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欧亚石器时代的雕塑

原始雕塑

在欧洲西南部与中部,通过考古发现了最早的人类雕塑作品,这些地区的雕塑品主要是旧石器时代的洞穴艺术中的浮雕和一些小型雕塑品。中国的陶器艺术,尤其黑陶与彩陶艺术有8千年左右的历史,是原始时代最为重要的雕塑艺术品之一。欧亚地区的史前艺术品艺术价值很高,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欧洲发现的最早的雕塑,出自洞穴艺术和器具艺术之中。欧洲洞穴艺术主要集中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前30000—前10000)。洞穴艺术中存在着数量很少的一些岩壁浮雕。表现的内容是女性裸体像和动物像。这些女性裸体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是在法国罗塞尔遗址中,制作于奥瑞纳文化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中一个较早的阶段)的浮雕《持号角的妇女》。这是一个高40厘米正面像,裸女右手拿着一个大角杯。裸女的体态丰满,乳房、下腹、臀部等女性特征被夸张性地加以强调。女像的身体上隐约可见原先所涂的红色颜料的痕迹。浮雕《拥抱像》也是罗塞尔遗址保存的较为珍贵的原始浮雕,这件浮雕中有两个头紧挨在一起,其中一个明显是女性。而另一个已经模糊难辨,据推测可能是一个男性像。

在昂古莱姆一个深溪谷中,有一个被推断为祭祀场所的长方形广场,广场岩壁上,有一片属于索鲁特文化时期的动物浮雕群。被表现的动物主要有猛犸、马、猪、鹿和牛等,它们各具形态,栩栩如生。而这些浮雕最引人注目之处一是大部分浮雕表现的是怀孕的雌性动物,二是所有的动物的形象几乎都是倒过来的。对于原始雕刻家们如此处理的原因,目前人们的解释是原始人类祈求被食动物的大量繁殖,并想借助巫术和咒语将动物捕获。在法国卡卡·布兰一个开阔广场前的岩壁上,也有类似的浮雕,其内容包括7匹马,还有驯鹿、猛犸和牛。7匹马中最长的达2.3米,整个浮雕长12米,看上去十分壮观。

马德格林文化时期(前20000—前12000)的洞窟深处有一些粘土质浮雕,这些浮雕由于比较难以保存,而较少遗留下来。数量极少的这类作品中,以法国基库·道贝巴尔洞窟发现的粘土浮雕《猛犸》最为出色。这件作品表现了两只猛犸在即将交配前兴奋的场面。两只猛犸激烈运动的形体被表现得非常准确。这件浮雕是高浮雕,因而形象突出,具有了较强的体积感和重量感。

在欧洲非常广大的区域内通过考古还发现了数量丰富的小型圆雕,表现的是女性雕像和动物雕像。它们属于器具艺术,即原始人类在日常器具上所创造的艺术形式或是用于日常生活用途的艺术品。

器具艺术品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迄今发现的60多个圆雕女裸体像。这些小型圆雕是制作于奥瑞纳时期。它们通常是用质地较软的石灰岩、泥灰岩等雕刻而成,如人的拳头一般大小,这样小的体积可能是为了方便携带。1909年在奥地利的维仑多夫发现了石灰石女裸体小雕像、被称为“维仑多夫的维纳斯”。这件雕像塑造的女人虽然体积较小,但她的身体形态肥胖,显得壮硕有力,具有一种宏伟的纪念碑式的气度。它的面部没有五官。双乳硕大下垂,臀部肥胖,腹部隆起,阴部明显。整件雕刻象征着旺盛的生育力。据推测这种女神像可能是原始部落中神圣的生育神,它的存在,反映了原始人对人类生育能力的崇拜。到奥瑞纳文化后期,女裸体圆雕作品在造型风格上更趋简练,但仍然采用夸张的形式强调其女性特征。

这一时期的小型圆雕除了女裸雕像外还有许多动物雕像,其中有长毛象、熊、犀牛、马、鹿等等,它们的大小也都不足10厘米。有的是用砂岩、兽骨、象牙等雕刻而成,有的是用红土捏塑成形后烧制而成的。法国马达齐尔洞窟中发现了一个投矛器柄是用一个驯鹿的肩胛骨制成的,根据肩胛骨的形状,雕成了一只小羊,羊的四条腿站立在一个点上,头转过来看着自己的尾巴。这种动物雕刻具有表现性,并在动物的形体塑造的准确性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反映出原始人对于动物的身体结构和习性的深刻了解和他们高超的模仿造型能力。

在新时期时代末期,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巨石构筑物。这些构筑物所用的巨石通常体积巨大,有的甚至重达百吨,它们所形成的构筑物,气势十分宏伟。这种巨石构筑物的形式繁多,多数属服务于宗教目的的原始建筑形式,而最简单的一种被称为是“门希尔式石柱”的巨石,却同雕塑的关系十分密切。“门希尔式石柱”是将细长型的天然石块垂直竖立起来,它们或被单独竖立,或成排地竖立在一起。这些巨石的作用据推测是用来标明地界,同时它们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此外一些坟墓上也立有这种巨石,作为墓标。这种“门希尔式石柱”,有的未经任何加工,有的则刻有浮雕或是人形图像,刻功通常较为粗略。但这种巨石雕刻被认为是后世大型人物石雕的先驱。

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了较为成熟的原始陶器工艺。当时制作的陶器多是生活日用的各种器皿。但不少陶质器皿上有具象造型的陶塑装饰。还有的器皿的外形就是动物的雕塑形象。

这类陶器中较有代表性的可略举出以下几件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鸟兽形器盖钮和陶器器壁上的蟠蛇浮雕;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陶壁虎器饰残片和鸟头形器把手。这些被装饰在器皿身上的动物造型准确,神采生动。中国的陶制雕塑多表现动物。尤其是对家禽、家畜的表现更为普遍。这同中国较早发达起来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物外形的陶器较为著名的有: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和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狗形鬲;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杯(鼎)和武功出土的鸟(兽)形壶。这些陶塑器皿塑造的动物形象单纯,风格质朴,但面目传神,富于雕塑造型的体积感。并将审美功能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特点在中国以后的青铜器上得到了发展。

陶塑器皿部件表现人物的例子不多,但也可略举出几件较为著名的作品。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一件瓮的口沿下用堆塑加锥刺的办法,塑造出一张丑陋而带着笑意的脸,造型手法非常泼辣传神;甘肃秦安大地湾一彩陶瓶的瓶口,用粗略的手法塑出一个少女的头像,在甘肃地区这种人头形器似乎比较流行;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陶塑人头是一件人形器残存的口部,这件陶塑人头表现的是一位年轻女性,这件陶塑的手法较为细腻,面部的体面转折相当明确,她的双目似乎在凝视着什么,嘴巴张开,表情非常自然。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也有不少独立的动物和人物陶塑。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猪,憨态可掬;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的陶羊高仅5厘米,但温顺可爱,形神表现相当鲜明。独立的陶塑人物发现较少,最为重要的作品是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中发现的几件裸女陶塑。这些女裸雕像都没有头部,其中两件为孕妇立像,孕妇腹部凸起,一只手臂放在肚子上。这些女裸雕像被认为是在原始部落中受到崇拜的生育之神。

代和发展的分期。热带非洲的大部分居民至今还生活在氏族部落社会。这些原始民族可以被看作是史前社会的残留者。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也通常被作为原始艺术来进行研究。

非洲史前时期的岩石艺术,主要在岩石上进行线刻和图绘,表现的内容多数是各种动物和人类的狩猎和战争。而几乎没有发现独立的雕塑和比线刻更进一步的浮雕形式。非洲的原始民族主要集中在热带非洲。即西非地区。在这些原始民族中传统的木雕是他们最主要的雕塑艺术形式。这些雕塑为村落和宗教服务,用于教育青年、赞颂死者、安抚凶神,表现神明,但有时也仅仅是为了娱乐。木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面具,一是小雕像。

非洲的气候炎热,古代木雕保存下来的很少。考古发掘得到的古代木雕历史最长的不超过200年。但由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原始部落发展较为缓慢,古老的传统通常是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因此可以推测现在可见木雕作品基本保存了原始非洲艺术的大部分特征。

非洲木雕是用一根完整的木头雕刻而成的。在创作木雕前,雕刻家要先去树林选一根合适的木头,然后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去雕刻,以使木雕产生神力。用刚砍下来的木料做成的雕塑,在木料变干后会产生裂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雕刻家要不断为雕像涂油或用烟火将雕像烤干,这样就使木雕的表面变得异常漆黑光滑。有的甚至泛出金属光泽。

木质小雕像在热带非洲被视为神物,是死者灵魂的居所。出于对死者的崇拜,雕刻家在创作这类雕刻时,心理状态可能非常紧张,他们力求以夸张。变形甚至怪诞的手法来为死者的幽灵创造一个栖身之所。

佩带面具举行宗教性质或巫术性质的仪式,是热带非洲从原始时代开始延续至今的一项重要的部落集体活动。这些面具为木质雕刻,造型奇特,夸张怪诞,通常是用程式化的手法表现的动物和人物形象。

非洲的雕塑艺术是世界上最富于创造性的雕塑艺术。它的造型简练、纯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非洲雕塑惊人地丰富多彩,从全然抽象到接近镜中人般的真实,样样俱全。

班巴拉族生活在现在的非洲马里,这个部族的雕刻人像的突出特点是乳房呈圆锥形,位于上身显著的位置,身躯呈细长的圆柱形。身体上有金属钉式的装饰。班巴拉族还有一种羚羊面具顶饰非常有特色,羚羊是班巴拉族的象征,其形象通常被班巴拉艺术家进行了各种大胆的变形。

多贡族是生活在尼日尔河流域的非洲部族,这个部族有一种叫“特勒姆”的雕像。塑造的是举起双臂的人像,这种雕像多用硬质的木料制成。较为近代的多贡祖先雕像,多用几何体构成雕像的造型。

巴加族是从尼曰尔河流域迁徙到几内亚的部族,他们的雕刻概括洗炼。巴加族有一种负在肩膀上的雕刻面具叫做“巴姆巴”很有特色,它的表面光滑,有铜钉装饰,是在收获季节或在举行葬礼时佩带的。

丹族生活在几内亚湾西岸,丹族面具朴素动人,表现女性的面具比表现男性的面具制作更为细腻。

阿散蒂族也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这个民族的文明水平较高,他们善于创作金属,尤其是黄金工艺品。科菲·卡卡里王保存的一件黄金面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表现色彩,雕塑技巧成熟,工艺细腻精湛。近代欧洲殖民者对这个民族居住的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掠夺,阻碍了这个部族黄金艺术的发展。

约鲁巴族是在尼曰利亚西南居住的一个较大的黑人部族。约鲁巴的木雕非常著名。他们的木雕作品被用来装饰建筑,如作雕花柱和雕花祭祭坛,也制作独立的人物雕像。约鲁巴族的雕像通常嘴唇丰满突出,双目圆大,女性的乳房丰满下垂。