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意见不合,师徒决裂

对于孙悟空而言,妖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凡人,毕竟他连神仙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区区几个妖怪,但是站在唐三藏的角度思考的话,妖怪是要生吃活人的,而凡人,顶多是要么劫财,要么劫色,至于灭口的行径,只要是自己投降求饶的早,生存几率还是很大的。

师徒二人想的都很美好,后来都无一例外的被打脸了。孙悟空不知道,他有朝一日竟然会被妖怪打的嗷嗷大哭,唐三藏也不知道,他害怕妖,但妖未伤他分毫,他不害怕人,但人把他伤的遍体鳞伤。

有了孙悟空的加入,取经队伍总算是初具规模,虽然目前只有两个人一匹马,但架不住孙悟空飙红的武力值,普通的阿猫阿狗每一个敢招惹的。

有这么厉害的徒弟(打手兼保镖)护送,唐三藏也感觉取经之路安全了不少,唯独有一点不太满意的是,自己的这个徒弟也忒勤奋了些。

首先,孙悟空是石猴出身,基本上不怎么需要吃喝拉撒,这就无形中压缩了唐三藏很多的休息时间,其次,孙悟空工作十分尽心尽责,挑担牵马引路不在话下,都不需要唐三藏多一句吩咐。

偷懒这个事情在孙悟空身上是不存在的,把自身的工作做好是孙悟空的为人处世原则之一,他在花果山当美猴王的时候如此,在天庭当弼马温养马的时候如此,如今护送师傅唐三藏西天取经亦如此。

一边是高强度的赶路,身子骨感觉要散架,一边是一路畅通无阻,按照目前这个脚力计算,西天指日可待,唐三藏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凶禽猛兽看到孙悟空战战兢兢几欲先走,知道孙悟空齐天大圣名号的妖怪动手之前都会掂量掂量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够不够他一棒子,不知道孙悟空威名的一看他毛脸雷公嘴模样,就知道这货估计不太好惹,所以能避开就尽量避开。

师徒二人告别了老头,开启疯狂的赶路模式,两人一马一路马不停蹄,夜宿晓行,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不过从早晚的温差和周围的景色判断,此时已经是初冬时节,当然,能走这么快,还在于路上一个妖怪也没遇上,至于山禽猛兽,看到孙悟空躲都躲不及,更别提上前挑衅,毕竟,白送孙悟空衣服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干。

妖精有眼强盗无珠,从古至今,从来都不缺一些懒惰之徒,他们正儿八经的工作不愿干,老想着走捷径捞偏门,于是拉帮结派落草为寇,专干打家劫舍拦路抢劫收保护费的勾当。

强盗这个古老的职业能够延续至今,与他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古时候的强盗上班的时候简单粗暴,更偏向于用武力碾压对方,毕竟当时没有什么摄像头,做了坏事很难被发现,就算不幸被发现了,实在不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现在的强盗工作时温柔耐心,因为到处都是摄像头警戒网,他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如今致力于“以德服人”,通过思维的灌输获得战利品,简单来说,就是洗脑,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把口袋里所有的钱交出来,并且还会十分感激的说一声“谢谢”。

反正不论古今,不论如何演化,强盗这一行业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武力屈服也好,思维洗脑也罢,都殊途同归,无非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进自己口袋,仅此而已。

有一天师徒两正在赶路,六个不长眼的强盗从林子里窜了出来,拦住唐三藏和孙悟空,扬言要收过路费。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槍短剑,利刃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

唐三藏呢,保持了一贯的作风,表现的相当脓包,直接就跌落下马,吓得话都说不出来。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唬得那三藏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

孙悟空倒是一点不慌,扶起脓包师傅,还开了个玩笑:这些人给我们送衣服和盘缠来了。此时唐三藏的思维完全就不跟孙悟空在一个频道,他不仅不觉得孙悟空的玩笑很好笑,甚至还怀疑自己这个徒弟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明明是这几个强盗要抢咱们的行李马匹,怎么到徒弟这就成了强盗给咱送衣服盘缠呢?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行者用手扶起道:“师父放心,没些儿事,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三藏道:“悟空,你想有些耳闭?他说教我们留马匹、行李,你倒问他要甚么衣服、盘缠?””

孙悟空向来是用拳头来讲道理的,唐三藏还担心他双拳难敌四手,孙悟空实在是懒得理唐三藏,心想,这师傅不会是吓傻了吧,也太大惊小怪了,这才过多久?俺老孙一棒子敲死猛虎的事情师傅这么快忘了?区区六个倒霉蛋,随便蹦个屁都能把他们熏的骨头渣都不剩。

毕竟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孙悟空也懒得报自己名号了,当然,势弱的一方还是有必要报一下名号的,万一不幸死了,也死的有名有姓。

这个六个倒霉蛋分别叫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死的有名有姓,也算是死得其所。

动手之前孙悟空还不忘调侃这六个倒霉蛋,玩开心了才扒了他们的衣服和盘缠,拿着战利品,满心欢喜的向唐三藏邀功。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 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孙悟空此时的行为严重的违反了唐三藏第一定律:不可杀生。

在唐三藏看来,杀妖怪,讲究的是多多益善;杀虎豹财狼,偏向于兽不犯我,我不犯兽,兽若犯我,阿弥陀佛;至于杀人,那是万万不可的,他是宁可自己死于恶人之手,也不愿沾染杀生罪孽。

如果你要问唐三藏这是什么道理,唐三藏也说不清楚,他只是一根筋的把这条定律坚定的执行下去,所以说啊,往往有时候,没有道理,就是天大的道理。

既然意见不合,师徒之间展开第一次思想上的交锋,辩论主题围绕“能不能杀生”展开。

正方一辩(唐三藏):强盗而已,罪不至死。

反方一辩(孙悟空):我不打死他们,他们就要打死你。

正方二辩(唐三藏):出家人宁死不敢行凶,何况一命换六命。

反方二辩(孙悟空):我在花果山做妖怪的时候,也不知杀了多少人,不一样屁事没有?

正反三辩(唐三藏):五行山下的五百年牢狱之灾,你忘了?

反方三辩(孙悟空):......

整个辩论过程类似于“秀才遇见兵”,唐三藏向来以口才(唠叨啰嗦)著称,孙悟空根本不是对手,被气的够呛,毕竟是自己师傅,又不能把师傅吊起来打一顿出气,干脆回花果山,省的受这鸟气。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惩般绪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

真的是不作不会死,孙悟空前脚刚走,唐三藏后脚就后悔了,他想了很久也没有想明白,聊的好好的,怎么就突然生气走了呢?反正也想不明白,干脆不想了,于是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使然,最后自我安慰几句,马也不想骑了,一手握着锡杖,一手牵着缰绳,一个人孤孤单单,凄凄凉凉,凄凄惨惨戚戚。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只得收拾行李,捎在马上,也不骑马,一只手柱着锡杖,一只手揪着缰绳,凄凄凉凉,往西前进。”

不得不说,唐三藏就是典型的又菜又爱玩还玩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