仁”,不为外力所屈服,不因欲望而妥协,内心质朴而坚定,嘴上不夸夸其谈,拥有这些品行,那就接近仁了。这些品行和表现,都是个人内在的“仁”通过外化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冯友兰认为:“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14]“仁”不但是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还是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15]。“仁者爱人”,仁是人存在于社会所应具备的首要道德,“爱人”是仁的表现,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忠,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孔子所提倡的“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利他情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6]。第二,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自己不情愿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以忠恕之道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能够实现爱人的仁德之心。“仁”落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就是“君子”人格的培养。

(二)“义”是君子道德价值的准则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8]“质”就是本质,根本原则;义就是适宜的、合宜的。朱熹认为:“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比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乃君子之道也。”[19]君子做事情必须正当适宜,这是君子言行的根本原则。君子在行为、语言上要适宜恰当、礼貌谦虚,由本及末,自内向外,最终以诚信的态度来完成事业,成就顺其自然的事情,不能本末倒置,要和而不同、无过不及、不偏不倚,选择适宜的行为方式践行仁礼道德。

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君子要做到追求物质利益合于义的准则。义是人对于道德义理的精神追求,利是人对于富贵利达的物质欲望。追求物质财富是人的生存欲望,本无善恶区分,《荀子·大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君子人格的特点,就是不去单纯地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必须合于义的准则,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君子人格就表现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孔子说:“志士仁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0]《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1]生命和道义都是人所喜爱的,但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君子的做法应该是舍弃生命而保存道义,舍生取义的君子人格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英勇进取的精神力量。

(三)“礼”和“信”是君子价值构成的外在准则

“礼”是仁德之心的外在表现形式,君子价值的实现以礼仪、礼节、礼教来进行规范。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22]礼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良好发展的基本保证,是明确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标尺。《荀子·富国》中指出“礼”的特点表现为:“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礼就是尊老爱幼,它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过程中,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也是人的社会职责完成的保证。

“信”是指君子所应具备的诚信道德。作为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品质,是实现人际和谐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治国安邦的重要道德规范。诚信每时每刻都在伴随着人们,它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孔子强调为人要做到“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他认为人如果失去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三、君子文化的现代转化

君子文化的现代转化主要体现在君子范围的转化,能够实现君子文化时代性转化的原因,一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追求却非常匮乏,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倡导精神追求,就成了时代的要求。二是君子文化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历来备受人们推崇,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优秀品质是人们修身养性所追求的目标。君子的时代精神正是我们实现时代性转化的基本目标。

传统儒家培养君子的目的是如何做官,“学而优则仕”。当今社会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君子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转化。君子的社会身份由臣民转化为公民,扩大了君子阶层的范围。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把君子的标准“有位且有德”创造性地转化为“有德且有学”,扩大了君子的社会基础。从此,凡读书之人皆可以通过努力修为君子,君子文化也就从“贵族文化”转化为“精英文化”。当今社会君子文化则体现为大众文化,这种大众文化依然包含精英文化。个人通过修养达到“有德且有格”的境界,形成高尚、高雅、高贵的人格特征。

四、在当今社会应该继承和发扬君子文化的优良传统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影响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盲目追逐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价值的追求,使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诚信廉耻缺失、是非善恶混乱、缺乏自觉与自省、自我道德约束意识淡漠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和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缺失。因此,继承发扬君子文化的道德精神,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当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一)要发挥君子文化的稳定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第一,君子文化促使个人自身全面发展。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需求。君子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修行,使人们达到自身与心灵的契合,从而提升个人的幸福指数。第二,君子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社会是有一个个单个的个体组成,而这些个体又组成一定的团体,这些团体是社会的细胞,直接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君子文化使个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升,那么,由这些高品质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也是一片祥和,一片谦逊。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也就和谐稳定了。

(二)要发挥君子文化传统的道德功能,促进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君子文化是一种基础道德,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君子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君子不是圣人。孔子在《论语》中明确讲到“圣人,吾不得而思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倡导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精神文化的建设。

君子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它以仁为基础,不但包括个人自身的修养,还包括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怀,这种“推己及人”的儒家情怀,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责任。有责任感的人必定是有道德的人,这种责任进而转化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那么,这种个人“私德”就转化为社会“公德”,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层次。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传统文化的道德功能,促进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要发挥君子文化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君子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其精髓是向上向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君子文化精神有助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由君子精神、君子胸怀、君子修养、君子价值标准、君子文化认同等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它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养护着民族文化血脉,在历史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君子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道德力量和文化自信。我们要把这种“个人的小修为”转化为“社会的大修为”,以小情带动大爱,把个人的文化修养推而广之,用于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君子文化,使文化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